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範卿之才,又豈懼青史無名乎。”魏無忌調笑道。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個馬屁,恰好搔到魏王癢處。
魏無忌執政以後,範雎問他:“大王是想做諸侯霸主,還是做天下共主。”
“請先生教我。”魏無忌拿出禮賢下士的態度。
範雎:“我有六策,前三策可奠霸業之基,後三策可留於後世,橫掃六合。”
範雎的前三策分別是:一是治國以法,對應的當時以家族宗法,作為賞罰依據的局麵。把一國之法作為每個國民行為的準則和依據,讓政令的實施,能貫徹到最小的行政單位——亭。全國的動員力和執行力不再受家族勢力和地方勢力的掣肘。
二是募兵以金,不再實行兵役。沒有了兵役,周圍國家逃避戰亂和兵役的人口會自然湧入魏國。而從兵役中解放的勞動力,迴去後又會從事其他生產活動。可以為持續不斷諸侯國戰爭提供物質保障,這是才真正的戰爭潛力。諸侯混戰,沒有道義可言,所以,所招募的士兵不會因為價值觀的問題發生叛變。而且用金錢雇傭的士兵,是可以有所篩選的。其戰鬥力不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可比的。
三是招賢以爵,對應的情況是,很多國家招賢,還是喜歡用金錢去衡量的他們。其實有能力的人,一般不會缺錢。如果可以用爵位——這種可以傳承的社會地位來吸引賢才,肯定比其他諸侯國更具吸引力。
魏無忌對此有個疑問,如果其他國家用同樣的國策,魏國如何對抗?
範雎為魏無忌釋惑道:“這三策,是明策,正大光明,可廣而告之。不是別國不想學,而是學不去。魏國經過奪位大戰,保守勢力處於低潮,推行新法,阻力最小。魏國處於天下中心,四戰之地。改革的需要最為迫切,改革成功後獲得的改革紅利也是最大,投入產出比天然就是最高的。其他國家即便學去了,也不會有魏國這麽好的效果。”
範雎然後又講了後三策,後三策是當魏國國力已經冠絕諸侯時,采用的征伐之策。一是重農抑商,戰爭的根本,總結起來就是“耕、戰”二字。戰時的國策就是要不同以往,戰爭不需要風花雪月,不需要文化繁榮,不需要建築華美。隻要有糧食,就可以不斷的發動新的戰爭,一直打到對方屈服。
二是遠交近攻,先易後難。這個不難理解,但關鍵就是節奏的掌握。要在諸侯國還沒有準備的時候,驟然發起滅國之戰。在諸侯國有聯合趨勢的時候,又要拋出一部分自己的利益,讓他們去爭搶,以破壞他們的聯盟。如此,循環往複,蠶食諸侯。
三是方向上,先西後東,先取秦國關中之地。關中四塞之地,之地進可攻退可守,此霸業之基也。若得關中,則席卷天下之勢已成。囊括四海,並吞八荒隻是時間問題了。
聽完這一切,魏無忌隻能長歎一個“服”字了,並表示曾今隻把範雎當成一個“用兵以詐”的謀士,如今才知道他是胸懷“不世之略”的國士。
不出意外,範雎和魏無忌君臣攜手把魏國打造成了最強大的諸侯國。在範雎快離世的時候,再三要求薄葬。並對魏王遺言,新的保守勢力已經形成,如果未來改革的推進有需要的話,可以把自己從棺材裏拉出來鞭屍,以平保守勢力之憤。
百年之後,劍元350年,魏國果然如範雎所言,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代周室而王天下。建立了大魏王朝,建都在渭水之畔,就是今天長安城的最早的雛形。
隻是大魏王朝,隻得當年範雎訂策之形,而不得其意。範雎的國策都是根據當時的形式而擬定的,弱國應該這麽做,強國應該怎麽做,處於四戰之地怎麽做,有了穩固大本營後怎麽做。這不是一定之法,而是要因勢利導,靈活運用的。隻是在魏無忌的後代,在故意忘卻君臣恩義,把範雎撬出來鞭屍以後。可能也已經忘了當初這些國策製定時初衷了。
後世的魏王甚至是大魏王朝的皇帝,確實奮六世之餘烈,從始至終的貫徹著先王的國策,統一了天下。但在天下一統之後,仍沿用戰時國策,實施高壓統治。終使,民力疲弊,烽煙四起。
