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忌聽到這句話時,悚然一驚。
或許,曆史又在重演了。
盡管種花家的事情,是確有其事,是被曆史驗證過的,但放在當下去說,卻也僅僅是個故事而已,遠不如武王伐紂具有說服力。
無忌心知,大概自己是無法說服魏圉了。但另一個困擾他的問題是,太子與孟嚐君之間,難道真的是零和博弈嗎?
這個問題,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無忌都沒有找到答案。
無忌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就是,他已經被孤立了。
從逢澤迴到大梁後,太子、魏齊也明顯地疏遠他了。
與孟嚐君為敵,本不是最糟糕的事。
因政見不同,被太子冷遇,也沒什麽關係。
但是因韓、魏聯姻一事,無忌冒犯了魏王,這是最讓人頭疼的。若是沒有魏王的支持,無忌就如同大河之上的一葉扁舟,有隨時傾覆的可能。
從表麵上看,無忌以戰功封為信陵君,成為大梁城最顯赫的新貴,一時間風頭無兩,似乎到了人生的巔峰。
但四處交惡、兩麵不沾的他,卻在無意間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實則是已經到了四麵楚歌的境地。
敢問路在何方?
為此,無忌找來了須賈和範雎,在信陵君府的一處密室,展開了話題。
須賈沉默良久,盯著無忌鬱鬱的臉色看了又看,終於囁嚅道:
“在下之見……公子還是尚韓公主罷。此乃王上的決策,公子一再抗拒,隻怕會王上所不喜。”
對此,魏無忌隻能搖頭。
“父王是我在大梁的根基,這一點我當然也明白。可是,我若能接受,早就接受了,不會再來問你們。此法不可行。”
一旁的範雎卻問:
“公子果真不尚韓公主?”
“果真。”
“公子果真不欲奪嫡?”
“果真。”
“公子果真不欲與太子同黨,攻伐孟嚐君?”
“果真。”
“既如此,某有上、中、下三策,但憑主上抉擇”
“願聞上策?”
“如今太子權勢穩固,有宗室的支持,再加上他剛剛率領大軍攻略淮北之地,威望甚高,此誠難以與爭鋒。孟嚐君素有人望,海內知名,又兼有三千門客,其人雖已至暮年,行將就木,但尚有餘威,未可輕易撼動。公子不欲與二者相爭,是智也。範雎以為,當效孟嚐君、平原君故法,廣開言路,招攬門客,一來可以網羅人才,二來也可為公子營造聲勢、控製大梁乃至魏國的輿論。待公子聲勢已成,羽翼漸豐,便可煽動孟嚐君與太子的鬥爭,而後坐收漁翁之利,是為上策。”
無忌想了又想,還是搖了搖頭道:
“這不就是孟嚐君、平原君的路子嗎。孟嚐君養了那麽多人,真正有用的才有幾個?且不說這麽做能不能招攬到人才,有孟嚐君還趴在大梁,我就算開門延客,又會有多少人來投靠?此法或非上策,中策如何?”
“公子的封君既為實封,便有經營封地、蓄養私兵之大權。公子大可前往信陵,以自家封地為苗圃,改弦更張、錯法務民,將公子所構思的革新大計先行實施,慢慢摸索出一條最適合魏國的變法之道。再加上公子在經商上的頭腦,好好利用白氏的人脈和商路,取商賈之餘財,打造一支精兵。如此一來,進可以入主大梁,斡旋於廟堂之上,退可以自守信陵,宛然一國。此為中策。”
“下策又如何?”
