因新皇登基,除大赦天下大肆封賞之外,照例仍舊會開一屆恩科,以顯當今皇恩浩蕩,崇才尚賢之德。
建元二年的恩科開在二月初。春寒料峭,寒風朔骨,想要科舉的士子們卻得穿著單衣在這樣的天氣和簡陋的考場中熬煎整整九日。有些身體孱弱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忍不住這樣的熬煎,在考試中途就因生病昏厥被差役抬出考場的,則算是放棄了這一年的科考。寒窗十載甚至幾十載的光陰,一朝成浮雲。
考場禁止答卷的鑼聲響起,等候許久的監考官並差役從長長的遊廊盡頭經過,將一份份考卷糊名收起。
陳橈有些受不住寒氣的搓了搓手,在差役收完他的考卷之後,收拾東西離開考場。陳家的馬車奴仆都守在考場之外,眼見陳橈出來,一窩蜂的擁上來披大氅的披大氅,送手爐的送手爐。
厚厚的大毛衣裳披在身上,立刻隔絕了外頭的寒風瑟瑟。陳橈躬身剛要上馬車,就被身後的人叫住了。
“不知鳳舉賢弟此番下場可有把握?”來人也披著一身華麗的鶴氅,手裏捧著一隻精致的青花瓷銅手爐,笑眯眯問道。
陳橈迴過頭來,也笑著拱手說道:“原來是胡世兄。瞧胡世兄氣色如此之好,想來今次下場必定能有所斬獲了。”
胡晉中聞言,眉宇間掩不住得意之色的笑道:“好說好說。如無例外,開榜之後你也該改口叫我姐夫了。”
陳橈聽了這一番話,心下越發高興。陳、胡兩家的婚事已經定了好幾年了,礙於陳婉年紀還小,況且胡家執意要胡晉中考取進士之後方能迎娶陳婉過門,兩下裏著實拖延了好幾年。如今陳橈聽到胡晉中如此信心備至,少不得也笑道:“俗話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看來胡世兄倒要占全了。”
胡晉中大概是考的真比較好,一直笑的合不攏嘴。開口說道:“鳳舉賢弟天資聰穎,且長於實務。又有徐大人親手調、教,想必今年金榜題名也不在話下罷。”
陳橈微微一笑。他為人素來低調務實,不喜誇誇其談。凡事即便有十足把握,對外也隻謙遜八成。何況現下隻是剛剛考完,還沒有到放榜的時候,陳橈更不會誇下海口說自己必定高中。因此陳橈隻是含笑說道:“這倒也說不準。也不過是盡我所能罷了。”
正說話時從兩人身側也走過來一行人。為首的一個聞聽陳橈謙辭之言,不免冷笑道:“鳳舉兄這話也太過謙遜了。誰不知道鳳舉兄的父親便是當朝赫赫有名的陳珪陳大人。如今是新皇登基,陳大人簡在帝心聖眷優容,如今他的獨子下場科考,又豈有不中之理?依在下之拙見,倒是覺得鳳舉兄必定高中。屆時還要討一杯喜酒吃才是。”
那人說話時刻意高揚了聲量,頓時引得周圍的舉子士人為之側目。
陳橈細不可查的皺了皺眉,直接說道:“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說。梅世兄這句話的意思,可是在懷疑這一屆的恩科有舞弊之嫌?梅世兄青口白牙信口亂說,不知敢不敢承擔說了這些話的後果?”
那梅世兄聞言一凜,旋即悻悻的笑道:“不過是隨口玩笑一句罷了。鳳舉兄又何必認真惱怒起來。”
陳橈聞言莞爾,看了一眼周圍的學子,笑眯眯說道:“此事與我無關,我也犯不著惱怒。不過是替梅世兄慶幸罷了。畢竟這一屆恩科的主考官乃是當朝內閣首輔章懷玉章大人,章大人出身詩禮大家,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為人謙和高風亮節,況且又是桃李滿天下。以章閣老的胸襟,自然不會同梅世兄計較。倘若換一個人,好端端的竟受了梅世兄這一番指責,才會認真惱怒的罷?”
一句話還沒說完,那位姓梅的考生頓時嚇得麵色如土。他有些忌諱的看了陳橈一眼,也不敢再多說,趁著旁人都還沒迴過神來,灰溜溜的走了。
胡晉中一臉如沐春風的看著這一幕,仍舊不忘笑口常開的道:“還是鳳舉賢弟通情達理。否則今日之事換了旁人,還不惱羞成怒的直接告到章大人麵前去。”
陳橈看了胡晉中一眼,又看了看人群之中,意有所指的道:“有章世兄在此,哪裏還需要我多嘴多舌的?”
