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瑁領著陳內侍與小許內侍火急火燎來到前院,不過一會兒就又停了下來。
原還滿腔怒火,但被院子裏的風一吹,司瑁倒也清醒了過來--不過幾個不入流的角色罷了,何需他親自上去?
更何況,方才小許內侍已經與他說過了,他在宴上壓根兒也沒有答應什麽不該答應的東西,如若他當真上趕著解釋什麽,反落了下成。
再說了,那這兩家的來意很明顯,就是以為他不會拒絕送上門的人,或者是覺得他不會當眾打這兩家人的臉?
可惜了,比起別人的臉麵,當然還是自己的府邸的安全和他娘子的感受要重要些。
這樣一想,司瑁就更不打算出麵了。
故而,他便招手使陳內侍過來附耳一說,待得陳內侍得了令下去,司瑁倒幹脆轉身又迴了前廳安排各家的拜年事宜去了。
這一邊,陳內侍領著小許內侍走到了照王府大門口。
“來的可是劉府並張府下人?”陳內侍問。
“小的是禮部侍郎張大人家的下仆。”隻見一個矮個子男子出來,滿臉笑意道:“小的奉老爺之命,應約將府中三小姐送來,還請這位……”
說著,這人還示意一般看了看陳內侍身後的大門。
“小的是鑾儀司儀史劉大人家的下人。”另一家的也不甘示弱,立時上前道。
不想陳內侍壓根兒不接他倆的話茬,反而麵無表情道:“王爺有話讓我帶來:其一,咱們照王府向來講規矩,卻從不知道妾氏可以從大門進,想必兩府規矩全然與眾不同,便抬了轎子堵在這裏?其二,我們王爺昨日雖然喝醉,但也不是全無意識,加上同去的小許看得分明,卻不記得王爺什麽時候答應了要納妾?當真以為我照王府好騙?”
“可是老爺說了,明明……”這張家下人不甘心,接口道。
“王爺還說了,他與王妃才新婚,無論國大家法,都沒有在此時納妾的道理,照王府重規矩,做不出這樣不要臉麵的事情。”語畢,似是看不見兩家下人難看的臉色一般,陳內侍又道:“還請諸位迴去吧,大年初一的,何必鬧得都不好看?”
說著,陳內侍又低頭一禮,而後轉身就走,迴去複命。
說白了,這兩家敢這樣正大光明的送妾上門,所倚仗的無非是司瑁素日瑟縮的性子,料想他會念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份上捏著鼻子認了,卻不想這會兒兩家下人竟連司瑁的正
主兒都沒見到,就被隨意打發了。故而,被留在外頭兩家來送人的下人們也隻能留著滿臉的不敢置信,最終隻好灰溜溜的走了。
好在大年初一大早上街上人不多,拜年的百姓們都還沒開始出來活動,這才沒有讓這兩家更丟人。
而被原封不動將“小姐們”送迴去的兩家大人心裏怎麽想,司瑁這頭就顧不上了,左右丟了臉麵的不是照王府的女眷,他可不急。
不過兩日,倒是宮中又出了事兒。
起因原是年初二眾王妃迴娘家時,不似司瑁是與林瑾寧同去的,如澧王這等不願陪著妻子迴娘家的也有。
因覺得府中無趣,澧王便領了幾個伴讀如酒樓裏頭喝酒。恰逢他身邊一個母家出的伴讀與另一平日最有過節的公子哥兒狹路相逢,再加上兩人都喝了酒,酒精上頭之下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而站在一邊的澧王雖未直接幫手,卻也不由得拉了偏架,還因自覺丟了麵子而在之後很是對對方明嘲暗諷了一番。
這下好,帶著一身傷的公子哥兒當即迴去告了狀,而那家的家主也不是個好忍讓的,雖未自己去告禦狀,卻上門與交好的禦史通了氣。於是,年初四過了年假甫一重新上朝時,那禦史就站出來彈劾了。
這本不是什麽新鮮事,畢竟朝上黨派眾多,那些個禦史更是三天兩頭上折子彈劾,大夥兒早就見怪不怪。但奇就奇在,陛下因為這事情大怒一場,雖沒有當即懲罰澧王,卻轉頭重罰了那惹禍的伴讀和其父,言明是他帶壞了澧王,且當天還病了一場。
就這麽,雖然眾人麵上不說,但有關“帶壞”“澧王氣病父皇”的傳言,還是傳得滿京都是。
聽到風聲的環貴妃氣得直哆嗦,又罰許多敢嚼舌根的宮女內侍們打了板子。但如今陛下已然很少過來,加上她手上的宮權也被蕊貴妃與沁妃分薄了許多,如今她最多也不過是隻能拿著這些奴才下人們出出氣了。
別人如何暫不表,但林瑾寧卻怎麽看怎麽覺得這事情裏透著一股子詭異。
這是多小一件事兒啊,真追究起來也不過是澧王略有些偏幫自己人罷了,這事兒換誰可不都一樣麽,卻偏偏這一迴……父皇雖沒有動了真格兒,但瞧著倒還不如直接罰一罰澧王,總比這冷處理要好些,好歹真的罰過也就罷了,不似如今瞧著就是一副山雨欲來的樣子……莫非,澧王已經徹底失寵了?那契機是為何呢?
