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距今500年的時候,也就是劍元元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在一個周王朝的同姓封國——齊國,一群年輕的遊俠,在探索海外未知之地的時候。發現了一種獨立魔法體係以外的修煉方式,這就是劍道。


    這個發現起於東海之外的一座海島,後來史書是稱之為劍塚仙山。那群年輕遊俠在那裏發現了各式各樣與製式寶劍完全不一樣的劍插滿了整座劍塚仙山。這些寶劍上沒有絲毫五行之氣。但都氤氳著寶光,一看就知道絕非凡物。他們試著拔出這些寶劍。盡管費盡辛苦試遍了整座劍塚仙山的寶劍,但是隻有十個遊俠各自拔出一把寶劍,其他人都無功而返。


    這十個人後人稱之為,十大劍仙。那十把寶劍,則被稱作,十大仙劍。神奇的是,當這一行人離開劍塚仙山後,這座海島就隱入茫茫海霧之中。後來,再有人駕船出海,根據海圖來到那個位置但再也找不到關於劍塚仙山的蹤影。甚至那片海域後來發現連大陸架都沒有。劍塚仙山出現了一次便永遠成為了傳說。


    “沒有大陸架,海霧,直接消失。難道是座冰山。”秦川也不經感到離奇。


    這些人迴到了齊國。由於拔出寶劍的那十個人本身實力就高人一籌,又得奇遇,自然而然的成了那群年輕遊俠的領袖。由於他們中有兩個是齊國的宗室,於是就在齊國劃了一塊地,成立了“稷下劍派”。後來雖然,稷下劍派雖然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中,但是那塊地上的廢墟,卻成了天下劍修的朝聖之地。


    稷下劍派成立後,幾年之內聲明不顯。稷下劍派內的眾人也醉心於溫養仙劍和從仙劍裏領悟天地間的至理。直到,劍元12年,同為周王朝封國的魯國,在周王室的默許下,以去年夏天齊國稅官,跨境征收耕牛稅為由,挑起兵釁。


    兵鋒波及到了稷下劍派。稷下劍派派出一百名二代弟子於十萬大軍中取魯國主將首級,殺傷萬餘人,餘者降的降,散的散。稷下劍派旁的沂水,為血水染紅,幾天之後才慢慢恢複本色。魯國十萬伐齊大軍,一天之內灰飛煙滅,從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魯國十萬大軍,可不是都是普通軍士,是有相當比例的魔法修煉者的。而且配合戰陣,不是簡單的修煉者能力一加一這麽簡單。更何況,魯國主將本身就是一個修煉銳金之氣的魔聖。銳金之氣本就是殺伐之氣,加上將軍一生練兵、征戰,其主將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具有實力的人物。居然,就在一百名稷下劍派的二代弟子麵前灰飛煙滅。雖然,這也包括了劍修第一次登上戰爭舞台,魯國大軍不熟悉劍修的原因。但無論如何,這一戰果著實震驚了諸侯各國和大周皇室。


    經此一戰,稷下劍派名動天下。劍修成為了戰場上超越魔法修煉者的存在。齊國也隱隱有了諸侯霸主之像。之後一段時間,各個諸侯國都以拜得稷下劍派的劍修為上卿而感到榮耀。


    隨著劍修的流動,劍道傳遍天下。與魔法所借用的天地之氣不同,劍修所利用的是人還在胎中之謎時所帶的一股先天之氣。先天之氣亦是人人都有,但也存在濃鬱程度不同情況。達到了“閾值”,就成為有劍修天賦的人,(劍修天賦沒有數據佐證,先天之氣這種說法又自帶玄學屬性,所以秦川沒辦法科學的解釋什麽是劍修天賦。)


    有劍修天賦的人,利用稷下劍派從仙劍中悟到的方法,就可以修煉劍道了。


    劍道可以分為若幹各層次,在後來歸納成冊的《劍經》中有詳細記載。《大陸通史》中隻有大概分類。


    第一層,可以叫做劍勢。普通人舞劍,那隻能叫做劍招。劍修運用先天之氣舞起劍來可以走劍輕靈、劍走偏鋒、飄忽不定。劍的周圍,會有一層像銳金之氣一樣的罡氣,其他東西觸之即斷,鋒利異常。達到這個層次的劍修可以稱之為劍士。這個層次的大成者可稱之為大劍士。


