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雖有此意,不過就算念叨再多,沒有主公呂布的旨意,一切都是枉然。
陳翎問向陳宮言道:“我那弟子意下如何?”
陳翎不問呂布所語,而問及呂玲綺,實是知曉呂玲綺秉性執拗,非他人所能強之。觀她一路行來,從不懂兵事開始,至現在縱橫馳騁沙場,饒是溫侯呂布無敵蓋世,亦不阻擋之。
陳宮嗬嗬一笑,言道:“你那女弟子不肯俯就,隻是說想過一陣再論。”
陳翎哈哈大笑一聲,接著便垂頭喪氣,觀陳宮臉色驟變,轉眼間就陰霾起來,就知此非屬他之意,乃道:“主公遣使接我來北海,就為此事耳?”
陳宮頷首點頭,靜候陳翎接著說道。
陳翎默默歎息,心中暗自想著,你們一幹人等,她的父、母親,以及你等臣子皆無法可施,我亦有何辦法可想?
陳翎搖頭,說道:“若是其他之事,我自當殫精竭慮,為主公獻計獻策,可這事實在難辦。”
陳宮失望的看了陳翎一眼,說道:“你是她之師,人曰‘天地君親師’,…”
陳宮話還沒說完,陳翎伸手阻住,說道:“公台,你既知我為她之師,那‘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想必亦聽聞過罷?”
這話是武公伐翼,殺哀侯,止欒共子時所說,意思就是人在世間生活靠的是父親、師長和國君。
父親給了生命,師長給了教誨,國君給了食祿。
沒有父親就不會來到世間,沒有國君的食祿就不會長大,沒有師長的教誨就不會知道家族的曆史,所以必須一心一意事奉他們。
隻要是他們的事,就應出死力去辦.用死報答他們的養育,用力報答他們的惠賜,這是做人的道理。
陳宮點頭,武公伐翼一事出自《國語》,《國語》又名《春秋外傳》,共二十一卷,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
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國之交,前後約五百年。
如此一部記載春秋時期諸侯國事跡的典籍,陳宮豈能不知。
陳翎如此這般說道,隻是指出父母與師長乃是並列,不分高下,呂布不能強之,他陳翎同樣不行。
歎了一聲,陳宮不想與陳翎辯論,說道:“子儀,這本屬主公家事,不該過問,不過身為臣子,不能不有所顧慮。”
陳翎輕皺眉頭,不知該說甚為好。
兩人相對無語中,呂布令人前來請兩人進殿議事。
站起身來,振了一下衣袍,陳翎看覷向陳宮言道:“車到山前必有路,公台,且等一陣在觀如何?”
陳宮啞然失笑,陳翎、呂玲綺兩人,皆言等候過一陣再說,其言行舉止仿似出自一人,陳宮心中念道著,這莫非是因陳翎當初所授才致如此?
兩人並行來至殿外,拾階而上。
進到裏麵,向著處於憤懣之中的呂布施禮言道:“主公!”
之後便在呂布的還禮中,分坐下首左右。
陳翎剛才進殿之時,已經發覺此刻僅自己與陳宮以及主公三人在,並無他人在此。
看陳翎坐下之後,呂布按捺住性情,出口言道:“子儀,公台已把事情向你敘說清楚了罷?”
陳翎點頭,拱手言道:“對此,臣亦無法可想。”
一口阻斷了呂布希祈之意的陳翎,在呂布的盯視中,接著勸諫道:“主公正當壯年,不如娶一良家之女為妾,…”看著呂布雙目之中透露出的無奈之感,陳翎覺得再說下去,實在有些不堪呢。
呂玲綺既然現在不願意嫁娶,那麽無後的呂布就該納一女準備生下長子承繼家業,不過思慮中,陳翎覺著如此勸諫,實在有些輕怠嚴氏、貂蟬兩人。
呂布與嚴氏、貂蟬兩人相敬如賓,感情一直不錯,這事本應該由她們倆人來勸進,不該讓自己來多言。而現在,當自己口中說出此意來,呂布眼中的無奈之情,似乎在說這其中或有隱情。
是嚴氏不願呂布再娶,還是貂蟬不願呂布再納小妾?
陳翎不得而知,隻能閉口不談。
陳翎是仗著身為呂玲綺之師,才敢這麽進諫,不然何敢出言如此?
位在陳翎之上的陳宮,此刻如同木偶土塑,不發一言,一動也不動的穩坐其中。
觀陳宮現在之狀,陳翎心中極其憋屈,合著陳宮等人並無進諫之意,而是將希望全部投注在自己身上,這如何能讓自己身心愉悅?