不知怎麽,當初曾出現過一迴的“捧殺”二字,如今又出現在林瑾
寧腦子裏。
林瑾寧微微垂目,不自在的挪了挪位子,腦中思緒萬千。
很快,就到了元月十二日。
這一日早上,朝堂上鬧翻了天。
原是因為和藩有急件送來,約摸是說因近日戰事順利,和藩狗急跳牆,便派了探子深入窮城的營中燒了糧草,雖發現及時,但依舊損失了近一半,如今所剩不多,故而請求京中再送些糧草來。
陛下自然又是大怒一場,不過念及戰事緊迫,當於朝上便下旨使勳王照王為壓糧官,共同送糧草去窮城支援。
宮中的環貴妃母子自然是喜不自勝,但同接到聖旨的沁妃、姚氏、林瑾寧卻是同樣眼前一黑。
--這下好,他們這一頭可是一個人都沒有了。
再說這邊,為了留出籌糧時間,大軍便定於五日後出發。
皇命不可違,雖心中忐忑又不舍,但林瑾寧依舊手腳不停的開始為司瑁收拾行裝。就為這個,林瑾寧都顧不上即將要春闈的林謹樞。
不想次日,做什麽都沒心思的林瑾寧倒是先等來了林瑾瑤。
小花廳,林瑾寧打起精神來見林瑾瑤,可她的神色比宮宴上憔悴了一倍不止,讓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瑤兒來做什麽?”
“姐姐你……”原要脫口而出的關心又被咽了下去,此刻林瑾瑤也是有眼色的,隻生怕惹到林瑾寧傷心處,故而幹脆移開話題道:“是這麽迴事……近日京中到處都在籌糧,據說國庫都有些空了,我就想……我們做女眷的,能不能送些私房錢支持一下平叛大軍呢?”
林瑾寧抬頭,神色莫名的瞧了林瑾瑤一眼,半晌才道:“曾經倒也有這樣的先例,不過大多是從宮中娘娘們開始,再上行下效……你若真有心,不如去宮中與沁母妃說說。”
“啊?哦,好,好啊。”被林瑾寧這一眼看得不自在極了,林瑾瑤便隻又坐了一會兒,就急急告退離開。
林瑾寧幽幽的歎了一口氣。
自從懷疑澧王在父皇心裏真正的地位開始,這幾日她就總是疑神疑鬼,看哪裏都覺得不對勁,料想方才應也是吧。
這樣想著,林瑾寧也就把方才心裏的一點兒疑惑順勢去了。
卻說這一頭前去找沁妃商量捐贈軍費事宜的林瑾瑤倒是順利得不可思議--她甫一開口,沁妃就同意了她的想法,並且立時吩咐下去。
沁妃這幾日心情也不好。
她的親子尚在邊疆未歸,她的養子也要走了,再加上她兒媳婦的姐夫司瑁也同樣被派了出去……他們這一邊已然沒人了,也不知此時那環貴妃母子該多麽囂張!
這樣一想,原本幾日前成功給司玨使了絆子的好心情也就蕩然無存。
好在她想通得也快。
既定的事實不容更改,但她卻可以為兒子多籌些錢糧,以保證兒子的安全。
恰好這時林瑾瑤進宮也說起這事兒,倒剛好與沁妃想到了一起,因此,沁妃在同意之後,倒不自覺對林瑾瑤這兒媳婦喜歡得更多了。
壓糧隊伍出發的時候終於到了,林瑾寧沒有去送,而是獨自留在了府中。
前一日澧王不知又出了什麽幺蛾子,不僅自己得了個“無旨不得出府”的結果,還連累了環貴妃也被迫在宮中關起門來“為大軍祈福”,手上的宮權也一分為二,交由蕊貴妃與沁妃共理,倒是將環貴妃氣了個仰倒。
果真風水輪流轉,如今林瑾寧是愈發看不懂皇帝的謀算了。
不過這樣也好,環貴妃這頭母子兩個都被禁足出不了門,縱然要使出什麽手段也隔了一層,林瑾寧便想趁著這個機會徹底肅清府邸,而不是總靠著她的陪嫁盯著。這樣,等司瑁迴來,府裏也幹幹淨淨了,多好。
這樣一想,林瑾寧的眼睛就眯了起來,隻冷冷的盯著院子前頭,腦子裏不知在想寫什麽。
如今,萬事俱備,她當真沒了什麽顧忌!
