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閱讀
史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 按照禮部早已經安排好的時間表,皇帝和太後一行應該在順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到達北京。在通州隻是迎入行殿短暫停留一下,更衣——皇帝大小便的委婉說法,然後,便前往北京。但實際上,攝政王多爾袞率領百官迎接至通州城外五裏處,進入行殿,百官叩拜如儀後退出,攝政王留下與皇帝、皇太後敘話。不久,百官接到命令,皇帝一行旅途勞頓,決定當夜駐蹕通州,次日一早起駕進京(《清世祖實錄》卷八)。有歷史學家認為,就是在這一天,時年三十二歲的孝莊皇太後,開始以自己的滿腔柔情往返報同樣是三十二歲的大英雄多爾袞。 順治元年十月一日,第二次登基的福臨冊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年初,加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十一月尊為“皇父攝政王”。這種層層升級的尊崇,必定與多爾袞威權日重有關,也無法排除他與孝莊皇太後之間感情不斷升溫的可能。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之後,大清藩屬國朝鮮國王看著大清諮文,發問道:“皇父攝政王是什麽意思?”他的臣子迴答說:“我專門問過大清使臣。他迴答說:就是去掉叔字,朝賀時的各種禮節與皇帝一樣。”朝鮮國王說:“那就是說有兩個皇帝了。”(《李朝實錄》,仁祖二十年乙醜。) 到了這一步,除了皇帝的名位,能夠給多爾袞的已經全部都給了他。應該說,在那個時代,孝莊皇太後對於多爾袞的報答也算是至矣盡矣。其意味深長的潛台詞是,向全國臣民公開確認了自己與多爾袞的夫妻關係,也就此界定了多爾袞與皇帝的父子關係。在漫長的帝國歷史上,圍繞皇位的爭鬥千奇百怪、血雨腥風,唯獨還沒有父親搶奪兒子皇位的故事。不管多爾袞怎麽想,也不管阿濟格、多鐸如何不甘心,如何希望多爾袞拿下皇位,這條底線劃出來之後,跨過它,就意味著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意味著不可能不留下罵名。 順治八年二月,在清算多爾袞的疾風暴雨中,皇帝頒布煌煌詔書,指斥多爾袞的累累罪行,其中談到了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等於公開承認了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後之間事實上的夫妻關係。假如不是成了公開的秘密,到了盡人皆知的程度,對於此類事情,皇家一般都是能瞞則瞞,能騙則騙的。果然,到康熙朝修《清世祖實錄》時,在卷五十三條中,這一段便被刪去了。有一種說法,說是太後與多爾袞大婚的詔書一直保留在大清官方的原始記錄中,後來,到幹隆時代,紀曉嵐在皇家檔案館中還曾經看到過,他建議幹隆皇帝為了皇家臉麵考慮,把這些檔案徹底銷毀了。 當時聞名詩人張煌言在他的《張蒼水詩集》中寫到:“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晉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張煌言是一位抗清鬥士,詩中譏諷和不屑的意味不言而喻。卻恐怕不能簡單看成是無中生有或者空穴來風。這種情形表明,在當時的社會心理中,在滿洲人看來,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考慮了。而從漢族人那無數貞節牌坊來看,這對於太後本身和新王朝形象的殺傷力卻極大。因此,才被弄得如此欲蓋彌彰。若是今天還用這種思維看待此事的話,就不僅可疑,而且可笑了。 孝莊皇太後的這些做法,除了感情和報恩之外,一個最深切的動機,其實還是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可惜,這小皇帝的一切來得都太過輕易,他既不懂得世事的艱難,也不了解人心的曲折,他根本無法體諒母親的苦心,使這一切反倒成了他憎惡多爾袞和自己母親的心結。那些在富貴中一帆風順長大的孩子,經常在人性層麵上具有完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體諒人的甚深的惡習,在小皇帝福臨身上也算是一個典型案例了 事實上,多爾袞可能也並不為此感謝孝莊皇太後。以睿親王的聰敏睿智,大約他也早就看出了孝莊皇太後的心思。這可能是他做了“皇父攝政王”之後,時間剛過一年,便納娶侄媳婦——前肅親王豪格夫人的重要原因。大約也是他去世前一段時間裏,長期在外,很少迴北京的重要原因。
