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名候選武將,北魏大臣斛斯椿,智力91。”
斛斯椿,字法壽,廣牧富昌人。其父是斛斯敦,孝明帝元詡時為左牧令,當時河西的盜賊蜂起,牧民不安,於是斛斯椿率領家族投奔了爾朱榮,爾朱榮將斛斯椿授為其都督府的鎧曹參軍。後來跟從爾朱榮四向征伐有功,被授為厲威將軍。不久就遷為中散大夫,管理對外的軍事。斛斯椿生性佞巧,甚得爾朱榮歡心,爾朱榮軍事密謀,大多召他參與。
隨爾朱榮平定葛榮、討伐元顥。爾朱榮被誅殺,斛斯椿依附蕭衍所立汝南王元悅,當爾朱兆攻入洛陽後又背叛元悅,重新投入爾朱氏門下,官職也隨之節節高升。中興二年,殺爾朱世隆、爾朱彥伯兄弟。普泰二年與孝武帝元修逃往關中。永熙三年逝世。
說實在的,倒戈叛變的事情不是沒有,可是像這樣,來來迴迴叛變了好幾次,依舊獲得這麽滋潤的,也是人才了。
斛斯椿是促成北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兩部分的重要因素。他在政治上善於投機,其策劃基本上都是為自己的利益,但斛斯椿卻不貪財(帝嚐給椿店數區,耕牛三十頭。椿以國難未平,不可與百姓爭利,辭店受牛,日烹一頭,以饗軍士。及死,家無餘資)。而斛斯椿多次反覆於豪強之間,最後竟得善終,死後得到王爵,贈大司馬,也可謂一代奇士了。
另一方麵,那個時候時局混亂,也稱不上什麽愛國效忠之類的問題,就像春秋戰國,一個人跑一個國家混是很正常的事情,倒也不算太大的問題。
畢竟這家夥也是異族出身,對於忠君愛國之類的思想沒太大的感官。
“第六名候選武將,北宋名相張齊賢,智力94。”
張齊賢字師亮,曹州冤句人,宋代著名政治家。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通判、樞密院副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為相前後21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麵都作出了極大貢獻。
趙匡胤到西都,齊賢以布衣身份到趙匡胤馬前獻策,被召到行宮,齊賢以手畫地,逐條陳述十件事,分別是: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舉賢;太學;籍田;選良吏;慎刑;懲奸。其中有四件符合趙匡胤的意思,張齊賢堅持認為十條都是好的,趙匡胤發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趙匡胤迴朝後,對趙光義說:“我到西都,隻得到一個張齊賢罷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職,今後可以讓他輔佐你任宰相。”
張齊賢容貌豐碩,議論慷慨,有大略,以忠君為己任,留心刑獄,被他救活的人很多。喜歡提獎寒門雋士。年輕時家裏貧困,父親去世無法埋葬,河南縣吏替他辦喪事,齊賢非常感激他,以兄禮奉事他,即使顯貴也不變。仲兄張昭度曾經教他經書,張昭度去世後,張齊賢上表請求追贈他光祿寺丞,又曾經投靠太子少師李肅家,李肅死後,替他辦理喪事,逢年過節祭祀他。趙普曾經向趙光義推薦齊賢,未被重用,趙普就在皇上麵前述說上述事實,說:“陛下如果進用齊賢,那麽齊賢今後感恩,更會有過於此。”趙光義非常高興,於是重用他。
張齊賢四次任職兩府,九次任職八座,以三公銜退休,康寧福壽,當時很少有人可與比擬。
“這個怎麽選好呢……”鮑鴻猶豫道,“怎麽這次出現的都不是純粹的軍師人物,都是兼職統帥或者宰相之類的事情!”
“這不是很正常嗎?”係統疑惑道,“漢朝宰相,除了專業的蕭何,曹參、周勃不就是專業武將?陳平他們不就是專業謀士?”
“額!”鮑鴻一愣,瞬間感覺好有道理的樣子啊。
“要不就選種世衡吧?”鮑鴻遲疑道,“這種高智力的名將還是比較少的,你說呢?”
