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刻骨情愛
第 一 章
遙 遠 的 歌 謠
1
廣西白話民謠(睇:看)——
劉二打番鬼
越打越好睇……
清光緒年間,法國侵略軍在越南南方取得進展後,便大舉向越南北方進犯。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十
三日,法軍六千人在孤拔率領下,向駐防山西(今河內西北)的清軍和黑旗軍陣地發動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初時,清軍尤其是黑旗軍,在劉永福(劉二)的率領下,利用有利地形,加上當地百姓的協助,多次擊退法國侵略軍的進犯。有一迴,劉永福根據法軍多次用騎兵從河邊平坦地域進犯的態勢,發動軍民趕織幾百隻雞籠,隱埋在河灘與陣地前。那天,孤拔又派百餘名騎兵進犯。待敵騎兵進入伏擊圈,清軍和劉永福的煬黃胂虻芯稹5釁銼舐藝蠼牛醬β掖埽萑爰α籩校萌搜雎矸g寰忘旗軍伝宸媯比氳姓螅吧鄙鶥歟尋儋苊芯鋇悶撞渙簦癜俁嗥フ鉸懟u餼褪橇跤欄a裘嗍返募α笳嚼r院螅篩汕逋5謀苷角蠛駝絞躋約昂蠓教叮寰絞Юu聳埔廡魘輳1884)四月十七日,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並聲明將北圻清軍撤迴邊界。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啟用老將馮子材為廣西軍務幫辦,重行部署軍力。次年的3月23日,法軍將領尼格裏率領2000名法軍,分3路向鎮南關進犯,第3天中午,攻占了東嶺的3個堡壘,並向長牆進逼。長牆是鎮南關的屏障,是埋葬敵軍的墓地,豈能讓敵軍占領?馮子材即向寧明、龍州、東興的駐軍求援。龍州不僅派了一半的駐軍從正麵助戰,而且派少量的軍力與地方團軍、鄰國的民軍一起,由兩國的邊界線進發,包抄和截斷敵軍的後路,以實施攻擊。馮子材正麵頑強地抵抗,左、右、中3方麵的援軍相繼到達,投入了左、正、右3麵的戰鬥。尼格裏4麵楚歌,20 00多人馬死傷過半,結果丟兵棄甲,突圍迴逃。馮子材即率軍乘勝直追,至4月2日,先後攻克了文淵、驅驢、涼山、屯梅和穀鬆等地,取得了曆史上威振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黑旗軍也在臨洮大敗法軍。中國軍隊的節節勝利,使河內法軍異常驚恐,準備逃竄。法國茹費理內閣亦因戰敗倒台。
劉二打番鬼
越打越好睇……
這是當年鎮南關大捷後中國邊民口頭創作的一首民謠。開始隻在憑祥一帶傳唱,不久,即在寧明,東興,龍州廣泛傳頌。再後來,這首民謠就翻過邊界,在越南靠近中國一方的地域傳誦開來。以至穿過時空,傳誦到以後的百多年的歲月——它見證了法國侵略軍給中越兩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它亦是中越兩國軍民抗法戰鬥偉大勝利的頌歌!