學著陳宮的模樣,陳翎正待進入冥思苦想之狀中,忽聽呂布幽幽歎息了一聲言道:“某止有此一女,不能遠嫁,隻求一佳婿即可。”呂布說到此處,雙目含恨望向陳宮、陳翎兩人,接著言道:“某帳下群臣中,惟有你等倆人,可托某之心事。”呂布遲疑間,努力平複著氣息,繼續說道:“故此,你倆人今日始,便為某搜尋一可配玲綺的少年俊傑。”
呂布懷著失落的心情,在說完這一段話之後,便轉身離開,退入內庭中。
留下來的陳宮、陳翎兩人,拱手相送主公出去之後,麵麵相覷,不該從何說起。
咳了一聲,陳宮左右一顧,言道:“家有執帚翹首以待,不能晚歸,子儀,吾先行一步。”陳宮說完,拍了一下衣袍上並不存在的灰塵,悠然走了。
陳翎顫著手,指著陳宮離開的方向,悲憤莫名言道:“且慢,公台,…”
可惜陳翎的話,陳宮根本不在意,直接出了殿中,下了台階,上了馬車,乘坐著就離開迴家去了。
茲事體大,不能輕視、小覷之。
然則,陳宮顯然不想攪合中去,乃直接借口避過,陳翎無奈至極,被主公呂布傳喚來至北海,原以為是其他之事,想不到竟然是此等事宜。
呂玲綺生性如何,陳翎教導其間,略有所得。
呂玲綺有她父親的一麵,性情剛烈,誌向高遠,且其驍猛果決,有大將之才。但呂玲綺她同樣亦有“不肯詳思,輒喜言誤”的缺陷,不過現在因其隻在其父帳下為將,乃不至於喪師辱國,造成巨大的損害。
呂玲綺相比他父親呂布,更加難得可貴的一點,就是她非常看重親情,不似呂布粗中少親,全然是一副獨夫的樣子。
重視親情的結果,就是存在於呂布身上的“輕狡反複,唯利是視”,在呂玲綺她身上根本就沒有承繼下來,對此,陳翎感到十分的欣慰。
若不是呂玲綺身為女子,如此一人一將,確是呂布之後,繼承大業的最佳人選,可惜,現在她呂玲綺是一女兒身,這就比較麻煩了。
也因此,才有了群臣逼婚的事情。
一般普通百姓家結婚娶妻,也需操辦一場,不然肯定為他人所輕賤、嘲笑。
而操辦呂布之女的大婚,這一件事,在陳翎看來,相當的麻煩,相當的難於行事。
呂玲綺相貌不俗,雖比不上馬雲祿那般絕色,但也一佳人。
如此一女,又身為溫侯呂布之女,能配得上她的,陳翎觀呂布帳下眾人,僅有數人而已。
主公帳下未曾結婚的臣子,陳翎現在不想擇之,這是因在他心底思慮中,突現出一人來。
若能得此人前來,呂玲綺嫁予他,不能算委屈,反而增添呂布一軍聲勢。
此人姓甚名誰,那裏人氏,姑且不表,以待後說。
卻說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人。
中平六年,徐庶為友報仇,而後用土白粉塗於臉上,披散著頭發逃走,被官吏抓住。
官吏問其來曆,徐庶一言不發。
後為其黨羽所救,徐庶猶是感激,遂不再舞槍弄棒,一改自己平時的氣節去求師進學。
初平三年,因董卓作亂京師而導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為了避亂,與同郡石韜南下至荊州居住。到了荊州之後,徐庶結識了諸葛亮,兩人關係友善。
時至建安元年,劉備與馬騰共擊曹操,敗北迴汝南,徐庶聞之,覺得荊州在劉表治下毫無作為,若能迎劉備至,憑此荊襄之地,東可進江東,西可向川中,南可取四郡,當足可傲視群雄。為求不負一身所學,徐庶乃東進汝南,托名單福,求出仕於劉備軍中。
與此同時,張既、楊阜兩人來到長安,出仕於馬騰。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也。
張既出身寒門庶族,家中殷富,為人有容儀。十六歲就在馮翊郡擔任門下小吏,後來屢次升遷,被郡裏舉為孝廉,但沒有前往京城入郎署為官。
建安元年,曹操征召張既,他沒有到任,舉茂才,除新豐令,治績為三輔第一。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縣人也。
楊阜早年就與同郡的尹奉、趙昂聲名在外,一起在涼州擔任從事。
同建安元年,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與益州別駕張鬆為友。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
孟達,字子敬,扶風郿人。
法正、孟達兩人是因不想淪為征戰之地齏粉,這才遠離長安的馬騰,向川中避去。而張既、楊阜兩人則是不想投靠韓遂,因此才向長安而去,希祈能夠為缺少謀臣軍師的馬騰所重用,一展心中抱負,重現炎漢之威儀。
本書來自 品&書
陳翎問向陳宮言道:“我那弟子意下如何?”
