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名候選武將,武則天執政時的著名酷吏來俊臣,政治90。”
“酷吏?什麽鬼?”鮑鴻疑惑道。
來俊臣,雍州萬年人。武則天執政時的著名酷吏。因告密獲得武則天信任,先後任侍禦史、左台禦史中丞、司仆少卿,組織數百名無賴專事告密,又設推事院,大興刑獄,與其黨羽朱南山等撰寫《羅織經》,製造各種殘酷刑具,采取逼供等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枉殺滅族者達數千家。
其貪贓枉法,橫行無忌,與侯思止、王弘義等結為朋黨,最後甚至企圖陷害武氏諸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武則天最親信的人物。又企圖誣告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顯謀反,被衛遂忠告發,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等乘機揭露來俊臣種種罪惡,終被武則天下令處死。來俊臣被處死後,其酷吏黨徒皆被流放嶺南,延續14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才告結束。
“這玩意什麽鬼?我要他來做錦衣衛還是司法官?”鮑鴻無奈道。
據《新唐書》與《資治通鑒》的記載,來俊臣生前曾經與人合作,共同撰寫過一部《羅織經》,這是一部專門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構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憤書”。傳說武則天看後也很感歎,她說:“如此心機,朕亦未必過也!”
這本書,本是武則天用以“整肅官氣”、“整頓朝綱”的一些技巧——當然,其中難免汙陷一些“好人”,但是武周一朝,殘民以逞,貪酷自肥,史有定論,其間到底有多少為國為民的“好人”,本就難說。至於武則天看後感歎“如此心機”,那也隻是惺惺作態罷了!
今天考察《羅織經》,內容大致如下:
一、先確定對象。
二、從四麵八方向中央發告密信件或檢舉信件,以期控製輿論。
三、等候有關機關或當權人物把這些信件“指示轉交”下來,再進行相關調查。
四、根據交辦的信件,把對象逮捕、審訊。
五、審訊時施用酷刑逼供,被告隻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招認,一是死於酷刑之下。
六、審訊時讓犯人們在口供中互相牽引,並擴大向外牽引,人數多寡和範圍大小,隨心所欲。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編撰,使互相吻合,毫無破綻。
“啥意思?你是想告訴我,他還能整出兵書來咋的?”鮑鴻疑惑道,“關鍵是這玩意的現實意義在哪?能減少貪官,或者說靠著他這個羅織手段來對付當代的宦官、世家?”
“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本係統概不負責!”係統嘿嘿笑道。
“第四名候選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政治96。”
“臥槽,這麽叼,開國皇帝都出來了。這個倒是可以優先考慮啊!”鮑鴻笑道,“不過話說迴來,朱八八雖然說很有名,不過究竟自己的能力怎麽樣?做君主厲害,還是要用人,但是讓他來做小弟,會不會就不靠譜了啊?”
朱元璋乃是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入皇覺寺為僧,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後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複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執政這些,畢竟隻能說是他有辨別屬下提出政策的能力吧?”鮑鴻笑道,“不一定我要能想到這些,我隻要能分得清好壞就行。相對來說,政治能力應該不是完全體現在執政上麵吧!”
“那你就錯了!”係統笑道,“前麵才剛剛說過胡惟庸案,你一轉身就忘了?結束了相權這樣巨大的創舉,大幅鞏固了皇權的權威,單單是這一點,就足以達得到這個水平的政治。”
“曆代以來,權相的事情難道還不多嗎?為什麽曆代以來卻沒有一個人做出這一步呢?”
