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能得一筆賞錢的牙婆,心知自己被兩個丫頭利用了,趕緊賠罪要帶走兩人。
不過現在再由不得她了。
吳麗梅令人帶牙婆下去喝茶,兩個丫頭留下。
大喝:“來人,帶她二人去觀刑。”
所謂觀刑,就是觀看下人被打。
被打的人,是出賣吳音薇情況給外人,結果人家扮成吳音薇來行騙。
吳麗梅令劉媽排查所有下人,把出賣主子的人聚在下人住的院子,先每人打二十大板,再看情形輕重分別處置。
兩個丫頭臉色大變,葛家人竟不按她們設計的套路走,愣愣地被拖往行刑的地方。
她們原本想著,葛家肯定會急著知道吳音薇的事,她們先想辦法讓葛家留下她們,然後再說出自己編好的話,誰知葛家連問都不問,兩個人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該怎麽應對。
還沒到行刑的地方,遠遠已聽到哭喊求饒聲,還有板子打得劈啪作響的聲音,兩個丫頭腿軟了,膽子大點的一個,叫喊著她們現在不是吳家人,葛家沒有權力處置她們。
拖著兩個丫頭走的婆子,隻管往前走,不搭茬,兩人哭喊著死命往後縮,婆子不耐煩,幹脆扯下她兩個的腰帶,綁住她們的嘴巴,扛著進了行刑的院子。
葛家待下人寬厚,很少動板子,這迴是動了真怒。
就是打板子,行刑時都塞住被打人的嘴,以免驚了主子,吳麗梅特意吩咐,盡量打得人大喊大叫,就為嚇唬兩個丫頭。
那個大膽的丫頭說的沒錯,她兩個雖以前是吳家奴婢,可現在被賣,葛家再是吳家姻親,也不能隨便對她們動刑。吳麗梅也想到了這點,先來這一招,看能不能嚇唬到她們。
看著一個個被打得皮開肉綻,血糊淋漓的屁股。兩個自小跟著吳音薇,從沒吃過苦頭的小丫頭,再也經不住驚嚇,暈了過去。
婆子用冷水潑醒兩個丫頭,扯著兩人頭發。硬生生讓她兩個看完行刑全過程,這才拖已嚇傻的她們迴到吳麗梅跟前。
吳麗梅冷冷問道:“你兩個有沒有話要說?”
小丫頭哪還有什麽心思設計圈套,將事情經過一五一十講得清清楚楚。
正如葛凱武猜的那樣,前往京城的路上,粟倩舊話重提,說進了京城就央求二嫂給吳音薇找門好親事,吳音薇不肯。
粟倩怒道,這可由不得你,以前咱們呆在村裏,這事隻能說說而已。往後咱們住在京城,自然要按京城的方式生活。
吳音薇不再吭聲。
吳家人晚上投住一家客棧,吳音薇趁著半夜大家都睡著了,偷偷起來收拾東西準備離開,不小心弄出動靜驚醒兩個丫頭,怕丫頭說穿,她隻得帶丫頭一起離開,告訴丫頭來投奔三姑。
三個人往白水鎮方向來,遇到難民潮,盤纏被搶光。
有趁亂拐帶人口的人販子看中她們。覺得兩個小丫頭比較好接近,就從小丫頭那裏著手。
平時吳音薇喜歡單獨行動,她配的丫頭形同沒有,那時三個人都是饑腸轆轆。人販子一番挑撥,丫頭覺著吳音薇會像往常一樣丟下她們,幹脆先下手為強,兩人合夥將李音薇賣了。
誰知吳音薇在人販子接近之時已心存戒備,見兩個丫頭神色不對,先偷偷避開。
人販子哄好兩個小丫頭。迴頭沒了吳音薇的人影,一氣之下強行擄走兩個小丫頭,轉賣幾手,兩個小丫頭最後落到現在這個牙婆手裏。
兩個小丫頭自小被賣進吳家,從沒吃過苦頭,也很少出門,嬌生慣養著長大,哪裏知道外麵世界的複雜,落到人販子手裏,挨打受罵是常事,真是生不如死。
那天有一個富戶要買人,找到牙婆,牙婆帶著一幹人等去富戶家裏。
路上,兩個小丫頭看到吳音薇的畫像,沒有吭聲,想碰碰運氣,看能不能被富戶買下,再過迴原來小姐般的日子。
誰知那家挑選的是粗使丫頭,她兩個打心眼裏不願意,人家看她兩個也不像能幹粗活的,問也沒問。