最終在諸侯國後裔和底層人民掀起的一浪高過一浪的反抗浪潮中,消耗完完最後的國力的大魏王朝走向了滅亡。
這中間也當然少不了,當年的作為盟友或者合作夥伴的修煉者門派的背叛或者做了帶路~黨。其中原因也比較好理解,一方麵是牆倒眾人推。
另一方麵是崛起於亂世的修煉者門派本想通過支持最強的諸侯國統一天下,然後獲得更好的資源。隻是當天下真的統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大魏王朝要統一的不僅僅是天下的土地,還有天下的人心。他要隻有一種文字,隻有一種貨幣,隻有一種觀念。這就為後來,幾乎所有修煉門派都背棄大魏王朝拍埋下了伏筆。如此,曾經以一隅之地而統一天下,兵鋒之利千年未見的大魏王朝,在其短短二十年的輝煌統治後,終於隨著諸侯國後裔的大軍攻入函穀關而走進了曆史的塵埃。
從大魏王朝的覆滅,到天下的重新穩定,又用了數十年時間。到劍元400年左右(距今100年左右),如今大陸上的三大王朝紛紛從諸侯王後裔的征戰中脫穎而出,相繼建國。
分別是秦國後裔建立的大秦王朝,建都於原大魏王朝帝都長安的舊址上,定名為新都。但多數人任然習慣於稱之為長安。久而久之,連大秦帝都的人也隻知有長安,而不知有新都了。控製著隴右之地,關中之地,河東之地,巴蜀之地(劍元450年,大秦孝文皇帝取於大宋王朝),和中原的一部分。
齊國後裔建立的大齊王朝,建都於漳河的鄴城,主要控製著燕代之地,河北之地,山東之地,江淮之地,和中原的一部分。
宋國後裔建立的大宋王朝,建都於長江之畔的建業,主要控製著江南之地,湖廣之地(湖廣解釋為洞庭湖流域的廣大地區就是後來的兩湖,不是湖南廣東的意思。)
至於嶺南之南,漠北之北,隴右之西,遼東之東,任不在三大王朝的控製之下,遠離天下紛爭。
總而言之,天下十分,大秦獨占其五,齊三宋二。所以,近五十年來的,天下大勢就是秦攻齊守,秦攻宋守。齊宋兩者漸漸有了聯盟的傾向,以求共抗大秦。
以上這些,都是秦川翻看《大陸通史》時,腦補拓展出來的內容。秦川總算是對這個世界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看來這不是單純的魔法世界。
這是一個魔法和劍的世界!
ps:歡迎大家貢獻小說人物的姓名(如果你有關於這個人物的性格設定,也歡迎一並附上)。另,求一下收藏,推薦,作者君謝過大家。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個馬屁,恰好搔到魏王癢處。
魏無忌執政以後,範雎問他:“大王是想做諸侯霸主,還是做天下共主。”
“請先生教我。”魏無忌拿出禮賢下士的態度。
範雎:“我有六策,前三策可奠霸業之基,後三策可留於後世,橫掃六合。”
範雎的前三策分別是:一是治國以法,對應的當時以家族宗法,作為賞罰依據的局麵。把一國之法作為每個國民行為的準則和依據,讓政令的實施,能貫徹到最小的行政單位——亭。全國的動員力和執行力不再受家族勢力和地方勢力的掣肘。
二是募兵以金,不再實行兵役。沒有了兵役,周圍國家逃避戰亂和兵役的人口會自然湧入魏國。而從兵役中解放的勞動力,迴去後又會從事其他生產活動。可以為持續不斷諸侯國戰爭提供物質保障,這是才真正的戰爭潛力。諸侯混戰,沒有道義可言,所以,所招募的士兵不會因為價值觀的問題發生叛變。而且用金錢雇傭的士兵,是可以有所篩選的。其戰鬥力不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可比的。
三是招賢以爵,對應的情況是,很多國家招賢,還是喜歡用金錢去衡量的他們。其實有能力的人,一般不會缺錢。如果可以用爵位——這種可以傳承的社會地位來吸引賢才,肯定比其他諸侯國更具吸引力。
魏無忌對此有個疑問,如果其他國家用同樣的國策,魏國如何對抗?