陳翎不問呂布所語,而問及呂玲綺,實是知曉呂玲綺秉性執拗,非他人所能強之。觀她一路行來,從不懂兵事開始,至現在縱橫馳騁沙場,饒是溫侯呂布無敵蓋世,亦不阻擋之。
陳宮嗬嗬一笑,言道:“你那女弟子不肯俯就,隻是說想過一陣再論。”
陳翎哈哈大笑一聲,接著便垂頭喪氣,觀陳宮臉色驟變,轉眼間就陰霾起來,就知此非屬他之意,乃道:“主公遣使接我來北海,就為此事耳?”
陳宮頷首點頭,靜候陳翎接著說道。
陳翎默默歎息,心中暗自想著,你們一幹人等,她的父、母親,以及你等臣子皆無法可施,我亦有何辦法可想?
陳翎搖頭,說道:“若是其他之事,我自當殫精竭慮,為主公獻計獻策,可這事實在難辦。”
陳宮失望的看了陳翎一眼,說道:“你是她之師,人曰‘天地君親師’,…”
陳宮話還沒說完,陳翎伸手阻住,說道:“公台,你既知我為她之師,那‘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想必亦聽聞過罷?”
這話是武公伐翼,殺哀侯,止欒共子時所說,意思就是人在世間生活靠的是父親、師長和國君。
父親給了生命,師長給了教誨,國君給了食祿。
沒有父親就不會來到世間,沒有國君的食祿就不會長大,沒有師長的教誨就不會知道家族的曆史,所以必須一心一意事奉他們。
隻要是他們的事,就應出死力去辦.用死報答他們的養育,用力報答他們的惠賜,這是做人的道理。
陳宮點頭,武公伐翼一事出自《國語》,《國語》又名《春秋外傳》,共二十一卷,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
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國之交,前後約五百年。
如此一部記載春秋時期諸侯國事跡的典籍,陳宮豈能不知。
陳翎如此這般說道,隻是指出父母與師長乃是並列,不分高下,呂布不能強之,他陳翎同樣不行。
歎了一聲,陳宮不想與陳翎辯論,說道:“子儀,這本屬主公家事,不該過問,不過身為臣子,不能不有所顧慮。”
陳翎輕皺眉頭,不知該說甚為好。
兩人相對無語中,呂布令人前來請兩人進殿議事。
站起身來,振了一下衣袍,陳翎看覷向陳宮言道:“車到山前必有路,公台,且等一陣在觀如何?”
陳宮啞然失笑,陳翎、呂玲綺兩人,皆言等候過一陣再說,其言行舉止仿似出自一人,陳宮心中念道著,這莫非是因陳翎當初所授才致如此?
兩人並行來至殿外,拾階而上。
進到裏麵,向著處於憤懣之中的呂布施禮言道:“主公!”
之後便在呂布的還禮中,分坐下首左右。
陳翎剛才進殿之時,已經發覺此刻僅自己與陳宮以及主公三人在,並無他人在此。
看陳翎坐下之後,呂布按捺住性情,出口言道:“子儀,公台已把事情向你敘說清楚了罷?”
陳翎點頭,拱手言道:“對此,臣亦無法可想。”
一口阻斷了呂布希祈之意的陳翎,在呂布的盯視中,接著勸諫道:“主公正當壯年,不如娶一良家之女為妾,…”看著呂布雙目之中透露出的無奈之感,陳翎覺得再說下去,實在有些不堪呢。
呂玲綺既然現在不願意嫁娶,那麽無後的呂布就該納一女準備生下長子承繼家業,不過思慮中,陳翎覺著如此勸諫,實在有些輕怠嚴氏、貂蟬兩人。
呂布與嚴氏、貂蟬兩人相敬如賓,感情一直不錯,這事本應該由她們倆人來勸進,不該讓自己來多言。而現在,當自己口中說出此意來,呂布眼中的無奈之情,似乎在說這其中或有隱情。
是嚴氏不願呂布再娶,還是貂蟬不願呂布再納小妾?
陳翎不得而知,隻能閉口不談。
陳翎是仗著身為呂玲綺之師,才敢這麽進諫,不然何敢出言如此?
位在陳翎之上的陳宮,此刻如同木偶土塑,不發一言,一動也不動的穩坐其中。
觀陳宮現在之狀,陳翎心中極其憋屈,合著陳宮等人並無進諫之意,而是將希望全部投注在自己身上,這如何能讓自己身心愉悅?