沒有賣掉,牙婆又要浪費錢糧養活她們,兩個人也知道迴去少不了挨罰,她們再也不想過這樣的日子,想著先脫離牙婆再想辦法。
再路過畫像時,兩個小丫頭說認得畫像上的人,能給牙婆掙一筆賞錢。
牙婆怕有詐,讓兩人先說出畫中人的下落,兩人就說,葛家人最恨人多嘴,她兩個曾是葛家姻親家的奴婢,畫像中人的下落,要是由牙婆說出,牙婆不但賞銀拿不到,還會受苦頭。
她們說的這種情形,牙婆也碰到過,就信了一半,實在想得到豐厚的賞銀,牙婆想著試一試也無妨,能得到賞銀更好,得不到,反正也不會有什麽損失。
吳麗梅讓人喚來牙婆和小丫頭對證,證實小丫頭並沒說謊。
再問小丫頭在哪裏被擄走,兩人卻說不清。
她兩個從沒出過遠門,又懵懂無知,這也情有可原。
葛天俞給了牙婆一筆賞銀,讓她帶著自己找到賣給她丫頭的牙婆,按這個方法,一個一個倒著找,最後抓到那個人販子,迫使人販子供出騙小丫頭的地方。
難民已被安置,那個地方已沒有人。
走訪附近村鎮,找遍周圍荒野,沒找到人,吳音薇沒了音訊。
葛天俞將人販子和兩個丫頭交給官府,說小丫頭是吳將軍家的逃奴,兩個小丫頭被處死。
大雨過後,災民慢慢開始返迴原居地,朝廷賑濟的錢糧也運往災區。
難民聚集多的地方,經朝廷核實後也撥來錢糧。
朝廷還發明文,良平鎮及周邊幾個鎮,因地勢太低,已不適合居住,這幾個地方出來的災民,就近在避難的地方安置。
要是難民聚集太密集,按情況分出一些遷去居民稀少的地方,那些無主的土地,按比例。或賣,或租,務必使災民安居安置地。
按人口多少設立村鎮,三年內不用交賦稅。不用服徭役,災民子女上學,無論官辦學堂還是民間私塾,三年內束脩減半。
葛家莊周邊地帶,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就是葛家莊。以葛家莊為中心,越遠人口越少。
從白水鎮到葛家莊的一路,這兩年也添了些房屋和住戶,卻也隻限於路邊。
路兩邊往遠處延伸,荒地基本無主,正符合安置災民設立村鎮的條件。
身為坐地戶,葛家幫助官府安置災民,捐錢捐物施醫贈藥義不容辭,也在所難免,當一紙任命書送達葛家時。一家人都難以置信。
而來送任命書的是鄆城縣的縣令本人夏呈祥,更加不可思議。
有葛仲嗣這位大神在跟前,夏呈祥不敢托大,對葛仲嗣恭敬有加,對葛家人也非常客氣。
葛仲嗣雖已退休,可多年的人脈還在,要是惹得老人家不滿,人家一句話,就能讓他這個小小的縣令官位不保。
夏呈祥能親自來這個偏僻的小村莊,也是經過仔細調查的。
聽夏呈祥宣讀完任命書。葛天俞如實稟報:“大人,我不敢有隱瞞,我是被父親臨終棄絕的人,沒資格任鎮長。當年遷來這裏時,在白水鎮有備案。”
“哼!”葛仲嗣冷臉。
想起大哥臨死前做的惡事,葛仲嗣就氣不打一處來。
夏呈祥道:“我看過你家的卷宗,你被父臨終前棄絕的事,我已核實過,是你父親不慈。我已上報省府,棄絕書作廢,你有功名在身,有資格擔任官職。”
在場的人當場震驚,
葛仲嗣心知肚明,縣令這樣做必有目的,而且沒有說實話。
良平鎮現在還是汪洋一片,當年存的文檔已被水淹,就是知道當年事的人,有多少人逃過水災活下來還不知道,活下來的也不一定就來了鄆城縣,能核實情況的機率低之又低。
葛仲嗣很不客氣:“拿省府的批文來看。”
安置區的鎮長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安置的好了,是縣令的功勞,出了差錯,受罰的是安置區的鎮長,葛仲嗣怕夏縣令哄騙葛天俞。
別到時候一切安置好了,將葛天俞丟在一旁還是小事,要是縣令以棄絕書為借口,再治葛天俞個瞞報實情之罪,那可就冤大了。