眾人聞言看去,這才看到人群中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相貌俊雅,舉止風流,端得出彩人物。此刻正陰沉著一張臉看著那姓梅的士子離去的方向。
聞聽陳橈所言,那人勉強勾了勾嘴角,拱手說道:“家父秉性中正,絕對不會做那徇私舞弊之事。有些人自己才學不夠,就喜歡隨意揣測旁人,真是荒謬至極。”
說完,隻向陳橈並胡晉中二人草草寒暄了幾句,便按捺不住的走了。
胡晉中幸災樂禍的勾了勾嘴角,衝著陳橈笑道:“這叫什麽呢?不長腦子說人家老子的壞話,偏偏叫人家兒子聽見了。果然是現世現報在人眼裏。”
言罷,又同陳橈寒暄了幾句,這才各自上了馬車,分道迴家。
陳家眾人早已準備好了熱湯沐浴,隻待陳橈家裏,立時妥妥帖帖的服侍著陳橈洗漱休息。
陳橈這一覺兒足足睡了一天一夜,方才醒轉過來。徐氏忙端來了灶上溫著許久的人參雞湯。陳橈滿滿的喝了三大碗,又命人燉了一道火腿燉肘子就著碧梗飯吃盡了,方才暢然笑道:“這九天在考場裏考試,我什麽都不想,就想著趕緊考完迴家就有肉吃。就著幹饃饃想肘子,你可不知道,那滋味就甭提了。”
徐氏忍俊不禁的搖了搖頭,且服侍著陳橈穿戴已畢,兩人抱著哥兒一齊至上房請安。
彼時陳老太爺陳老太太陳珪並馮氏都在,正討論著陳橈的科舉成績如何。陳珪自己就是捐官的人,沒經曆過這樣。便想著等陳橈緩過神來帶著他拜訪嶽家,聽聽徐子川的意思。
陳家眾人聽了陳珪的主意,自然都是深以為然。
一時見了陳橈進門,陳老太爺並陳老太太忙著噓寒問暖,摟著大孫子一會兒說瘦了,一會兒又說單薄了。陳橈陪著祖父祖母說了一迴話,這才跟著父親一齊到了徐家拜訪。
徐子川自己的兒子早在上屆科舉中便已高中,如今正在翰林院點卯。陳家父子登門的時候,徐家父子也在討論女婿/妹夫的科舉成績。
陳橈經曆過這些年的失敗,這一次科舉倒是很有把握的。他將自己的策論八股文章等全部默給嶽父和大舅哥,兩人拿著陳橈的文章在書房裏研究了半日,從文章本身的辭藻論題到主考官的喜好都琢磨了一遍,這才信誓旦旦的下了決斷——
“十有*必能高、中的。”
雖然還沒到開榜的時間,但是陳家父子聽到了徐家父子的斷言之後,也都鬆了一口氣。畢竟這可是科舉資深人士的評價,必須要有參考價值啊!