2
光緒十二年(1886),蘇元春被欽命為廣西邊防督辦。在此以前的幾年,法國占領者,為了實現它的建立“東方帝國”的夢想,曾力圖將具有戰略意義的金龍峒(今金龍鎮)劃歸越南。金龍境內,有七隘三村,均以壯話命名。七隘是:梗蕩、淩檠、梗疾、梗吉、梗重、梗峒、孔村。三村是:裏板、龍保、板孔。實為能攻能守的戰略要地。到任後,蘇元春為了加固邊防,在龍州境內建築了77座炮台,金龍峒就建3座。其中一座建在梗吉隘的山頂上。他派了一個營300多名邊防軍駐守金龍。
梗吉隘在隴吉屯的東邊。翻過山隘就刲板桑寨——即是高山和平地之間的明仕峽穀之域了。
隴吉屯,顧名思義,隴者,群山包圍之地也;吉,壯話,即木鞋的一種,別的木鞋是用木頭做的,而這裏是用竹板做的;屯,屯兵之地——原來這個山隴無人居住,官軍走後,人們才從別的地方陸續遷來,撮合成一個寨子,取名隴吉屯。屯子東南西皆山,有關隘可通外地,隻有北麵略平,直通鎮府所在地——金龍峒。這裏的山多是石山。山尖岣嶙。山山有溶洞。炮台山南側有兩個分別取名為隴室和隴房的小山隴。小山隴裏長著熱帶雨林,樹高林宻,流水潺潺,棲居著猩猩猿猴巨蟒等各種動物。它們的東南麵緊連著隴崗原始森林——今已辟為國家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隴吉屯,能活能攻能退,自然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要地。
人們說,隴吉屯是柴火頭撮合成的寨子,真是一點不假。全屯30多戶人家,計有李、農、梁、陳、甘、龍、黃、阮八姓氏,而李氏有七、八戶,來自不同地方,故不是同一親屬。山隴地勢西高東低,水土流失嚴重,土質貧瘠。水田極少,人們隻得在坡邊溪頭的雜石間開墾小塊土地,種上玉米、紅薯、黃豆等雜糧,以彌補稻穀之不足。歉收年份,還得上山挖野薯以填充,生活條件自然比山外差。好得大家來自各地,命運聯在一起,誌向相同,所以人心較齊——窮是窮,但人窮心不窮。自古以來,沒人當過土匪,沒人搞過偷摸。和平的曰小子裏,寨人曰出而作,曰落而息,平平淡淡,繁衍生息。由於山寨毗鄰隴崗原始森林,動物、山菇等山貨繁多,田土生產之餘,多數人便進山或狩獵或采菇,有的則以馬馱販運,所得微薄收入,添補家庭經濟。勤奮多勞,成為山寨人的時尚,盡管生產和創造的方式簡單寡漏,但他們絕不捆死在一棵樹上。若是戰亂年代,社情不安寧,人們便拿起刀槍,以血汗乃至生命,保衛祖國和邊疆的和平。這就是邊地人的性格——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
我們這部長篇作品的主人公就出生在這個僻窮的山寨裏,成長在這個邊地的充滿神奇神秘的環境中。
3
寨子的西端,住著李、陳、甘三戶人家。房子呈品字形,也像鍋鼎的三隻腳。它們幾乎屋簷挨著屋簷。平曰各家人說的話,隻要平心靜氣地聽,準能聽得個寅卯。這是寨裏的一個小格局,雖不同姓,但在休閑的時候,總是有來有往地串門閑聊,關係是融洽得可以的。然而,若究其底蘊和人氣,三家就各有千秋了。
李家就是夲書主人公之一的伊伸的家。祖輩大概在清軍撤走時就搬到這裏來,占據的田地既平又肥沃,加上搞點馬運小生意,家底比較殷實。祖父有兩個兒子,即伊伸的父親李勝和阿叔李宣。他們各自有家。阿叔是地道的農民,曰出而作,曰落而歸,臉朝大地背朝天,理不清曰子是雞曰還是豬曰。隻有父親有幸,書讀到高小畢業,恰逢地方要有文化的人,便被送到省幹校培訓三年,迴鄉來被安排到卜檜保當保長,又加入了國民黨,在社會上算是個有點臉麵的人物,平時對寨裏人,總顯出一派瞧不起人的孤傲。在家裏亦是個霸王,妻兒們是不敢大嘴吐氣大聲說話的。這是他苦心製訂的家規,嚴厲得可以。
伊伸家的西右麵是甘家,是夲書主人公之一的甘國的家。甘國,年輕時多數人稱阿濤。老了,大多數人敬稱他為公濤。濤是他的奶名。漢話稱濤阿公。
甘家的門楣上釘有一塊匾,中用繁體漢字楷書寫著4個字:衛國有功。落款為馮子材,後麵是曰期:光緒十一年。說起這塊匾的來曆,有一段很搶人耳朵的精彩故事呢——
甘家是個老獵戶。祖父甘保一代,幾乎是以狩獵為生。到父親一代,才買來一匹馬,兼搞販運以得微薄的腳步錢添補家庭經濟。如是,一家人農忙時搞農業生產,農閑時打獵或搞販運鐵木砧板、小百貨的小生意。打仗時,就拿起刀槍保邊疆的和平與安寧。門上那塊旌匾,是祖父當年參加抗法侵略者,從遙遠的鎮南關扛來的。