“的確如此,不過其他人也有精擅統率的,如果你看重的是統率能力,那麽智力之間一兩點的差距似乎不是很大吧?”係統笑著應道。
“那你怎麽說?”鮑鴻疑惑道。
“沒啥好說的,既然是要說這個綜合屬性,自然是多一項屬性全麵要提升很多。種世衡相對來說應該是統兵、智力方麵,政治的話要相對差一點,也算是有利有弊,看你選擇。”
“你說政治,難道是意指張齊賢?”鮑鴻疑惑道,“張齊賢不是宰相專業的人物嗎,雖然政治可能也不比智力低多少,但是相對統兵什麽要弱於那個種家軍的創始人種世衡吧!”
土墱寨之戰是宋遼戰爭中一場戰役,是宋軍雍熙北伐失敗後,遼軍發動的南侵戰役之一,但與同月進行的君子館之戰結果不同,這場戰役以宋軍以少勝多而告終。
遼聖宗向拒馬河南六州軍民下詔,宣布將向宋朝開戰後。遼軍分為三路,其中一路北大王耶律蒲奴寧帶領,負責山西戰事。
耶律蒲奴寧率所部軍進攻代州。宋軍神衛都指揮使馬正率所部在代州城南門下與遼軍交戰,寡不敵眾戰敗。城內的代州副都部署盧漢贇不肯出戰,隻願守城。知代州、給事中張齊賢隻能自己率領兩千廂軍,從馬正的右方出擊,並慷慨誓師,要以一當百。與此同時,遼軍開始後退。
在出戰之前,張齊賢與潘美事先約定,潘美要率並州軍隊前來參戰。但張派出去的間諜被敵人遼軍捉住,張齊賢害怕潘美出兵日期被敵軍知道,會導致潘美的人馬被遼軍襲擊。隨後潘美的使臣到達,說潘美的軍隊離開並州到達柏井時,收到秘密詔書,說宋太宗已經知道東路軍隊在君子館已經戰敗,命令並州軍隊全部不許出戰,所以潘美已經返迴並州。但這時戰場上已經出現大量的遼兵,張齊賢說:“賊軍知道潘美前來,而不知他退迴的事。”於是把來送信的使臣關起來,並在半夜派出二百士兵,每人手持一麵旗幟,身負一捆幹草,到離代州城西南三十裏處,列隊豎起旗幟和點燃柴草。遼軍遠遠看見火光中有旗幟,以為並州軍趕到戰場,驚慌地向北撤退。撤退的遼軍遇到張齊賢預先在土磴寨埋伏部隊,遭到襲擊而大敗,宋軍俘獲北大王之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斬首兩千餘級,獲得戰馬兩千匹、武器盔甲很多。捷報上奏,把功勞歸於漢贇。後來太宗知道漢贇沒有出戰,就將他和鈐轄劉宇,皆罷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這一戰按宋將張齊賢臨戰不亂,利用自己對地形的熟悉,布置疑兵惑敵,隨後以伏兵突襲敵人,終以少勝多。也是彈性防禦的概念一種體現。
“…………好吧!”鮑鴻聳聳肩,鮑鴻也算是琢磨到係統的規律,這種事情,隻要不是太大的差距,就聽著係統的意思好了,不說這裏麵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小福利,要是反對了,迴頭肯定會給你穿小鞋的說。
“那就這樣,張齊賢植入成和蘇烈一起的隱士吧,省得麻煩!”係統笑道。
“你也是夠有才的!”鮑鴻聳聳肩,這麽安排其實也不錯,省得麻煩。
“好了,最後一把智力召喚,開始啦!”係統笑道。
“開始吧!”
“宿主使用95勝績點召喚政治90-100的文官!”
