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配道:“便是如此思慮,這才舉棋不定。”
張情道:“馬超英勇,淩縣距離郡城又近,恐怕難以過去。不若派出斥侯,率先前行,兩側若有埋伏,隻要傳迴情報,我等立可繞路而走。”
此時忽聽斥侯來報,道:“左側小路升起狼煙,恐有埋伏,特來稟報。”
審配聞言大喜,道:“此周瑜之計也。其在左側小道升起狼煙,必無大軍埋伏,我等可以急行。”
軍令下達,三郡士兵合軍,一齊往左側道路趕去。等到了狼煙升起之地,果然隻有百餘士兵在兩側埋伏,見大軍來到,不敢上前,都從小路撤退。
審配見此狀況,更加確信前路沒有埋伏,命令全軍急行軍。前行兩裏,大軍進入一座山穀。審配詢問向導,道:“此為何穀?地貌如何?”
向導道:“此穀名曰曲穀,中間三折三曲,兩側山壁峭立,長有三裏餘。過了此穀,便是平坦之地,已到淩縣以北。”
審配笑道:“皆言周瑜多謀,如此用兵之地,竟然棄之不用,亦算不上是智謀之士。”
話音未落,隻聽後方猛然傳來一陣巨響,審配忙派左右詢問其故,左右迅速迴報,道:“後軍剛剛入穀,兩側滾下無數落石,已經塞滿穀口。”
審配心知不妙,急催士兵前行,又聽前方響起一陣巨響,軍士來報,道:“兩側滾落無數大石,塞滿穀口,我軍無法前行。”
審配知道中了埋伏,正欲下令全軍棄馬登山,突聞鑼鼓齊鳴,大批兵馬從兩側山上現身,左側為首一員小將,身著白衣白甲,身披大紅披袍,相貌俊秀,正是周瑜引兵在此。右側為首大將,身材高大,滿麵正氣,年紀不大,身著紅衣紅甲,身披黑色披袍,正是大將張遼。
周瑜用馬鞭遙指審配,朗聲道:“久聞正元大名,如今身陷絕境,何不歸降?”
審配見周瑜前麵坡度甚緩,正欲指揮兵馬衝擊,隻見周瑜身後湧上一群士兵,迅速在山坡上安置好十餘駕巨駑。審配長歎一聲,道:“前後兩側又無道路,山上又有如此利器,我等若是不降,恐無葬身之地。”
高幹為袁紹外甥,不甘投降,憤然道:“太守勿憂,待我衝擊一陣再說。”說完,引領部下衝向前去。
周瑜待高幹等臨近,手勢一揮,巨駑同時射向高幹。高幹被巨駑擊中,身體退飛迴來,已是身中數駑,當場斃命。巨駑揚威,已將審配等嚇破膽子,審配尚未開口,郭南、張情已經命令部下放下武器,徒步登上山坡乞降。審配命令部下收拾高幹屍首,又讓士兵上山歸順,對周瑜高聲說道:“我受袁氏大恩,常思報答。如今已到絕境,頑抗隻會增加士兵死傷。然忠臣不事兩主,我部下可降,我卻不願降之,唯有一死而已。”
周瑜笑道:“正元此語差矣。汝前為大漢子民,後亦為大漢子民,豈有兩主之說?正元一身所學,不思濟世富民,反因私恩而忘大義,又豈是忠臣所為?”
審配沉默良久,最終抬頭望著周瑜,笑道:“我為大漢臣子,並非袁氏臣子,今聽公謹教誨,方頓悟此中道理。大漢陽平太守審配見過公謹。”
三郡兵馬全部投降,周瑜將兩萬餘士兵收編各軍,又命軍士搬開穀口巨石,疏通道路。三郡錢糧皆在山穀之中,周瑜又派軍士將錢糧運往趙郡,補充軍用。
陽平三郡守兵皆棄城北上,張合部下如入無人之境,分兵占領三郡,又報請洛陽速派文武官員。至此,冀西六郡皆歸朝廷,袁紹隻餘渤海、河間、中山、常山四郡。
諸葛亮大軍兵圍渤海,袁紹消息封閉,不知外界情形,諸葛亮隻圍不攻,引起他的注意,召郭圖、許攸商議。許攸道:“莫非諸葛亮行暗渡陳倉之計,主力部隊去攻河間等郡?”
