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者先是一陣沉默,然後紛紛調轉槍口,
被描述成寂寞男,任誰都受不了。
那位接受過視頻采訪的老曆史學家再次出現在電視畫麵裏:“如今國內的曆史研究風向很不對頭,受到太多民間思潮的影響,讓人痛心疾首……”
對寂寞的說法反而沒什麽意見,研究曆史就要耐得住寂寞,而自慰一說,他隻有有兩個字迴應。
庸俗!
作為《明朝那些事兒》在華夏的署名者,沈哲最關心的是讀者看法。
華夏有最自豪的曆史長河,拉出一個人就是曆史愛好者。
但是,曆史學者代表的是精英,而普通的愛好者相對就是草根,這是兩個相交不相融的群體。
專業曆史作者和曆史讀者關係疏遠。
說文評書論壇最先出現的一篇長評中,可以看出一斑。
“從愛上曆史作品開始,我就以為曆史書與輕鬆、幽默毫無關係,它是沉重的,枯燥的。因為用文學作品的觀點去看,進入書本之前已經知道,這是一個悲劇。但當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觀念隨之改變,沈大竟然用流行文學的手法去寫曆史!”
“不得不說,這讓我大吃一驚,不要誤會,我的驚,是驚喜。”
“是的,沈大能把枯燥的曆史用生動的小說手法再現,尤其是市長、司令等現代職務解釋明朝官位,輕易就能讀懂。”
“開始有些疑問,這樣寫是否還能尊重曆史呢?”
“當然可以,這本書同樣以曆史為根基,某些記載模糊之處,沈大也注明了,可見他翻閱了海量史料。”
“……有學者說,這不是曆史書,有什麽關係呢?精彩足矣!”
帖子一出現,下方就跟著無數迴帖。
“同意,前幾天朋友介紹的,能把我從電腦前拉迴書本,沈大成功了!”
“朱元璋實在太勵誌了!”
“我現在隻有一個念想,希望沈大盡快寫出第二部,搶侄子的皇位太過癮了!”
“你真當小說看了?”
“樓主顯然沒有看過沈大另一篇文章——《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其實個人覺得,曆史不但可以在已知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自身解讀,而且我們還可以創造曆史,那些演義小說就是明證。比如《紅樓夢》養活了一批紅學家,他們就試圖從書中找到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社會發展等等,但不要忘了,它是一本小說!老曹創作的時候已經經過藝術加工,二次解讀,能了解到多少曆史真相?”
“樓上才是高人!”
“我去看看,沈大何時進入曆史領域,俺咋不知道!”
“我覺得沈大不是凡人,寫小說的同時還有時間研究曆史,高考還能得個狀元,是不是太過分了?”
“同感,不過不關心,‘別人家的孩子’我已經無法理解。”
“噗,樓上精辟,總有超出常理的人,沈大更加特殊一些,你們有什麽好奇怪的?”
……
除了個別頑固的老學究之外,大部分學者還是真的讀完了全書。
正像梁啟超當年評價新文體白話文時,正統觀念認為的“野孤禪”,他也不得不承認“偏偏有一種魔力”。
和沈哲對鍾離所說的通俗化一個意思。
從駢文,到古體散文,到白話文,文學一直變得越來越通俗。
讀書人越多,通俗傾向越主流。
精英讀者是極少數,草根讀者才是大多數。
一位普通讀者在帖子中說:“細節並不重要,能讓我了解曆史才重要,這個過程需要愉快。”
可是曆史研究者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還原曆史真相”。
最擅長的工作也是從作品中找出漏洞,而當年明月加上如今的沈哲一起算,也頂不上一名浸淫半生的專業研究者。何況沈哲根本沒有完善的想法,他的心聲被一位讀者說了出來。
“曆史真相並不重要。”
那什麽重要?
