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平壤學苑,安東境內的巨無霸,當之無愧的第一學派!


    經過漫長的五年耕耘與經營,發展到今天,整個平壤學苑占地超過了一萬畝!


    建立了包括圖書館、習武場、學舍等大量建築在內的一個超級學苑區。


    有著教授、學生數千人。


    如此龐大的一個學苑,開銷自然是超乎想象的。


    為了維持平壤學苑的正常運作,學苑從元德五年開始,每年的預算都是數以千萬!且逐年遞增!


    譬如今年,才不過六月,平壤學苑的開銷就已經超過了三千萬錢!


    沒辦法,教育是最耗費資源的事情。


    特別是平壤學苑,是以培養精英為目的的一個學苑。


    學生不僅僅被要求,掌握雜家的理論和知識,同時還被要求具備騎馬、射箭、使用各類主流武器的技能。


    這還不止,其中最傑出的那一批人,還將被送入護濊軍,接受軍事訓練。


    然後,他們還得學習包括數學、幾何、農稷在內的諸多雜學。


    雜家嘛,本就是要博采儒法,兼黃墨,並百家之學,加諸己身。


    對於雜家來說,貫通百家之學,隻是一個開始。


    就像打好地基,才能建房一般。


    是以,其培養弟子,自然是耗資巨大。


    好在,平壤學苑支出雖多,但進項也不少。


    依照先帝時期頒布天下的《嘉學詔》規定,各地學苑,經過官府備案,可以得到國家的財政補貼。


    其補貼量,按照師生來計算。


    這筆錢雖然不多,不過一年每人五十五錢。


    但平壤學苑體量大啊,所以從這個上麵,一年可以拿到數十萬。


    此外,當今天子即位後,在元德三年,曾經製書給少府,命令少府將各地學苑師生繳納的算賦返還至學苑,以此鼓勵地方鄉賢和名士辦學。


    雖然說,各大學派一般都認為,用不著這麽麻煩,直接下詔免除讀書人的算賦,豈不是美滋滋?


    但奈何天子不許,還為此將幾個說了類似的話的博士撚起來臭罵了一頓。


    沒辦法,誰叫人家是天子?


    再說,有得返還,比沒得返還要強!


    而具體到平壤學苑頭上,這就是每歲數百萬的算賦返還了。


    而除了國家層麵的補貼,地方上也會對當地的學苑進行各種補助。


    以平壤學苑來說,安東都護府每年都會補貼三百萬左右的助學錢,這筆錢不是直接交給平壤學苑來使用,而是由都護府派員監督使用,用於給學生購置各類書籍、筆墨。


    而朝鮮君、韓王、真番王、扶餘王等藩國諸侯,每歲也都會自其王宮收益之中,撥一部分錢給平壤學苑,作為獎學金。


    這筆錢不多,一年加起來不過三百萬。


    但,用來做為補貼貧寒學生,獎勵優秀老師已經足夠了。


    因而,每年,平壤學苑從各個官方渠道,就可以獲得超過一千萬錢以上的各項資金。


    這些錢,隻會增加不會減少,且是固定的進項。


    但,很顯然,平壤學苑靠這筆錢,是根本無法維持正常運作。


    所以,其實,這個學苑收入的大頭,還是與其他學苑一般,基本來自地方名士、貴族和豪商的捐獻。


    與內陸的稷下學宮、廣川學苑、邯鄲學苑等知名學苑一般,平壤學苑也實行捐獻推舉製。


    簡單的來說,就是誰給的錢多,誰的子侄就可以更快入學,並得到更好的師資教育。


    這些年來,隨著安東大開發和淘金潮,造就了一大批的新興富豪與中產階級。


    暴發戶們比比皆是。


    像遊俠、行商以及捕鯨業從業者,他們在發達了以後,有了錢以後,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子嗣跟自己一樣去過刀頭舔血,提著腦袋搏命的日子。


    兼之,平壤學苑的口號與理論,特別貼合這些人的訴求和目標。


    所以,各地的豪商、大賈、貴族,紛紛慨慷解囊。


    僅僅是西北都尉陳嬌、西部都尉陳須兄弟,每年都會捐獻數以百萬的錢財和價值差不多的物資。


    朝鮮君劉明,深受其輔佐大臣韓安國的影響,也是雜家思想的擁泵。


    所以,不僅僅給錢給人給政策,還給地!


