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算得上治理有方?


    街市井然有序,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轄下郡縣內野無遺賢等,做到這些或許稱得上能吏,但在陳翎看來,僅僅做到這些是不夠的,其中缺少最為重要一項,那就是國富民強。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說


    何謂國富民強?


    桓寬所編撰《鹽鐵論》中言道:“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


    武帝時期為了掌握全國經濟命脈,從經濟上加強中央集權,抗禦匈奴的軍事侵擾,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推行了以桑弘羊為主所製定的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及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一係列重大財經政策。


    昭帝始元六年二月,漢庭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到京城長安,與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官吏共同討論民生疾苦問題,史稱為“鹽鐵會議”。


    在此次廷議上,賢良文學全麵抨擊了武帝時製定的政治、經濟政策。


    在經濟方麵要求“罷鹽鐵、酒榷、均輸”。


    他們秉持儒家思想,講道德,說仁義,反對“言利”,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違背了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古代淳樸的社會風尚,引誘人民走“背義而趨利”的道路。


    他們提出了戰國以來法家的重本抑末說,認為官營工商業“非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指責官府經營工商業是“與商賈爭市利”。


    賢良文學還提出“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張。他們的重本抑末說,實際上是要抑官營工商業,而為私人工商業爭取利權,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一種方式。


    而禦史大夫桑弘羊,則認為它“有益於國,無害於人”,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以佐助邊費”,又有發展農業生產,“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的作用,因而決不可廢止。


    桑弘羊接受了範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國家經營工商業的思想,他主張“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農商交易,以利本末”。


    他認為工商業應該由政府控製,發展官營工商業。這樣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賈”,抑製他們的兼並掠奪,有利於“使民務本,不營於末”,有利於“建本抑末”。


    廷議結果就是,廢除了全國的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


    廢除了全國的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漢庭也就隻剩下各地郡縣稅收來源。


    在沒有了這部分賦稅之後,漢家天子逐漸開始重用宦官賣官鬻爵,加上郡府官吏貪瀆無忌,百姓民不聊生,慢慢從上沒路。


    以史為鑒,如何不重蹈覆轍,陳翎以為隻有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該歸主公所有的,那就必須歸呂布所有!


    主公呂布將來奪取天下之後,如何安排後人承繼,在現在陳翎看來,不必操那心思,水到渠成,順其自然就行了。


    秦號稱要承綿萬萬世,可是直接卒在二世身上,實在令人蹉跎發笑。這世間有太多不合理之處,有太多不可操控之事,在陳翎心中,遺下一個相對較好的基業留待後人,那就成了。


    隨即陳翎令治下郡縣境內的所有商人,向當地官府報備,無論是行商還是市街交易,須向官府交納一定數額的錢幣,充作官辦稅收。


    也就是說,隨著陳翎此令告示出去,翼州治下所有的商人,隻要有官府核準,那都可算官方商業交易,不能再視作私人商販,是依附於呂布一勢側的官商。


    官商勾結向來為人所深惡痛絕,如何防止此一現象的出現,陳翎以為僅憑完善各項懲處刑罰尚不足夠,還需加上另外一項。


    自高祖斬蛇起義,統一天下,建立大漢以來,舉薦製成為選拔人才的唯一規章。


    舉薦這一選官製度,包括察舉、天子征召、公府與州郡辟除、私人薦舉、考試、任子、納貲及其他多種方式,不限於一途,而且還可交互使用。


    舉薦這一製度是有個演變的過程的,漢初,官吏的來源主要有兩個:


    一是按軍功爵位的高低,選任各級官吏;


    二是選自郎官,即郎中令屬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議郎等。


    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貲選”,難於選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武帝即位後,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在除沿用上述製度外,頒行了一套新的選官製度:察舉製。


    高祖十一年二月,高祖下詔求賢,要求郡守勸勉賢士應詔,並書其行狀、儀容、年紀,以待擢用;郡守若遺賢不舉則免官。


    文帝二年,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元封四年,武帝又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自此,每年州舉“秀才”,郡舉“孝廉”,曆代沿襲,成為固定的選士製度。