夏呈祥沒想到葛仲嗣這麽較真,心裏惱怒,可也不敢露出聲色。
他這次親自來,確實有求於葛家。
隻得忍氣道:“我已上報,批文很快就到。”
葛仲嗣冷臉:“那就等批文下來再說,大人要有事自管去忙。”
這就是下逐客令了。
夏呈祥呆住。
他倒是真有事,可他要辦的事是和葛家有關,要忙也得葛家配合他才有得忙。
朝廷早幾年就發文,發展各地特色,提高國庫收入,別的地方各個都找出了特色。
就說臨近的鈿陽縣,由於水土的原因,盛產一種辣椒,紅嫩鮮豔,味道辣中帶甜,無論做為主菜還是配菜,都能出上好佳肴。
再比如另一個鄰縣鹹陰縣,棉花的花絨纖維比別的地方長,織出的布也比別處的要好,韌性好而柔軟,價格高。
每到秋冬,鄰縣上交的銀錢之多,看著讓人眼紅,鄰縣的縣令,已連著兩屆高升。
自己這個鄆城縣,大多為山陵,山陵卻也不高,隻長一些低矮雜樹,既小又不成材。
而且因土地貧瘠,近些年很多人外遷,人口越來越少,少得可憐的耕地也漸漸變成荒地。
葛天俞遷來之前,夏呈祥就在這裏任縣令,葛天俞來這裏五年,夏呈祥已任滿兩屆縣令,由於沒找到本地特色產業,上交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不但升遷無望,官職也有可能不保。
更倒黴的是,難民像著了魔一樣,不往富庶的地方跑,偏偏往鄆城縣這個鬼地方擠,朝廷發文要就地安置,鄆城縣還就最符合安置條件。
朝廷撥來那些錢糧,也隻是杯水車薪而已,哪裏夠安置難民,還不得他自己想辦法解決。
縣庫裏的存貨已捉襟見肘,哪來那麽多的錢糧。
要新設村鎮,得先選好地址,經過調查,夏呈祥才發現,本縣最好的一塊地方,荒地多山陵少的一塊福地,竟被外來戶葛家買下。
這幾年葛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圍繞著葛家莊,人口越來越多,耕地也越來越多,很有越來越發達的趨勢。
也怪不得夏呈祥多年來固步不前,他腦子確實不靈便。
福地這個說法,是葛凱琳和緒欣毓人為製造的,已小有名氣,連外省的人都聞聲而來,堂堂本縣的縣令,直到現在才知倒有這麽個福地,還自作聰明地認為,是葛家買了福地,而不是葛家來之後才有的福地。
夏呈祥著人調查葛家莊,發現葛家莊的產業,都是本縣原來沒有的。
本縣有成衣行,卻沒有製衣坊,成衣行賣的衣物都是從別處進貨,花樣貧乏,根本不能和葛家莊的製衣坊比。
本縣有糧鋪,糧食品種卻沒有葛家糧鋪多,葛家糧鋪很多糧食,是本縣以前沒見過的。
本縣有飯店,大多也隻能入口,味道和花樣,比葛家飯店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本縣養羊的家戶很少,養羊也是為了羊肉,織羊線衣這種事,根本沒人想過。
本縣沒有膠泥場,葛家不僅有膠泥場,製作的膠泥像比別的地方精致許多。
本縣雖大多為山陵,卻不產木耳,葛家山上不但產木耳,聽說摘的還很頻繁。
葛家莊有怎麽多種本縣沒有的,隨便拿出一樣做為本縣特色,都能為縣庫增加收入,為他的官職帶來好處。
夏呈祥本想利用職權直接令葛家貢獻一項產業,是縣丞提醒他,先查查葛家背景好一些。
原本對縣丞的話,夏呈祥不以為然,誰知這一查,葛家還真不是他隨便惹得起的。
不止京城裏的吳將軍是葛大夫人的親哥哥,光麵前坐的這位冷臉老人,他就惹不起,更聽說還有一位身份神秘的年輕人,麵冷心狠,隻和葛家關係親密,其他人任誰都不放在眼裏。
思來想去,夏呈祥想到一個主意:將災民安置在葛家莊周圍,改葛家莊為葛家鎮,任命葛天俞為鎮長。(未完待續。)