此言一語點破其中關鍵,袁紹急道:“諸葛亮部共有十萬大軍,即便分兵一半,十餘日亦可攻下河間、中山、常山三郡。其隻圍不攻,道理便是在此。我等如何是好?”
此時左右來報,道:“河間來人求見。”
袁紹大吃一驚,急讓左右喚人進來,等到來人進門,三人細看,不由大吃一驚,來人不是別人,卻是河間守將張勳。隻見張勳蓬頭垢麵,嘴唇幹裂,身著百姓衣物,又髒又破,與往常渾若兩人。
張勳要來一杯水,咕嘟咕嘟喝下,喘了口氣,道:“主公,河間失守,袁胤戰死,高覽被俘,河間守軍全軍覆沒。屬下扮成百姓,幾經周折,方才逃了迴來。”
“什麽?兩萬大軍沒了?”袁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猛得站起身來,繼而又一屁股坐下。
“逃亡途中,我聽聞陽平、廣平、魏郡三郡守軍棄城北逃,在廣宗附近被周瑜設伏擊敗,高幹戰死,其餘全都歸降。”張勳接著說道。
“什麽?審配平時自謂謀略過人,如何會全軍覆沒?真是一幫蠢才。”袁紹猛然聽到兩個壞消息,再也按捺不住,不由破口大罵。
“中山、常山亦……”張勳見袁紹氣急敗壞,不敢再說下去。
郭圖道:“莫非中山、常山亦失陷?”
張勳點點頭,道:“龐德、魏延兩將統領五萬精兵於五日前夜間,突襲河間。我等雖然有備,但敵軍樓車太過厲害,值夜守軍又少,不到半個時辰便被攻陷。我與高覽、袁胤引軍突圍,不料四門皆已被占據。高覽將軍領兵上前廝殺,被龐德生擒,袁胤身中冷箭而亡,我左右士兵欲殺欲少,最後隻餘三十餘人。我見勢不妙,連忙後撤,後來退到一所民居,換上百姓衣物,趁亂逃出城外。沿途聽聞魏延統兵隨即行軍,集兵四萬攻打常山,守將袁落戰死,所部大半歸降。魏延在常山歇息一日,次日夜間統領三萬兵馬北下,夜襲中山郡,中山守將程誌率眾歸降。目前渤海已成一座孤城。”
“諸葛亮這般狡猾?明攻渤海,實取三郡。唉,公孫瓚援兵不至,周瑜、諸葛亮兩路大軍合兵,我等如何抵擋?”袁紹長歎一聲,自知大勢已去。
“主公,沮授去幽州求援,若是公孫瓚答允出兵,應該很快就到。”郭圖見袁紹如此沮喪,出言寬慰道。
朝中文武百官聞聽諸葛亮、周瑜接連取勝,十餘日連下冀州九郡,自然興高采烈。以往暗地裏抱怨我用人不當之人全都沒了脾氣,禦史楊表數日前上奏周瑜等才能不堪大用,如今聽聞周瑜事跡,到大將軍府向我告罪。
沮授星夜趕到幽州治所範陽,求見公孫瓚。公孫瓚聽聞沮授來見,召集從弟公孫越、公孫範、義弟劉緯台、李移子、樂伯當,大將嚴綱,謀士陳震、劉曄等前來商議一會,然後傳沮授上來。
沮授道:“在下見過公孫大人及諸位。我家主公今受白揚部下攻打,形勢危急,請求公孫大人出兵相助。”
嚴綱曾經統兵與袁紹相戰,聞言道:“主公,袁紹前與我軍大戰於任丘,彼此損兵折將,今日勢危讓我等相助,日後又與我等相戰,如何能出兵相助?”