閱讀
順治六年年底,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剛滿一年,他的王妃就去世了。一個月後,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納娶了肅親王豪格的夫人。當時,豪格死去不到兩年。多爾袞死後,在漢族士大夫——甚至今天文人的筆下掀起了一陣喧囂。核心意思是指責多爾袞用這種方式,繼續報復已經死去一年多的豪格。 孰不知,這個指責可能仍然是驢唇不對馬嘴。 多爾袞原來的王妃是皇太極正宮哲哲皇後的堂姐妹,是孝莊皇太後的堂姑姑,豪格的這位夫人則是多爾袞王妃的親姐妹,也是孝莊皇太後的堂姑姑,而豪格又是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後的侄子。在漢族人眼中,他們整個一個亂倫。 實際上,在盛行多種婚姻製度的蒙古人和滿洲人看來,這種彼此沒有血緣關係的婚姻既考慮到了經濟利益,又照顧到了未亡人的生活寄託,是再好、再正常不過的了。他們不理解的倒可能是漢族人——什麽三從四德!什麽貞節牌坊!自己給自己的生活找了那麽多麻煩和苦難,怎麽還能自我感覺這麽好? 當年,三貝勒莽古爾泰死後,他的妻子分別由侄子豪格與嶽托娶去做了夫人;努爾哈赤的第十個兒子德格類死後,其妻子又嫁給了德格類的弟弟阿濟格;豪格死後,除了十四叔多爾袞迎娶了他的一位夫人之外,他的另外一位夫人則嫁給了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這些堂堂正正地記載在清代官方史書中的,隻不過是一種與漢民族農耕文化具有重大差異的文化現象而已。那些在孔孟之道薰染下,既缺少人文情懷,又缺少對異質文化研究了解的漢族士大夫們,喋喋不休地用三從四德之類貨色去評判別人,實在是令人討厭。事實上,多爾袞在這裏報復的恐怕不是已經死去的豪格,而是做給活著的孝莊皇太後看的。 我們無法知道多爾袞的這個舉動,對孝莊皇太後有些什麽樣的心理影響。從常識和常情推測,她恐怕很難感覺愉快。假如她與多爾袞之間有夫妻之實,“皇父攝政王”又使二人有了夫妻之名,多爾袞卻還要再娶豪格夫人為妻,顯然對她的皇太後之尊是一種蔑視和傷害。假如多爾袞和她之間不是事實上的夫妻,她隻是想通過“皇父攝政王”這個頭銜給多爾袞這匹野馬套上一個籠頭的話,她就勢必會在此舉中,感受到多爾袞深切的不滿與敵意。因此,無論如何,有了這樣一件事,多爾袞身後就很難不受到清算了。孝莊皇太後也自然可以在這種清算中,保持住自己心理上的平衡與滿足。 多爾袞死後,對他的清算表麵上是由順治皇帝發動的。其實,當時福臨剛滿十三周歲,顯然可以將孝莊皇太後看成是幕後主使人。清算的兇狠程度,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憎惡與報復。在到那時為止的大清朝歷史上,針對自己人,似乎還沒有如此兇殘過。何況還是像多爾袞這樣,對大清朝立過蓋世功勳的人。對死人的過度摧殘與欺侮,大體表現了這對皇家母子令人不齒的卑怯和變態。仔細翻檢當日的史料,很難找到福臨與孝莊皇太後如此痛恨多爾袞的充足理由。因此,除皇家的個人感受之外,其中,大約有這位皇太後很深切的政治考慮在。這種考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是,多爾袞在為自己生前的某些不恰當做法付出代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濟爾哈朗和豪格的不公正待遇。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同胞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從小由努爾哈赤撫養長大,他是多爾袞的堂哥,比多爾袞大十三歲左右。從史書記載上看,他很早就跟隨努爾哈赤衝殺在戰場上,立下過許多顯赫的戰功。