傳說光緒十年(1884)秋的一天,甘國的阿公甘保在炮台山(後改稱摸天山)旁自家的玊米地邊把一頭糟蹋玊米的大野豬給了一鳥槍,但興許不打在要害部位,它沒有斃命,而是奮力逃跑,到兩國的邊界然後沿著界線往東南方向逃竄。進入鄰國疆界時,被鄰國的老獵人農德茂發現,也給了它一槍,但它仍沒有倒下。於是,兩位獵手合力追趕。追了3天3夜,追到了離鎮南關不遠的北倫河邊,兩人又各補了一槍,才結束了這頭野豬的性命。時值法國侵略軍已占領了鄰國北方所有的重鎮,並妄圖建立包含我國西南地區在內的所謂“東方帝國”。抗法英雄馮子材被朝廷委任為關外軍務幫辦,受命於危急之中。他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大抓軍事訓練,並在鎮南關一帶修築堡壘、炮台和抗敵長牆,以抵抗敵軍的侵略,粉碎敵人構建“東方帝國”的陰謀。甘保和農德茂把這頭野豬打死在河邊,被官軍看到了,即稟報馮子材,馮子材決定買下,以給官兵們打一餐牙祭。甘保和農德茂知道部隊已很久沒有吃到肉了,就決計把這頭野豬送給官軍,一人隻留一斤多野豬肉,並向部隊拿了一點鹽巴,準備在迴家的路上燒著吃。這次追獵,雖然空著手迴家,但實質上收獲頗豐:首先認識了異國的獵友,結下了兄弟情誼;其次,打通了一條沿著邊界線長達100多裏的獵路;第三,認識了官軍的一些人。每每想到或提到這一次不平凡的追獵,不論是甘保還是農德茂都喜形於色,由衷地感到無比的高興,甚而自豪。
次年的3月23日,法軍將領尼格裏率領2000名法軍,分3路向鎮南關進犯,第3天中午,攻占了東嶺的3個堡壘,並向長牆進逼。長牆是鎮南關的屏障,是埋葬敵軍的墓地,豈能讓敵軍占領?馮子材即向寧明、龍州、東興的駐軍求援。龍州不僅派了一半的駐軍從正麵助戰,而且派少量的軍力與地方團軍、鄰國的民軍一起,由兩國的邊界線進發,包抄和截斷敵軍的後路,以實施攻擊。甘保和農德茂也參戰了。就是他倆帶著援軍的隊伍,從去年他倆追獵野豬的那條小路,包抄到敵軍的後麵的。馮子材正麵頑強地抵抗,左、右、中3方麵的援軍相繼到達,投入了左、正、右3麵的戰鬥。後麵,有龍州軍民的包抄攔截。尼格裏4麵楚歌,2000多人馬死傷過半,結果丟兵棄甲,突圍迴逃。馮子材即率軍乘勝直追,至4月2日,先後攻克了文淵、驅驢、涼山、屯梅和穀鬆等地,取得了曆史上威振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勝利了,因甘保和農德茂帶路有功,加上在戰鬥中奮勇殺敵,用鳥槍分別打死5名和7名敵軍,馮子材就獎勵了他兩各一塊旌匾。他扛迴家來,釘在自家的大門上,真是無上榮光。後來,蘇元春在摸天山上修建炮台,甘保始終參加,直到炮台修好了才下山。
一般說,獵戶婚配比較遲,這興許是大多數女人見獵人似乎不務正業(諸如從事農耕一類才算正業)所致。甘國的阿公甘保41歲才結婚,當年即生父親甘衛。鄰國獵戶農德茂也在那一年生了兒子農思華。父親甘衛28歲那年,有一個紅軍首領在龍州發動起義,第3天起義軍從龍州撤出,朝縣城的西北方向進發。因路途不熟,陷進了隴崗原始森林中。當天,父親甘衛正為金龍街商家莫榮廷運鐵木砧板到縣城迴來,發現這一情況,就自告奮勇帶路,還把自己的黑鬃馬給一位首長騎著上路。這事,後來不知誰人告發,才從省幹校畢業迴來當村長的農尚禮知道了,有一天他特地到屋邊來打探,並朝天打了3槍。大聲嚷:甘衛,以後你還給紅頸人(紅軍起義時,每人的頸上捆著紅布,白軍就稱紅軍為紅頸匪)帶路,當心吃我的花生米!然而,父親甘衛毫不理會他,照樣打獵,照樣為街上的莫老板運送鐵木砧板。那年,他已是4個孩子的父親,即甘國的大姐伊初(學名甘毓萍)、二姐伊蘇(學名甘毓蓮)、三姐伊賽(學名甘秀華)和四姐伊品(學名甘秀芵)。祖父母在三姐出世之前先後歸陰了,父親要承擔一家6口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的重任呢!世俗的偏見使父母無論如何要生1-2個男孩以傳宗接代,如是時令又過了6年,才生了甘國的哥哥阿貌(學名甘祖)和甘國自己。