不過現在再由不得她了。
吳麗梅令人帶牙婆下去喝茶,兩個丫頭留下。
大喝:“來人,帶她二人去觀刑。”
所謂觀刑,就是觀看下人被打。
被打的人,是出賣吳音薇情況給外人,結果人家扮成吳音薇來行騙。
吳麗梅令劉媽排查所有下人,把出賣主子的人聚在下人住的院子,先每人打二十大板,再看情形輕重分別處置。
兩個丫頭臉色大變,葛家人竟不按她們設計的套路走,愣愣地被拖往行刑的地方。
她們原本想著,葛家肯定會急著知道吳音薇的事,她們先想辦法讓葛家留下她們,然後再說出自己編好的話,誰知葛家連問都不問,兩個人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該怎麽應對。
還沒到行刑的地方,遠遠已聽到哭喊求饒聲,還有板子打得劈啪作響的聲音,兩個丫頭腿軟了,膽子大點的一個,叫喊著她們現在不是吳家人,葛家沒有權力處置她們。
拖著兩個丫頭走的婆子,隻管往前走,不搭茬,兩人哭喊著死命往後縮,婆子不耐煩,幹脆扯下她兩個的腰帶,綁住她們的嘴巴,扛著進了行刑的院子。
葛家待下人寬厚,很少動板子,這迴是動了真怒。
就是打板子,行刑時都塞住被打人的嘴,以免驚了主子,吳麗梅特意吩咐,盡量打得人大喊大叫,就為嚇唬兩個丫頭。
那個大膽的丫頭說的沒錯,她兩個雖以前是吳家奴婢,可現在被賣,葛家再是吳家姻親,也不能隨便對她們動刑。吳麗梅也想到了這點,先來這一招,看能不能嚇唬到她們。
看著一個個被打得皮開肉綻,血糊淋漓的屁股。兩個自小跟著吳音薇,從沒吃過苦頭的小丫頭,再也經不住驚嚇,暈了過去。
婆子用冷水潑醒兩個丫頭,扯著兩人頭發。硬生生讓她兩個看完行刑全過程,這才拖已嚇傻的她們迴到吳麗梅跟前。
吳麗梅冷冷問道:“你兩個有沒有話要說?”
小丫頭哪還有什麽心思設計圈套,將事情經過一五一十講得清清楚楚。
正如葛凱武猜的那樣,前往京城的路上,粟倩舊話重提,說進了京城就央求二嫂給吳音薇找門好親事,吳音薇不肯。
粟倩怒道,這可由不得你,以前咱們呆在村裏,這事隻能說說而已。往後咱們住在京城,自然要按京城的方式生活。
吳音薇不再吭聲。
吳家人晚上投住一家客棧,吳音薇趁著半夜大家都睡著了,偷偷起來收拾東西準備離開,不小心弄出動靜驚醒兩個丫頭,怕丫頭說穿,她隻得帶丫頭一起離開,告訴丫頭來投奔三姑。
三個人往白水鎮方向來,遇到難民潮,盤纏被搶光。
有趁亂拐帶人口的人販子看中她們。覺得兩個小丫頭比較好接近,就從小丫頭那裏著手。
平時吳音薇喜歡單獨行動,她配的丫頭形同沒有,那時三個人都是饑腸轆轆。人販子一番挑撥,丫頭覺著吳音薇會像往常一樣丟下她們,幹脆先下手為強,兩人合夥將李音薇賣了。
誰知吳音薇在人販子接近之時已心存戒備,見兩個丫頭神色不對,先偷偷避開。
人販子哄好兩個小丫頭。迴頭沒了吳音薇的人影,一氣之下強行擄走兩個小丫頭,轉賣幾手,兩個小丫頭最後落到現在這個牙婆手裏。
兩個小丫頭自小被賣進吳家,從沒吃過苦頭,也很少出門,嬌生慣養著長大,哪裏知道外麵世界的複雜,落到人販子手裏,挨打受罵是常事,真是生不如死。
那天有一個富戶要買人,找到牙婆,牙婆帶著一幹人等去富戶家裏。
路上,兩個小丫頭看到吳音薇的畫像,沒有吭聲,想碰碰運氣,看能不能被富戶買下,再過迴原來小姐般的日子。
誰知那家挑選的是粗使丫頭,她兩個打心眼裏不願意,人家看她兩個也不像能幹粗活的,問也沒問。
沒有賣掉,牙婆又要浪費錢糧養活她們,兩個人也知道迴去少不了挨罰,她們再也不想過這樣的日子,想著先脫離牙婆再想辦法。