當然,係統這麽說也不盡然。相權肘製君權乃至是到了君權的對立麵也是一個比較漫長深遠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曆代以來,出現過很多這樣子的事情能夠說明的。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管仲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為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漢朝與秦朝相仿,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丞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與當時皇權基本上處於平等狀態,蕭何、曹參等一批名相出現,在西漢的政治舞台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魏晉至宋為調整期,兩漢時期,由於君權與相權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製度很快便進入調整期,其核心是“皇權不斷集中,相權不斷分割。”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根本上來說無外乎就是立場、觀念乃至是利益罷了。
早期商鞅變法,很明顯就是站在了老舊貴族、世家的對立麵。而漢朝的那些丞相也都算不上什麽豪門世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官僚門閥終究是大興其道,而作為官僚頂點的宰相,十有八九必然是官僚組織的代言人。
君權與相權衝突最主要的使製性根源有:一、在君臣矛盾關係中,宰相處於首當其衝的特殊地位;二、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組織又是封建社會中最有組織性的社會力量之一;三、以宰相為代表的官僚組織必然會在通行中發育出某種不受君主意誌所左右,自行其是“自主性“傾向,使官僚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異他於君主意誌,相對獨立的力量。
不可否認,在矛盾積累到不可調節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場你死我亡的戰鬥,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同時也必須承認,作為實施者的人物,其手腕能力也必然不會是泛泛之輩。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製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製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複國,廢除了蒙古人製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複了中華,帶領華夏複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鍾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製,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當然,排除掉這些,不得不說,讓朱八八做小弟,這個感覺就是不一樣……
所以說這個時候,鮑鴻心裏就有了打算,接下來要沒有什麽重量級的人物,必然會選擇朱元璋。
“第五名候選武將,唐代女政治家上官婉兒,政治94。”
“上官婉兒?這個名字好像很耳熟的樣子啊,是不是那個什麽武則天時期的人物?”鮑鴻笑道。
上官婉兒,唐代著名女詩人、政治家,唐中宗的妃嬪,唐高宗時期宰相上官儀的孫女。祖父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
上官儀獲罪遭誅後,上官婉兒隨母親被發配入內庭為奴,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得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製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可謂才華絕代。唐中宗年間,封為昭容,執掌朝綱,權勢日盛,左右朝政,期間大設修文館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引領一代文風。後在唐隆之變中被李隆基所殺,所留作品編成文集二十卷,唐睿宗景雲年間,複封為昭容,諡號“惠文”。
“哦哦!想起來了!”鮑鴻笑道,“果然就是那個武則天之後又一個女強人,不過聽說風評很差啊,私生活方麵……”
“你有點出息好不好?”係統笑罵道,“曆史上關於私德的事情本來就是沒有定論,宮闈秘事誰知道真的假的?”
而且,據分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為後人編撰,對上官婉兒評價較低,多指責她與武三思、崔湜通奸(最早見於《舊唐書》),當時唐人的記載中,如《景龍文館記》、《昭容文集序》卻幾乎都為褒揚稱頌之詞,並無此方麵的任何記載。此外上官婉兒死後被諡為“惠文”,若其****宮闈恐難得到如此評價。《景龍文館記》中“而晚年頗外通朋黨,輕弄權勢,朝廷畏之矣。”這個“通”字可以是私通,但結合相關史料,更合理的解釋是朋黨之間的交接往來,故有理由懷疑《舊唐書》把一種可能存在的事當成了言之鑿鑿的史實。但由於缺乏詳細的史料記載,上官婉兒到底****與否也隻能是一個疑點,主流看法依然是以正史而論。另外對於上官婉兒在後代史書中評價變低的緣故,可能在於唐朝以後,尤其是宋朝士大夫的正統理念對女性幹政的否定。
“所以說,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這個屬性還是沒有問題的!”係統笑道。
“實事求是毛線啊!”鮑鴻笑罵道,“這麽多人參考的是演義、野史,你來一句實事求是……”
“本係統說過,鑒於遊戲難度的關係,人物一律采用有利於他的記載,不管是正史、野史還是演義都行。甚至部分可能引入網絡版本也說不定!”係統笑道。
“…………”鮑鴻聞言,也就笑笑。這樣一來其實也是有利於他自己,他自然沒什麽意見。
“第六名候選武將,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王猛,政治100。”
“噗…………”鮑鴻瞬間懵逼了,“我特麽都準備選朱元璋了,你來一個王猛是什麽意思?”
王猛字景略。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為政著重以法治國,賞善罰惡,故此雖如強德等權貴犯罪亦敢於處以極刑,而有賢才的人王猛亦會加以提拔。而其本人亦著重善惡,小恩必還,亦睚眥必報,故當時有人以此去批評他。
王猛作風一向嚴明,然而為大局他仍會作出改變。如進攻前燕時王猛曾派將軍徐成外出察看前燕陣形虛實,但徐成到黃昏才迴來,比原定中午的時限遲了很多,但鄧羌堅持要免徐成死刑,更請與徐成出戰將功贖罪;鄧羌得不到王猛答允後竟返迴自己的軍營並勒兵要進攻王猛。王猛看準鄧羌有勇氣亦對同袍有義,於是破例赦免了徐成,並抓著鄧羌的手安撫並激勵鄧羌。接著當前秦軍要與慕容評所率的前燕軍決戰時,鄧羌竟向王猛要求戰後獲司隸校尉一職。王猛以職權未及為由不答允,隻允以安定太守及萬戶侯,鄧羌竟不高興而從陣前離開,兩軍交戰時亦不聽王猛召見。王猛為求擊潰前燕主力,於是馬上答應鄧羌要求,最終亦大敗前燕軍。
在此之前,已經不知道提過多少次王猛了,前麵出現謝玄、謝安等很多人的時候,都要提一提淝水之戰,不可避免的就要提一提前秦的擎天一柱王猛,預言了苻堅出兵必敗的事情。(未完待續。)
“酷吏?什麽鬼?”鮑鴻疑惑道。
來俊臣,雍州萬年人。武則天執政時的著名酷吏。因告密獲得武則天信任,先後任侍禦史、左台禦史中丞、司仆少卿,組織數百名無賴專事告密,又設推事院,大興刑獄,與其黨羽朱南山等撰寫《羅織經》,製造各種殘酷刑具,采取逼供等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枉殺滅族者達數千家。
其貪贓枉法,橫行無忌,與侯思止、王弘義等結為朋黨,最後甚至企圖陷害武氏諸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武則天最親信的人物。又企圖誣告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顯謀反,被衛遂忠告發,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等乘機揭露來俊臣種種罪惡,終被武則天下令處死。來俊臣被處死後,其酷吏黨徒皆被流放嶺南,延續14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才告結束。
“這玩意什麽鬼?我要他來做錦衣衛還是司法官?”鮑鴻無奈道。
據《新唐書》與《資治通鑒》的記載,來俊臣生前曾經與人合作,共同撰寫過一部《羅織經》,這是一部專門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構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憤書”。傳說武則天看後也很感歎,她說:“如此心機,朕亦未必過也!”