    第二層,可以叫做劍氣。到達這個層次的劍修,已經可以做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了。那種在寶劍之上凝聚的罡氣,可以隨心而發。這種脫離寶劍而獨立存在,又可以遠距離殺傷敵人的罡氣,後被稱為劍氣。劍氣可以從修煉者的寶劍中發出,擁有高超操作技巧的劍修也可以並指為劍,從指間發出劍氣。這個階段的劍修稱之為劍師,其大成者稱之為大劍師。


    第三層,可以叫做劍意。金庸小說中逍遙派有種武功叫“白虹掌力”,正所謂:白虹掌力,曲直如意。劍意也可以這麽理解,達到這個層次的劍修,劍氣發出以後可以直打,也可以任意規定劍氣的行走路線。如果前麵有防禦,劍氣就可以繞過防禦從防禦者身後發起攻擊。


    而且到達這種層次的劍修,劍意已經凝練如實質。發出的劍氣不像是一段空氣,而是像一條水柱一般,威力也不是劍氣可以比擬的。這就有了上元宴上,趙王評價越王的《關山行旅圖》時說的,這水墨山水已經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其中這劍氣已經似有若無了。說的就是這個層次。這個階段的劍修稱之為劍聖,其大成者稱之為大劍聖。


    第四層,可以稱為劍芒,這時的劍修已經可以把劍氣控製在體外經久不散。可以隨性變換劍氣的濃度和形態,或如護盾一般的球形,和如光劍一般的圓柱形,或者以劍氣控製空氣流速做到踏浪過江,禦風而行。這個層次的劍修,人們會尊稱他們為劍仙。並根據他們各自特點,前麵冠以尊號,比如後來創立墨家的非攻劍仙,寫了《南華經》的南華劍仙,詩劍雙絕的詩酒劍仙等。


    自從劍修崛起以來,修煉者大多首先測試自己有沒有劍修天賦。有劍修天賦的人大多選擇了劍道,因為劍修作為殺伐最厲害的修煉者,成了各國爭搶的戰略資源,到哪兒都頗受禮遇。


    由於五行始終論在大周王朝依然是主流思想,齊國又居於所有諸侯國的最東方,東方便叫作東乙青木,屬於木德,大周王朝,屬於土德。木克土。大周王朝皇室一直擔心齊國因為稷下劍派逐漸坐大,進而代周而興。所以,大周王朝決定先發製人。


    劍元42年,大周王朝以齊國祭祀禮儀僭越為由,邀請天下諸侯共伐之。


    齊國這些年的崛起,隱隱有淩駕於各國之上的意思。大周皇室的要求,正中諸侯下懷,大家不謀而合。


    齊國不過天下一隅,雖是強國,但與大周皇室和天下諸侯的聯合體相比,國力差距就如同酒杯和酒缸的區別。


    不過,《大陸通史》對這段曆史的解讀,頗有褒齊貶周之意。秦川覺得可能是因為齊國上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也可能是稷下劍派所堅持的那種“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的劍道,又或者說是雞蛋和石頭相碰,雖然都知道石頭是勝者,但大家都會同情雞蛋的心態導致了《大陸通史》對這段曆史的陳述,罕見的帶有了感情色彩。


    齊國舉國皆兵,全民不降。嚴陣以待大周皇室和天下諸侯的十八路大軍。那代齊王——齊閔王訂策:任他百拳來,我隻一拳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戰爭的開始階段,此策取得奇效,以齊軍之強,稷下劍派劍修之精。確實所擋者靡,所擊者破。但齊國以一國之力對抗天下,本就是行逆天之事,從一線生機中求生存。而思維慣性葬送了這一線生機。


    以秦川的眼光看來,當時齊軍應該趁我軍士氣正旺,敵軍士氣已疲的有利時機,打到敵人後方去,打到敵人縱深去。截糧道,攻都城,攻其必救,然後再圍點打援。雖然齊閔王的氣節值得讚賞,但齊閔王在戰略上還是太過愛惜羽毛。齊軍隻求嚴守國境不求擴大戰果。結果迎來的是諸侯聯軍更加兇猛的反撲。齊國畢竟戰略縱深太小,在稷下劍派的大本營被攻破後,又分兵去救,昏招頻出。而諸侯聯軍,畢竟家大業大容錯率極高。由於齊國全民皆兵不肯投降,諸侯聯軍遇城屠城,以戰養戰。而齊軍則越打越少,敗亡已成了定局。最終齊閔王在東海之濱的乳山被圍自殺,稷下劍派也精英盡滅。


