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王子堯並沒有騙陳平軒,那錦盒裏裝的確實是一本《四書章句集注》。
雖然用了錦盒裝著,陳平軒還是一眼就看出這並非珍本,隻是本後人謄抄的手抄本。
當然就算隻是本手抄本,依然讓少年們個個都露出興奮激動的神情。
陳平軒表麵上看著一付雲淡風輕的模樣,其實心裏卻比任何一個人都要激動。
因為這一本手抄本,正是前世他從賢王手中借來研讀了幾日的那本《四書章句集注》。
隻是沒想到這輩子卻出現在長寧伯府,且還被王子軒拿來當了投壺比試的彩頭。
這是長寧伯府將珍珠當魚目的節奏,還是另有隱情?
不管是什麽原因,既然這本《四書章句集注》成了今天投壺的彩頭,陳平軒的心裏就不由自主地湧起了勢在必行的念頭。
不過當王子軒將得到彩頭的最終條件說出來的時候,陳平軒瞬間就想明白了。
這本《四書章句集注》隻是個噱頭罷了,王子軒壓根就沒想過真的把《四書章句集注》當彩頭送給任何人。
別說今天投壺的諸多不同,就算平時投壺,要保證十支箭支支入壺,也不是他們這個年齡的少年郎能夠做到的。
最終的結果與陳平軒想像的沒有絲毫出入,每個人十支箭,看似人人都有機會,事實上卻沒有人能夠把握這個機會。
一番比試下來,比往常一般無二,投入壺中的箭矢以陳平軒為最多,不過因規則所限,他隻得了翻閱《四書章句集注》的一次機會,卻沒有擁有《四書章句集注》的好運。
今日長寧伯府之行,對陳平軒而言注定充滿了失落。
唯一讓他安心的是,皇甫家雖然給王秀穎送來了賀禮,卻沒能得到請柬,皇甫家的那個臭小子沒有機會出現的長寧伯府,出現在王秀英麵前。
再說王秀英窩在楊媽媽懷裏,借著楊媽媽的身軀避開陳平軒猶如實質的目光。
雖說陳平軒的視線無法穿透楊媽媽的身軀直射到王秀英的身上,依然令王秀英覺得如芒在背,直至迴到清幽軒西廂自己的屋裏,心頭方覺得好些。
王秀英坐在軟榻上,蹙眉看著窗外越發蕭條的秋色,思緒漸漸地越飄越遠。
為什麽陳平軒的注視總讓她感到如芒在背,那不過隻是個十歲的少年罷了。
可是他看自己的目光,為何總讓她有一種
迴到前世的感覺。
難道是因為自己總將他與前世的陳平軒聯係在一起防備的緣故?
似乎有些道理!
可是王秀英記得很清楚,前世的這個時候,陳平軒應該是喜歡王秀婷吧,至少每次來長寧伯府,都會找王秀婷說話。
那個時候就算她甜甜地叫著“軒哥哥”跟著他纏著他,至少開始的時候陳平軒的眼裏是有些厭煩的。
為何重活了一輩子經曆的事情,卻與前世完全不同?
雖說可能是因為王秀婷被禁足被處罰,令陳平軒與王秀婷之間少了許多接觸的緣故,這輩子陳平軒才會與王秀婷生分了。
可是在王秀婷被處罰之前呢?
迴想前世今生的點點滴滴,王秀英記得十分清楚,宣平侯夫人生辰那日,應該她是這輩子與陳平軒第一次見麵吧,為何那日陳平軒會特意去找她,而且對王秀婷表現得似乎很有些煩躁呢?
難道……
不,不會的!
王秀英用力甩了甩頭,試圖將湧上心頭的那個念頭甩掉。
隻要那個念頭卻如影隨形般地附著在她的心靈深處,令王秀英悚然心驚,不由驚惶地睜大眼睛四處張望,有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在心頭漫延。
等到看清坐在不遠處做針線的秋兒和楊媽媽,王秀英那顆躁動不安的心才慢慢落迴肚子裏。
不管那人是不是如她所想的那樣,以後絕對要離那個人遠些再遠些!
