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朝廷裏刮起來一股風兒,將之前林特做事的紕漏,一項一項挑出來,指責林特是“大奸”,紛紛來彈劾。眼看著輿論愈播愈遠,連劉後那頭都驚動了,禁中已經傳出來消息,太後已經有意向說,叫夏竦這廝替換林特,做三司使。
處在這種情勢之下,林特立刻就坐不住了。一大早兒跑來丁謂家裏,求丁相趕緊指點一個辦法,好救一救。丁謂遂就指點道:“這個好說。當初我做三司使,開通蕃、漢之間的茶市,與茶戶定下合約的時候,有一些東西說的模糊,沒有細說。士奇迴去,馬上就可以放出風,就說一旦要換夏竦,細處就要明確了。這裏頭你不能做手腳?”
一說到這個,十數條主意林特都有了:譬如說因為茶價每年都變動,當初與茶戶們立合同時,沒有確切的定價。規定是去掉所有的花費之後,賺來的錢四六分:朝廷得六分,商戶那頭得四分。當初合約定的模糊,在花費上麵沒細說。
隻要有人放出風,就說之前合約裏麵的‘花費’,寫得有些不明白。如今馬上要細分了:這一次更改,包括運到蕃地的車馬錢、人丁錢,還有囤積、轉運的費用,再加上蕃地各處的稅錢。
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些能值多少錢,茶戶他們省得什麽,還不是朝廷說了算!算多少都得乖乖聽著,他們還能怎麽著。這些錢數加起來,全都攤在那些茶戶的頭上。之前沒收,是因為丁相和三司使林特太仁慈,沒算上這些。
如今把標準提上來,品質不行的都需要罰錢,然後告訴他們說,是夏竦過來後馬上要更改。那些茶戶一聽見這個,他們怎麽不得大鬧?
林特立刻佩服道:“丁相高明!一旦商戶們沒有賺了,或許有些人還得賠,他們可不就得鬧麽!這樣一來,恐怕不少人都得走。”
丁謂便道:“沒那麽容易讓他們走的。當初立了合同文書,印押為憑,兩邊各執一紙為照。若茶戶就這麽直接撤了,讓他們全都傾家蕩產。先讓茶戶們鬧起來,把夏竦架到熱鍋上,就算劉後有任命,也讓這廝不敢接。”
林特撫額稱讚道:“確實跟相公比起來,夏竦那個小狐狸,還是太嫩。相公區區隻用了一招,他們必然要焦頭爛額,招架不了!”按照丁謂的意思,他做了三司使這些年,開通商路,重定賦稅,幫國家賺迴來大筆的銀錢,將朝廷資糧扭虧為盈,功勞也算是不小了,當這個宰相合情合理!
這些年下來,底下的那些商戶們,也跟著一塊兒賺了不少。到了這種關鍵的時候,讓他們幫忙出一把力,也是應該。
既然丁相都發了話兒,有他撐腰,那麽就不怕事兒鬧大。林特遂就不久留,立刻趕迴去安排了。林特這廝,找到了心腹茶商劉東,把這件事情交代與劉東,劉東這廝不敢耽擱,立刻便著手辦這件事兒。
過不多久,馬上三司使要換人,夏竦這廝一上台,需要追加份合同這個消息,已經傳得到處都是了。一聽說一旦夏竦接班兒,按照新的合約算,馬上這錢就得大跌,少賺了好幾成不說,甚至有些人還得賠,都有一家老小要養,誰能經得住這個!更何況有些人販茶,是貸錢過來倒騰的,區區為了掙一口飯吃,更熬不起。
眼看著這事兒傳出來,到處人心惶惶的時候,林特嫌動靜還不夠大,特意通知了劉東說,想辦法添上一把火兒,把事情再往大裏鬧鬧。既然三司使發話了,劉東這邊就得行動。當下劉家安排了主管,托人去東京潑皮、乞丐的行裏,找到了幾個靠譜的潑皮。
劉家的主管發話兒說,隻要裝扮成一個茶戶,去夏竦門前哭鬧一天,喊出一些“撤換夏竦”的口號來,十兩銀子就是他的!因這個話兒,幾個潑皮都麵麵相覷,一時沒答應:鬧事眾人都是會的,別說一天,就是十天也做得來!隻是這次情況不同,那人又不是尋常的財主,好像官職還不小,讓開封府差役拿了去,挨一頓好打,為十兩銀子不值得。