再路過畫像時,兩個小丫頭說認得畫像上的人,能給牙婆掙一筆賞錢。
牙婆怕有詐,讓兩人先說出畫中人的下落,兩人就說,葛家人最恨人多嘴,她兩個曾是葛家姻親家的奴婢,畫像中人的下落,要是由牙婆說出,牙婆不但賞銀拿不到,還會受苦頭。
她們說的這種情形,牙婆也碰到過,就信了一半,實在想得到豐厚的賞銀,牙婆想著試一試也無妨,能得到賞銀更好,得不到,反正也不會有什麽損失。
吳麗梅讓人喚來牙婆和小丫頭對證,證實小丫頭並沒說謊。
再問小丫頭在哪裏被擄走,兩人卻說不清。
她兩個從沒出過遠門,又懵懂無知,這也情有可原。
葛天俞給了牙婆一筆賞銀,讓她帶著自己找到賣給她丫頭的牙婆,按這個方法,一個一個倒著找,最後抓到那個人販子,迫使人販子供出騙小丫頭的地方。
難民已被安置,那個地方已沒有人。
走訪附近村鎮,找遍周圍荒野,沒找到人,吳音薇沒了音訊。
葛天俞將人販子和兩個丫頭交給官府,說小丫頭是吳將軍家的逃奴,兩個小丫頭被處死。
大雨過後,災民慢慢開始返迴原居地,朝廷賑濟的錢糧也運往災區。
難民聚集多的地方,經朝廷核實後也撥來錢糧。
朝廷還發明文,良平鎮及周邊幾個鎮,因地勢太低,已不適合居住,這幾個地方出來的災民,就近在避難的地方安置。
要是難民聚集太密集,按情況分出一些遷去居民稀少的地方,那些無主的土地,按比例。或賣,或租,務必使災民安居安置地。
按人口多少設立村鎮,三年內不用交賦稅。不用服徭役,災民子女上學,無論官辦學堂還是民間私塾,三年內束脩減半。
葛家莊周邊地帶,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就是葛家莊。以葛家莊為中心,越遠人口越少。
從白水鎮到葛家莊的一路,這兩年也添了些房屋和住戶,卻也隻限於路邊。
路兩邊往遠處延伸,荒地基本無主,正符合安置災民設立村鎮的條件。
身為坐地戶,葛家幫助官府安置災民,捐錢捐物施醫贈藥義不容辭,也在所難免,當一紙任命書送達葛家時。一家人都難以置信。
而來送任命書的是鄆城縣的縣令本人夏呈祥,更加不可思議。
有葛仲嗣這位大神在跟前,夏呈祥不敢托大,對葛仲嗣恭敬有加,對葛家人也非常客氣。
葛仲嗣雖已退休,可多年的人脈還在,要是惹得老人家不滿,人家一句話,就能讓他這個小小的縣令官位不保。
夏呈祥能親自來這個偏僻的小村莊,也是經過仔細調查的。
聽夏呈祥宣讀完任命書。葛天俞如實稟報:“大人,我不敢有隱瞞,我是被父親臨終棄絕的人,沒資格任鎮長。當年遷來這裏時,在白水鎮有備案。”
“哼!”葛仲嗣冷臉。
想起大哥臨死前做的惡事,葛仲嗣就氣不打一處來。
夏呈祥道:“我看過你家的卷宗,你被父臨終前棄絕的事,我已核實過,是你父親不慈。我已上報省府,棄絕書作廢,你有功名在身,有資格擔任官職。”
在場的人當場震驚,
葛仲嗣心知肚明,縣令這樣做必有目的,而且沒有說實話。
良平鎮現在還是汪洋一片,當年存的文檔已被水淹,就是知道當年事的人,有多少人逃過水災活下來還不知道,活下來的也不一定就來了鄆城縣,能核實情況的機率低之又低。
葛仲嗣很不客氣:“拿省府的批文來看。”
安置區的鎮長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安置的好了,是縣令的功勞,出了差錯,受罰的是安置區的鎮長,葛仲嗣怕夏縣令哄騙葛天俞。
別到時候一切安置好了,將葛天俞丟在一旁還是小事,要是縣令以棄絕書為借口,再治葛天俞個瞞報實情之罪,那可就冤大了。
夏呈祥沒想到葛仲嗣這麽較真,心裏惱怒,可也不敢露出聲色。
他這次親自來,確實有求於葛家。