眾人紛紛附合,隻有陳震與劉曄不語。沮授見狀,道:“主公如今被圍,若是無奈,隻能投降白揚。白揚兼並主公之軍,兵力更盛。冀州為幽州門戶,主公投降,幽州門戶大開,公孫大人不怕白揚來攻嗎?”
公孫瓚舉手示意眾人沉默,沉吟片刻,道:“袁紹如何報答幽州?”
沮授道:“主公欲臣服公孫大人。”說完,將袁紹書信奉上。
公孫瓚看完書信,雙目微睜,眼神一亮,顯然被沮授言語打動,道:“如此說來,袁紹果欲投靠幽州?”
沮授道:“不錯,袁氏與白揚有深仇大恨,若非不得已之時,絕不會投降。之前雖與大人有隙,皆為朝廷用計所致。授以為冀州為幽州門戶,主公在前擋住白揚,幽州則無兵禍之災。”
公孫瓚沉吟一會,笑道:“既然如此,公與暫且去偏堂稍候,我等聚議再作答複。”
左右引領沮授出室,公孫越道:“如此不費氣力而得冀州,何樂而不為?”
陳震道:“袁紹勢急來投,我軍若援必會耗費軍力。但若白揚奪了冀州,必來吞並幽州。吾以為還是應允為上。”
公孫瓚剛欲決定,劉曄急阻道:“此事萬萬不可。袁紹勢急投靠我等,若其元氣恢複,必然會脫離主公控製。白揚手握數十萬精兵,又有何苗相助。諸葛亮、周瑜等皆足智多謀之輩,行軍迅速,兵勢浩大。我等起兵出境之時,冀州早已落於白揚手中。再則,白揚挾天子以令諸侯,我等若起兵相助,便為謀逆之罪。如此,便會給白揚攻打幽州的借口,幽州危矣。”
張情道:“馬超英勇,淩縣距離郡城又近,恐怕難以過去。不若派出斥侯,率先前行,兩側若有埋伏,隻要傳迴情報,我等立可繞路而走。”
此時忽聽斥侯來報,道:“左側小路升起狼煙,恐有埋伏,特來稟報。”
審配聞言大喜,道:“此周瑜之計也。其在左側小道升起狼煙,必無大軍埋伏,我等可以急行。”
軍令下達,三郡士兵合軍,一齊往左側道路趕去。等到了狼煙升起之地,果然隻有百餘士兵在兩側埋伏,見大軍來到,不敢上前,都從小路撤退。
審配見此狀況,更加確信前路沒有埋伏,命令全軍急行軍。前行兩裏,大軍進入一座山穀。審配詢問向導,道:“此為何穀?地貌如何?”
向導道:“此穀名曰曲穀,中間三折三曲,兩側山壁峭立,長有三裏餘。過了此穀,便是平坦之地,已到淩縣以北。”
審配笑道:“皆言周瑜多謀,如此用兵之地,竟然棄之不用,亦算不上是智謀之士。”
話音未落,隻聽後方猛然傳來一陣巨響,審配忙派左右詢問其故,左右迅速迴報,道:“後軍剛剛入穀,兩側滾下無數落石,已經塞滿穀口。”
審配心知不妙,急催士兵前行,又聽前方響起一陣巨響,軍士來報,道:“兩側滾落無數大石,塞滿穀口,我軍無法前行。”
審配知道中了埋伏,正欲下令全軍棄馬登山,突聞鑼鼓齊鳴,大批兵馬從兩側山上現身,左側為首一員小將,身著白衣白甲,身披大紅披袍,相貌俊秀,正是周瑜引兵在此。右側為首大將,身材高大,滿麵正氣,年紀不大,身著紅衣紅甲,身披黑色披袍,正是大將張遼。
周瑜用馬鞭遙指審配,朗聲道:“久聞正元大名,如今身陷絕境,何不歸降?”