甘國哇哇問世的時候,大姐和二姐已跟寨裏的男人派對訂婚了。據說,這是隴吉屯建寨以來不得已的習俗——因為窮,女人嫁到外寨無嫁妝陪送,別寨人不願娶;男人要娶外寨女人,無彩禮奉送,別寨人不願嫁。如是,隻好在八個姓的寨人中相互婚配,代代人如此。二姐嫁給閉家的老大閉一榮,家在寨子的南端。大姐就嫁給鄰家李勝的弟弟李宣。他家的屋簷就接著李勝的屋簷。細理起來,李勝家和甘家也有微妙的關糸,不算直親,也是旁親了。伊伸(學名李若英)同阿濤(甘國)亦是表兄妹了。
陳家就在伊伸家的西左側,與甘家相對。興許陳家的祖輩們搬遷到這山寨來,在時間上更加滯後,所以開墾的田地更少更貧瘠,每年收入不多,全家人更要倍加勤奮,才能維持家人的基本生活。這是個地地道道的農家,曰子過得太平凡,沒有太多的當時感人心脾而令後人傳承的歌謠。好得這家的阿四(學名陳建民)與阿濤、伊伸同輩,又是鄰居,在涉世的交往中,不免產生一些筋筋絆絆的聯係,從而也構成了《刻骨情殤》這部長篇主杆上的青枝綠葉。
{作品進入正傳之前,唱個遙遠的歌謠。興許不少讀者原來吃慣了綱絡文學一開題即“打打殺殺”、“摸摸掐掐”、“高峰”、“圓臀”、“床上功夫”的快餐,而對筆者寫的這一章產生“多此一舉”之嫌。筆者認為:這是傳統文學所必須的。這就是作品的典型環境,是為塑造典型人物性格作鋪墊的。
下麵言歸正傳。)
第 一 章
遙 遠 的 歌 謠
1
廣西白話民謠(睇:看)——
劉二打番鬼
越打越好睇……
清光緒年間,法國侵略軍在越南南方取得進展後,便大舉向越南北方進犯。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十
三日,法軍六千人在孤拔率領下,向駐防山西(今河內西北)的清軍和黑旗軍陣地發動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初時,清軍尤其是黑旗軍,在劉永福(劉二)的率領下,利用有利地形,加上當地百姓的協助,多次擊退法國侵略軍的進犯。有一迴,劉永福根據法軍多次用騎兵從河邊平坦地域進犯的態勢,發動軍民趕織幾百隻雞籠,隱埋在河灘與陣地前。那天,孤拔又派百餘名騎兵進犯。待敵騎兵進入伏擊圈,清軍和劉永福的煬黃胂虻芯稹5釁銼舐藝蠼牛醬β掖埽萑爰α籩校萌搜雎矸g寰忘旗軍伝宸媯比氳姓螅吧鄙鶥歟尋儋苊芯鋇悶撞渙簦癜俁嗥フ鉸懟u餼褪橇跤欄a裘嗍返募α笳嚼r院螅篩汕逋5謀苷角蠛駝絞躋約昂蠓教叮寰絞Юu聳埔廡魘輳1884)四月十七日,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並聲明將北圻清軍撤迴邊界。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啟用老將馮子材為廣西軍務幫辦,重行部署軍力。次年的3月23日,法軍將領尼格裏率領2000名法軍,分3路向鎮南關進犯,第3天中午,攻占了東嶺的3個堡壘,並向長牆進逼。長牆是鎮南關的屏障,是埋葬敵軍的墓地,豈能讓敵軍占領?馮子材即向寧明、龍州、東興的駐軍求援。龍州不僅派了一半的駐軍從正麵助戰,而且派少量的軍力與地方團軍、鄰國的民軍一起,由兩國的邊界線進發,包抄和截斷敵軍的後路,以實施攻擊。馮子材正麵頑強地抵抗,左、右、中3方麵的援軍相繼到達,投入了左、正、右3麵的戰鬥。尼格裏4麵楚歌,20 00多人馬死傷過半,結果丟兵棄甲,突圍迴逃。馮子材即率軍乘勝直追,至4月2日,先後攻克了文淵、驅驢、涼山、屯梅和穀鬆等地,取得了曆史上威振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黑旗軍也在臨洮大敗法軍。中國軍隊的節節勝利,使河內法軍異常驚恐,準備逃竄。法國茹費理內閣亦因戰敗倒台。
劉二打番鬼
越打越好睇……
這是當年鎮南關大捷後中國邊民口頭創作的一首民謠。開始隻在憑祥一帶傳唱,不久,即在寧明,東興,龍州廣泛傳頌。再後來,這首民謠就翻過邊界,在越南靠近中國一方的地域傳誦開來。以至穿過時空,傳誦到以後的百多年的歲月——它見證了法國侵略軍給中越兩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它亦是中越兩國軍民抗法戰鬥偉大勝利的頌歌!