設想一下,若那個人與自己一樣從前世迴到這裏,那麽許多疑惑和不合理處就迎刃而解了。
隻是這樣的可能性,卻讓王秀英通體生寒。
讓王秀英值得慶幸的是,此時此刻她還小,他也還小,否則隻怕自己遲早會重新落到他的手裏。
雖然因為年齡小,有許多施展不開的地方,不過也正因為年齡還小,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讓她徐徐圖之。
再說,這輩子與前世有太多不同的地方,可以讓王秀英善加利用,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此一想王秀英的心緩緩安穩下來,她心底的這些事兒,與誰都不能說,隻能自己小心謹慎步步為營。
王秀穎的及笄禮慶生宴過後,王秀英的手臂也大好了,於是王秀英重新開始受傷前的日子。
每日早起先去明心堂給老夫人請安,然後就與姐妹們去竹幽苑跟著韓先
生讀書識字,午後則在清幽軒或看看書陪陪王子瑋或向楊媽媽她們幾個學著做些針線,日子倒也過得清閑而悠然。
隻不過這樣安逸的日子並沒有過多久,從篁州府加急送進京都的消息就傳揚開來。
篁州府旱情過後蝗蟲成災,整個篁州幾乎顆粒無收,餓死的民眾不知其數。
篁州知府衙門不但沒有開倉放糧賑災,反而加重賦稅,導致民怨沸騰,越來越多的人揭竿起義。
聖上派賢王前往篁州雖說還算及時,可是剛剛到達篁州府的賢王處處受人掣肘。
雖然賢王帶了幾百親衛,可是相較於在篁州經營多年的篁州知府,就顯得既無人可用更無糧可放。
緊急之下,賢王隻得一麵與篁州知府周旋,一麵派人往京城送信,私下再次派出心腹去離得最近的隨州府下轄的豐縣調糧救急。
雖然徨州在京都上千裏之遙,可是這些消息也給京都帶來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聖人收到賢王八百裏加急送迴的急件,召集大臣們進行緊急磋商。
大臣意見各不相同,朝堂上吵得如菜市場一般。
以宣寧侯為首的一部分大臣,要求聖上派兵鎮壓起義民眾。
年輕的聖上高坐皇座,沉著臉不置一言。
雖然聖上沒有反駁宣平侯,聰明的人卻從中嗅出了聖上真實的想法。(.)
雖然用了錦盒裝著,陳平軒還是一眼就看出這並非珍本,隻是本後人謄抄的手抄本。
當然就算隻是本手抄本,依然讓少年們個個都露出興奮激動的神情。
陳平軒表麵上看著一付雲淡風輕的模樣,其實心裏卻比任何一個人都要激動。
因為這一本手抄本,正是前世他從賢王手中借來研讀了幾日的那本《四書章句集注》。
隻是沒想到這輩子卻出現在長寧伯府,且還被王子軒拿來當了投壺比試的彩頭。
這是長寧伯府將珍珠當魚目的節奏,還是另有隱情?
不管是什麽原因,既然這本《四書章句集注》成了今天投壺的彩頭,陳平軒的心裏就不由自主地湧起了勢在必行的念頭。
不過當王子軒將得到彩頭的最終條件說出來的時候,陳平軒瞬間就想明白了。
這本《四書章句集注》隻是個噱頭罷了,王子軒壓根就沒想過真的把《四書章句集注》當彩頭送給任何人。
別說今天投壺的諸多不同,就算平時投壺,要保證十支箭支支入壺,也不是他們這個年齡的少年郎能夠做到的。
最終的結果與陳平軒想像的沒有絲毫出入,每個人十支箭,看似人人都有機會,事實上卻沒有人能夠把握這個機會。
一番比試下來,比往常一般無二,投入壺中的箭矢以陳平軒為最多,不過因規則所限,他隻得了翻閱《四書章句集注》的一次機會,卻沒有擁有《四書章句集注》的好運。
今日長寧伯府之行,對陳平軒而言注定充滿了失落。
唯一讓他安心的是,皇甫家雖然給王秀穎送來了賀禮,卻沒能得到請柬,皇甫家的那個臭小子沒有機會出現的長寧伯府,出現在王秀英麵前。
再說王秀英窩在楊媽媽懷裏,借著楊媽媽的身軀避開陳平軒猶如實質的目光。
雖說陳平軒的視線無法穿透楊媽媽的身軀直射到王秀英的身上,依然令王秀英覺得如芒在背,直至迴到清幽軒西廂自己的屋裏,心頭方覺得好些。
王秀英坐在軟榻上,蹙眉看著窗外越發蕭條的秋色,思緒漸漸地越飄越遠。
為什麽陳平軒的注視總讓她感到如芒在背,那不過隻是個十歲的少年罷了。
可是他看自己的目光,為何總讓她有一種
迴到前世的感覺。
難道是因為自己總將他與前世的陳平軒聯係在一起防備的緣故?