學著陳宮的模樣,陳翎正待進入冥思苦想之狀中,忽聽呂布幽幽歎息了一聲言道:“某止有此一女,不能遠嫁,隻求一佳婿即可。”呂布說到此處,雙目含恨望向陳宮、陳翎兩人,接著言道:“某帳下群臣中,惟有你等倆人,可托某之心事。”呂布遲疑間,努力平複著氣息,繼續說道:“故此,你倆人今日始,便為某搜尋一可配玲綺的少年俊傑。”
呂布懷著失落的心情,在說完這一段話之後,便轉身離開,退入內庭中。
留下來的陳宮、陳翎兩人,拱手相送主公出去之後,麵麵相覷,不該從何說起。
咳了一聲,陳宮左右一顧,言道:“家有執帚翹首以待,不能晚歸,子儀,吾先行一步。”陳宮說完,拍了一下衣袍上並不存在的灰塵,悠然走了。
陳翎顫著手,指著陳宮離開的方向,悲憤莫名言道:“且慢,公台,…”
可惜陳翎的話,陳宮根本不在意,直接出了殿中,下了台階,上了馬車,乘坐著就離開迴家去了。
茲事體大,不能輕視、小覷之。
然則,陳宮顯然不想攪合中去,乃直接借口避過,陳翎無奈至極,被主公呂布傳喚來至北海,原以為是其他之事,想不到竟然是此等事宜。
呂玲綺生性如何,陳翎教導其間,略有所得。
呂玲綺有她父親的一麵,性情剛烈,誌向高遠,且其驍猛果決,有大將之才。但呂玲綺她同樣亦有“不肯詳思,輒喜言誤”的缺陷,不過現在因其隻在其父帳下為將,乃不至於喪師辱國,造成巨大的損害。
呂玲綺相比他父親呂布,更加難得可貴的一點,就是她非常看重親情,不似呂布粗中少親,全然是一副獨夫的樣子。
重視親情的結果,就是存在於呂布身上的“輕狡反複,唯利是視”,在呂玲綺她身上根本就沒有承繼下來,對此,陳翎感到十分的欣慰。
若不是呂玲綺身為女子,如此一人一將,確是呂布之後,繼承大業的最佳人選,可惜,現在她呂玲綺是一女兒身,這就比較麻煩了。
也因此,才有了群臣逼婚的事情。
一般普通百姓家結婚娶妻,也需操辦一場,不然肯定為他人所輕賤、嘲笑。
而操辦呂布之女的大婚,這一件事,在陳翎看來,相當的麻煩,相當的難於行事。
呂玲綺相貌不俗,雖比不上馬雲祿那般絕色,但也一佳人。
如此一女,又身為溫侯呂布之女,能配得上她的,陳翎觀呂布帳下眾人,僅有數人而已。
主公帳下未曾結婚的臣子,陳翎現在不想擇之,這是因在他心底思慮中,突現出一人來。
若能得此人前來,呂玲綺嫁予他,不能算委屈,反而增添呂布一軍聲勢。
此人姓甚名誰,那裏人氏,姑且不表,以待後說。
卻說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人。
中平六年,徐庶為友報仇,而後用土白粉塗於臉上,披散著頭發逃走,被官吏抓住。
官吏問其來曆,徐庶一言不發。
後為其黨羽所救,徐庶猶是感激,遂不再舞槍弄棒,一改自己平時的氣節去求師進學。
初平三年,因董卓作亂京師而導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為了避亂,與同郡石韜南下至荊州居住。到了荊州之後,徐庶結識了諸葛亮,兩人關係友善。
時至建安元年,劉備與馬騰共擊曹操,敗北迴汝南,徐庶聞之,覺得荊州在劉表治下毫無作為,若能迎劉備至,憑此荊襄之地,東可進江東,西可向川中,南可取四郡,當足可傲視群雄。為求不負一身所學,徐庶乃東進汝南,托名單福,求出仕於劉備軍中。
與此同時,張既、楊阜兩人來到長安,出仕於馬騰。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也。
張既出身寒門庶族,家中殷富,為人有容儀。十六歲就在馮翊郡擔任門下小吏,後來屢次升遷,被郡裏舉為孝廉,但沒有前往京城入郎署為官。
建安元年,曹操征召張既,他沒有到任,舉茂才,除新豐令,治績為三輔第一。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縣人也。
楊阜早年就與同郡的尹奉、趙昂聲名在外,一起在涼州擔任從事。
同建安元年,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與益州別駕張鬆為友。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
孟達,字子敬,扶風郿人。
法正、孟達兩人是因不想淪為征戰之地齏粉,這才遠離長安的馬騰,向川中避去。而張既、楊阜兩人則是不想投靠韓遂,因此才向長安而去,希祈能夠為缺少謀臣軍師的馬騰所重用,一展心中抱負,重現炎漢之威儀。
本書來自 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