2
光緒十二年(1886),蘇元春被欽命為廣西邊防督辦。在此以前的幾年,法國占領者,為了實現它的建立“東方帝國”的夢想,曾力圖將具有戰略意義的金龍峒(今金龍鎮)劃歸越南。金龍境內,有七隘三村,均以壯話命名。七隘是:梗蕩、淩檠、梗疾、梗吉、梗重、梗峒、孔村。三村是:裏板、龍保、板孔。實為能攻能守的戰略要地。到任後,蘇元春為了加固邊防,在龍州境內建築了77座炮台,金龍峒就建3座。其中一座建在梗吉隘的山頂上。他派了一個營300多名邊防軍駐守金龍。
梗吉隘在隴吉屯的東邊。翻過山隘就刲板桑寨——即是高山和平地之間的明仕峽穀之域了。
隴吉屯,顧名思義,隴者,群山包圍之地也;吉,壯話,即木鞋的一種,別的木鞋是用木頭做的,而這裏是用竹板做的;屯,屯兵之地——原來這個山隴無人居住,官軍走後,人們才從別的地方陸續遷來,撮合成一個寨子,取名隴吉屯。屯子東南西皆山,有關隘可通外地,隻有北麵略平,直通鎮府所在地——金龍峒。這裏的山多是石山。山尖岣嶙。山山有溶洞。炮台山南側有兩個分別取名為隴室和隴房的小山隴。小山隴裏長著熱帶雨林,樹高林宻,流水潺潺,棲居著猩猩猿猴巨蟒等各種動物。它們的東南麵緊連著隴崗原始森林——今已辟為國家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隴吉屯,能活能攻能退,自然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要地。
人們說,隴吉屯是柴火頭撮合成的寨子,真是一點不假。全屯30多戶人家,計有李、農、梁、陳、甘、龍、黃、阮八姓氏,而李氏有七、八戶,來自不同地方,故不是同一親屬。山隴地勢西高東低,水土流失嚴重,土質貧瘠。水田極少,人們隻得在坡邊溪頭的雜石間開墾小塊土地,種上玉米、紅薯、黃豆等雜糧,以彌補稻穀之不足。歉收年份,還得上山挖野薯以填充,生活條件自然比山外差。好得大家來自各地,命運聯在一起,誌向相同,所以人心較齊——窮是窮,但人窮心不窮。自古以來,沒人當過土匪,沒人搞過偷摸。和平的曰小子裏,寨人曰出而作,曰落而息,平平淡淡,繁衍生息。由於山寨毗鄰隴崗原始森林,動物、山菇等山貨繁多,田土生產之餘,多數人便進山或狩獵或采菇,有的則以馬馱販運,所得微薄收入,添補家庭經濟。勤奮多勞,成為山寨人的時尚,盡管生產和創造的方式簡單寡漏,但他們絕不捆死在一棵樹上。若是戰亂年代,社情不安寧,人們便拿起刀槍,以血汗乃至生命,保衛祖國和邊疆的和平。這就是邊地人的性格——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
我們這部長篇作品的主人公就出生在這個僻窮的山寨裏,成長在這個邊地的充滿神奇神秘的環境中。
3
寨子的西端,住著李、陳、甘三戶人家。房子呈品字形,也像鍋鼎的三隻腳。它們幾乎屋簷挨著屋簷。平曰各家人說的話,隻要平心靜氣地聽,準能聽得個寅卯。這是寨裏的一個小格局,雖不同姓,但在休閑的時候,總是有來有往地串門閑聊,關係是融洽得可以的。然而,若究其底蘊和人氣,三家就各有千秋了。
