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大二,還記得兩個月前,無聊的我在書店晃悠。


    打算買一本雜誌消磨時光,不知不覺走到一個圖書專櫃前,看到一本書的名字很奇怪。


    翻開某一頁,看到這樣一段描述。


    “在這場決戰中,沒有正義與邪惡的區分,勝利的人擁有一切,失敗的人失去一切。


    這場決戰沒有規則,沒有裁判,這些東西在勝負麵前顯得蒼白無力。對決戰雙方而言,勝利就是阿彌陀佛,勝利就是元始天尊,勝利就是四書五經,勝利就是仁義道德!


    決一死戰吧!


    成王!


    敗寇!”


    赤果果、痛快淋漓的描述,牢牢抓住我的眼睛。


    就在書店花了三個小時,一口氣讀完後,買迴去又讀了一遍。


    但這不是結束,兩個月來,我已經把那本書讀了不下十幾遍,仔細想想,事實就是如此。


    從那以後,我成了一名瘋狂的明粉。


    每天晚上閉上眼睛,全都是那些人的影子,朱元璋、陳友諒、王保保、張士誠、徐達、常遇春……


    這本書重塑了我對曆史的看法。


    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論文,也不再是誇張的演義,而變成了一種生活。


    張士誠為了自己的利益揭竿而起,陳友諒在別人蔑視的眼光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這些人物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父母、兄弟、人情世故,也曾迷茫前途,努力拚搏……說著和我們一樣的話,吃著和我們一樣的飯,寫著和我們一樣的字,抬頭看見的是和我們一樣的月亮。


    我們共同創造了一段曆史。


    曾經發生過的事,現在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沒有變化。


    讀史可以明智?


    是的。


    以史為鑒?


    我已經開始懷疑。


    第二部終於出版了,沒什麽好說的,排隊拿下。


    沈大果然沒有讓我失望,仍然嬉笑怒罵,風格一脈相承。


    鄭和下西洋、北伐蒙古、土木堡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忠臣於謙“奪門之變”後被害……


    應接不暇,欲罷不能。


    沈大告訴我們,直諫者未必是忠臣,貪汙者未必是奸臣。


    尤其讓我震撼的是,為了北伐蒙古,朱棣以帝王之身再次頂盔跨刀,上一次為了皇位,這一次為了國家。


    嗬嗬,沈大對明朝是真愛呀,但不管怎麽說,好看就行。


    對明朝內閣製度的解讀,我又忍不住嗬嗬了!


    ……


    人都害怕改變,專家也一樣。


    《明朝那些事兒》最初出現時,曆史學家們有些發蒙,經過幾個月,態度逐漸變化。


    一位明史專家發出聲音。


    “曆史是千百萬人的曆史,是大家的曆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曆史的權利。《明朝那些事兒》的確別開生麵,是一種創造。我熱情地支持這種探索和創造!期待他把這三百年寫完。”


    還有一位曆史學博士表達了看法。


    “這是本好書,擺史實,評論、挖掘,用現代語言演繹,我喜歡願意研究曆史的人。”


    沈哲作為燕大文學院學生,校方的關注自然不少。


    《明·萬國來朝》出版幾天後,終於有授課老師在講堂上,從流行文學的角度進行了一番分析。


    “沈哲同學這部作品,可以作為流行文學研究的經典案例。”


    “它具備許多流行文學特征,卻幾乎可以算作一部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基本忠於《明史》。”


    “這種反差是造成轟動的主要原因。”


    “我總結了三點:其一,正說曆史,取舍有道。關注點寫出來,無關緊要部分被一筆帶過、甚至舍棄。其二,文筆生動,設置懸念、噱頭,這是小說筆法在曆史作品中的運用。其三,戰爭、官場權謀、人物心理活動的合理猜測等,這是華夏人最感興趣的東西。”


    “如果真要給這部書下個定義,可以作為通俗曆史讀本,普及曆史的功能非常出色。”


    主角沈哲被同學頻頻迴望,如坐針氈。


    笑看華夏讀者為彼世好作品歡唿很舒服,但實在無法適應暴露在大眾目光下的感覺。


    老師話鋒一轉,笑道:“順便也要給沈哲同學提個醒。”


    “李老師請講。”沈哲忙起身道。


    “曆史畢竟不同於小說,不能戲說,更不能胡說,否則等於自降格調。”


    沈哲眉頭一皺。


    “當然,嚴謹的曆史研究者值得尊重,寫一本所有人都喜歡的曆史書,更值得尊重。”


    “這一點,你做的不錯!”


    下課後,這位李老師專門把沈哲叫道辦公室,詢問了幾個問題。


    個人情感表述過多。


    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真正的曆史形象。


    材料注釋問題……


    “你這部書影響力太大,已經徹底扭轉了大部分讀者對明朝的固有印象,甚至史書中的印象……有些話課堂上不方便說,以後要注意些,用你的話說,我們應該站在當代看曆史,本身就有些唯心。不是說唯心主義就該批判,而是必然招致另一些人的反對,爭議將是長期的。”


    “李老師,這避免不了,其實已經很好了。”沈哲笑道。


    李老師皺眉問道:“何意?”


    “課堂上學過,絕對的唯心或者絕對的唯物都是錯誤的,我覺得可以從易經太極觀點去看。”


    “它們有關係?”李老師怔道。


    “嗯,唯心到頭就是唯物,唯物到頭就是唯心,兩者是一元的,與太極同理。這本書裏,史實算唯物,個人曆史觀算唯心,讀者看到唯心的部分,必然心生尋找史料真相的念頭,豈不是一樣?而太極是我們華夏文化的基本觀點……”


    李老師忽然笑道:“你懂得倒不少,《易經》亂入曆史研究?非有人說你大逆不道不可!”


    ……


    “阿哲,恭喜!”


    “恭喜!”


    “哦,恭喜恭喜……”


    迴到宿舍,三位舍友竟然都在,紛紛道賀。


    沈哲還沒迴過神,揉揉腦袋,勉強一笑,說最近發了一筆小財,請客是必須的。


    還想著剛才的事。


    史學研究有兩個核心技能:搜集史料和解讀史料。


    偏偏這兩點最麻煩,而沈哲最怕的就是麻煩,大部分普通人也最怕這些。缺少嚴謹是必然,內心深處,他也不覺得“草根曆史學家”的作用比不上專業研究者。


    另一方麵,不管把曆史這個小姑娘打扮的再好看,人們還是想看她不穿衣服的樣子。


    前提要先把目光吸引到這位小姑娘身上。


    “所以,《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部好書……管他呢,喜歡就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文道宗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晨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晨眠並收藏文道宗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