“兩年前,公子的姐姐,魏國的三公主嫁到趙國,做了平原君的妻子。現在平原君在趙國如日中天,可以為倚靠。公子若是為趙、魏之盟約,自請為人質,前往邯鄲、東武城,托庇於平原君府中,為逍遙客,亦能縱情山水,無憂無慮。此為下策。”
聽完範雎的上中下三策,無忌想了又想,將上策和中策反複權衡,才終於做出決定:
“上策太過行險,很難笑到最後,下策又太偏安一隅,難有發展,還是采用中策,去信陵吧。”
範雎提到,無忌可以把信陵作為試驗田,探索變法革新的路子。
這一點,無忌非常讚同。
魏國雖然很早就有過李悝變法、“盡地力之教”,但當時做的不是很徹底,遠不如後來的商鞅變法那樣深刻。
這並不是說,無忌要效法商鞅,在魏國推行耕戰的基本國策,因為秦、魏兩國畢竟國情不同,最適合秦國的,未必就適合魏國。但通過試驗和摸索,找出一條適合魏國的變法之路,總歸是沒錯的,這比陷入大梁城內政治鬥爭的漩渦要有意義得多。
一旦有了決策,無忌很快就展開行動。
他先是分別向太子和王宮中的衛薑通氣,隱約透露出要前往封地的意思。待此事慢慢傳到魏王的耳朵裏後,無忌找了個機會進宮,向魏王奏明此事。
對此,魏王不置可否。但在聽到無忌打算效法管仲,在領內推行革新之後,魏王來了興趣,終於答應讓無忌離開大梁。
因為信陵地處濉水之畔,地近楚國,有戰亂之虞,所以無忌又申請了一萬軍隊的指揮權,並透露出打算將那一萬人重新練成魏武卒的想法。
當然,無忌也沒忘記驃騎營。
驃騎營經曆陶邑之戰後,死傷枕藉,仍然在籍者已經不足一半,但這剩下的三百多人,卻都是大戰之後錘煉出的精英了。
這一次,無忌成功地拿到了擴編驃騎營的配額,驃騎營將從先前的八百人擴編到三千人。
——自己領地內的治權和統共一萬三千人的指揮權。
這是無忌前往信陵之前,能夠從魏王這裏爭取到的最大權力了。
另一方麵,無忌也多次會同白馥美,借著白氏的力量,提前往信陵布局商業。
時間過得很快,眼見著就要到九月了。
秋風漸冷,天氣一日寒過一日,無忌原定於十月初一出發南下,到此時隻剩下三天時間了。
在最後的這三天裏,無忌再一次去找了龐煖。
他帶著須賈和北郭惇兩個,在龐煖宅院的大門前等了足足一個時辰,龐煖才讓書童開門放人。
無忌雖然很想吐槽說名士的架子就是大,可現在有求於人,他也隻能順著對方的心意來。
進了院子後,無忌看到龐煖正衣冠、站在庭院當中朝著他遙遙一禮:
“龐煖恭迎信陵君!”
無忌心中一喜。
自他得封信陵君以來,這已經是第三次來龐煖府中拜訪了,前兩次,龐煖可都是連門都沒讓他進。這下龐煖要“恭迎”他,莫非是此事有了轉機?
或許,曆史又在重演了。
盡管種花家的事情,是確有其事,是被曆史驗證過的,但放在當下去說,卻也僅僅是個故事而已,遠不如武王伐紂具有說服力。
無忌心知,大概自己是無法說服魏圉了。但另一個困擾他的問題是,太子與孟嚐君之間,難道真的是零和博弈嗎?
這個問題,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無忌都沒有找到答案。
無忌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就是,他已經被孤立了。
從逢澤迴到大梁後,太子、魏齊也明顯地疏遠他了。
與孟嚐君為敵,本不是最糟糕的事。
因政見不同,被太子冷遇,也沒什麽關係。
但是因韓、魏聯姻一事,無忌冒犯了魏王,這是最讓人頭疼的。若是沒有魏王的支持,無忌就如同大河之上的一葉扁舟,有隨時傾覆的可能。
從表麵上看,無忌以戰功封為信陵君,成為大梁城最顯赫的新貴,一時間風頭無兩,似乎到了人生的巔峰。
但四處交惡、兩麵不沾的他,卻在無意間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實則是已經到了四麵楚歌的境地。
敢問路在何方?
為此,無忌找來了須賈和範雎,在信陵君府的一處密室,展開了話題。
須賈沉默良久,盯著無忌鬱鬱的臉色看了又看,終於囁嚅道:
“在下之見……公子還是尚韓公主罷。此乃王上的決策,公子一再抗拒,隻怕會王上所不喜。”
對此,魏無忌隻能搖頭。
“父王是我在大梁的根基,這一點我當然也明白。可是,我若能接受,早就接受了,不會再來問你們。此法不可行。”
一旁的範雎卻問:
“公子果真不尚韓公主?”
“果真。”
“公子果真不欲奪嫡?”
“果真。”
“公子果真不欲與太子同黨,攻伐孟嚐君?”
“果真。”
“既如此,某有上、中、下三策,但憑主上抉擇”
“願聞上策?”