審配見周瑜前麵坡度甚緩,正欲指揮兵馬衝擊,隻見周瑜身後湧上一群士兵,迅速在山坡上安置好十餘駕巨駑。審配長歎一聲,道:“前後兩側又無道路,山上又有如此利器,我等若是不降,恐無葬身之地。”
高幹為袁紹外甥,不甘投降,憤然道:“太守勿憂,待我衝擊一陣再說。”說完,引領部下衝向前去。
周瑜待高幹等臨近,手勢一揮,巨駑同時射向高幹。高幹被巨駑擊中,身體退飛迴來,已是身中數駑,當場斃命。巨駑揚威,已將審配等嚇破膽子,審配尚未開口,郭南、張情已經命令部下放下武器,徒步登上山坡乞降。審配命令部下收拾高幹屍首,又讓士兵上山歸順,對周瑜高聲說道:“我受袁氏大恩,常思報答。如今已到絕境,頑抗隻會增加士兵死傷。然忠臣不事兩主,我部下可降,我卻不願降之,唯有一死而已。”
周瑜笑道:“正元此語差矣。汝前為大漢子民,後亦為大漢子民,豈有兩主之說?正元一身所學,不思濟世富民,反因私恩而忘大義,又豈是忠臣所為?”
審配沉默良久,最終抬頭望著周瑜,笑道:“我為大漢臣子,並非袁氏臣子,今聽公謹教誨,方頓悟此中道理。大漢陽平太守審配見過公謹。”
三郡兵馬全部投降,周瑜將兩萬餘士兵收編各軍,又命軍士搬開穀口巨石,疏通道路。三郡錢糧皆在山穀之中,周瑜又派軍士將錢糧運往趙郡,補充軍用。
陽平三郡守兵皆棄城北上,張合部下如入無人之境,分兵占領三郡,又報請洛陽速派文武官員。至此,冀西六郡皆歸朝廷,袁紹隻餘渤海、河間、中山、常山四郡。
諸葛亮大軍兵圍渤海,袁紹消息封閉,不知外界情形,諸葛亮隻圍不攻,引起他的注意,召郭圖、許攸商議。許攸道:“莫非諸葛亮行暗渡陳倉之計,主力部隊去攻河間等郡?”
此言一語點破其中關鍵,袁紹急道:“諸葛亮部共有十萬大軍,即便分兵一半,十餘日亦可攻下河間、中山、常山三郡。其隻圍不攻,道理便是在此。我等如何是好?”
此時左右來報,道:“河間來人求見。”
袁紹大吃一驚,急讓左右喚人進來,等到來人進門,三人細看,不由大吃一驚,來人不是別人,卻是河間守將張勳。隻見張勳蓬頭垢麵,嘴唇幹裂,身著百姓衣物,又髒又破,與往常渾若兩人。
張勳要來一杯水,咕嘟咕嘟喝下,喘了口氣,道:“主公,河間失守,袁胤戰死,高覽被俘,河間守軍全軍覆沒。屬下扮成百姓,幾經周折,方才逃了迴來。”
“什麽?兩萬大軍沒了?”袁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猛得站起身來,繼而又一屁股坐下。
“逃亡途中,我聽聞陽平、廣平、魏郡三郡守軍棄城北逃,在廣宗附近被周瑜設伏擊敗,高幹戰死,其餘全都歸降。”張勳接著說道。
“什麽?審配平時自謂謀略過人,如何會全軍覆沒?真是一幫蠢才。”袁紹猛然聽到兩個壞消息,再也按捺不住,不由破口大罵。
“中山、常山亦……”張勳見袁紹氣急敗壞,不敢再說下去。
郭圖道:“莫非中山、常山亦失陷?”