    這一戰,史稱十八路諸侯伐齊之戰。此戰以後,五行始終論,成了曆史的邊角料,不再作為王朝更替的依據了。


    這場戰爭,雖然隻打了三年但影響深遠。就修煉界而言,天下最大的劍修聖地——稷下劍派宗門被毀,精英喪盡。十大劍仙全部戰死,十大仙劍不知所蹤。二代三代弟子也幾乎喪盡,傷而未死者,很多迴到了出生國。或隱姓埋名,或開館授徒,或為了複仇而為各諸侯王出謀劃策,推翻大周王朝。


    對各國而言,齊國雖滅,戰火卻就此燃起,數百年不息。此戰之後大周皇室實力大損,失去了節製各諸侯的能力。而與此同時經過大規模戰爭和戰爭動員又從齊國得到很多戰爭紅利的諸侯王,見大周皇室衰微,都萌生了自己的野心。以前,諸侯祭祀,討伐都要請示大周皇室。十八路諸侯伐齊之戰以後,實力強大的諸侯直接興兵吞並周圍小國,都不用請示大周皇室,也不用再編造理由。


    仿佛大家一夜之間忽然明白,要挑起戰爭有的時候不需要借口,弱國就應該被打。這段曆史《大陸通史》較多的引用了儒家學派的一部***秋》的史書。所以從劍元45年,到劍元200年的這段曆史也被成為春秋,諸侯王毫不節製的吞並,君子之國紛紛被野心家所吞並。就是所謂的春秋無義戰。


    到劍元200年為界,大陸上大國吞並小國的過程基本已經結束(小國被吞並光了)。這時候大陸出現了秦、楚、魯、趙、魏、梁、宋、燕、代、吳、越、韓。這十二個最強的諸侯國。這個排序也是十二個諸侯國實力的排序,此時的大周皇室聲威已喪,幾代昏君之後,實力與這幾國相比也隻處於中下遊水準,大致與燕、代相當。


    這十二國基本都是實力相當的。雖然多年征戰使各諸侯國民生凋敝,但是誰都不敢讓戰爭機器熄火。因為到了戰爭這個地步,血與火的教訓告訴諸侯,停止進攻就意味著滅亡。加上多年征戰,雖然生產力和人口不見增長,但是修士們的對戰手段在戰爭中不斷提升,不僅是劍修和五行魔法修煉者,連空間魔法修煉者,亡靈魔法修煉者,精法修煉者等都悟到了:怎麽把魔法手段投入到戰爭中的方法。


    修煉界在這段時間堪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路修煉和治國見解相投的修士組合到了一起,成立了門派。雖然門派的存在,一直是王朝統治者所反感的,但大周皇室已經式微,連諸侯王的無法節製,更不要說鞭長莫及的門派。自稷下劍派被滅一百五十餘年後,門派再次在大陸上興起,興盛之風直至今日。


    主要有以下門派:


    這其中有占據五嶽,以劍修為主的五嶽劍派。他們平時五派分製,戰時五氣連枝,同仇敵愾。


    有以修煉玄水之氣為主的太清觀。


    有以劍修為主,修戊土之氣的修煉者為輔的墨門。


    劍修和青木之氣修煉者並重的儒門。


    以神秘的空間修煉者為主的陰陽門。


    有以修煉離火之氣的為主的法門。


    有以修煉銳金之氣為主的名門。


    還有以修煉精神類魔法,亡靈魔法等各種偏門雜項為主的雜門。


    這些門派中人,進則入廟堂封爵拜將,為諸侯王治國征戰;退則迴到宗門潛心苦修,追求天地至理。於是門派就成了天下修煉者集中之地。


    諸侯王往往去與自己治國理念相近的門派求賢問能。很多想接近權力核心的非宗室子弟,加入門派也就成為了他們的終南捷徑。


    門派的核心人物是一些誌趣相投的修行者大能,但門派的發展離不開底層的魔法學徒或是劍道學徒。所以門派為了能廣納天下英才,也加入到諸侯國的征戰中,借助諸侯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有的門派因為宗門的地理位置或者宗門核心人物和諸侯王的個人關係隻支持某一諸侯國,但更多的門派,則分出各個派係,在不同諸侯國中押寶。


    由於,門派攪動天下大勢,爭鬥手段又不斷升級。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變得愈發殘酷。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諸侯之間的實力天平才發生了傾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入夢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機並收藏天下入夢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