“第一名候選武將,北宋名相韓琦,政治94。”
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仁宗天聖年間進士。他與範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範”。當時,邊疆傳頌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琦一生,曆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親身經曆和參加了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如抵禦西夏、慶曆新政等。在仕途上,韓琦曾有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輝煌時期,也有被貶在外前後長達十幾年的地方任職生涯。但無論在朝中貴為宰相,還是任職在外,韓琦始終替朝廷著想,忠心報國。他的仕途生涯中,無論在朝中為相,或在地方任職,都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
熙寧八年,韓琦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宋神宗為他“素服哭苑中”禦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諡忠獻,贈尚書令,配享宋英宗廟庭,備極衰榮。
韓琦為相十載,上定國策,下撫百姓,勤勤懇懇,盡職盡責,在韓琦為相的十年中,既沒有其前慶曆新政那樣急風暴雨改新,又沒有其後王安石變法那樣轟轟烈烈的變革。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圍下,韓琦的思想顯得有些保守,未實行大的改革舉措,也未能徹底扭轉北宋的境況,他守成多於創業。但這些與北宋當時的具體環境有關,穩定政局是韓琦麵臨的主要問題。在韓琦的主持下,北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這為後來王安石變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似乎很厲害的樣子啊!”鮑鴻笑道,“不過,完全沒聽說過……”
“第二名候選武將,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政治90。”
胡惟庸案可謂是曆史上數得上號的重要事件,正是由此開始,相權在也難以與皇權對抗,此後各種為了樹立皇權的高壓政策不斷的應運而生。
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曆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六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十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送金帛、名馬、玩物不可勝數。
由於胡惟庸的性格勇於任事,但因此容易與好猜忌、急躁難安的明太祖產生政見與取賢上的分歧,所以不被劉基等人看好。但太祖不介意,認為劉基多慮、有偏見,仍晉用胡惟庸為左丞相。
學士吳伯宗曾因彈劾他而險遭大禍;他得知大將軍徐達對他不滿,曾在朱元璋處誣奏其奸行,後竟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胡惟庸還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外收集軍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極大注意。
朱元璋從元亡的教訓中,深感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麵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對各省權力機構進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進一步削弱了中書省權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馳馬於市,墜死於車下,惟庸殺挽車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準以金帛償其家之請。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和中書省吏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先後處死。
總的來說,李善長的推薦,朱元璋的看好,說明他必然不是無能之輩,但是此人獲得權勢沒多久,就肆意妄為,驕橫跋扈,甚至影響到了皇權的發揮,被朱元璋幹掉,甚至讓朱元璋采取極端手段,徹底取締掉宰相這個東西,也能夠說明他所作所為給朱元璋帶來多大的壓力了。
“這家夥太坑了,不好把握,就算是要召喚出來,也要甩到霍光他們那裏去調教調教,先把忠君愛國的思想植入進取才是!”鮑鴻笑道。(未完待續。)
斛斯椿,字法壽,廣牧富昌人。其父是斛斯敦,孝明帝元詡時為左牧令,當時河西的盜賊蜂起,牧民不安,於是斛斯椿率領家族投奔了爾朱榮,爾朱榮將斛斯椿授為其都督府的鎧曹參軍。後來跟從爾朱榮四向征伐有功,被授為厲威將軍。不久就遷為中散大夫,管理對外的軍事。斛斯椿生性佞巧,甚得爾朱榮歡心,爾朱榮軍事密謀,大多召他參與。
