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謝道清進宮之後,此事馬上就傳入楊太後耳中。楊太後知得後大喜,認為此乃天賜良緣,力主要理宗立謝道清為皇後。
當時同時進宮的還有一位小官吏賈涉的女兒,是名極其美麗的江南少女。即便謝道清脫胎換骨,依然不及她的傾城之貌,理宗對她一見鍾情,卻因拗不過楊太後,加上宮中也有傳言:“不立真皇後,難道要立假(賈)皇後嗎?”理宗被逼無奈,隻得冊立謝道清為皇後,賈氏為貴妃。
謝道清雖然被立為皇後,理宗還是獨寵賈貴妃,賈貴妃的無賴弟弟賈似道,也因此發跡,成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奸相。
理宗無子,隻與賈貴妃生有一女,賈貴妃三十四歲就身故,理宗把對賈貴妃的思念和所有對子女的寵愛全都集中到了獨女身上,不斷加封,最後封為漢、周國公主,極盡寵愛。
周國公主十五歲時,理宗想為其招婿,當時的奸臣丁大全主持其事,在進臨安趕考的學子中精挑細選出了一位英俊不凡的書生,名叫周震炎。為了讓他能配得上公主,丁大全故意向他泄露考題,還硬是使出手段,命主考官把他判為狀元,因周震炎出身太平郡,於是丁大全便給他起了個雅號——“太平狀元”,打扮幹淨後,讓他進宮謝恩,周國公主就偷偷地在屏風後觀看。
這位太平狀元周震炎哪裏都好,隻有一點,他年已三十。對於年僅十五歲的周國公主而言,實在欣賞不了這種成熟穩重的美,於是此事不了了之。
後來丁大全倒台,周震炎之事暴露,狀元的名號被追奪,人也死得不明不白,可稱是一場活脫脫的人間悲喜劇。
周震炎不行,為周國公主選婿的責任就落到了楊太後身上。終於,在公主十八歲時,楊太後為其挑選了自己的侄孫楊鎮。
楊鎮是名武官,然而頗有文采,在中國的收藏史上也很有名氣,為人低調平和,又是楊太後的親戚,理宗皇帝沒有理由反對,於是為公主準備了極豐厚的嫁妝,在後宮的嘉會門外為公主新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府第,占地廣大,比皇宮還氣派。
理宗經常乘坐布頂小輦,帶幾名宮女和周國公主的養母閻貴妃,一起從後宮出門去探望女兒,由於離得太近,開門就到,實際上可以算沒離開宮中。
周國公主出嫁三年後便因病身故,理宗萬分悲痛。楊鎮倒並沒有因此獲罪,一直平穩地升著職,那座豪華的宮宛他也一直住著。
程越的命令一下,楊鎮馬上就想到了自己的家業。當初理宗為周國公主蓋府第的時候,動用了大筆的國庫款項,程越若是真要追討起來,自己的處境,絕不會比留夢炎和陳宜中好到哪裏去!
楊鎮是個深明進退的人,他的年紀一大把,該享受的榮華富貴,全都一樣沒落下地享受到了,此時如果還不知好歹,那他這輩子算是白活了。
想到此處,楊鎮再不猶豫,上前行禮道:“臣駙馬都尉楊鎮,年老昏聵,不堪任用,求聖人垂憐,乞骸骨歸鄉!”
楊鎮此言一出,兩位聖人頓時一愣!
群臣也是相顧駭然,連楊鎮都要請辭,可見事態之嚴重!
楊鎮的心思謝道清馬上就明白了,但一時有些不知所措。楊鎮不是什麽重臣,然而他的地位很高,又是對她有恩的楊太後的侄孫,難道因為程越的新政就要被逐出府第麽?那她百年之後要如何去麵對楊太後?
真是要命啊!