原還滿腔怒火,但被院子裏的風一吹,司瑁倒也清醒了過來--不過幾個不入流的角色罷了,何需他親自上去?
更何況,方才小許內侍已經與他說過了,他在宴上壓根兒也沒有答應什麽不該答應的東西,如若他當真上趕著解釋什麽,反落了下成。
再說了,那這兩家的來意很明顯,就是以為他不會拒絕送上門的人,或者是覺得他不會當眾打這兩家人的臉?
可惜了,比起別人的臉麵,當然還是自己的府邸的安全和他娘子的感受要重要些。
這樣一想,司瑁就更不打算出麵了。
故而,他便招手使陳內侍過來附耳一說,待得陳內侍得了令下去,司瑁倒幹脆轉身又迴了前廳安排各家的拜年事宜去了。
這一邊,陳內侍領著小許內侍走到了照王府大門口。
“來的可是劉府並張府下人?”陳內侍問。
“小的是禮部侍郎張大人家的下仆。”隻見一個矮個子男子出來,滿臉笑意道:“小的奉老爺之命,應約將府中三小姐送來,還請這位……”
說著,這人還示意一般看了看陳內侍身後的大門。
“小的是鑾儀司儀史劉大人家的下人。”另一家的也不甘示弱,立時上前道。
不想陳內侍壓根兒不接他倆的話茬,反而麵無表情道:“王爺有話讓我帶來:其一,咱們照王府向來講規矩,卻從不知道妾氏可以從大門進,想必兩府規矩全然與眾不同,便抬了轎子堵在這裏?其二,我們王爺昨日雖然喝醉,但也不是全無意識,加上同去的小許看得分明,卻不記得王爺什麽時候答應了要納妾?當真以為我照王府好騙?”
“可是老爺說了,明明……”這張家下人不甘心,接口道。
“王爺還說了,他與王妃才新婚,無論國大家法,都沒有在此時納妾的道理,照王府重規矩,做不出這樣不要臉麵的事情。”語畢,似是看不見兩家下人難看的臉色一般,陳內侍又道:“還請諸位迴去吧,大年初一的,何必鬧得都不好看?”
說著,陳內侍又低頭一禮,而後轉身就走,迴去複命。
說白了,這兩家敢這樣正大光明的送妾上門,所倚仗的無非是司瑁素日瑟縮的性子,料想他會念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份上捏著鼻子認了,卻不想這會兒兩家下人竟連司瑁的正
主兒都沒見到,就被隨意打發了。故而,被留在外頭兩家來送人的下人們也隻能留著滿臉的不敢置信,最終隻好灰溜溜的走了。
好在大年初一大早上街上人不多,拜年的百姓們都還沒開始出來活動,這才沒有讓這兩家更丟人。
而被原封不動將“小姐們”送迴去的兩家大人心裏怎麽想,司瑁這頭就顧不上了,左右丟了臉麵的不是照王府的女眷,他可不急。
不過兩日,倒是宮中又出了事兒。
起因原是年初二眾王妃迴娘家時,不似司瑁是與林瑾寧同去的,如澧王這等不願陪著妻子迴娘家的也有。
因覺得府中無趣,澧王便領了幾個伴讀如酒樓裏頭喝酒。恰逢他身邊一個母家出的伴讀與另一平日最有過節的公子哥兒狹路相逢,再加上兩人都喝了酒,酒精上頭之下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而站在一邊的澧王雖未直接幫手,卻也不由得拉了偏架,還因自覺丟了麵子而在之後很是對對方明嘲暗諷了一番。
這下好,帶著一身傷的公子哥兒當即迴去告了狀,而那家的家主也不是個好忍讓的,雖未自己去告禦狀,卻上門與交好的禦史通了氣。於是,年初四過了年假甫一重新上朝時,那禦史就站出來彈劾了。
這本不是什麽新鮮事,畢竟朝上黨派眾多,那些個禦史更是三天兩頭上折子彈劾,大夥兒早就見怪不怪。但奇就奇在,陛下因為這事情大怒一場,雖沒有當即懲罰澧王,卻轉頭重罰了那惹禍的伴讀和其父,言明是他帶壞了澧王,且當天還病了一場。
就這麽,雖然眾人麵上不說,但有關“帶壞”“澧王氣病父皇”的傳言,還是傳得滿京都是。
聽到風聲的環貴妃氣得直哆嗦,又罰許多敢嚼舌根的宮女內侍們打了板子。但如今陛下已然很少過來,加上她手上的宮權也被蕊貴妃與沁妃分薄了許多,如今她最多也不過是隻能拿著這些奴才下人們出出氣了。
別人如何暫不表,但林瑾寧卻怎麽看怎麽覺得這事情裏透著一股子詭異。
這是多小一件事兒啊,真追究起來也不過是澧王略有些偏幫自己人罷了,這事兒換誰可不都一樣麽,卻偏偏這一迴……父皇雖沒有動了真格兒,但瞧著倒還不如直接罰一罰澧王,總比這冷處理要好些,好歹真的罰過也就罷了,不似如今瞧著就是一副山雨欲來的樣子……莫非,澧王已經徹底失寵了?那契機是為何呢?