範雎為魏無忌釋惑道:“這三策,是明策,正大光明,可廣而告之。不是別國不想學,而是學不去。魏國經過奪位大戰,保守勢力處於低潮,推行新法,阻力最小。魏國處於天下中心,四戰之地。改革的需要最為迫切,改革成功後獲得的改革紅利也是最大,投入產出比天然就是最高的。其他國家即便學去了,也不會有魏國這麽好的效果。”
範雎然後又講了後三策,後三策是當魏國國力已經冠絕諸侯時,采用的征伐之策。一是重農抑商,戰爭的根本,總結起來就是“耕、戰”二字。戰時的國策就是要不同以往,戰爭不需要風花雪月,不需要文化繁榮,不需要建築華美。隻要有糧食,就可以不斷的發動新的戰爭,一直打到對方屈服。
二是遠交近攻,先易後難。這個不難理解,但關鍵就是節奏的掌握。要在諸侯國還沒有準備的時候,驟然發起滅國之戰。在諸侯國有聯合趨勢的時候,又要拋出一部分自己的利益,讓他們去爭搶,以破壞他們的聯盟。如此,循環往複,蠶食諸侯。
三是方向上,先西後東,先取秦國關中之地。關中四塞之地,之地進可攻退可守,此霸業之基也。若得關中,則席卷天下之勢已成。囊括四海,並吞八荒隻是時間問題了。
聽完這一切,魏無忌隻能長歎一個“服”字了,並表示曾今隻把範雎當成一個“用兵以詐”的謀士,如今才知道他是胸懷“不世之略”的國士。
不出意外,範雎和魏無忌君臣攜手把魏國打造成了最強大的諸侯國。在範雎快離世的時候,再三要求薄葬。並對魏王遺言,新的保守勢力已經形成,如果未來改革的推進有需要的話,可以把自己從棺材裏拉出來鞭屍,以平保守勢力之憤。
百年之後,劍元350年,魏國果然如範雎所言,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代周室而王天下。建立了大魏王朝,建都在渭水之畔,就是今天長安城的最早的雛形。
隻是大魏王朝,隻得當年範雎訂策之形,而不得其意。範雎的國策都是根據當時的形式而擬定的,弱國應該這麽做,強國應該怎麽做,處於四戰之地怎麽做,有了穩固大本營後怎麽做。這不是一定之法,而是要因勢利導,靈活運用的。隻是在魏無忌的後代,在故意忘卻君臣恩義,把範雎撬出來鞭屍以後。可能也已經忘了當初這些國策製定時初衷了。
後世的魏王甚至是大魏王朝的皇帝,確實奮六世之餘烈,從始至終的貫徹著先王的國策,統一了天下。但在天下一統之後,仍沿用戰時國策,實施高壓統治。終使,民力疲弊,烽煙四起。
最終在諸侯國後裔和底層人民掀起的一浪高過一浪的反抗浪潮中,消耗完完最後的國力的大魏王朝走向了滅亡。
這中間也當然少不了,當年的作為盟友或者合作夥伴的修煉者門派的背叛或者做了帶路~黨。其中原因也比較好理解,一方麵是牆倒眾人推。
另一方麵是崛起於亂世的修煉者門派本想通過支持最強的諸侯國統一天下,然後獲得更好的資源。隻是當天下真的統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大魏王朝要統一的不僅僅是天下的土地,還有天下的人心。他要隻有一種文字,隻有一種貨幣,隻有一種觀念。這就為後來,幾乎所有修煉門派都背棄大魏王朝拍埋下了伏筆。如此,曾經以一隅之地而統一天下,兵鋒之利千年未見的大魏王朝,在其短短二十年的輝煌統治後,終於隨著諸侯國後裔的大軍攻入函穀關而走進了曆史的塵埃。
從大魏王朝的覆滅,到天下的重新穩定,又用了數十年時間。到劍元400年左右(距今100年左右),如今大陸上的三大王朝紛紛從諸侯王後裔的征戰中脫穎而出,相繼建國。
分別是秦國後裔建立的大秦王朝,建都於原大魏王朝帝都長安的舊址上,定名為新都。但多數人任然習慣於稱之為長安。久而久之,連大秦帝都的人也隻知有長安,而不知有新都了。控製著隴右之地,關中之地,河東之地,巴蜀之地(劍元450年,大秦孝文皇帝取於大宋王朝),和中原的一部分。
齊國後裔建立的大齊王朝,建都於漳河的鄴城,主要控製著燕代之地,河北之地,山東之地,江淮之地,和中原的一部分。
宋國後裔建立的大宋王朝,建都於長江之畔的建業,主要控製著江南之地,湖廣之地(湖廣解釋為洞庭湖流域的廣大地區就是後來的兩湖,不是湖南廣東的意思。)
至於嶺南之南,漠北之北,隴右之西,遼東之東,任不在三大王朝的控製之下,遠離天下紛爭。
總而言之,天下十分,大秦獨占其五,齊三宋二。所以,近五十年來的,天下大勢就是秦攻齊守,秦攻宋守。齊宋兩者漸漸有了聯盟的傾向,以求共抗大秦。
以上這些,都是秦川翻看《大陸通史》時,腦補拓展出來的內容。秦川總算是對這個世界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看來這不是單純的魔法世界。
這是一個魔法和劍的世界!
ps:歡迎大家貢獻小說人物的姓名(如果你有關於這個人物的性格設定,也歡迎一並附上)。另,求一下收藏,推薦,作者君謝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