楊鎮見謝道清十分為難,道:“聖人,臣身受三朝皇恩,至今三十餘載,然則,卻沒有立下多少功勞。臣感激涕零之餘,委實羞愧難當。正值大都督變法圖強之時,臣何敢屍位素餐?惟願推位讓賢,不負平生之誌。”
謝道清又是感動又是欣慰,想了想,道:“楊卿厚重,可為當世楷模。不過,楊卿德高望眾,告老之事關係重大,哀家以為,還是等大都督迴來再議吧。”
楊鎮聽到謝道清要等程越迴來,不由猶豫了一下。他本想趁著程越不在,趕緊辭官歸隱,把府第讓出來,那麽程越就萬萬不可能再會找他的麻煩。然而聽謝道清的意思,明顯是想力保自己,有謝道清的麵子在,加之自己也沒得罪過程越,至少不會再糟糕了,未嚐不是一個解決的辦法。
楊鎮想到此處,對謝道清非常感激,行禮道:“臣一切聽從聖人的安排。”
謝道清寬慰地一笑,道:“好,楊卿且請寬心吧。”
楊鎮道:“是。”
群臣不禁為之感慨,大都督明明不在臨安,但隻薄薄一封奏折送過來,大宋的朝廷就要為之巨震!
陳宜中見有機可趁,立即上前道:“聖人,臣……”
話還未說完,謝道清揮手道:“大都督的奏折當中寫得清清楚楚,朝中群臣的任免,要由大都督迴朝後親自確定,再有辭官的請求,一律不準!自今日開始,朝廷和各地官員的任免升降,除確有必要外,全部停止,眾卿各安其位,整理書奏文檔,等大都督迴來再做定奪。”
群臣忐忑不安地一齊道:“臣等遵旨。”
謝道清淡淡地道:“退朝。”
留夢炎還想留下單獨奏對,未等開口,已被謝道清以眼神所阻。留夢炎心中哀歎,不敢開口,特地俯身大禮恭送,身邊的人都明白地看出他的絕望。
下朝之後,留夢炎和陳宜中馬上就無人理睬了,連他們的親信也對他們兩人避之惟恐不及。
相反,所有的程黨身邊都聚滿了人,特別是文天祥和張鈺等人,各級的朝奉官裏三層外三層地圍著他們,幾乎寸步難行,走到宮門外再好不容易上了馬車,足足用時一個時辰!
文天祥迴到家裏時,外麵的馬車便已排成了行,而當他吃過飯後,更是人山人海,朝中的達官顯貴大都來到文家,包括大多數的親王和郡王。(未完待續。)
謝道清進宮之後,此事馬上就傳入楊太後耳中。楊太後知得後大喜,認為此乃天賜良緣,力主要理宗立謝道清為皇後。
當時同時進宮的還有一位小官吏賈涉的女兒,是名極其美麗的江南少女。即便謝道清脫胎換骨,依然不及她的傾城之貌,理宗對她一見鍾情,卻因拗不過楊太後,加上宮中也有傳言:“不立真皇後,難道要立假(賈)皇後嗎?”理宗被逼無奈,隻得冊立謝道清為皇後,賈氏為貴妃。
謝道清雖然被立為皇後,理宗還是獨寵賈貴妃,賈貴妃的無賴弟弟賈似道,也因此發跡,成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奸相。
理宗無子,隻與賈貴妃生有一女,賈貴妃三十四歲就身故,理宗把對賈貴妃的思念和所有對子女的寵愛全都集中到了獨女身上,不斷加封,最後封為漢、周國公主,極盡寵愛。
周國公主十五歲時,理宗想為其招婿,當時的奸臣丁大全主持其事,在進臨安趕考的學子中精挑細選出了一位英俊不凡的書生,名叫周震炎。為了讓他能配得上公主,丁大全故意向他泄露考題,還硬是使出手段,命主考官把他判為狀元,因周震炎出身太平郡,於是丁大全便給他起了個雅號——“太平狀元”,打扮幹淨後,讓他進宮謝恩,周國公主就偷偷地在屏風後觀看。
這位太平狀元周震炎哪裏都好,隻有一點,他年已三十。對於年僅十五歲的周國公主而言,實在欣賞不了這種成熟穩重的美,於是此事不了了之。
後來丁大全倒台,周震炎之事暴露,狀元的名號被追奪,人也死得不明不白,可稱是一場活脫脫的人間悲喜劇。
周震炎不行,為周國公主選婿的責任就落到了楊太後身上。終於,在公主十八歲時,楊太後為其挑選了自己的侄孫楊鎮。
楊鎮是名武官,然而頗有文采,在中國的收藏史上也很有名氣,為人低調平和,又是楊太後的親戚,理宗皇帝沒有理由反對,於是為公主準備了極豐厚的嫁妝,在後宮的嘉會門外為公主新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府第,占地廣大,比皇宮還氣派。
理宗經常乘坐布頂小輦,帶幾名宮女和周國公主的養母閻貴妃,一起從後宮出門去探望女兒,由於離得太近,開門就到,實際上可以算沒離開宮中。
周國公主出嫁三年後便因病身故,理宗萬分悲痛。楊鎮倒並沒有因此獲罪,一直平穩地升著職,那座豪華的宮宛他也一直住著。
程越的命令一下,楊鎮馬上就想到了自己的家業。當初理宗為周國公主蓋府第的時候,動用了大筆的國庫款項,程越若是真要追討起來,自己的處境,絕不會比留夢炎和陳宜中好到哪裏去!