隨爾朱榮平定葛榮、討伐元顥。爾朱榮被誅殺,斛斯椿依附蕭衍所立汝南王元悅,當爾朱兆攻入洛陽後又背叛元悅,重新投入爾朱氏門下,官職也隨之節節高升。中興二年,殺爾朱世隆、爾朱彥伯兄弟。普泰二年與孝武帝元修逃往關中。永熙三年逝世。
說實在的,倒戈叛變的事情不是沒有,可是像這樣,來來迴迴叛變了好幾次,依舊獲得這麽滋潤的,也是人才了。
斛斯椿是促成北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兩部分的重要因素。他在政治上善於投機,其策劃基本上都是為自己的利益,但斛斯椿卻不貪財(帝嚐給椿店數區,耕牛三十頭。椿以國難未平,不可與百姓爭利,辭店受牛,日烹一頭,以饗軍士。及死,家無餘資)。而斛斯椿多次反覆於豪強之間,最後竟得善終,死後得到王爵,贈大司馬,也可謂一代奇士了。
另一方麵,那個時候時局混亂,也稱不上什麽愛國效忠之類的問題,就像春秋戰國,一個人跑一個國家混是很正常的事情,倒也不算太大的問題。
畢竟這家夥也是異族出身,對於忠君愛國之類的思想沒太大的感官。
“第六名候選武將,北宋名相張齊賢,智力94。”
張齊賢字師亮,曹州冤句人,宋代著名政治家。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通判、樞密院副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為相前後21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麵都作出了極大貢獻。
趙匡胤到西都,齊賢以布衣身份到趙匡胤馬前獻策,被召到行宮,齊賢以手畫地,逐條陳述十件事,分別是: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舉賢;太學;籍田;選良吏;慎刑;懲奸。其中有四件符合趙匡胤的意思,張齊賢堅持認為十條都是好的,趙匡胤發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趙匡胤迴朝後,對趙光義說:“我到西都,隻得到一個張齊賢罷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職,今後可以讓他輔佐你任宰相。”
張齊賢容貌豐碩,議論慷慨,有大略,以忠君為己任,留心刑獄,被他救活的人很多。喜歡提獎寒門雋士。年輕時家裏貧困,父親去世無法埋葬,河南縣吏替他辦喪事,齊賢非常感激他,以兄禮奉事他,即使顯貴也不變。仲兄張昭度曾經教他經書,張昭度去世後,張齊賢上表請求追贈他光祿寺丞,又曾經投靠太子少師李肅家,李肅死後,替他辦理喪事,逢年過節祭祀他。趙普曾經向趙光義推薦齊賢,未被重用,趙普就在皇上麵前述說上述事實,說:“陛下如果進用齊賢,那麽齊賢今後感恩,更會有過於此。”趙光義非常高興,於是重用他。
張齊賢四次任職兩府,九次任職八座,以三公銜退休,康寧福壽,當時很少有人可與比擬。
“這個怎麽選好呢……”鮑鴻猶豫道,“怎麽這次出現的都不是純粹的軍師人物,都是兼職統帥或者宰相之類的事情!”
“這不是很正常嗎?”係統疑惑道,“漢朝宰相,除了專業的蕭何,曹參、周勃不就是專業武將?陳平他們不就是專業謀士?”
“額!”鮑鴻一愣,瞬間感覺好有道理的樣子啊。
“要不就選種世衡吧?”鮑鴻遲疑道,“這種高智力的名將還是比較少的,你說呢?”
“的確如此,不過其他人也有精擅統率的,如果你看重的是統率能力,那麽智力之間一兩點的差距似乎不是很大吧?”係統笑著應道。
“那你怎麽說?”鮑鴻疑惑道。
“沒啥好說的,既然是要說這個綜合屬性,自然是多一項屬性全麵要提升很多。種世衡相對來說應該是統兵、智力方麵,政治的話要相對差一點,也算是有利有弊,看你選擇。”
“你說政治,難道是意指張齊賢?”鮑鴻疑惑道,“張齊賢不是宰相專業的人物嗎,雖然政治可能也不比智力低多少,但是相對統兵什麽要弱於那個種家軍的創始人種世衡吧!”
土墱寨之戰是宋遼戰爭中一場戰役,是宋軍雍熙北伐失敗後,遼軍發動的南侵戰役之一,但與同月進行的君子館之戰結果不同,這場戰役以宋軍以少勝多而告終。
遼聖宗向拒馬河南六州軍民下詔,宣布將向宋朝開戰後。遼軍分為三路,其中一路北大王耶律蒲奴寧帶領,負責山西戰事。
耶律蒲奴寧率所部軍進攻代州。宋軍神衛都指揮使馬正率所部在代州城南門下與遼軍交戰,寡不敵眾戰敗。城內的代州副都部署盧漢贇不肯出戰,隻願守城。知代州、給事中張齊賢隻能自己率領兩千廂軍,從馬正的右方出擊,並慷慨誓師,要以一當百。與此同時,遼軍開始後退。
在出戰之前,張齊賢與潘美事先約定,潘美要率並州軍隊前來參戰。但張派出去的間諜被敵人遼軍捉住,張齊賢害怕潘美出兵日期被敵軍知道,會導致潘美的人馬被遼軍襲擊。隨後潘美的使臣到達,說潘美的軍隊離開並州到達柏井時,收到秘密詔書,說宋太宗已經知道東路軍隊在君子館已經戰敗,命令並州軍隊全部不許出戰,所以潘美已經返迴並州。但這時戰場上已經出現大量的遼兵,張齊賢說:“賊軍知道潘美前來,而不知他退迴的事。”於是把來送信的使臣關起來,並在半夜派出二百士兵,每人手持一麵旗幟,身負一捆幹草,到離代州城西南三十裏處,列隊豎起旗幟和點燃柴草。遼軍遠遠看見火光中有旗幟,以為並州軍趕到戰場,驚慌地向北撤退。撤退的遼軍遇到張齊賢預先在土磴寨埋伏部隊,遭到襲擊而大敗,宋軍俘獲北大王之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斬首兩千餘級,獲得戰馬兩千匹、武器盔甲很多。捷報上奏,把功勞歸於漢贇。後來太宗知道漢贇沒有出戰,就將他和鈐轄劉宇,皆罷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這一戰按宋將張齊賢臨戰不亂,利用自己對地形的熟悉,布置疑兵惑敵,隨後以伏兵突襲敵人,終以少勝多。也是彈性防禦的概念一種體現。
“…………好吧!”鮑鴻聳聳肩,鮑鴻也算是琢磨到係統的規律,這種事情,隻要不是太大的差距,就聽著係統的意思好了,不說這裏麵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小福利,要是反對了,迴頭肯定會給你穿小鞋的說。