因此,深受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兩代汗王的賞識,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也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按照名次,他在四大親王中還排列在多爾袞前麵。 盡管擁有崇高的軍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親舒爾哈齊與哥哥阿敏命運的影響,濟爾哈朗為人很是低調,遠不像阿敏那樣鋒芒畢露。因此,福臨繼位以後,他主動要求將自己排在多爾袞前麵的名次放到多爾袞之下,並要求諸王大臣商討國事時,隻報告多爾袞即可,不必報告自己。遷都北京後,他還率領諸王大臣主動要求在禮儀上,大幅度提高多爾袞的待遇。他做得應該算是足夠了。然而,多爾袞為了滿足多鐸的要求,還是不肯放過他。當時,多爾袞的王府壯麗不亞於皇宮,卻以濟爾哈朗的王府超標為由,罷黜了他的輔政王,換上了多鐸。這種仗勢欺人、公然行私的行徑實在太過乖張,不可能不引起濟爾哈朗的痛恨,也不可能不引發人們的不平。
</br>
史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 按照禮部早已經安排好的時間表,皇帝和太後一行應該在順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到達北京。在通州隻是迎入行殿短暫停留一下,更衣——皇帝大小便的委婉說法,然後,便前往北京。但實際上,攝政王多爾袞率領百官迎接至通州城外五裏處,進入行殿,百官叩拜如儀後退出,攝政王留下與皇帝、皇太後敘話。不久,百官接到命令,皇帝一行旅途勞頓,決定當夜駐蹕通州,次日一早起駕進京(《清世祖實錄》卷八)。有歷史學家認為,就是在這一天,時年三十二歲的孝莊皇太後,開始以自己的滿腔柔情往返報同樣是三十二歲的大英雄多爾袞。 順治元年十月一日,第二次登基的福臨冊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年初,加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十一月尊為“皇父攝政王”。這種層層升級的尊崇,必定與多爾袞威權日重有關,也無法排除他與孝莊皇太後之間感情不斷升溫的可能。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之後,大清藩屬國朝鮮國王看著大清諮文,發問道:“皇父攝政王是什麽意思?”他的臣子迴答說:“我專門問過大清使臣。他迴答說:就是去掉叔字,朝賀時的各種禮節與皇帝一樣。”朝鮮國王說:“那就是說有兩個皇帝了。”(《李朝實錄》,仁祖二十年乙醜。) 到了這一步,除了皇帝的名位,能夠給多爾袞的已經全部都給了他。應該說,在那個時代,孝莊皇太後對於多爾袞的報答也算是至矣盡矣。其意味深長的潛台詞是,向全國臣民公開確認了自己與多爾袞的夫妻關係,也就此界定了多爾袞與皇帝的父子關係。在漫長的帝國歷史上,圍繞皇位的爭鬥千奇百怪、血雨腥風,唯獨還沒有父親搶奪兒子皇位的故事。不管多爾袞怎麽想,也不管阿濟格、多鐸如何不甘心,如何希望多爾袞拿下皇位,這條底線劃出來之後,跨過它,就意味著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意味著不可能不留下罵名。 順治八年二月,在清算多爾袞的疾風暴雨中,皇帝頒布煌煌詔書,指斥多爾袞的累累罪行,其中談到了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等於公開承認了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後之間事實上的夫妻關係。假如不是成了公開的秘密,到了盡人皆知的程度,對於此類事情,皇家一般都是能瞞則瞞,能騙則騙的。果然,到康熙朝修《清世祖實錄》時,在卷五十三條中,這一段便被刪去了。有一種說法,說是太後與多爾袞大婚的詔書一直保留在大清官方的原始記錄中,後來,到幹隆時代,紀曉嵐在皇家檔案館中還曾經看到過,他建議幹隆皇帝為了皇家臉麵考慮,把這些檔案徹底銷毀了。 當時聞名詩人張煌言在他的《張蒼水詩集》中寫到:“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晉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張煌言是一位抗清鬥士,詩中譏諷和不屑的意味不言而喻。