陳家父子一高興,便在徐家擺酒唱戲的喝了大半日。直到掌燈時分,這才醉醺醺的家去等放榜。
沒過幾日朝廷放榜,陳橈與胡晉中果然都名列在榜。陳橈是二甲第七名,胡晉中是二甲第十一名。兩人的成績都算得上不錯。而且陳橈因為陳珪的原因,在高中之後還被當今欽點為翰林。也算得上是清貴文官中的一員了。
至於胡晉中雖然沒被點為翰林,但是有胡家在暗中周旋,還有陳珪這個老丈人坐鎮,外放州官的時候直接被分到了晉商的大本營山西。相信上有陳珪這個老丈人提攜,下有本家裕泰商行的財力支持,胡晉中的外放三年也不過是積攢資曆的三年。到時候三年考核憑個上上,也都在意料之中。
不過當務之急卻還不是胡晉中要出京赴任,確實胡、陳兩家要給一雙兒女操辦婚事。而婚事便定在了五月初。
陳橈身為朝廷重臣,當今最信任的心腹大臣,他的獨生女兒要出嫁,滿朝文武功勳卿貴包括當今聖人自然都會有所表示。
而胡家雖然不比陳家位高權重,但晉商之名廣傳天下,裕泰商行更是晉商之中的翹楚。他們家長房嫡長孫在高中進士後要娶妻,迎娶的還是戶部侍郎陳珪家的獨生女兒……所有跟裕泰商行有交情沒交情的本著捧熱灶的心,也都趨之若鶩。
聖人還在朝會的時候,特地寫了一封“天作之合”的手書賜予陳珪。並且還笑著說等陳家辦喜事的時候還要派太子和太子妃過去湊個熱鬧。
聖人話說到這裏,倒是心下一動,不免想起前塵往事,開口說道:“朕記得你們家橈哥兒成婚的時候,朕和皇後是親自去的。還有諸位皇弟們也都去了。如今到你們家姑娘嫁人,朕卻要派太子和太子妃過去。倒像是占了你的便宜似的。”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再一次體會到當今聖人對陳珪的寵信親昵。少不得豔羨嫉妒的看了陳珪幾年。
陳珪早已習慣當今聖人同他私下相處時的不拘一格。然君臣兩個在朝上這麽著,卻是頭一迴。陳珪當時都愣住了。旋即醒過神來,隻好上前不動聲色地將話迴轉過來。
然而不管聖人如何興致勃勃,陳、胡兩家如何張羅籌劃,一件突如其來的禍事,還是攪亂了兩家的安排。
就在科舉放榜後不要半個月的時間,京中悄悄傳出一則流言,卻是說此次恩科有人營私舞弊,考場不公。更有人言之鑿鑿,仿佛親眼所見一般。
流言因此越演越烈,最終竟發展到沒有考中的舉子聚集起來跪坐於禮部門前請願的程度。
此事一出,朝野震驚。聖人更是龍顏大怒。責令刑部與大理寺嚴查此事。倘若有人營私舞弊,務必嚴懲。倘或無人舞弊,朝廷也由不得市井流言輕易誹、謗。務必要查出傳播流言之人,狠狠處置,以儆效尤。並下令讓這一屆報名恩科的舉子全部重新考試。考場就放在大明宮,已經考中進士的舉子考場就在勤政殿,沒有考中的舉子考場則在太和門,這一次由聖人親自監考。考試結束後全部考官和考生都不許走,當場判卷。
因身處流言漩渦之中,陳家與胡家的婚事也少不得耽擱一二。隻待勤政殿重考之後,再作計較。
建元二年的恩科開在二月初。春寒料峭,寒風朔骨,想要科舉的士子們卻得穿著單衣在這樣的天氣和簡陋的考場中熬煎整整九日。有些身體孱弱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忍不住這樣的熬煎,在考試中途就因生病昏厥被差役抬出考場的,則算是放棄了這一年的科考。寒窗十載甚至幾十載的光陰,一朝成浮雲。
考場禁止答卷的鑼聲響起,等候許久的監考官並差役從長長的遊廊盡頭經過,將一份份考卷糊名收起。
陳橈有些受不住寒氣的搓了搓手,在差役收完他的考卷之後,收拾東西離開考場。陳家的馬車奴仆都守在考場之外,眼見陳橈出來,一窩蜂的擁上來披大氅的披大氅,送手爐的送手爐。
厚厚的大毛衣裳披在身上,立刻隔絕了外頭的寒風瑟瑟。陳橈躬身剛要上馬車,就被身後的人叫住了。
“不知鳳舉賢弟此番下場可有把握?”來人也披著一身華麗的鶴氅,手裏捧著一隻精致的青花瓷銅手爐,笑眯眯問道。
陳橈迴過頭來,也笑著拱手說道:“原來是胡世兄。瞧胡世兄氣色如此之好,想來今次下場必定能有所斬獲了。”
胡晉中聞言,眉宇間掩不住得意之色的笑道:“好說好說。如無例外,開榜之後你也該改口叫我姐夫了。”
陳橈聽了這一番話,心下越發高興。陳、胡兩家的婚事已經定了好幾年了,礙於陳婉年紀還小,況且胡家執意要胡晉中考取進士之後方能迎娶陳婉過門,兩下裏著實拖延了好幾年。如今陳橈聽到胡晉中如此信心備至,少不得也笑道:“俗話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看來胡世兄倒要占全了。”
胡晉中大概是考的真比較好,一直笑的合不攏嘴。開口說道:“鳳舉賢弟天資聰穎,且長於實務。又有徐大人親手調、教,想必今年金榜題名也不在話下罷。”
陳橈微微一笑。他為人素來低調務實,不喜誇誇其談。凡事即便有十足把握,對外也隻謙遜八成。何況現下隻是剛剛考完,還沒有到放榜的時候,陳橈更不會誇下海口說自己必定高中。因此陳橈隻是含笑說道:“這倒也說不準。也不過是盡我所能罷了。”
正說話時從兩人身側也走過來一行人。為首的一個聞聽陳橈謙辭之言,不免冷笑道:“鳳舉兄這話也太過謙遜了。誰不知道鳳舉兄的父親便是當朝赫赫有名的陳珪陳大人。如今是新皇登基,陳大人簡在帝心聖眷優容,如今他的獨子下場科考,又豈有不中之理?依在下之拙見,倒是覺得鳳舉兄必定高中。屆時還要討一杯喜酒吃才是。”
那人說話時刻意高揚了聲量,頓時引得周圍的舉子士人為之側目。
陳橈細不可查的皺了皺眉,直接說道:“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說。梅世兄這句話的意思,可是在懷疑這一屆的恩科有舞弊之嫌?梅世兄青口白牙信口亂說,不知敢不敢承擔說了這些話的後果?”