這本書,本是武則天用以“整肅官氣”、“整頓朝綱”的一些技巧——當然,其中難免汙陷一些“好人”,但是武周一朝,殘民以逞,貪酷自肥,史有定論,其間到底有多少為國為民的“好人”,本就難說。至於武則天看後感歎“如此心機”,那也隻是惺惺作態罷了!
今天考察《羅織經》,內容大致如下:
一、先確定對象。
二、從四麵八方向中央發告密信件或檢舉信件,以期控製輿論。
三、等候有關機關或當權人物把這些信件“指示轉交”下來,再進行相關調查。
四、根據交辦的信件,把對象逮捕、審訊。
五、審訊時施用酷刑逼供,被告隻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招認,一是死於酷刑之下。
六、審訊時讓犯人們在口供中互相牽引,並擴大向外牽引,人數多寡和範圍大小,隨心所欲。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編撰,使互相吻合,毫無破綻。
“啥意思?你是想告訴我,他還能整出兵書來咋的?”鮑鴻疑惑道,“關鍵是這玩意的現實意義在哪?能減少貪官,或者說靠著他這個羅織手段來對付當代的宦官、世家?”
“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本係統概不負責!”係統嘿嘿笑道。
“第四名候選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政治96。”
“臥槽,這麽叼,開國皇帝都出來了。這個倒是可以優先考慮啊!”鮑鴻笑道,“不過話說迴來,朱八八雖然說很有名,不過究竟自己的能力怎麽樣?做君主厲害,還是要用人,但是讓他來做小弟,會不會就不靠譜了啊?”
朱元璋乃是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入皇覺寺為僧,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後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複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執政這些,畢竟隻能說是他有辨別屬下提出政策的能力吧?”鮑鴻笑道,“不一定我要能想到這些,我隻要能分得清好壞就行。相對來說,政治能力應該不是完全體現在執政上麵吧!”
“那你就錯了!”係統笑道,“前麵才剛剛說過胡惟庸案,你一轉身就忘了?結束了相權這樣巨大的創舉,大幅鞏固了皇權的權威,單單是這一點,就足以達得到這個水平的政治。”
“曆代以來,權相的事情難道還不多嗎?為什麽曆代以來卻沒有一個人做出這一步呢?”