“如今太子權勢穩固,有宗室的支持,再加上他剛剛率領大軍攻略淮北之地,威望甚高,此誠難以與爭鋒。孟嚐君素有人望,海內知名,又兼有三千門客,其人雖已至暮年,行將就木,但尚有餘威,未可輕易撼動。公子不欲與二者相爭,是智也。範雎以為,當效孟嚐君、平原君故法,廣開言路,招攬門客,一來可以網羅人才,二來也可為公子營造聲勢、控製大梁乃至魏國的輿論。待公子聲勢已成,羽翼漸豐,便可煽動孟嚐君與太子的鬥爭,而後坐收漁翁之利,是為上策。”
無忌想了又想,還是搖了搖頭道:
“這不就是孟嚐君、平原君的路子嗎。孟嚐君養了那麽多人,真正有用的才有幾個?且不說這麽做能不能招攬到人才,有孟嚐君還趴在大梁,我就算開門延客,又會有多少人來投靠?此法或非上策,中策如何?”
“公子的封君既為實封,便有經營封地、蓄養私兵之大權。公子大可前往信陵,以自家封地為苗圃,改弦更張、錯法務民,將公子所構思的革新大計先行實施,慢慢摸索出一條最適合魏國的變法之道。再加上公子在經商上的頭腦,好好利用白氏的人脈和商路,取商賈之餘財,打造一支精兵。如此一來,進可以入主大梁,斡旋於廟堂之上,退可以自守信陵,宛然一國。此為中策。”
“下策又如何?”
“兩年前,公子的姐姐,魏國的三公主嫁到趙國,做了平原君的妻子。現在平原君在趙國如日中天,可以為倚靠。公子若是為趙、魏之盟約,自請為人質,前往邯鄲、東武城,托庇於平原君府中,為逍遙客,亦能縱情山水,無憂無慮。此為下策。”
聽完範雎的上中下三策,無忌想了又想,將上策和中策反複權衡,才終於做出決定:
“上策太過行險,很難笑到最後,下策又太偏安一隅,難有發展,還是采用中策,去信陵吧。”
範雎提到,無忌可以把信陵作為試驗田,探索變法革新的路子。
這一點,無忌非常讚同。
魏國雖然很早就有過李悝變法、“盡地力之教”,但當時做的不是很徹底,遠不如後來的商鞅變法那樣深刻。
這並不是說,無忌要效法商鞅,在魏國推行耕戰的基本國策,因為秦、魏兩國畢竟國情不同,最適合秦國的,未必就適合魏國。但通過試驗和摸索,找出一條適合魏國的變法之路,總歸是沒錯的,這比陷入大梁城內政治鬥爭的漩渦要有意義得多。
一旦有了決策,無忌很快就展開行動。
他先是分別向太子和王宮中的衛薑通氣,隱約透露出要前往封地的意思。待此事慢慢傳到魏王的耳朵裏後,無忌找了個機會進宮,向魏王奏明此事。
對此,魏王不置可否。但在聽到無忌打算效法管仲,在領內推行革新之後,魏王來了興趣,終於答應讓無忌離開大梁。
因為信陵地處濉水之畔,地近楚國,有戰亂之虞,所以無忌又申請了一萬軍隊的指揮權,並透露出打算將那一萬人重新練成魏武卒的想法。
當然,無忌也沒忘記驃騎營。
驃騎營經曆陶邑之戰後,死傷枕藉,仍然在籍者已經不足一半,但這剩下的三百多人,卻都是大戰之後錘煉出的精英了。
這一次,無忌成功地拿到了擴編驃騎營的配額,驃騎營將從先前的八百人擴編到三千人。
——自己領地內的治權和統共一萬三千人的指揮權。
這是無忌前往信陵之前,能夠從魏王這裏爭取到的最大權力了。
另一方麵,無忌也多次會同白馥美,借著白氏的力量,提前往信陵布局商業。
時間過得很快,眼見著就要到九月了。
秋風漸冷,天氣一日寒過一日,無忌原定於十月初一出發南下,到此時隻剩下三天時間了。
在最後的這三天裏,無忌再一次去找了龐煖。
他帶著須賈和北郭惇兩個,在龐煖宅院的大門前等了足足一個時辰,龐煖才讓書童開門放人。
無忌雖然很想吐槽說名士的架子就是大,可現在有求於人,他也隻能順著對方的心意來。
進了院子後,無忌看到龐煖正衣冠、站在庭院當中朝著他遙遙一禮:
“龐煖恭迎信陵君!”
無忌心中一喜。
自他得封信陵君以來,這已經是第三次來龐煖府中拜訪了,前兩次,龐煖可都是連門都沒讓他進。這下龐煖要“恭迎”他,莫非是此事有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