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見山下果然撤去包圍,潘鳳統兵擁上前來,並不下山與潘鳳說明,反而徒步攀上山來,拜伏於地,道:“大將軍高義,令丁原心服口服,並州一地在此歸於朝廷。”

    我上前扶起丁原,道:“晉陽侯為官多年,並州百姓皆念恩德。雖然與我為敵,皆因朝廷變亂之故。晉陽侯武勇過人,久後我等聯手,必可中興漢室。”

    丁原歸降,晉陽不戰而下。丁原派出使者馳檄各郡,雁門合郡歸降。取得並州之地,得精兵十餘萬,又得潘鳳、陳琳等一班文武。

    柯比龍聞聽丁原歸降,擔心後路被絕,連夜啟行,退往關外。王粲聞知消息,趕到雁門郡城,與成廉、徐幹等會合,接到丁原檄令後歸降。

    補充完各軍團陣亡編製,保留並州降兵精銳十萬,餘者皆使其還鄉。我將降兵分編於各軍團,又調整各軍團兵將,組成並州軍團,調王雙為軍團主將,大司農陳宮為軍師。丁原代替陳宮之職擔任大司農,因為陳琳治政才能卓著,起用為並州牧。

    並州降將皆編於三大軍團和並州軍團,調整之後,第一軍團主將為呂布,軍師為諸葛亮,副將為魏延,轄文醜、高覽、曹仁、官亥、周倉五將,共十萬兵馬。第二軍團主將為馬超,軍師為周瑜,副將為於禁,轄馬岱、淩操、樂進、文聘、李典五將,共十萬兵馬。第三軍團主將為張飛,軍師為龐統,副將為潘鳳,轄顏良、曹洪、臧霸、紀靈、張燕五將,統兵十萬。並州軍團主將為王雙、軍師為陳宮,副將為鞠義,轄曹純、曹性、郝萌、宋憲四將,統兵十萬。魏續、侯成、成廉三將調到虎衛營,王粲、徐幹至新政司任職。

    柯比龍此次南下,與呂布、諸葛亮部交手,吃了幾次大虧,退到關外之後,畏懼漢軍之威,上表稱臣。鮮卑全境除了步度根部落之外,其餘皆被柯比龍統一,為了防備柯比龍勢大難製,我在並州與周瑜、諸葛亮、周瑜等商議。

    諸葛亮道:“大漢北疆夷族林立,近年鮮卑、烏桓興起,匈奴逐漸敗落;西域諸族如月氏、車師、龜茲、大宛基本脫離控製,名為藩屬,實則獨立。鮮卑、烏恆羨慕中原繁華,部族紛紛南遷,幽州、並州、涼州境內皆有夷族定居。羌氐兩族幾乎半數遷入大漢境內,分布很廣,並與漢人交錯雜居。羌主要居於涼、益二州,目前人數甚多,董卓、劉焉出兵作戰,亦願驅其為前部。鮮卑東臨高句麗,西臨匈奴,南臨大漢,若其勢大,必會侵擾邊境。亮以為可借其稱臣之機,封其為藩屬,劃明疆界,出具地圖,雜以匈奴、高麗領土,其必與兩國生隙,如此蠻夷紛爭,大漢邊事必少。”

    諸葛亮對於夷族研究甚透,數言闡明北疆夷族形勢,又提出製造其互相爭戰的方案,的確簡單可行。我笑道:“孔明之言甚是有理,迴到洛陽之後,細細商議一下,要尋一兩處高麗、匈奴不願放棄的所在。”

    龐統道:“鮮卑族人數眾多,幽州境內亦有小部落定居,鮮卑若是犯境,其族人或會生亂響應,不若趁此機會,讓其部族北上歸國。”

    周瑜亦道:“族種不同,其心必異。並州境內步度根部數萬夷人,性狠好鬥,占據北部大片牧場,常與大漢邊民械鬥。丁原在任之時,以安撫為主,實則並非長久之計。”

    我奇道:“夷人為何占據我大漢牧場?”

    周瑜道:“此事由來已久,匈奴常常犯邊,當年鮮卑與大漢交好,常常出兵相助大漢。步度根部便是幫助並州防禦的鮮卑族人之後,因其有相助之德,占據牧場為曆代刺史默認之事。”

    我沉吟片刻,道:“步度根部之所以占地甚廣,應是曆任刺史縱容之事。應當想個辦法,或讓其散居各地,久則被漢人同化。再則令其族人聚居,劃關外之地令其牧養,如此既可為抵擋匈奴前軍,關內治安亦可好轉。”