似乎有些道理!
可是王秀英記得很清楚,前世的這個時候,陳平軒應該是喜歡王秀婷吧,至少每次來長寧伯府,都會找王秀婷說話。
那個時候就算她甜甜地叫著“軒哥哥”跟著他纏著他,至少開始的時候陳平軒的眼裏是有些厭煩的。
為何重活了一輩子經曆的事情,卻與前世完全不同?
雖說可能是因為王秀婷被禁足被處罰,令陳平軒與王秀婷之間少了許多接觸的緣故,這輩子陳平軒才會與王秀婷生分了。
可是在王秀婷被處罰之前呢?
迴想前世今生的點點滴滴,王秀英記得十分清楚,宣平侯夫人生辰那日,應該她是這輩子與陳平軒第一次見麵吧,為何那日陳平軒會特意去找她,而且對王秀婷表現得似乎很有些煩躁呢?
難道……
不,不會的!
王秀英用力甩了甩頭,試圖將湧上心頭的那個念頭甩掉。
隻要那個念頭卻如影隨形般地附著在她的心靈深處,令王秀英悚然心驚,不由驚惶地睜大眼睛四處張望,有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在心頭漫延。
等到看清坐在不遠處做針線的秋兒和楊媽媽,王秀英那顆躁動不安的心才慢慢落迴肚子裏。
不管那人是不是如她所想的那樣,以後絕對要離那個人遠些再遠些!
設想一下,若那個人與自己一樣從前世迴到這裏,那麽許多疑惑和不合理處就迎刃而解了。
隻是這樣的可能性,卻讓王秀英通體生寒。
讓王秀英值得慶幸的是,此時此刻她還小,他也還小,否則隻怕自己遲早會重新落到他的手裏。
雖然因為年齡小,有許多施展不開的地方,不過也正因為年齡還小,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讓她徐徐圖之。
再說,這輩子與前世有太多不同的地方,可以讓王秀英善加利用,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此一想王秀英的心緩緩安穩下來,她心底的這些事兒,與誰都不能說,隻能自己小心謹慎步步為營。
王秀穎的及笄禮慶生宴過後,王秀英的手臂也大好了,於是王秀英重新開始受傷前的日子。
每日早起先去明心堂給老夫人請安,然後就與姐妹們去竹幽苑跟著韓先
生讀書識字,午後則在清幽軒或看看書陪陪王子瑋或向楊媽媽她們幾個學著做些針線,日子倒也過得清閑而悠然。
隻不過這樣安逸的日子並沒有過多久,從篁州府加急送進京都的消息就傳揚開來。
篁州府旱情過後蝗蟲成災,整個篁州幾乎顆粒無收,餓死的民眾不知其數。
篁州知府衙門不但沒有開倉放糧賑災,反而加重賦稅,導致民怨沸騰,越來越多的人揭竿起義。
聖上派賢王前往篁州雖說還算及時,可是剛剛到達篁州府的賢王處處受人掣肘。
雖然賢王帶了幾百親衛,可是相較於在篁州經營多年的篁州知府,就顯得既無人可用更無糧可放。
緊急之下,賢王隻得一麵與篁州知府周旋,一麵派人往京城送信,私下再次派出心腹去離得最近的隨州府下轄的豐縣調糧救急。
雖然徨州在京都上千裏之遙,可是這些消息也給京都帶來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聖人收到賢王八百裏加急送迴的急件,召集大臣們進行緊急磋商。
大臣意見各不相同,朝堂上吵得如菜市場一般。
以宣寧侯為首的一部分大臣,要求聖上派兵鎮壓起義民眾。
年輕的聖上高坐皇座,沉著臉不置一言。
雖然聖上沒有反駁宣平侯,聰明的人卻從中嗅出了聖上真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