因沒人應聲,劉家的主管見勢不好,立刻把價錢提上來,把價錢抬高到二十兩。眾人心裏麵琢磨了一通,仍舊覺得不太合算:若是被差役拿了去,一連關上三五個月,加上打點,二十兩銀子也花沒了,還被人拘束,活得不樂。眾人在外麵三五個月,敲詐上幾個怕事的財主,二十兩眾人也能賺到,仍不合算。
終於眾人講到最後,把價錢提高到五十兩銀子,隻要在門口待夠了一刻鍾,喊上幾句“夏竦滾開”之類的口號,這錢立刻就能得,眾人終於鬆了口,將這件事情答應下來。
沒幾日時間,夏竦家門口就熱鬧了。不少潑皮聯合在一塊兒,去他家門上喊口號,不但罵夏竦,連他罵他家祖宗也一塊兒罵。為頭的有幾個推了輛車兒,言說自己就是茶戶,車上躺著的那一個,便是自家風癱的老母,倘若夏竦做三司使,他的老母馬上得餓死。
為了給這廝抱不平,膽大的手裏拿一根棍子,小心翼翼要去搗門,口裏麵要求給說法。誰知道搗門的隻是壯膽兒,此時突然有人出來,這些廝立刻一溜煙就逃了。
見勢不好,車上風癱的那個“老母”,害怕被打,也立刻跟著跳下車兒,跟在後麵攆“兒子”們去了。因逃得太急,“老母”的麵巾都跑掉了,露出滿臉的胡子來,倒把路人給嚇了一跳!
雖然第一次不太成功,到底這錢到了手,這就行了。等著觀望的那些廝,一看這法子真賺錢,膽大的都已經吃到了肉了,而且人家還沒被捉住,立刻不少人都跟風起來,爭著要去夏竦家鬧。
因去的人多,劉家主管出的錢,都已經有了規律可循,賬目也愈發明白了:喊一句口號一百文,演一出鬧劇給十兩。倘若有哪個演得好,十分逼真的那一種,價錢能漲到五十兩!
因有錢賺,眾人蜂擁也似趕來。
若開頭隻是潑皮們鬧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去夏竦家門首吵鬧的人,愈來愈像是真的了。
不少人幹脆拿了繩兒,尋去夏竦家門口,要去他家門上吊死。有幾家因為聽到了消息,幹脆直接就跳了河的。孤兒老小穿了麻衣,全跑去夏竦門口哭喪。
因眾人鬧,夏竦直接都不敢出門。恁多的人齊來請命,連開封府都一並驚動了,替夏竦攔。然而根本沒有用,倒讓兩邊衝突起來,愈發惹得茶戶們要拚命。
宋朝這邊,東南十路六十多州,二百六十餘州縣,全都產茶。單每年賣往蕃地的的茶,加起來足足有數千萬斤。一旦有變,牽扯的豈止十數萬人!東京茶戶們請願的消息,立刻各處都傳遍了。有他們帶頭鼓動著,各地便紛紛鬧將起來。
開封府府尹李諮那廝,因為也是王曾的同黨,丁謂以“不能阻塞民聲”為理由,出來幫助茶戶們說話。眾人一看宰相都支持,立刻膽子就大起來,已經幹脆攜帶了器械,直接與開封府差役廝打起來,局勢眼看著更亂了。
丁謂才剛剛使了一招,還有許多其他的路數,沒用上呢,夏竦那個白眼狼,就扛不住了。終於夏竦放出話來,接任三司使這件事兒,所言不實,根本就沒有這迴事兒。
還是丁謂說的好:王曾麾下的那一班人馬,全都是些烏合之眾。看起來他們是義正辭嚴,英勇不屈的模樣,一旦真正遇到了損失,馬上就各自為戰了,哪趕上丁謂這邊的聯動出擊。
隨著時間的推移,林特那邊的鬧劇,終於漸漸地平複下來。朝堂這邊,因丁謂與王曾爭執不下,許多政事都拖延未決。眾臣紛紛請示說,叫劉後盡早兒拿出個主意。王曾因為聽到了消息,劉後已經決定了,想要采納丁謂的意見,王曾立刻就坐不住了,以突發急事為理由,飛跑去禁中求見劉後。
因王曾借口“急事”的原因,劉後也就準他來見。才一見麵兒,王曾便勸劉後道:“太後若實在不肯‘垂簾聽政’,微臣也不敢太強求,隻是丁相的意見,有幾項必須要做一番更改,不能這麽倉促就定:第一,按照丁相的意思,‘非大事悉令雷允恭傳奏’,何謂‘大事’,哪個又是‘非大事’?