    察舉製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


    漢代察舉製下的考試,在王莽篡漢前並不占主導地位,考試隻是區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參考。至劉秀時,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形成察舉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士製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


    漢之舉薦製在實施過程中,都配有推薦官員連坐製,這是為了防止賣官鬻爵,任人唯親和任人唯錢。


    由此可見,在防止官商勾結這一事上,除去加強監督之外,還可增設連坐製。


    一人犯法,家族同罪,受惡要授首,妻兒亦不能免,同樣要鍘頭。


    如此一來,方能警示世人不要親身犯法,應該做一守法之民,保家族人等無恙。


    洋洋灑灑述寫了很多,陳翎同樣將此文封為一信,遣人送至北海主公呂布處去。


    有了賦稅來源,並且製度構建下來之後,那便是如何讓治下百姓富裕起來,以致國富。


    陳翎為此,在農業為根本,商業為輔助的前提下,思得數策。


    其一,在自己治下範圍之內,開設武備庫。


    所謂武備庫,就是由民間匠工組成閑散百姓製造兵器、甲胄,供陳翎大軍使用。


    其二,在自己轄治範圍之內,蓄養多種家禽、牲口,雞、鴨、鵝,牛、馬、騾、驢等。


    其三,設立書院,延請識書達理之人教授為人之道,使得治下之民皆能聞聖人之言,而不複再目不識丁。


    ……


    置辦這些匠坊、農場,所需錢幣、物資,可用家族、屋邸、田畝等物事向官府抵押,經由官府核準之後,方可操持辦理,以求能夠盈利,還清欠款,撤銷抵押之狀。


    陳翎此數策,第一項是為了加強自己麾下將士戰力,不必再像前段時日那般,遇上勢大曹軍之後便敗北。


    第二項則是為了使得治下百姓能夠不愁吃穿,能夠在養活家牲的前提之下,販賣雞、鴨、牛、馬、騾、驢等之後,有所剩餘。那麽這樣一來,總歸是增加百姓收入了的。


    綜合一、二兩項,待等百姓不再像現在這般困苦之後,陳翎的第三策就有了發揮的餘地。吃穿不愁之後,普通百姓家族人等總會想起出人頭地,光祖耀祖起來。


    那麽進書院肯定是在必選之內,如此一來,等這麽過個數年,有了這麽一批人才之後,治理轄下之事,就顯得從容不迫。


    陳翎就可以不必再去擔心因其他別的緣由,使中原諸多大才沒有來至主公呂布帳下為臣為吏,而徒增煩惱了。


    陳翎做完這些,就開始為高覽重步兵戰團設計器具。


    在陳翎的籌劃中,高覽這一軍兵力隻要有千餘人就足夠了。不過隨著征戰的推移,勢必會有所死傷耗損,那麽維持一支擁有三千眾左右兵卒的重甲步軍,也在情理之中了。


    除了抵禦騎軍突襲的長槍之外,長柄陌刀成為陳翎考量中的主要作戰武器。


    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


    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


    陌刀多為對騎兵作戰使用,威力巨大。


    陌刀形製多樣,長兵主戰刀,形製狀如斬馬刀,有刀柄可拆卸式,有柄特長而刀身特短的三尖兩刃刀式。


    除了陌刀之外,還得配備弓矢,以應對複雜的戰場環境。


    如此一來,高覽麾下的這些步卒,除去身披重甲之外,每一個人在兩腰又分別掛上弓一把、箭三十支,而背後則交叉插有長柄陌刀一柄,長槍一杆。


    仔細考慮著或有遺漏,陳翎常常舒了口氣,心中暗道著,憑此軍勢,再遇上曹軍連弩、虎豹騎大軍,自己將不會再措手無促,反而會殺個曹操措手不及!


    “嗬嗬…”,愉悅輕聲哂笑中,陳翎舉步度出府衙,向著門外而去。


    舉目望向許都那方向,陳翎自語著道:“曹操,不會太久,我會再與你相爭。河北一地,你就不必多慮了。”


    本書來自 品&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一軍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銀色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銀色翎並收藏三國一軍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