“那就這樣,張齊賢植入成和蘇烈一起的隱士吧,省得麻煩!”係統笑道。
“你也是夠有才的!”鮑鴻聳聳肩,這麽安排其實也不錯,省得麻煩。
“好了,最後一把智力召喚,開始啦!”係統笑道。
“開始吧!”
“宿主使用95勝績點召喚政治90-100的文官!”
“第一名候選武將,北宋名相韓琦,政治94。”
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仁宗天聖年間進士。他與範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範”。當時,邊疆傳頌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琦一生,曆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親身經曆和參加了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如抵禦西夏、慶曆新政等。在仕途上,韓琦曾有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輝煌時期,也有被貶在外前後長達十幾年的地方任職生涯。但無論在朝中貴為宰相,還是任職在外,韓琦始終替朝廷著想,忠心報國。他的仕途生涯中,無論在朝中為相,或在地方任職,都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
熙寧八年,韓琦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宋神宗為他“素服哭苑中”禦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諡忠獻,贈尚書令,配享宋英宗廟庭,備極衰榮。
韓琦為相十載,上定國策,下撫百姓,勤勤懇懇,盡職盡責,在韓琦為相的十年中,既沒有其前慶曆新政那樣急風暴雨改新,又沒有其後王安石變法那樣轟轟烈烈的變革。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圍下,韓琦的思想顯得有些保守,未實行大的改革舉措,也未能徹底扭轉北宋的境況,他守成多於創業。但這些與北宋當時的具體環境有關,穩定政局是韓琦麵臨的主要問題。在韓琦的主持下,北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這為後來王安石變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似乎很厲害的樣子啊!”鮑鴻笑道,“不過,完全沒聽說過……”
“第二名候選武將,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政治90。”
胡惟庸案可謂是曆史上數得上號的重要事件,正是由此開始,相權在也難以與皇權對抗,此後各種為了樹立皇權的高壓政策不斷的應運而生。
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曆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六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十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送金帛、名馬、玩物不可勝數。
由於胡惟庸的性格勇於任事,但因此容易與好猜忌、急躁難安的明太祖產生政見與取賢上的分歧,所以不被劉基等人看好。但太祖不介意,認為劉基多慮、有偏見,仍晉用胡惟庸為左丞相。
學士吳伯宗曾因彈劾他而險遭大禍;他得知大將軍徐達對他不滿,曾在朱元璋處誣奏其奸行,後竟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胡惟庸還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外收集軍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極大注意。
朱元璋從元亡的教訓中,深感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麵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對各省權力機構進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進一步削弱了中書省權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馳馬於市,墜死於車下,惟庸殺挽車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準以金帛償其家之請。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和中書省吏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先後處死。
總的來說,李善長的推薦,朱元璋的看好,說明他必然不是無能之輩,但是此人獲得權勢沒多久,就肆意妄為,驕橫跋扈,甚至影響到了皇權的發揮,被朱元璋幹掉,甚至讓朱元璋采取極端手段,徹底取締掉宰相這個東西,也能夠說明他所作所為給朱元璋帶來多大的壓力了。
“這家夥太坑了,不好把握,就算是要召喚出來,也要甩到霍光他們那裏去調教調教,先把忠君愛國的思想植入進取才是!”鮑鴻笑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