還是大、小全在執政的意思?丁相指定了雷允恭,必須是他方可傳奏,倘執政與雷允恭協比專恣,內挾太後,這種情況同列卻不如,該當如何?!
再且丁相還建議說,請‘皇帝朔、望見群臣’,那麽請問,若樞密院有了緊急的軍情,急需要請旨。但是沒趕上初一、十五,而且跟其他事情比,又被執政認為是‘小事’,該當如何?別人可入宮奏事麽?”
當下王曾說了一通,與劉後兩個商議畢,劉太後終於下詔道:“中書門下牒樞密院:今月二十四日準皇太後手書賜丁謂以下,近以釁罰所鍾,攀號罔極,上賴邦家積德,皇帝嗣徽,中外一心,永隆基構。
先皇帝以母子之爰有異甫倫,所以遺製之中權令處分軍國事,勉遵遺命,不敢固辭,然事體之間,宜從允當。自今已後,中書、樞密院軍國政事進呈皇帝後,並隻令依例程進入,文書印畫在內庭,亦不妨與皇帝子細看覽商議。
或事有未便,即當與皇帝宣召中書、樞密院詳議。如中書、樞密院有事關機要,須至奏覆,即許請對,當與皇帝非時召對,即不必預定奏事日限。蓋念先朝理命,務合至公,其於文武大臣、內外百辟推誠委任,斷在不疑。緬料忠賢,各懷恩義,必能盡節以佐昌朝。願予菲躬,得守常典,興言及此,五內傷推,故茲示諭,鹹使知悉。”
處在這種情勢之下,林特立刻就坐不住了。一大早兒跑來丁謂家裏,求丁相趕緊指點一個辦法,好救一救。丁謂遂就指點道:“這個好說。當初我做三司使,開通蕃、漢之間的茶市,與茶戶定下合約的時候,有一些東西說的模糊,沒有細說。士奇迴去,馬上就可以放出風,就說一旦要換夏竦,細處就要明確了。這裏頭你不能做手腳?”
一說到這個,十數條主意林特都有了:譬如說因為茶價每年都變動,當初與茶戶們立合同時,沒有確切的定價。規定是去掉所有的花費之後,賺來的錢四六分:朝廷得六分,商戶那頭得四分。當初合約定的模糊,在花費上麵沒細說。
隻要有人放出風,就說之前合約裏麵的‘花費’,寫得有些不明白。如今馬上要細分了:這一次更改,包括運到蕃地的車馬錢、人丁錢,還有囤積、轉運的費用,再加上蕃地各處的稅錢。
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些能值多少錢,茶戶他們省得什麽,還不是朝廷說了算!算多少都得乖乖聽著,他們還能怎麽著。這些錢數加起來,全都攤在那些茶戶的頭上。之前沒收,是因為丁相和三司使林特太仁慈,沒算上這些。
如今把標準提上來,品質不行的都需要罰錢,然後告訴他們說,是夏竦過來後馬上要更改。那些茶戶一聽見這個,他們怎麽不得大鬧?