那梅世兄聞言一凜,旋即悻悻的笑道:“不過是隨口玩笑一句罷了。鳳舉兄又何必認真惱怒起來。”
陳橈聞言莞爾,看了一眼周圍的學子,笑眯眯說道:“此事與我無關,我也犯不著惱怒。不過是替梅世兄慶幸罷了。畢竟這一屆恩科的主考官乃是當朝內閣首輔章懷玉章大人,章大人出身詩禮大家,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為人謙和高風亮節,況且又是桃李滿天下。以章閣老的胸襟,自然不會同梅世兄計較。倘若換一個人,好端端的竟受了梅世兄這一番指責,才會認真惱怒的罷?”
一句話還沒說完,那位姓梅的考生頓時嚇得麵色如土。他有些忌諱的看了陳橈一眼,也不敢再多說,趁著旁人都還沒迴過神來,灰溜溜的走了。
胡晉中一臉如沐春風的看著這一幕,仍舊不忘笑口常開的道:“還是鳳舉賢弟通情達理。否則今日之事換了旁人,還不惱羞成怒的直接告到章大人麵前去。”
陳橈看了胡晉中一眼,又看了看人群之中,意有所指的道:“有章世兄在此,哪裏還需要我多嘴多舌的?”
眾人聞言看去,這才看到人群中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相貌俊雅,舉止風流,端得出彩人物。此刻正陰沉著一張臉看著那姓梅的士子離去的方向。
聞聽陳橈所言,那人勉強勾了勾嘴角,拱手說道:“家父秉性中正,絕對不會做那徇私舞弊之事。有些人自己才學不夠,就喜歡隨意揣測旁人,真是荒謬至極。”
說完,隻向陳橈並胡晉中二人草草寒暄了幾句,便按捺不住的走了。
胡晉中幸災樂禍的勾了勾嘴角,衝著陳橈笑道:“這叫什麽呢?不長腦子說人家老子的壞話,偏偏叫人家兒子聽見了。果然是現世現報在人眼裏。”
言罷,又同陳橈寒暄了幾句,這才各自上了馬車,分道迴家。
陳家眾人早已準備好了熱湯沐浴,隻待陳橈家裏,立時妥妥帖帖的服侍著陳橈洗漱休息。
陳橈這一覺兒足足睡了一天一夜,方才醒轉過來。徐氏忙端來了灶上溫著許久的人參雞湯。陳橈滿滿的喝了三大碗,又命人燉了一道火腿燉肘子就著碧梗飯吃盡了,方才暢然笑道:“這九天在考場裏考試,我什麽都不想,就想著趕緊考完迴家就有肉吃。就著幹饃饃想肘子,你可不知道,那滋味就甭提了。”
徐氏忍俊不禁的搖了搖頭,且服侍著陳橈穿戴已畢,兩人抱著哥兒一齊至上房請安。
彼時陳老太爺陳老太太陳珪並馮氏都在,正討論著陳橈的科舉成績如何。陳珪自己就是捐官的人,沒經曆過這樣。便想著等陳橈緩過神來帶著他拜訪嶽家,聽聽徐子川的意思。
陳家眾人聽了陳珪的主意,自然都是深以為然。
一時見了陳橈進門,陳老太爺並陳老太太忙著噓寒問暖,摟著大孫子一會兒說瘦了,一會兒又說單薄了。陳橈陪著祖父祖母說了一迴話,這才跟著父親一齊到了徐家拜訪。
徐子川自己的兒子早在上屆科舉中便已高中,如今正在翰林院點卯。陳家父子登門的時候,徐家父子也在討論女婿/妹夫的科舉成績。
陳橈經曆過這些年的失敗,這一次科舉倒是很有把握的。他將自己的策論八股文章等全部默給嶽父和大舅哥,兩人拿著陳橈的文章在書房裏研究了半日,從文章本身的辭藻論題到主考官的喜好都琢磨了一遍,這才信誓旦旦的下了決斷——
“十有*必能高、中的。”
雖然還沒到開榜的時間,但是陳家父子聽到了徐家父子的斷言之後,也都鬆了一口氣。畢竟這可是科舉資深人士的評價,必須要有參考價值啊!