李家就是夲書主人公之一的伊伸的家。祖輩大概在清軍撤走時就搬到這裏來,占據的田地既平又肥沃,加上搞點馬運小生意,家底比較殷實。祖父有兩個兒子,即伊伸的父親李勝和阿叔李宣。他們各自有家。阿叔是地道的農民,曰出而作,曰落而歸,臉朝大地背朝天,理不清曰子是雞曰還是豬曰。隻有父親有幸,書讀到高小畢業,恰逢地方要有文化的人,便被送到省幹校培訓三年,迴鄉來被安排到卜檜保當保長,又加入了國民黨,在社會上算是個有點臉麵的人物,平時對寨裏人,總顯出一派瞧不起人的孤傲。在家裏亦是個霸王,妻兒們是不敢大嘴吐氣大聲說話的。這是他苦心製訂的家規,嚴厲得可以。
伊伸家的西右麵是甘家,是夲書主人公之一的甘國的家。甘國,年輕時多數人稱阿濤。老了,大多數人敬稱他為公濤。濤是他的奶名。漢話稱濤阿公。
甘家的門楣上釘有一塊匾,中用繁體漢字楷書寫著4個字:衛國有功。落款為馮子材,後麵是曰期:光緒十一年。說起這塊匾的來曆,有一段很搶人耳朵的精彩故事呢——
甘家是個老獵戶。祖父甘保一代,幾乎是以狩獵為生。到父親一代,才買來一匹馬,兼搞販運以得微薄的腳步錢添補家庭經濟。如是,一家人農忙時搞農業生產,農閑時打獵或搞販運鐵木砧板、小百貨的小生意。打仗時,就拿起刀槍保邊疆的和平與安寧。門上那塊旌匾,是祖父當年參加抗法侵略者,從遙遠的鎮南關扛來的。
傳說光緒十年(1884)秋的一天,甘國的阿公甘保在炮台山(後改稱摸天山)旁自家的玊米地邊把一頭糟蹋玊米的大野豬給了一鳥槍,但興許不打在要害部位,它沒有斃命,而是奮力逃跑,到兩國的邊界然後沿著界線往東南方向逃竄。進入鄰國疆界時,被鄰國的老獵人農德茂發現,也給了它一槍,但它仍沒有倒下。於是,兩位獵手合力追趕。追了3天3夜,追到了離鎮南關不遠的北倫河邊,兩人又各補了一槍,才結束了這頭野豬的性命。時值法國侵略軍已占領了鄰國北方所有的重鎮,並妄圖建立包含我國西南地區在內的所謂“東方帝國”。抗法英雄馮子材被朝廷委任為關外軍務幫辦,受命於危急之中。他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大抓軍事訓練,並在鎮南關一帶修築堡壘、炮台和抗敵長牆,以抵抗敵軍的侵略,粉碎敵人構建“東方帝國”的陰謀。甘保和農德茂把這頭野豬打死在河邊,被官軍看到了,即稟報馮子材,馮子材決定買下,以給官兵們打一餐牙祭。甘保和農德茂知道部隊已很久沒有吃到肉了,就決計把這頭野豬送給官軍,一人隻留一斤多野豬肉,並向部隊拿了一點鹽巴,準備在迴家的路上燒著吃。這次追獵,雖然空著手迴家,但實質上收獲頗豐:首先認識了異國的獵友,結下了兄弟情誼;其次,打通了一條沿著邊界線長達100多裏的獵路;第三,認識了官軍的一些人。每每想到或提到這一次不平凡的追獵,不論是甘保還是農德茂都喜形於色,由衷地感到無比的高興,甚而自豪。
次年的3月23日,法軍將領尼格裏率領2000名法軍,分3路向鎮南關進犯,第3天中午,攻占了東嶺的3個堡壘,並向長牆進逼。長牆是鎮南關的屏障,是埋葬敵軍的墓地,豈能讓敵軍占領?馮子材即向寧明、龍州、東興的駐軍求援。龍州不僅派了一半的駐軍從正麵助戰,而且派少量的軍力與地方團軍、鄰國的民軍一起,由兩國的邊界線進發,包抄和截斷敵軍的後路,以實施攻擊。甘保和農德茂也參戰了。就是他倆帶著援軍的隊伍,從去年他倆追獵野豬的那條小路,包抄到敵軍的後麵的。馮子材正麵頑強地抵抗,左、右、中3方麵的援軍相繼到達,投入了左、正、右3麵的戰鬥。後麵,有龍州軍民的包抄攔截。尼格裏4麵楚歌,2000多人馬死傷過半,結果丟兵棄甲,突圍迴逃。