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戲來了。”秦川對自己如是說。


    剛才震驚的諸侯公卿,畢竟也是老油條了,這時的也都從震驚中迴過神來了。隻是可能各自心中都已經盤算開了:“要立太子了麽?那在外就藩,年資更長,地位和修為也更高的楚王和魯王要怎麽辦?朝廷會有什麽變局?太後怎麽看?太師會怎麽看?太傅怎麽想?國舅會怎麽想?”須知這上元宴,隻是皇帝陛下賜宴在京的宗室和諸侯。是一場家宴性質的大宴。對朝廷有巨大影響的太後和重臣,按慣例是不出席這種場合的……


    聽到老太監的唱諾,台下的諸侯公卿不少都露出古怪的神情。因為眾所周知,這位京中名義上地位最高的吳王,是個無法修煉的人。


    起先大秦朝有慣例,不能修煉的帝子身份雖然尊貴但是無法被封為一字親王,因為一個無法修煉的人無法利用天地之氣對身體進行二次開發。比起二次開發以後的修煉者,各方麵都會弱很多,雖擔著皇室之名,但事實上隻是一個閑散宗室。被封的爵位:帝子最多隻能到二字王,比如現在的第五帝子海陵王,第六帝子扶風王。帝姬也隻能受封二字郡主,不能被封為公主。


    這些郡王雖然也是王爺,但隻是單純的榮譽頭銜。名字中帶的海陵,扶風並不受他們管轄。也不是他們的食邑。隻是這些地方每年稅收的十分之一會流入他們的金庫。遇上災年,這點進項也會減少。而且這些王爺不能去封地,一生都要在京,受宗人府管製。一般這些郡王都會自覺遠離政治漩渦,過著自己富貴閑散的一生。


    但有個例外,那就是當今皇帝的父皇,已經身故的孝文皇帝。孝文皇帝一生頗為傳奇,他是太祖高皇帝的兒子,但由於不能修煉並不為高皇帝重視。當時高皇帝征戰天下,掃平不臣。跟在高皇帝身邊的都是能征慣戰,修為精深的帝子,比如現在的趙王。由於戰爭時期缺乏後勤人才,那時孝文皇帝被高皇帝安排在帝都長安,籌措糧草。因為孝文皇帝天資聰穎,雖不懂修煉,但有經世濟民之才。自他負責籌措糧草以後,後方的糧草轉運供應從無貽誤,就算遇到惡劣的天災,亦或是敵軍截糧道,也總能奇跡般地化險為夷。因此孝文皇帝在長安的地位和聲望越來越高。


    後來高皇帝自己也承認孝文皇帝能做到這些堪稱奇跡,論功勳的話,孝文皇帝的功績比其他的帝子加起來都要多。沒有孝文皇帝坐鎮大後方,自己無法掃平那些強敵。於是慣例被打破,孝文皇帝被高皇帝封為一字親王——代王。


    由於連年征戰,年長的、有修煉資質的帝子親王不少都戰死沙場。高皇帝一生征戰暗傷無數,終於春秋已高的高皇帝感到天壽將盡,到了要確立繼承人時候了。但這下高皇帝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聲望高、能力強的代王沒有修煉資質,修煉天賦極高,後來的殤皇帝,又不被朝臣所熟知。


    兩難之時,孝文皇帝恰好進京覲見。孝文皇帝遠在代地,但對京中局勢估計得八九不離十。高皇帝問他關於治國的看法,他對高皇帝說,“以孝治國,為政以德,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垂拱而天下大治。”高皇帝深以為然,並以“以孝治國”為大秦王朝的國策。


    高皇帝又以繼承人的問題,問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深知高皇帝的處境和為難。於是講道:“長者意,不可逆。孝之始也。陛下,旦立儲君,我必盡心佐之。”


    最終高皇帝立修煉資質極高的殤皇帝為儲君,並且在世的最後幾年,大力提拔殤皇帝的母族潁川陳氏。


    然世事無常,高皇帝大行之後,陳氏把持朝政,架空了年幼的殤皇帝。孝文皇帝也被遭到迫害。由於孝文皇帝聲望太高,陳氏不敢迫害太甚,隻能把他貶迴封地。數年後,年齡漸長的殤皇帝要求大政迴歸的願望越來越迫切。陳氏對朝廷的控製也漸漸有心無力,於是陳氏決定破釜沉舟,做最後一搏——發動政變。政變發生在劍元440年七月十五晚上。史稱七一五政變。那一夜,天上不期出現了“天狗食日”的奇特天相。導致全長安的犬類都哮叫起來。陳氏的政變隊伍受到影響。殤皇帝發現不妙,急忙組織忠於自己羽林衛隊,進行殊死抵抗。