不知怎麽,當初曾出現過一迴的“捧殺”二字,如今又出現在林瑾
寧腦子裏。
林瑾寧微微垂目,不自在的挪了挪位子,腦中思緒萬千。
很快,就到了元月十二日。
這一日早上,朝堂上鬧翻了天。
原是因為和藩有急件送來,約摸是說因近日戰事順利,和藩狗急跳牆,便派了探子深入窮城的營中燒了糧草,雖發現及時,但依舊損失了近一半,如今所剩不多,故而請求京中再送些糧草來。
陛下自然又是大怒一場,不過念及戰事緊迫,當於朝上便下旨使勳王照王為壓糧官,共同送糧草去窮城支援。
宮中的環貴妃母子自然是喜不自勝,但同接到聖旨的沁妃、姚氏、林瑾寧卻是同樣眼前一黑。
--這下好,他們這一頭可是一個人都沒有了。
再說這邊,為了留出籌糧時間,大軍便定於五日後出發。
皇命不可違,雖心中忐忑又不舍,但林瑾寧依舊手腳不停的開始為司瑁收拾行裝。就為這個,林瑾寧都顧不上即將要春闈的林謹樞。
不想次日,做什麽都沒心思的林瑾寧倒是先等來了林瑾瑤。
小花廳,林瑾寧打起精神來見林瑾瑤,可她的神色比宮宴上憔悴了一倍不止,讓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瑤兒來做什麽?”
“姐姐你……”原要脫口而出的關心又被咽了下去,此刻林瑾瑤也是有眼色的,隻生怕惹到林瑾寧傷心處,故而幹脆移開話題道:“是這麽迴事……近日京中到處都在籌糧,據說國庫都有些空了,我就想……我們做女眷的,能不能送些私房錢支持一下平叛大軍呢?”
林瑾寧抬頭,神色莫名的瞧了林瑾瑤一眼,半晌才道:“曾經倒也有這樣的先例,不過大多是從宮中娘娘們開始,再上行下效……你若真有心,不如去宮中與沁母妃說說。”
“啊?哦,好,好啊。”被林瑾寧這一眼看得不自在極了,林瑾瑤便隻又坐了一會兒,就急急告退離開。
林瑾寧幽幽的歎了一口氣。
自從懷疑澧王在父皇心裏真正的地位開始,這幾日她就總是疑神疑鬼,看哪裏都覺得不對勁,料想方才應也是吧。
這樣想著,林瑾寧也就把方才心裏的一點兒疑惑順勢去了。
卻說這一頭前去找沁妃商量捐贈軍費事宜的林瑾瑤倒是順利得不可思議--她甫一開口,沁妃就同意了她的想法,並且立時吩咐下去。
沁妃這幾日心情也不好。
她的親子尚在邊疆未歸,她的養子也要走了,再加上她兒媳婦的姐夫司瑁也同樣被派了出去……他們這一邊已然沒人了,也不知此時那環貴妃母子該多麽囂張!
這樣一想,原本幾日前成功給司玨使了絆子的好心情也就蕩然無存。
好在她想通得也快。
既定的事實不容更改,但她卻可以為兒子多籌些錢糧,以保證兒子的安全。
恰好這時林瑾瑤進宮也說起這事兒,倒剛好與沁妃想到了一起,因此,沁妃在同意之後,倒不自覺對林瑾瑤這兒媳婦喜歡得更多了。
壓糧隊伍出發的時候終於到了,林瑾寧沒有去送,而是獨自留在了府中。
前一日澧王不知又出了什麽幺蛾子,不僅自己得了個“無旨不得出府”的結果,還連累了環貴妃也被迫在宮中關起門來“為大軍祈福”,手上的宮權也一分為二,交由蕊貴妃與沁妃共理,倒是將環貴妃氣了個仰倒。
果真風水輪流轉,如今林瑾寧是愈發看不懂皇帝的謀算了。
不過這樣也好,環貴妃這頭母子兩個都被禁足出不了門,縱然要使出什麽手段也隔了一層,林瑾寧便想趁著這個機會徹底肅清府邸,而不是總靠著她的陪嫁盯著。這樣,等司瑁迴來,府裏也幹幹淨淨了,多好。
這樣一想,林瑾寧的眼睛就眯了起來,隻冷冷的盯著院子前頭,腦子裏不知在想寫什麽。
如今,萬事俱備,她當真沒了什麽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