隻得忍氣道:“我已上報,批文很快就到。”
葛仲嗣冷臉:“那就等批文下來再說,大人要有事自管去忙。”
這就是下逐客令了。
夏呈祥呆住。
他倒是真有事,可他要辦的事是和葛家有關,要忙也得葛家配合他才有得忙。
朝廷早幾年就發文,發展各地特色,提高國庫收入,別的地方各個都找出了特色。
就說臨近的鈿陽縣,由於水土的原因,盛產一種辣椒,紅嫩鮮豔,味道辣中帶甜,無論做為主菜還是配菜,都能出上好佳肴。
再比如另一個鄰縣鹹陰縣,棉花的花絨纖維比別的地方長,織出的布也比別處的要好,韌性好而柔軟,價格高。
每到秋冬,鄰縣上交的銀錢之多,看著讓人眼紅,鄰縣的縣令,已連著兩屆高升。
自己這個鄆城縣,大多為山陵,山陵卻也不高,隻長一些低矮雜樹,既小又不成材。
而且因土地貧瘠,近些年很多人外遷,人口越來越少,少得可憐的耕地也漸漸變成荒地。
葛天俞遷來之前,夏呈祥就在這裏任縣令,葛天俞來這裏五年,夏呈祥已任滿兩屆縣令,由於沒找到本地特色產業,上交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不但升遷無望,官職也有可能不保。
更倒黴的是,難民像著了魔一樣,不往富庶的地方跑,偏偏往鄆城縣這個鬼地方擠,朝廷發文要就地安置,鄆城縣還就最符合安置條件。
朝廷撥來那些錢糧,也隻是杯水車薪而已,哪裏夠安置難民,還不得他自己想辦法解決。
縣庫裏的存貨已捉襟見肘,哪來那麽多的錢糧。
要新設村鎮,得先選好地址,經過調查,夏呈祥才發現,本縣最好的一塊地方,荒地多山陵少的一塊福地,竟被外來戶葛家買下。
這幾年葛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圍繞著葛家莊,人口越來越多,耕地也越來越多,很有越來越發達的趨勢。
也怪不得夏呈祥多年來固步不前,他腦子確實不靈便。
福地這個說法,是葛凱琳和緒欣毓人為製造的,已小有名氣,連外省的人都聞聲而來,堂堂本縣的縣令,直到現在才知倒有這麽個福地,還自作聰明地認為,是葛家買了福地,而不是葛家來之後才有的福地。
夏呈祥著人調查葛家莊,發現葛家莊的產業,都是本縣原來沒有的。
本縣有成衣行,卻沒有製衣坊,成衣行賣的衣物都是從別處進貨,花樣貧乏,根本不能和葛家莊的製衣坊比。
本縣有糧鋪,糧食品種卻沒有葛家糧鋪多,葛家糧鋪很多糧食,是本縣以前沒見過的。
本縣有飯店,大多也隻能入口,味道和花樣,比葛家飯店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本縣養羊的家戶很少,養羊也是為了羊肉,織羊線衣這種事,根本沒人想過。
本縣沒有膠泥場,葛家不僅有膠泥場,製作的膠泥像比別的地方精致許多。
本縣雖大多為山陵,卻不產木耳,葛家山上不但產木耳,聽說摘的還很頻繁。
葛家莊有怎麽多種本縣沒有的,隨便拿出一樣做為本縣特色,都能為縣庫增加收入,為他的官職帶來好處。
夏呈祥本想利用職權直接令葛家貢獻一項產業,是縣丞提醒他,先查查葛家背景好一些。
原本對縣丞的話,夏呈祥不以為然,誰知這一查,葛家還真不是他隨便惹得起的。
不止京城裏的吳將軍是葛大夫人的親哥哥,光麵前坐的這位冷臉老人,他就惹不起,更聽說還有一位身份神秘的年輕人,麵冷心狠,隻和葛家關係親密,其他人任誰都不放在眼裏。
思來想去,夏呈祥想到一個主意:將災民安置在葛家莊周圍,改葛家莊為葛家鎮,任命葛天俞為鎮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