要知道,對學術研究者來說,最壞的批評不是好或壞,也不是對或錯,而是“你研究的問題不重要”。
各種媒體上出現的“不嚴謹”之處,被人們無視。
即使知道這些確實有問題,因為學者們的堅持,普通讀者反而擰著脖子反駁。
……
事情演變成精英和草根兩個群體的戰鬥。
處於風暴中心的沈哲,他的名字被人一次次提及,本人卻躲在燕大不露麵。
事實上,他也開始皺眉了。
低估了華夏人對曆史的關注程度,因為這個世界近代雖然一度落後,但很快再次崛起。不像彼時空,一直經受了一百多年的欺淩,某些人恨不得把曾經的曆史完全拋棄。
燕大對他鬧出的事沒有表示不滿,看作一次學術爭鳴。
一位剛剛入校幾個月的學生,便在曆史界掀起偌大波瀾,還有些讚賞。
隻有任院長把沈哲召到了辦公室。
“沈哲,你弄出這麽大的事情,很多老前輩都快找上門了。”
沈哲苦笑:“院長,是我大意了。”
“那你準備怎麽處理?”
“他們會找我真人pk?”沈哲小心翼翼問道。
“什麽pk!”任院長笑罵一聲,說道:“誰會那麽不顧身份找你pk,既然是你的作品搞出來的事,總得表達一下你的看法,爭論是雙方的,你不說話就是認錯,對你以後不利。”
“謝謝院長提醒。”沈哲真心道。
“你既然能進老師的書房,說明也看好你,總要提醒你一下。”
出了院長辦公室,沈哲給鍾離打了個電話。
“鍾哥,那個記者又聯係我們了嗎?”
鍾離嗯了一聲:“每天都往我的總編室打電話,怎麽,你決定要接受他的專訪?”
“嗯,我們院長提醒了我,至少要說出寫這本書的初衷。”沈哲又考慮了一下,“你幫我告訴他,專訪可以來找我,但是不接受拍照或攝像,如果不答應,就換一家媒體。”
“行,其它的采訪要求呢?”
“很多嗎?”
鍾離道:“每天都有,按你當初的說法,全拒絕了。對了,還有我們這兒的大師有話說欄目。”
“那個就算了,現場直播我不行。”
很多筆鋒辛辣的作者,麵對攝像頭往往口拙,沈哲已經發現自己也有這個問題,和人對話沒關係,麵對攝像機就渾身不舒服。當初成立東方文化就開始收到不少采訪要求,讓鍾離他們一概拒絕。
“可要準備好,《人物》專訪的都是學術界人士,如果不是這次與曆史有關,還不會找上門。”
“明白,我不夠資格嘛。”
被描述成寂寞男,任誰都受不了。
那位接受過視頻采訪的老曆史學家再次出現在電視畫麵裏:“如今國內的曆史研究風向很不對頭,受到太多民間思潮的影響,讓人痛心疾首……”
對寂寞的說法反而沒什麽意見,研究曆史就要耐得住寂寞,而自慰一說,他隻有有兩個字迴應。
庸俗!
作為《明朝那些事兒》在華夏的署名者,沈哲最關心的是讀者看法。
華夏有最自豪的曆史長河,拉出一個人就是曆史愛好者。
但是,曆史學者代表的是精英,而普通的愛好者相對就是草根,這是兩個相交不相融的群體。
專業曆史作者和曆史讀者關係疏遠。
說文評書論壇最先出現的一篇長評中,可以看出一斑。
“從愛上曆史作品開始,我就以為曆史書與輕鬆、幽默毫無關係,它是沉重的,枯燥的。因為用文學作品的觀點去看,進入書本之前已經知道,這是一個悲劇。但當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觀念隨之改變,沈大竟然用流行文學的手法去寫曆史!”
“不得不說,這讓我大吃一驚,不要誤會,我的驚,是驚喜。”
“是的,沈大能把枯燥的曆史用生動的小說手法再現,尤其是市長、司令等現代職務解釋明朝官位,輕易就能讀懂。”
“開始有些疑問,這樣寫是否還能尊重曆史呢?”
“當然可以,這本書同樣以曆史為根基,某些記載模糊之處,沈大也注明了,可見他翻閱了海量史料。”
“……有學者說,這不是曆史書,有什麽關係呢?精彩足矣!”
帖子一出現,下方就跟著無數迴帖。
“同意,前幾天朋友介紹的,能把我從電腦前拉迴書本,沈大成功了!”
“朱元璋實在太勵誌了!”
“我現在隻有一個念想,希望沈大盡快寫出第二部,搶侄子的皇位太過癮了!”
“你真當小說看了?”
