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討論的深入,專家擔心的曆史觀問題並沒有出現。
《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明朝的粉飾部分瞞不過讀者的眼睛,隻不過他們不在乎而已。
反而覺得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朱棣的形象。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稱臣,不納供。
最近,書迷、網友口頭經常掛著這句話。
其實就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整個大明朝隻有他但得起這幾句話。遷都燕京、死在北征路上。這句話用在稱頌亡國之君崇禎,可憐其煤山吊頸實在是笑話。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本來明朝曆代皇帝形象都比較不堪,以朱元璋和朱棣最甚,很多明粉也有同樣的固有印象。
但讀完兩部書,很快被掰彎了。
一位草根曆史愛好者言道:
“朱元璋的罵名來自誅殺開國功臣,殺貪官沒什麽,主要是剝皮萱草讓人無法接受。但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他的行為完全能夠理解。至於朱棣,畢竟得位不正,殺鐵鉉、方孝孺,洪武朝留下的一幹豪華文臣陣容凋零殆盡,古典士大夫精神隨之消亡,影響絲毫不亞於宋元兩朝的滅亡……”
話題隨之轉到另一個方向。
——大功之人必有大過。
這場爭論看起來曠日持久,戰場主要集中在各個網絡平台。
而與曆史文學相關的現實媒體,也逃不開這個話題旋窩,不少作者和評論員紛紛撰文。
焦點集中在皇朝權利的歸屬問題。
《明朝那些事兒》前兩部放在一起看,很明顯,濃墨重彩描述了建國初期的皇權、臣權拉鋸。
兩位雄主逝去後,朝野迅速被文官集團把持。
以他們更為專業的眼光看,後續幾部肯定就是皇權與這個文官集團的鬥爭。
殺得太狠,離心離德。
如果把明、清對比,權利屬誰就更為清晰。
前者文官,後者八旗。
所以有明一朝,明君或昏君都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權利不歸於帝王,和現實的華夏已經很相像了。
說到權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時,爭論達到高峰。
聯係當今的主流觀點,皇權也好,文官、八旗、世家門閥等等都不重要。
人民是才是創造曆史的主力軍……
扯的沒邊。
草根和精英消停不了,頗有些全民讀史的味道。
當一位曆史教授在講堂上,被學生請教書中某些問題時,笑道:“真是盛況啊!”
作為話題的引發者,沈哲同樣再次被血洗一番。
不論文字多搞笑,內容多輕鬆,兩部書都殺性很重,血腥味掩飾不住。
洪武大帝殺武將、殺貪官;永樂大帝殺文官、殺韃子……
殺,殺,殺。
全部殺光,留著朱姓子孫,即使自相殘殺,還是朱家天下。
可惜他們不是沈哲,有一定先知先覺的能力。
否則肯定會留下另一條祖訓——
不管多遠,將來一定要把努爾哈赤這個人“乃伊組特”。
……
“小哲,還是全部推掉?”總編鍾離打來電話,語氣輕鬆,“這迴可是有點麻煩。”
沈哲正走在校園裏,隨口道:“我有隱私權,他們也沒辦法。”
鍾離笑著說:“七十多家媒體發函,一百多個記者找上門,這幫人無孔不入,我們地址被挖出來了。”
“那是你們的麻煩!”
沈哲幸災樂禍。
鍾離笑罵一聲:“那好吧,其實你如果露個麵,對銷量很有好處,雜誌社也跟著沾光……”
“當我任性唄,員工多發點獎金什麽的?”
“這你不用擔心,新公司幹勁不足的話,還有什麽搞頭。”
說了正事,鍾離忽然道:“網上有傳,你企圖在各類型文學稱王,要不要迴應一下?”
“好誇張,”沈哲拿著手機,腳步一頓,緩緩道:“不用理會。”
“莫非這就是你的計劃?”
“鍾哥,我哪有什麽計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我可不是朱元璋,當著和尚,還想著造反。”
這是沈哲的心裏話。
活了兩個半輩子,雖說依然逃不開名與利,至少比大多數人看的開。
基本要求,不外乎家人身體健康、妻兒兩全,生活無憂。
順便把彼世那些好書介紹給華夏讀者。
他當然沒有什麽計劃,隻是腦子裏作品多而雜,想起一出是一出。
鍾離嗯了一聲,說道:“通俗文學方麵,係列作品向來就是最賺錢的,你真這麽想我還高興些。不過,我看你還有往傳統文學方向發展的苗頭,短篇小說就是證明,還有學術……”
沈哲有些愣神。
這才想起現在華夏沒有網絡小說,下意識覺得紙質書籍就是傳統文學。
自產生文學以來,分類從來沒有明確過。
一般認為,與通俗文學相對的就是嚴肅文學,即傳統文學。
他抓抓頭皮,想那麽多幹什麽?