    最初,平壤學苑隻是一個在平壤城外的一個山崗上建立的寒酸學苑。


    但如今,學苑占地超過一萬畝,名下擁有的學田超過數萬畝。


    而這些土地都是朝鮮君曆年所賜。


    有時候,朝鮮君一年甚至會十幾次賜地。


    打著的名目也是花樣繁多。


    什麽天子千秋啊太後千秋啊太皇太後千秋啊,梁王千秋啊,梁王後千秋啊。


    總之,逮著名目就送田送地送錢。


    剩下的韓王、真番王之類的藩國君王,自然也不敢怠慢,逢年過節,都得做做樣子,捐獻財貨。


    靠著捐獻,平壤學苑一歲可以入賬超過三千萬!


    也正是因為有著如此龐大的捐獻來源,使得平壤學苑的各位巨頭,能夠大量吸收來自民間的平民子弟甚至赤貧家族中的人才。


    今天平壤學苑,號稱有弟子三千,門徒五千,賢者八百!


    在師生的數量上,傲視諸子百家,幾可與風頭最勁的公羊學派廣川學苑爭鋒。


    不過,與其他所有學派一般。


    林子大了,紛爭自然也就多了。


    當年,伍被、左吳、晉昌三人帶著門徒弟子、家臣隨從三十五人,乘著四輛破舊的馬車,以及許九贈送和天子賞賜的三十萬錢來到平壤。


    他們自己動手,開辟荒山,挖掘壕溝,伐木建校,立起了平壤學苑的牌坊。


    那個時候,眾人團結如一人,有著共同的理想、抱負和追求。


    但現在……


    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


    雜家一統安東,影響力向著遼東、遼西輻射。


    甚至跨越山海,打進了儒家的大本營齊魯吳楚。


    在安東地區,雜家的影響力,無可置疑!


    隨著門徒弟子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參與雜家的貴族、商賈越來越多。


    不可避免的,幾位創始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出現。


    當然,因為左吳、伍被、晉昌三人,曾經同甘共苦,經曆過磨難,所以,這個分歧還沒有變成裂痕。


    各方還可以坐下來,一起討論。


    哪怕相互都不認同,也可以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予以包容。


    然而,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之中,分歧卻已經變成了矛盾。


    左吳、伍被、晉昌,三人的徒子徒孫以及各自的擁泵,現在已經明顯的化成了三個不同的派係。


    目前的平壤學苑之內,已經隱隱分作了兩個看似相同,實質上截然不同的不同的派係。


    左吳和晉昌及其支持者,是一派,伍被以及其支持者則是另外一派。


    兩個派係之間,都發生過爭辯甚至是激烈的衝突。


    沒辦法,思想道路的爭辯,是關乎真理的辯證問題。


    是正道與旁門左道之間的紛爭,是正統與異端之間的競爭。


    每一派都想踩死另外一派,但因為左吳、晉昌以及伍被之間的關係以及感情,所以這兩個派係,暫時來說還沒有撕破臉皮。


    此刻,這三位平壤學苑的巨頭,聚首在一起,商討著誰去新化城與許九會麵。


    “許公相邀,晉兄去走這一趟吧?”伍被提議道:“昔年,晉兄與許公最為親密,以晉兄去,最為合適……”


    晉昌卻是將頭搖的跟撥浪鼓一般,嚴詞拒絕,道:“不妥!吾若去了新化,恐怕會讓儒法諸派警覺,畢竟,昔年吾曾做過許公的家令……”


    伍被聞言,嗬嗬一笑,他自然知道,晉昌在顧慮些什麽?


    還不是擔心,晉昌自己走後,左吳在這平壤學苑之中獨力難支?


    對於老朋友的擔心,伍被心知肚明,但伍被同樣清楚,現在的雜家,還遠遠沒有資本內訌。


    左吳、晉昌倡導的東西,與他追求的方向,其實隻是道路不同,但各自的追求和追求的目標依舊相同。


    還是主張‘眾智’,還是以‘民富’為目的,依然是向往著‘天下為公’的理念。


    所以,伍被就順勢說道:“既然左兄這樣說,那吾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別看伍被隻是一個人,但他的派係的力量,卻是最強大的,而且名聲也是最高的。