“樓主顯然沒有看過沈大另一篇文章——《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其實個人覺得,曆史不但可以在已知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自身解讀,而且我們還可以創造曆史,那些演義小說就是明證。比如《紅樓夢》養活了一批紅學家,他們就試圖從書中找到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社會發展等等,但不要忘了,它是一本小說!老曹創作的時候已經經過藝術加工,二次解讀,能了解到多少曆史真相?”
“樓上才是高人!”
“我去看看,沈大何時進入曆史領域,俺咋不知道!”
“我覺得沈大不是凡人,寫小說的同時還有時間研究曆史,高考還能得個狀元,是不是太過分了?”
“同感,不過不關心,‘別人家的孩子’我已經無法理解。”
“噗,樓上精辟,總有超出常理的人,沈大更加特殊一些,你們有什麽好奇怪的?”
……
除了個別頑固的老學究之外,大部分學者還是真的讀完了全書。
正像梁啟超當年評價新文體白話文時,正統觀念認為的“野孤禪”,他也不得不承認“偏偏有一種魔力”。
和沈哲對鍾離所說的通俗化一個意思。
從駢文,到古體散文,到白話文,文學一直變得越來越通俗。
讀書人越多,通俗傾向越主流。
精英讀者是極少數,草根讀者才是大多數。
一位普通讀者在帖子中說:“細節並不重要,能讓我了解曆史才重要,這個過程需要愉快。”
可是曆史研究者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還原曆史真相”。
最擅長的工作也是從作品中找出漏洞,而當年明月加上如今的沈哲一起算,也頂不上一名浸淫半生的專業研究者。何況沈哲根本沒有完善的想法,他的心聲被一位讀者說了出來。
“曆史真相並不重要。”
那什麽重要?
要知道,對學術研究者來說,最壞的批評不是好或壞,也不是對或錯,而是“你研究的問題不重要”。
各種媒體上出現的“不嚴謹”之處,被人們無視。
即使知道這些確實有問題,因為學者們的堅持,普通讀者反而擰著脖子反駁。
……
事情演變成精英和草根兩個群體的戰鬥。
處於風暴中心的沈哲,他的名字被人一次次提及,本人卻躲在燕大不露麵。
事實上,他也開始皺眉了。
低估了華夏人對曆史的關注程度,因為這個世界近代雖然一度落後,但很快再次崛起。不像彼時空,一直經受了一百多年的欺淩,某些人恨不得把曾經的曆史完全拋棄。
燕大對他鬧出的事沒有表示不滿,看作一次學術爭鳴。
一位剛剛入校幾個月的學生,便在曆史界掀起偌大波瀾,還有些讚賞。
隻有任院長把沈哲召到了辦公室。
“沈哲,你弄出這麽大的事情,很多老前輩都快找上門了。”
沈哲苦笑:“院長,是我大意了。”
“那你準備怎麽處理?”
“他們會找我真人pk?”沈哲小心翼翼問道。
“什麽pk!”任院長笑罵一聲,說道:“誰會那麽不顧身份找你pk,既然是你的作品搞出來的事,總得表達一下你的看法,爭論是雙方的,你不說話就是認錯,對你以後不利。”
“謝謝院長提醒。”沈哲真心道。
“你既然能進老師的書房,說明也看好你,總要提醒你一下。”
出了院長辦公室,沈哲給鍾離打了個電話。
“鍾哥,那個記者又聯係我們了嗎?”
鍾離嗯了一聲:“每天都往我的總編室打電話,怎麽,你決定要接受他的專訪?”
“嗯,我們院長提醒了我,至少要說出寫這本書的初衷。”沈哲又考慮了一下,“你幫我告訴他,專訪可以來找我,但是不接受拍照或攝像,如果不答應,就換一家媒體。”
“行,其它的采訪要求呢?”
“很多嗎?”
鍾離道:“每天都有,按你當初的說法,全拒絕了。對了,還有我們這兒的大師有話說欄目。”
“那個就算了,現場直播我不行。”
很多筆鋒辛辣的作者,麵對攝像頭往往口拙,沈哲已經發現自己也有這個問題,和人對話沒關係,麵對攝像機就渾身不舒服。當初成立東方文化就開始收到不少采訪要求,讓鍾離他們一概拒絕。
“可要準備好,《人物》專訪的都是學術界人士,如果不是這次與曆史有關,還不會找上門。”
“明白,我不夠資格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