就像《明朝那些事兒》,到現在已經出版兩部,不知道多少人讀過、研究過,類型依然模糊不清。
曆史書、小說、勵誌……
各種說法不一,隻能代表個人偏好。
以沈哲看來,什麽類型根本不重要,當年明月也說“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寫的算什麽,不是小說,不是史書,就姑且叫《明劄記》吧……”
對著電話說道:“放心吧,至少五年內我還是俗人一個!”
外界顯然不這麽認為。
《明·萬國來朝》曝出單日百萬銷量沒幾天,就有網友扒出了沈哲所有作品。
桃花詩、梁師武俠中的詩詞等先放一邊。
還有《假如》《那些年》《白發》《舒克和貝塔》……
經過歸納整理後發現,裏麵包含了青春、曆史、武俠、童話好幾種文學類型。
絕對算得上國內作品最雜的暢銷書作家了。
再從文聯官網上找來曆史數據,更是本本暢銷,雖然沒有一本千萬級銷量的代表作,被無聊的網友一合計,沈哲至少得到三千萬以上的稿費。
沈哲目前拿著自己公司最高版稅,這種算法完全不準確。
事實上,他也不知道自己值多少錢,開始感覺富得流油,後來認識楚飛燕後,反覺著窮得要死。
“原來沈大這麽有錢啊!”有書迷迴帖驚歎。
“……這還用計算,一看你就不懂什麽叫暢銷天王,以為隨便寫寫就能銷售百萬的說法是瞎說麽?”
“喂喂,沈大何時成暢銷天王了,我怎麽不知道?”
“目前隻差一本代表作,童話不算。”
“這麽多類型,代表哪種?再說,千萬級的作品可遇不可求,沈大也不能說來就來。”
對於這些言論,沈哲前幾天當樂子看了。
《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明朝的粉飾部分瞞不過讀者的眼睛,隻不過他們不在乎而已。
反而覺得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朱棣的形象。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稱臣,不納供。
最近,書迷、網友口頭經常掛著這句話。
其實就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整個大明朝隻有他但得起這幾句話。遷都燕京、死在北征路上。這句話用在稱頌亡國之君崇禎,可憐其煤山吊頸實在是笑話。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本來明朝曆代皇帝形象都比較不堪,以朱元璋和朱棣最甚,很多明粉也有同樣的固有印象。
但讀完兩部書,很快被掰彎了。
一位草根曆史愛好者言道:
“朱元璋的罵名來自誅殺開國功臣,殺貪官沒什麽,主要是剝皮萱草讓人無法接受。但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他的行為完全能夠理解。至於朱棣,畢竟得位不正,殺鐵鉉、方孝孺,洪武朝留下的一幹豪華文臣陣容凋零殆盡,古典士大夫精神隨之消亡,影響絲毫不亞於宋元兩朝的滅亡……”
話題隨之轉到另一個方向。
——大功之人必有大過。
這場爭論看起來曠日持久,戰場主要集中在各個網絡平台。
而與曆史文學相關的現實媒體,也逃不開這個話題旋窩,不少作者和評論員紛紛撰文。
焦點集中在皇朝權利的歸屬問題。
《明朝那些事兒》前兩部放在一起看,很明顯,濃墨重彩描述了建國初期的皇權、臣權拉鋸。
兩位雄主逝去後,朝野迅速被文官集團把持。
以他們更為專業的眼光看,後續幾部肯定就是皇權與這個文官集團的鬥爭。
殺得太狠,離心離德。
如果把明、清對比,權利屬誰就更為清晰。
前者文官,後者八旗。
所以有明一朝,明君或昏君都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權利不歸於帝王,和現實的華夏已經很相像了。
說到權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時,爭論達到高峰。
聯係當今的主流觀點,皇權也好,文官、八旗、世家門閥等等都不重要。
人民是才是創造曆史的主力軍……
扯的沒邊。
草根和精英消停不了,頗有些全民讀史的味道。
當一位曆史教授在講堂上,被學生請教書中某些問題時,笑道:“真是盛況啊!”