楊鎮是個深明進退的人,他的年紀一大把,該享受的榮華富貴,全都一樣沒落下地享受到了,此時如果還不知好歹,那他這輩子算是白活了。
想到此處,楊鎮再不猶豫,上前行禮道:“臣駙馬都尉楊鎮,年老昏聵,不堪任用,求聖人垂憐,乞骸骨歸鄉!”
楊鎮此言一出,兩位聖人頓時一愣!
群臣也是相顧駭然,連楊鎮都要請辭,可見事態之嚴重!
楊鎮的心思謝道清馬上就明白了,但一時有些不知所措。楊鎮不是什麽重臣,然而他的地位很高,又是對她有恩的楊太後的侄孫,難道因為程越的新政就要被逐出府第麽?那她百年之後要如何去麵對楊太後?
真是要命啊!
楊鎮見謝道清十分為難,道:“聖人,臣身受三朝皇恩,至今三十餘載,然則,卻沒有立下多少功勞。臣感激涕零之餘,委實羞愧難當。正值大都督變法圖強之時,臣何敢屍位素餐?惟願推位讓賢,不負平生之誌。”
謝道清又是感動又是欣慰,想了想,道:“楊卿厚重,可為當世楷模。不過,楊卿德高望眾,告老之事關係重大,哀家以為,還是等大都督迴來再議吧。”
楊鎮聽到謝道清要等程越迴來,不由猶豫了一下。他本想趁著程越不在,趕緊辭官歸隱,把府第讓出來,那麽程越就萬萬不可能再會找他的麻煩。然而聽謝道清的意思,明顯是想力保自己,有謝道清的麵子在,加之自己也沒得罪過程越,至少不會再糟糕了,未嚐不是一個解決的辦法。
楊鎮想到此處,對謝道清非常感激,行禮道:“臣一切聽從聖人的安排。”
謝道清寬慰地一笑,道:“好,楊卿且請寬心吧。”
楊鎮道:“是。”
群臣不禁為之感慨,大都督明明不在臨安,但隻薄薄一封奏折送過來,大宋的朝廷就要為之巨震!
陳宜中見有機可趁,立即上前道:“聖人,臣……”
話還未說完,謝道清揮手道:“大都督的奏折當中寫得清清楚楚,朝中群臣的任免,要由大都督迴朝後親自確定,再有辭官的請求,一律不準!自今日開始,朝廷和各地官員的任免升降,除確有必要外,全部停止,眾卿各安其位,整理書奏文檔,等大都督迴來再做定奪。”
群臣忐忑不安地一齊道:“臣等遵旨。”
謝道清淡淡地道:“退朝。”
留夢炎還想留下單獨奏對,未等開口,已被謝道清以眼神所阻。留夢炎心中哀歎,不敢開口,特地俯身大禮恭送,身邊的人都明白地看出他的絕望。
下朝之後,留夢炎和陳宜中馬上就無人理睬了,連他們的親信也對他們兩人避之惟恐不及。
相反,所有的程黨身邊都聚滿了人,特別是文天祥和張鈺等人,各級的朝奉官裏三層外三層地圍著他們,幾乎寸步難行,走到宮門外再好不容易上了馬車,足足用時一個時辰!
文天祥迴到家裏時,外麵的馬車便已排成了行,而當他吃過飯後,更是人山人海,朝中的達官顯貴大都來到文家,包括大多數的親王和郡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