林特立刻佩服道:“丁相高明!一旦商戶們沒有賺了,或許有些人還得賠,他們可不就得鬧麽!這樣一來,恐怕不少人都得走。”
丁謂便道:“沒那麽容易讓他們走的。當初立了合同文書,印押為憑,兩邊各執一紙為照。若茶戶就這麽直接撤了,讓他們全都傾家蕩產。先讓茶戶們鬧起來,把夏竦架到熱鍋上,就算劉後有任命,也讓這廝不敢接。”
林特撫額稱讚道:“確實跟相公比起來,夏竦那個小狐狸,還是太嫩。相公區區隻用了一招,他們必然要焦頭爛額,招架不了!”按照丁謂的意思,他做了三司使這些年,開通商路,重定賦稅,幫國家賺迴來大筆的銀錢,將朝廷資糧扭虧為盈,功勞也算是不小了,當這個宰相合情合理!
這些年下來,底下的那些商戶們,也跟著一塊兒賺了不少。到了這種關鍵的時候,讓他們幫忙出一把力,也是應該。
既然丁相都發了話兒,有他撐腰,那麽就不怕事兒鬧大。林特遂就不久留,立刻趕迴去安排了。林特這廝,找到了心腹茶商劉東,把這件事情交代與劉東,劉東這廝不敢耽擱,立刻便著手辦這件事兒。
過不多久,馬上三司使要換人,夏竦這廝一上台,需要追加份合同這個消息,已經傳得到處都是了。一聽說一旦夏竦接班兒,按照新的合約算,馬上這錢就得大跌,少賺了好幾成不說,甚至有些人還得賠,都有一家老小要養,誰能經得住這個!更何況有些人販茶,是貸錢過來倒騰的,區區為了掙一口飯吃,更熬不起。
眼看著這事兒傳出來,到處人心惶惶的時候,林特嫌動靜還不夠大,特意通知了劉東說,想辦法添上一把火兒,把事情再往大裏鬧鬧。既然三司使發話了,劉東這邊就得行動。當下劉家安排了主管,托人去東京潑皮、乞丐的行裏,找到了幾個靠譜的潑皮。
劉家的主管發話兒說,隻要裝扮成一個茶戶,去夏竦門前哭鬧一天,喊出一些“撤換夏竦”的口號來,十兩銀子就是他的!因這個話兒,幾個潑皮都麵麵相覷,一時沒答應:鬧事眾人都是會的,別說一天,就是十天也做得來!隻是這次情況不同,那人又不是尋常的財主,好像官職還不小,讓開封府差役拿了去,挨一頓好打,為十兩銀子不值得。
因沒人應聲,劉家的主管見勢不好,立刻把價錢提上來,把價錢抬高到二十兩。眾人心裏麵琢磨了一通,仍舊覺得不太合算:若是被差役拿了去,一連關上三五個月,加上打點,二十兩銀子也花沒了,還被人拘束,活得不樂。眾人在外麵三五個月,敲詐上幾個怕事的財主,二十兩眾人也能賺到,仍不合算。
終於眾人講到最後,把價錢提高到五十兩銀子,隻要在門口待夠了一刻鍾,喊上幾句“夏竦滾開”之類的口號,這錢立刻就能得,眾人終於鬆了口,將這件事情答應下來。
沒幾日時間,夏竦家門口就熱鬧了。不少潑皮聯合在一塊兒,去他家門上喊口號,不但罵夏竦,連他罵他家祖宗也一塊兒罵。為頭的有幾個推了輛車兒,言說自己就是茶戶,車上躺著的那一個,便是自家風癱的老母,倘若夏竦做三司使,他的老母馬上得餓死。
為了給這廝抱不平,膽大的手裏拿一根棍子,小心翼翼要去搗門,口裏麵要求給說法。誰知道搗門的隻是壯膽兒,此時突然有人出來,這些廝立刻一溜煙就逃了。
見勢不好,車上風癱的那個“老母”,害怕被打,也立刻跟著跳下車兒,跟在後麵攆“兒子”們去了。因逃得太急,“老母”的麵巾都跑掉了,露出滿臉的胡子來,倒把路人給嚇了一跳!
雖然第一次不太成功,到底這錢到了手,這就行了。等著觀望的那些廝,一看這法子真賺錢,膽大的都已經吃到了肉了,而且人家還沒被捉住,立刻不少人都跟風起來,爭著要去夏竦家鬧。
因去的人多,劉家主管出的錢,都已經有了規律可循,賬目也愈發明白了:喊一句口號一百文,演一出鬧劇給十兩。倘若有哪個演得好,十分逼真的那一種,價錢能漲到五十兩!