作為話題的引發者,沈哲同樣再次被血洗一番。
不論文字多搞笑,內容多輕鬆,兩部書都殺性很重,血腥味掩飾不住。
洪武大帝殺武將、殺貪官;永樂大帝殺文官、殺韃子……
殺,殺,殺。
全部殺光,留著朱姓子孫,即使自相殘殺,還是朱家天下。
可惜他們不是沈哲,有一定先知先覺的能力。
否則肯定會留下另一條祖訓——
不管多遠,將來一定要把努爾哈赤這個人“乃伊組特”。
……
“小哲,還是全部推掉?”總編鍾離打來電話,語氣輕鬆,“這迴可是有點麻煩。”
沈哲正走在校園裏,隨口道:“我有隱私權,他們也沒辦法。”
鍾離笑著說:“七十多家媒體發函,一百多個記者找上門,這幫人無孔不入,我們地址被挖出來了。”
“那是你們的麻煩!”
沈哲幸災樂禍。
鍾離笑罵一聲:“那好吧,其實你如果露個麵,對銷量很有好處,雜誌社也跟著沾光……”
“當我任性唄,員工多發點獎金什麽的?”
“這你不用擔心,新公司幹勁不足的話,還有什麽搞頭。”
說了正事,鍾離忽然道:“網上有傳,你企圖在各類型文學稱王,要不要迴應一下?”
“好誇張,”沈哲拿著手機,腳步一頓,緩緩道:“不用理會。”
“莫非這就是你的計劃?”
“鍾哥,我哪有什麽計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我可不是朱元璋,當著和尚,還想著造反。”
這是沈哲的心裏話。
活了兩個半輩子,雖說依然逃不開名與利,至少比大多數人看的開。
基本要求,不外乎家人身體健康、妻兒兩全,生活無憂。
順便把彼世那些好書介紹給華夏讀者。
他當然沒有什麽計劃,隻是腦子裏作品多而雜,想起一出是一出。
鍾離嗯了一聲,說道:“通俗文學方麵,係列作品向來就是最賺錢的,你真這麽想我還高興些。不過,我看你還有往傳統文學方向發展的苗頭,短篇小說就是證明,還有學術……”
沈哲有些愣神。
這才想起現在華夏沒有網絡小說,下意識覺得紙質書籍就是傳統文學。
自產生文學以來,分類從來沒有明確過。
一般認為,與通俗文學相對的就是嚴肅文學,即傳統文學。
他抓抓頭皮,想那麽多幹什麽?
就像《明朝那些事兒》,到現在已經出版兩部,不知道多少人讀過、研究過,類型依然模糊不清。
曆史書、小說、勵誌……
各種說法不一,隻能代表個人偏好。
以沈哲看來,什麽類型根本不重要,當年明月也說“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寫的算什麽,不是小說,不是史書,就姑且叫《明劄記》吧……”
對著電話說道:“放心吧,至少五年內我還是俗人一個!”
外界顯然不這麽認為。
《明·萬國來朝》曝出單日百萬銷量沒幾天,就有網友扒出了沈哲所有作品。
桃花詩、梁師武俠中的詩詞等先放一邊。
還有《假如》《那些年》《白發》《舒克和貝塔》……
經過歸納整理後發現,裏麵包含了青春、曆史、武俠、童話好幾種文學類型。
絕對算得上國內作品最雜的暢銷書作家了。
再從文聯官網上找來曆史數據,更是本本暢銷,雖然沒有一本千萬級銷量的代表作,被無聊的網友一合計,沈哲至少得到三千萬以上的稿費。
沈哲目前拿著自己公司最高版稅,這種算法完全不準確。
事實上,他也不知道自己值多少錢,開始感覺富得流油,後來認識楚飛燕後,反覺著窮得要死。
“原來沈大這麽有錢啊!”有書迷迴帖驚歎。
“……這還用計算,一看你就不懂什麽叫暢銷天王,以為隨便寫寫就能銷售百萬的說法是瞎說麽?”
“喂喂,沈大何時成暢銷天王了,我怎麽不知道?”
“目前隻差一本代表作,童話不算。”
“這麽多類型,代表哪種?再說,千萬級的作品可遇不可求,沈大也不能說來就來。”
對於這些言論,沈哲前幾天當樂子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