張勳點點頭,道:“龐德、魏延兩將統領五萬精兵於五日前夜間,突襲河間。我等雖然有備,但敵軍樓車太過厲害,值夜守軍又少,不到半個時辰便被攻陷。我與高覽、袁胤引軍突圍,不料四門皆已被占據。高覽將軍領兵上前廝殺,被龐德生擒,袁胤身中冷箭而亡,我左右士兵欲殺欲少,最後隻餘三十餘人。我見勢不妙,連忙後撤,後來退到一所民居,換上百姓衣物,趁亂逃出城外。沿途聽聞魏延統兵隨即行軍,集兵四萬攻打常山,守將袁落戰死,所部大半歸降。魏延在常山歇息一日,次日夜間統領三萬兵馬北下,夜襲中山郡,中山守將程誌率眾歸降。目前渤海已成一座孤城。”
“諸葛亮這般狡猾?明攻渤海,實取三郡。唉,公孫瓚援兵不至,周瑜、諸葛亮兩路大軍合兵,我等如何抵擋?”袁紹長歎一聲,自知大勢已去。
“主公,沮授去幽州求援,若是公孫瓚答允出兵,應該很快就到。”郭圖見袁紹如此沮喪,出言寬慰道。
朝中文武百官聞聽諸葛亮、周瑜接連取勝,十餘日連下冀州九郡,自然興高采烈。以往暗地裏抱怨我用人不當之人全都沒了脾氣,禦史楊表數日前上奏周瑜等才能不堪大用,如今聽聞周瑜事跡,到大將軍府向我告罪。
沮授星夜趕到幽州治所範陽,求見公孫瓚。公孫瓚聽聞沮授來見,召集從弟公孫越、公孫範、義弟劉緯台、李移子、樂伯當,大將嚴綱,謀士陳震、劉曄等前來商議一會,然後傳沮授上來。
沮授道:“在下見過公孫大人及諸位。我家主公今受白揚部下攻打,形勢危急,請求公孫大人出兵相助。”
嚴綱曾經統兵與袁紹相戰,聞言道:“主公,袁紹前與我軍大戰於任丘,彼此損兵折將,今日勢危讓我等相助,日後又與我等相戰,如何能出兵相助?”
眾人紛紛附合,隻有陳震與劉曄不語。沮授見狀,道:“主公如今被圍,若是無奈,隻能投降白揚。白揚兼並主公之軍,兵力更盛。冀州為幽州門戶,主公投降,幽州門戶大開,公孫大人不怕白揚來攻嗎?”
公孫瓚舉手示意眾人沉默,沉吟片刻,道:“袁紹如何報答幽州?”
沮授道:“主公欲臣服公孫大人。”說完,將袁紹書信奉上。
公孫瓚看完書信,雙目微睜,眼神一亮,顯然被沮授言語打動,道:“如此說來,袁紹果欲投靠幽州?”
沮授道:“不錯,袁氏與白揚有深仇大恨,若非不得已之時,絕不會投降。之前雖與大人有隙,皆為朝廷用計所致。授以為冀州為幽州門戶,主公在前擋住白揚,幽州則無兵禍之災。”
公孫瓚沉吟一會,笑道:“既然如此,公與暫且去偏堂稍候,我等聚議再作答複。”
左右引領沮授出室,公孫越道:“如此不費氣力而得冀州,何樂而不為?”
陳震道:“袁紹勢急來投,我軍若援必會耗費軍力。但若白揚奪了冀州,必來吞並幽州。吾以為還是應允為上。”
公孫瓚剛欲決定,劉曄急阻道:“此事萬萬不可。袁紹勢急投靠我等,若其元氣恢複,必然會脫離主公控製。白揚手握數十萬精兵,又有何苗相助。諸葛亮、周瑜等皆足智多謀之輩,行軍迅速,兵勢浩大。我等起兵出境之時,冀州早已落於白揚手中。再則,白揚挾天子以令諸侯,我等若起兵相助,便為謀逆之罪。如此,便會給白揚攻打幽州的借口,幽州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