當然,係統這麽說也不盡然。相權肘製君權乃至是到了君權的對立麵也是一個比較漫長深遠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曆代以來,出現過很多這樣子的事情能夠說明的。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管仲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為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漢朝與秦朝相仿,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丞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與當時皇權基本上處於平等狀態,蕭何、曹參等一批名相出現,在西漢的政治舞台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魏晉至宋為調整期,兩漢時期,由於君權與相權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製度很快便進入調整期,其核心是“皇權不斷集中,相權不斷分割。”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根本上來說無外乎就是立場、觀念乃至是利益罷了。
早期商鞅變法,很明顯就是站在了老舊貴族、世家的對立麵。而漢朝的那些丞相也都算不上什麽豪門世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官僚門閥終究是大興其道,而作為官僚頂點的宰相,十有八九必然是官僚組織的代言人。
君權與相權衝突最主要的使製性根源有:一、在君臣矛盾關係中,宰相處於首當其衝的特殊地位;二、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組織又是封建社會中最有組織性的社會力量之一;三、以宰相為代表的官僚組織必然會在通行中發育出某種不受君主意誌所左右,自行其是“自主性“傾向,使官僚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異他於君主意誌,相對獨立的力量。
不可否認,在矛盾積累到不可調節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場你死我亡的戰鬥,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同時也必須承認,作為實施者的人物,其手腕能力也必然不會是泛泛之輩。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製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製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複國,廢除了蒙古人製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複了中華,帶領華夏複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鍾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製,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當然,排除掉這些,不得不說,讓朱八八做小弟,這個感覺就是不一樣……
所以說這個時候,鮑鴻心裏就有了打算,接下來要沒有什麽重量級的人物,必然會選擇朱元璋。
“第五名候選武將,唐代女政治家上官婉兒,政治94。”
“上官婉兒?這個名字好像很耳熟的樣子啊,是不是那個什麽武則天時期的人物?”鮑鴻笑道。
上官婉兒,唐代著名女詩人、政治家,唐中宗的妃嬪,唐高宗時期宰相上官儀的孫女。祖父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
上官儀獲罪遭誅後,上官婉兒隨母親被發配入內庭為奴,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得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製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可謂才華絕代。唐中宗年間,封為昭容,執掌朝綱,權勢日盛,左右朝政,期間大設修文館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引領一代文風。後在唐隆之變中被李隆基所殺,所留作品編成文集二十卷,唐睿宗景雲年間,複封為昭容,諡號“惠文”。
“哦哦!想起來了!”鮑鴻笑道,“果然就是那個武則天之後又一個女強人,不過聽說風評很差啊,私生活方麵……”
“你有點出息好不好?”係統笑罵道,“曆史上關於私德的事情本來就是沒有定論,宮闈秘事誰知道真的假的?”
而且,據分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為後人編撰,對上官婉兒評價較低,多指責她與武三思、崔湜通奸(最早見於《舊唐書》),當時唐人的記載中,如《景龍文館記》、《昭容文集序》卻幾乎都為褒揚稱頌之詞,並無此方麵的任何記載。此外上官婉兒死後被諡為“惠文”,若其****宮闈恐難得到如此評價。《景龍文館記》中“而晚年頗外通朋黨,輕弄權勢,朝廷畏之矣。”這個“通”字可以是私通,但結合相關史料,更合理的解釋是朋黨之間的交接往來,故有理由懷疑《舊唐書》把一種可能存在的事當成了言之鑿鑿的史實。但由於缺乏詳細的史料記載,上官婉兒到底****與否也隻能是一個疑點,主流看法依然是以正史而論。另外對於上官婉兒在後代史書中評價變低的緣故,可能在於唐朝以後,尤其是宋朝士大夫的正統理念對女性幹政的否定。
“所以說,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這個屬性還是沒有問題的!”係統笑道。
“實事求是毛線啊!”鮑鴻笑罵道,“這麽多人參考的是演義、野史,你來一句實事求是……”
“本係統說過,鑒於遊戲難度的關係,人物一律采用有利於他的記載,不管是正史、野史還是演義都行。甚至部分可能引入網絡版本也說不定!”係統笑道。
“…………”鮑鴻聞言,也就笑笑。這樣一來其實也是有利於他自己,他自然沒什麽意見。
“第六名候選武將,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王猛,政治100。”
“噗…………”鮑鴻瞬間懵逼了,“我特麽都準備選朱元璋了,你來一個王猛是什麽意思?”
王猛字景略。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為政著重以法治國,賞善罰惡,故此雖如強德等權貴犯罪亦敢於處以極刑,而有賢才的人王猛亦會加以提拔。而其本人亦著重善惡,小恩必還,亦睚眥必報,故當時有人以此去批評他。
王猛作風一向嚴明,然而為大局他仍會作出改變。如進攻前燕時王猛曾派將軍徐成外出察看前燕陣形虛實,但徐成到黃昏才迴來,比原定中午的時限遲了很多,但鄧羌堅持要免徐成死刑,更請與徐成出戰將功贖罪;鄧羌得不到王猛答允後竟返迴自己的軍營並勒兵要進攻王猛。王猛看準鄧羌有勇氣亦對同袍有義,於是破例赦免了徐成,並抓著鄧羌的手安撫並激勵鄧羌。接著當前秦軍要與慕容評所率的前燕軍決戰時,鄧羌竟向王猛要求戰後獲司隸校尉一職。王猛以職權未及為由不答允,隻允以安定太守及萬戶侯,鄧羌竟不高興而從陣前離開,兩軍交戰時亦不聽王猛召見。王猛為求擊潰前燕主力,於是馬上答應鄧羌要求,最終亦大敗前燕軍。
在此之前,已經不知道提過多少次王猛了,前麵出現謝玄、謝安等很多人的時候,都要提一提淝水之戰,不可避免的就要提一提前秦的擎天一柱王猛,預言了苻堅出兵必敗的事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