    但最終殤皇帝還是在政變中為陳氏高手被害,同時實力大損之下的陳氏再也無力控製朝廷。很快,這場動亂在太傅林謝和太師李唐控製北府軍後,宣告結束。陳氏勢力,被視作謀害殤皇帝的元兇,定為謀反之罪。連根拔起。


    有一個問題,殤皇帝無後,而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諸侯和重臣商議後決定擁立當時在做代王的孝文皇帝,即皇帝位。


    孝文皇帝在位的50年間,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把大秦王朝從戰後的白地建設成為大陸首屈一指的強國。對內,收迴靠近帝都長安的諸侯封地,又把實權諸王封地調到大秦的邊疆,形成了九王戍邊,大政歸一的穩定政治局麵。對外,攻取了大宋王朝的巴蜀之地,並在於大齊王朝的中原戰爭中勝利。成就了孝文時期大秦王朝的大治。


    由於,孝文皇帝自己是無法修煉的體質,所以他對那些沒有修煉體質的帝子也十分關注。他講道:“沒有無用的帝子,隻有用不好帝子的皇父。”對沒有修煉體質的帝子,孝文皇帝著重培養他們經世濟民的能力。由於當年七一五政變的教訓,孝文皇帝也十分注重法統和教化。對“以孝治國”進一步加強。最終他在帝子中比較,找到了一個兼具孝道和才能的,立為一字親王——梁王。同時,梁王也是當今皇帝的同母弟弟,孝文皇帝和當今太後的幼子。


    梁王文采斐然又兼具經世濟民之才,在朝廷是太師之外的文臣領袖。就藩後,又為大秦衛戍東部邊疆,以一州之地,挫敗了東部大齊王朝的數次大規模進攻。


    因為,有孝文皇帝和梁王的先例,當今皇帝也從不能修煉的諸帝子中找了一個純孝之人,立為吳王。那個人就是當今小楊皇後的姐姐,前皇後——章惠楊皇後的兒子。(皇後姓楊,章惠是封號)也就是現在我們的秦川。


    但這畢竟是一個實力的世界,孝文皇帝和梁王靠的經世之才和功勞被封為親王。對於現在的僅憑“純孝”二字就得封吳王的秦川。更多的人認為這是受到了前章惠楊皇後和其身後的楊氏家族的遺澤。很多諸侯麵服心不服,特別是那些同樣因為沒有修煉資質,或者修煉資質不夠優秀而隻能被封為郡王的宗室。(孝文皇帝定下了九王戍邊的慣例,親王之數不能超過9個。同時為防止宗室規模無限擴大,孝文皇帝還規定,親王嗣子繼位之後隻能為郡王,一代降一級,最終成為沒有爵位的普通宗室。)


    吳王很早就獲封,與在座的其他三個帝子相比,他參加的上元宴是最多的。他最早參加的時候,越王,韓王,簡王還沒被封親王。那時還是他和他的四哥,如今的楚王一起參見的上元宴。


    不得不說,皇室血統非同凡響。有修煉資質的親王大多驚才絕豔。受此影響上元宴也從單純的借恭賀紫宸天帝生日舉行的家宴,變成了彰顯皇室實力的宴會。於是,一年隆重過一年。而帝子獻禮環節,更是重中之重。


    吳王雖然參加了數次上元宴,但從無出彩表現。往往是抄個《孝經》,寫99個不同寫法的“壽”字……


    放在衝齡的時候,諸侯公卿還讚吳王天資聰穎孝心可嘉。當時,楚王很也關照這個他這個吳王弟。但年齡總是要增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不是吳王的學識才能,而是諸侯公卿對他這個吳王的要求。因為,後來的三個帝子實在非常優秀。相比之下,吳王顯得實在太過平庸和暗淡。


    至於其他人眼中,吳王依然尊貴。但諸侯公卿對他的態度,基於一些嫉妒,或是鄙視,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越來越疏遠他。特別是近年越王強勢崛起以來,這種趨勢愈發顯著。越王的個性孤傲,隻服從強者,對他這個吳王兄一向不怎麽感冒。


    諸侯公卿禮數不可不到(在大秦王朝如果逾禮可判為‘僭越’罪)。但有越王在的地方,他們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去捧越王,而無視他這個吳王。


    於是有了今天,朱雀門前的那一幕。也有了後來,越王把獻禮推向高潮後,諸侯公卿齊唱讚歌,而有意無意忽略了他這個地位理應更高的吳王。如果秦川知道這些因果,或許他會認為這是諸侯公卿對皇帝的一次變相施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入夢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機並收藏天下入夢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