    新得幽州、並州皆為邊地,與夷族的關係處理成為一件大事。迴到洛陽,我與賈詡商議,賈詡明白前後情況,道:“北疆曆來崇尚武力,匈奴勢大擾邊,鮮卑勢大亦會擾邊。製造其族群爭端,莫過於牧場和水源爭奪。各族皆為遊牧部落,並無固定疆界。今匈奴勢力漸落,鮮卑、烏桓興起,趁柯比龍臣屬之時,讓司官繪製地圖,固定疆界,將族群爭端之地劃給鮮卑,鮮卑必會借口強占此地,久後周圍族群必然憤怒,戰亂必生,我等邊境數年可得太平。”

    賈詡之言與諸葛亮意見相仿,我又問起境內夷族之事,賈詡道:“幽州鮮卑族人不會耕種,人數又少,常受漢民欺負,若是使其皆歸步度根部,步度根與散居族人皆大歡喜。匈奴北撤,留下大片牧場,封步度根一個爵號,劃關外之地與其牧養,必可根除異族隱患。步度根族郡勢小,丁原之勢尚且可以欺壓,若是朝廷聖旨下達,必然不敢違抗。若是封其爵號,又使散居族人歸他,再允開設邊市,步度根必會欣然前往。”

    主意打定,我進宮向何太後奏報此事。何後雖已執政數年,但卻不明邊事,自然沒有異議。朝廷迅速下旨,封柯比龍為鮮卑王,刻製王印,又附藩屬地圖。

    柯比龍雖為王位,周邊諸族皆不認可,此次得大漢封賞,又得王印,自此可以名正言順,遣人入朝相謝。柯比龍部下兵多,得了地圖為依據,開始侵占諸族牧場。

    聖旨又封步度根為關外侯,在關外劃出大片土地為其領地,並命其擇日遷族人過去。關外土地曆來是匈奴與大漢相爭之地,如此並沒有損害大漢領土利益。聖旨中還言明,大漢境內鮮卑族人皆歸步度根管理,限日趕赴步度根領地,沿路郡縣不得阻攔,並為其供其食物。

    步度根領旨大喜,大漢境內鮮卑族人數萬,並不少於其族人,其勢力頓時大增,隱有與柯比龍比肩之勢。步度根本來憂慮出關之後,互市困難,見聖旨上允其開設邊市,頓時放下心來,擇日遷族人去關外。

    如此舉措之後,幽州、並州境內治安轉好,鮮卑人出關留下的大片土地,劃為官田,成為軍馬司的牧場。幽州、並州邊兵不行屯田製,而行牧馬製。士兵除了戰事、訓練,其餘時間皆在附近牧馬,合國馬匹數量大增。

    幽州、並州長城為阻隔蠻族北上屏障,為了保證關內百姓安全,朝廷下旨,兩州農閑之時,抽丁維修加固長城。兩州百姓深受邊患之苦,雖然苦累,並無抗丁暴舉,兩州長城數月維修加固完畢。

    步度根北上二百餘裏,方才到達領地,此地不僅遠遠離長城,距離並州城北的雲中、九原亦有很長距離。步度根雖然心中不快,但見此地草水頗豐,帶領族人在此安居下來。後來開設互市,領地日益繁華,稱為關外城。

    步度根不知此地其實不屬大漢,本屬於匈奴之地。數年後亞思休養生息,氣力漸複,引兵前來爭戰,引發了後來的異族大戰。

    我控製的疆土日益擴大,情報司人員漸多,職能亦變得複雜起來,在朝廷中地位越來越重要,攻下幽州、並州之後,情報司加快滲透,往匈奴、鮮卑、烏桓、高句麗等地陸續安插眼線,設法控製各族人員成為線人,開始組建國際化的情報體係。

    幫助匈奴辦學,遭到了王允、蔡邑的質疑,兩人與我親近,並未當眾提出這個問題。我從並州迴京之後,兩人邀我至太傅府飲宴,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答道:“大漢文化融合諸家精華,講究仁義道德,若是諸藩皆精通大漢文化,其邦將會被大漢同化,成為禮儀之邦。以往我等常嘲笑以仁德應對虎狼之邦,待其變為禮儀之邦,其族戰鬥力下降,我大漢將會少於邊事。如同兵馬入侵一樣,文化入侵更是可怕之事。若是匈奴人皆習漢學,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其國民與漢人有何異同?文化相通之後,其族經濟落後,必然學習中原經濟。我等設立銀莊在不經意間掠奪諸州現銀,彼時匈奴經濟亦為大漢控製,一個沒有獨立文化和經濟體製的國家,有何能力侵占漢邦?”

    王允、蔡邑聞言,這才明白我的良苦用意。此後,朝廷對待藩國,常以助其辦學為恩賜。日後征服北胡與西域之時,諸國官話便是漢話,征服之後很快便穩定下來,與文化入侵有很大關係。

    與軍事入侵相比,經濟、文化入侵更是可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斷融合傳入境內的不同文化,同化能力極強, 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文化講究相融,西方文化卻是相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三國之轉世星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柱墨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柱墨客並收藏穿越三國之轉世星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