陳家父子一高興,便在徐家擺酒唱戲的喝了大半日。直到掌燈時分,這才醉醺醺的家去等放榜。
沒過幾日朝廷放榜,陳橈與胡晉中果然都名列在榜。陳橈是二甲第七名,胡晉中是二甲第十一名。兩人的成績都算得上不錯。而且陳橈因為陳珪的原因,在高中之後還被當今欽點為翰林。也算得上是清貴文官中的一員了。
至於胡晉中雖然沒被點為翰林,但是有胡家在暗中周旋,還有陳珪這個老丈人坐鎮,外放州官的時候直接被分到了晉商的大本營山西。相信上有陳珪這個老丈人提攜,下有本家裕泰商行的財力支持,胡晉中的外放三年也不過是積攢資曆的三年。到時候三年考核憑個上上,也都在意料之中。
不過當務之急卻還不是胡晉中要出京赴任,確實胡、陳兩家要給一雙兒女操辦婚事。而婚事便定在了五月初。
陳橈身為朝廷重臣,當今最信任的心腹大臣,他的獨生女兒要出嫁,滿朝文武功勳卿貴包括當今聖人自然都會有所表示。
而胡家雖然不比陳家位高權重,但晉商之名廣傳天下,裕泰商行更是晉商之中的翹楚。他們家長房嫡長孫在高中進士後要娶妻,迎娶的還是戶部侍郎陳珪家的獨生女兒……所有跟裕泰商行有交情沒交情的本著捧熱灶的心,也都趨之若鶩。
聖人還在朝會的時候,特地寫了一封“天作之合”的手書賜予陳珪。並且還笑著說等陳家辦喜事的時候還要派太子和太子妃過去湊個熱鬧。
聖人話說到這裏,倒是心下一動,不免想起前塵往事,開口說道:“朕記得你們家橈哥兒成婚的時候,朕和皇後是親自去的。還有諸位皇弟們也都去了。如今到你們家姑娘嫁人,朕卻要派太子和太子妃過去。倒像是占了你的便宜似的。”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再一次體會到當今聖人對陳珪的寵信親昵。少不得豔羨嫉妒的看了陳珪幾年。
陳珪早已習慣當今聖人同他私下相處時的不拘一格。然君臣兩個在朝上這麽著,卻是頭一迴。陳珪當時都愣住了。旋即醒過神來,隻好上前不動聲色地將話迴轉過來。
然而不管聖人如何興致勃勃,陳、胡兩家如何張羅籌劃,一件突如其來的禍事,還是攪亂了兩家的安排。
就在科舉放榜後不要半個月的時間,京中悄悄傳出一則流言,卻是說此次恩科有人營私舞弊,考場不公。更有人言之鑿鑿,仿佛親眼所見一般。
流言因此越演越烈,最終竟發展到沒有考中的舉子聚集起來跪坐於禮部門前請願的程度。
此事一出,朝野震驚。聖人更是龍顏大怒。責令刑部與大理寺嚴查此事。倘若有人營私舞弊,務必嚴懲。倘或無人舞弊,朝廷也由不得市井流言輕易誹、謗。務必要查出傳播流言之人,狠狠處置,以儆效尤。並下令讓這一屆報名恩科的舉子全部重新考試。考場就放在大明宮,已經考中進士的舉子考場就在勤政殿,沒有考中的舉子考場則在太和門,這一次由聖人親自監考。考試結束後全部考官和考生都不許走,當場判卷。
因身處流言漩渦之中,陳家與胡家的婚事也少不得耽擱一二。隻待勤政殿重考之後,再作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