因有錢賺,眾人蜂擁也似趕來。
若開頭隻是潑皮們鬧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去夏竦家門首吵鬧的人,愈來愈像是真的了。
不少人幹脆拿了繩兒,尋去夏竦家門口,要去他家門上吊死。有幾家因為聽到了消息,幹脆直接就跳了河的。孤兒老小穿了麻衣,全跑去夏竦門口哭喪。
因眾人鬧,夏竦直接都不敢出門。恁多的人齊來請命,連開封府都一並驚動了,替夏竦攔。然而根本沒有用,倒讓兩邊衝突起來,愈發惹得茶戶們要拚命。
宋朝這邊,東南十路六十多州,二百六十餘州縣,全都產茶。單每年賣往蕃地的的茶,加起來足足有數千萬斤。一旦有變,牽扯的豈止十數萬人!東京茶戶們請願的消息,立刻各處都傳遍了。有他們帶頭鼓動著,各地便紛紛鬧將起來。
開封府府尹李諮那廝,因為也是王曾的同黨,丁謂以“不能阻塞民聲”為理由,出來幫助茶戶們說話。眾人一看宰相都支持,立刻膽子就大起來,已經幹脆攜帶了器械,直接與開封府差役廝打起來,局勢眼看著更亂了。
丁謂才剛剛使了一招,還有許多其他的路數,沒用上呢,夏竦那個白眼狼,就扛不住了。終於夏竦放出話來,接任三司使這件事兒,所言不實,根本就沒有這迴事兒。
還是丁謂說的好:王曾麾下的那一班人馬,全都是些烏合之眾。看起來他們是義正辭嚴,英勇不屈的模樣,一旦真正遇到了損失,馬上就各自為戰了,哪趕上丁謂這邊的聯動出擊。
隨著時間的推移,林特那邊的鬧劇,終於漸漸地平複下來。朝堂這邊,因丁謂與王曾爭執不下,許多政事都拖延未決。眾臣紛紛請示說,叫劉後盡早兒拿出個主意。王曾因為聽到了消息,劉後已經決定了,想要采納丁謂的意見,王曾立刻就坐不住了,以突發急事為理由,飛跑去禁中求見劉後。
因王曾借口“急事”的原因,劉後也就準他來見。才一見麵兒,王曾便勸劉後道:“太後若實在不肯‘垂簾聽政’,微臣也不敢太強求,隻是丁相的意見,有幾項必須要做一番更改,不能這麽倉促就定:第一,按照丁相的意思,‘非大事悉令雷允恭傳奏’,何謂‘大事’,哪個又是‘非大事’?
還是大、小全在執政的意思?丁相指定了雷允恭,必須是他方可傳奏,倘執政與雷允恭協比專恣,內挾太後,這種情況同列卻不如,該當如何?!
再且丁相還建議說,請‘皇帝朔、望見群臣’,那麽請問,若樞密院有了緊急的軍情,急需要請旨。但是沒趕上初一、十五,而且跟其他事情比,又被執政認為是‘小事’,該當如何?別人可入宮奏事麽?”
當下王曾說了一通,與劉後兩個商議畢,劉太後終於下詔道:“中書門下牒樞密院:今月二十四日準皇太後手書賜丁謂以下,近以釁罰所鍾,攀號罔極,上賴邦家積德,皇帝嗣徽,中外一心,永隆基構。
先皇帝以母子之爰有異甫倫,所以遺製之中權令處分軍國事,勉遵遺命,不敢固辭,然事體之間,宜從允當。自今已後,中書、樞密院軍國政事進呈皇帝後,並隻令依例程進入,文書印畫在內庭,亦不妨與皇帝子細看覽商議。
或事有未便,即當與皇帝宣召中書、樞密院詳議。如中書、樞密院有事關機要,須至奏覆,即許請對,當與皇帝非時召對,即不必預定奏事日限。蓋念先朝理命,務合至公,其於文武大臣、內外百辟推誠委任,斷在不疑。緬料忠賢,各懷恩義,必能盡節以佐昌朝。願予菲躬,得守常典,興言及此,五內傷推,故茲示諭,鹹使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