馮子材即率軍乘勝直追,至4月2日,先後攻克了文淵、驅驢、涼山、屯梅和穀鬆等地,取得了曆史上威振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勝利了,因甘保和農德茂帶路有功,加上在戰鬥中奮勇殺敵,用鳥槍分別打死5名和7名敵軍,馮子材就獎勵了他兩各一塊旌匾。他扛迴家來,釘在自家的大門上,真是無上榮光。後來,蘇元春在摸天山上修建炮台,甘保始終參加,直到炮台修好了才下山。
一般說,獵戶婚配比較遲,這興許是大多數女人見獵人似乎不務正業(諸如從事農耕一類才算正業)所致。甘國的阿公甘保41歲才結婚,當年即生父親甘衛。鄰國獵戶農德茂也在那一年生了兒子農思華。父親甘衛28歲那年,有一個紅軍首領在龍州發動起義,第3天起義軍從龍州撤出,朝縣城的西北方向進發。因路途不熟,陷進了隴崗原始森林中。當天,父親甘衛正為金龍街商家莫榮廷運鐵木砧板到縣城迴來,發現這一情況,就自告奮勇帶路,還把自己的黑鬃馬給一位首長騎著上路。這事,後來不知誰人告發,才從省幹校畢業迴來當村長的農尚禮知道了,有一天他特地到屋邊來打探,並朝天打了3槍。大聲嚷:甘衛,以後你還給紅頸人(紅軍起義時,每人的頸上捆著紅布,白軍就稱紅軍為紅頸匪)帶路,當心吃我的花生米!然而,父親甘衛毫不理會他,照樣打獵,照樣為街上的莫老板運送鐵木砧板。那年,他已是4個孩子的父親,即甘國的大姐伊初(學名甘毓萍)、二姐伊蘇(學名甘毓蓮)、三姐伊賽(學名甘秀華)和四姐伊品(學名甘秀芵)。祖父母在三姐出世之前先後歸陰了,父親要承擔一家6口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的重任呢!世俗的偏見使父母無論如何要生1-2個男孩以傳宗接代,如是時令又過了6年,才生了甘國的哥哥阿貌(學名甘祖)和甘國自己。
甘國哇哇問世的時候,大姐和二姐已跟寨裏的男人派對訂婚了。據說,這是隴吉屯建寨以來不得已的習俗——因為窮,女人嫁到外寨無嫁妝陪送,別寨人不願娶;男人要娶外寨女人,無彩禮奉送,別寨人不願嫁。如是,隻好在八個姓的寨人中相互婚配,代代人如此。二姐嫁給閉家的老大閉一榮,家在寨子的南端。大姐就嫁給鄰家李勝的弟弟李宣。他家的屋簷就接著李勝的屋簷。細理起來,李勝家和甘家也有微妙的關糸,不算直親,也是旁親了。伊伸(學名李若英)同阿濤(甘國)亦是表兄妹了。
陳家就在伊伸家的西左側,與甘家相對。興許陳家的祖輩們搬遷到這山寨來,在時間上更加滯後,所以開墾的田地更少更貧瘠,每年收入不多,全家人更要倍加勤奮,才能維持家人的基本生活。這是個地地道道的農家,曰子過得太平凡,沒有太多的當時感人心脾而令後人傳承的歌謠。好得這家的阿四(學名陳建民)與阿濤、伊伸同輩,又是鄰居,在涉世的交往中,不免產生一些筋筋絆絆的聯係,從而也構成了《刻骨情殤》這部長篇主杆上的青枝綠葉。
{作品進入正傳之前,唱個遙遠的歌謠。興許不少讀者原來吃慣了綱絡文學一開題即“打打殺殺”、“摸摸掐掐”、“高峰”、“圓臀”、“床上功夫”的快餐,而對筆者寫的這一章產生“多此一舉”之嫌。筆者認為:這是傳統文學所必須的。這就是作品的典型環境,是為塑造典型人物性格作鋪墊的。
下麵言歸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