    甚至,除了安東之外,天下其他地方的人,都隻聽說過他伍被的大名,而不曾聞左吳、晉昌之名。


    這是有道理的。


    因為伍被的支持者,是清一色的貴族、官僚、豪強子弟。


    伍被主張‘集眾賢之智,開萬世之太平’,與左吳、晉昌追求的‘集天下之智而舉聖賢之行’,已經漸漸漸行漸遠。


    在他們三人之中還好,還可以有說有笑。


    但弟子門徒之間,許多人現在已經是勢同水火,兩不相容。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例子也發生過許多次了。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他們甚至明知道會導致學派分裂,卻也不得不如此。


    原因很簡單,他們要做的事情,是前人所不曾做過的事情,他們要走的道路,是一條充滿荊棘和坎坷的道路。


    為了尋找這條道路,這些年來,他們嚐試過種種努力。


    伍被甚至親身進入蠻荒,與夷狄野人生番為伍,又借真番之地,做了驗證。


    最終,現實讓他頭破血流。


    為了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自己理想實現的曙光,他們就隻能冒險進行分裂。


    主動的分割彼此的道路。


    伍被開始主動倡導‘集眾賢之智,開萬世之太平’,由此創立了一整套嚴密的係統和理論。


    而左吳和晉昌,則與之相反,追求‘集天下之智而舉聖賢之行’。


    這兩條道路,一條通向貴族、豪強和士大夫之中的精英治國,另外一條通向天下事天下人共同決定,與《呂氏春秋》的貴公思想遙相唿應。


    毫無疑問,現在看來,伍被這一派,得到的關注和讚譽更多。


    貴族士大夫官僚們紛紛點讚,說‘伍子博覽古今,懷天下誌,而行先賢之道,可謂賢達也!’


    直接給伍被按上了一個伍子的名頭,更不遺餘力的為伍被鼓噪聲浪和製造名聲。


    而左吳、晉昌這一派,則被打壓和限製。


    最初,伍被、左吳、晉昌三人主動分割道路,分頭探索的理想,在如今卻已經在現實麵前變色了。


    畢竟,哪怕是陳餘張耳這樣有著刎頸之交,可以互托生死的人,不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現實之中,最終變成了相互恨不得對方馬上去死,甚至為了讓對方去死,不惜投靠自己本來的對頭!


    伍被與左吳、晉昌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弟子門徒之間的互相鬥爭,彼此道路的差異和分歧,讓他們在實際上已經漸行漸遠。


    伍被覺得左吳與晉昌是典型的榆木腦袋,不知變通,而左吳與晉昌則以為伍被過於高傲,忘記了當年的初心與初衷而淪為士大夫權貴的走狗。


    尤其是近來,伍被門下弟子們在鼓噪著‘家訾十萬以下非民論’,讓左吳與晉昌火冒三丈。


    按照伍被的弟子門徒的說法,家訾十萬以下的人,不當出來唧唧歪歪,也不該享有什麽決策權。


    國家大事和政策,由他們這些‘精英、賢達’安排好就可以了。


    泥腿子什麽的,乖乖聽命,服從就好了。


    你想上來發言?


    好!


    家訾達到十萬,你就擁有發言權。


    不然思想有多遠,給我滾多遠!


    當然,左吳與晉昌也知道,伍被的門徒,其實也並非故意看不起平民,歧視平民。


    平壤學苑,本就是一個實踐的學派。


    伍被的門徒之中,也有許多人曾經深入地方基層,主持過具體工作。


    他們也曾經抱著滿腔熱血,希望能引領百姓,走上幸福生活的大道。


    但現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很多時候,百姓們的意見,其實與這些精英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甚至不可理喻。


    深重的挫折,讓他們開始轉變觀念,開始生出了‘百姓愚昧,不可為憑,若欲致太平,必先集眾賢之智而導百姓,教而化之’的念頭。


    就連這個家訾十萬的標準,也是基由這個想法衍生而來。


    因為,在他們眼裏,隻有擁有一定財產的人,才有可能去讀書,去理解世界的變化,去思考為什麽要這樣做?為什麽不能這樣做?


    但,左吳和晉昌卻知道。


    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


    百姓雖然愚昧,但可以通過教育和引導,讓他們知道和理解政策。


    況且,有錢就能決定賢愚嗎?


    雜家的立派之本,立學精神,從一開始就是:信欺在性,不在親疏;賢愚在心,不在貴賤啊!


    以十萬家訾這樣粗暴的標準來劃分賢愚,就是對雜家先賢和雜家自己的背叛!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要做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要離刺荊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要離刺荊軻並收藏我要做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