卻恐怕不能簡單看成是無中生有或者空穴來風。這種情形表明,在當時的社會心理中,在滿洲人看來,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考慮了。而從漢族人那無數貞節牌坊來看,這對於太後本身和新王朝形象的殺傷力卻極大。因此,才被弄得如此欲蓋彌彰。若是今天還用這種思維看待此事的話,就不僅可疑,而且可笑了。 孝莊皇太後的這些做法,除了感情和報恩之外,一個最深切的動機,其實還是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可惜,這小皇帝的一切來得都太過輕易,他既不懂得世事的艱難,也不了解人心的曲折,他根本無法體諒母親的苦心,使這一切反倒成了他憎惡多爾袞和自己母親的心結。那些在富貴中一帆風順長大的孩子,經常在人性層麵上具有完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體諒人的甚深的惡習,在小皇帝福臨身上也算是一個典型案例了 事實上,多爾袞可能也並不為此感謝孝莊皇太後。以睿親王的聰敏睿智,大約他也早就看出了孝莊皇太後的心思。這可能是他做了“皇父攝政王”之後,時間剛過一年,便納娶侄媳婦——前肅親王豪格夫人的重要原因。大約也是他去世前一段時間裏,長期在外,很少迴北京的重要原因。
閱讀
順治六年年底,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剛滿一年,他的王妃就去世了。一個月後,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納娶了肅親王豪格的夫人。當時,豪格死去不到兩年。多爾袞死後,在漢族士大夫——甚至今天文人的筆下掀起了一陣喧囂。核心意思是指責多爾袞用這種方式,繼續報復已經死去一年多的豪格。 孰不知,這個指責可能仍然是驢唇不對馬嘴。 多爾袞原來的王妃是皇太極正宮哲哲皇後的堂姐妹,是孝莊皇太後的堂姑姑,豪格的這位夫人則是多爾袞王妃的親姐妹,也是孝莊皇太後的堂姑姑,而豪格又是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後的侄子。在漢族人眼中,他們整個一個亂倫。 實際上,在盛行多種婚姻製度的蒙古人和滿洲人看來,這種彼此沒有血緣關係的婚姻既考慮到了經濟利益,又照顧到了未亡人的生活寄託,是再好、再正常不過的了。他們不理解的倒可能是漢族人——什麽三從四德!什麽貞節牌坊!自己給自己的生活找了那麽多麻煩和苦難,怎麽還能自我感覺這麽好? 當年,三貝勒莽古爾泰死後,他的妻子分別由侄子豪格與嶽托娶去做了夫人;努爾哈赤的第十個兒子德格類死後,其妻子又嫁給了德格類的弟弟阿濟格;豪格死後,除了十四叔多爾袞迎娶了他的一位夫人之外,他的另外一位夫人則嫁給了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這些堂堂正正地記載在清代官方史書中的,隻不過是一種與漢民族農耕文化具有重大差異的文化現象而已。那些在孔孟之道薰染下,既缺少人文情懷,又缺少對異質文化研究了解的漢族士大夫們,喋喋不休地用三從四德之類貨色去評判別人,實在是令人討厭。事實上,多爾袞在這裏報復的恐怕不是已經死去的豪格,而是做給活著的孝莊皇太後看的。 我們無法知道多爾袞的這個舉動,對孝莊皇太後有些什麽樣的心理影響。從常識和常情推測,她恐怕很難感覺愉快。假如她與多爾袞之間有夫妻之實,“皇父攝政王”又使二人有了夫妻之名,多爾袞卻還要再娶豪格夫人為妻,顯然對她的皇太後之尊是一種蔑視和傷害。假如多爾袞和她之間不是事實上的夫妻,她隻是想通過“皇父攝政王”這個頭銜給多爾袞這匹野馬套上一個籠頭的話,她就勢必會在此舉中,感受到多爾袞深切的不滿與敵意。因此,無論如何,有了這樣一件事,多爾袞身後就很難不受到清算了。孝莊皇太後也自然可以在這種清算中,保持住自己心理上的平衡與滿足。 多爾袞死後,對他的清算表麵上是由順治皇帝發動的。其實,當時福臨剛滿十三周歲,顯然可以將孝莊皇太後看成是幕後主使人。清算的兇狠程度,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憎惡與報復。在到那時為止的大清朝歷史上,針對自己人,似乎還沒有如此兇殘過。何況還是像多爾袞這樣,對大清朝立過蓋世功勳的人。對死人的過度摧殘與欺侮,大體表現了這對皇家母子令人不齒的卑怯和變態。仔細翻檢當日的史料,很難找到福臨與孝莊皇太後如此痛恨多爾袞的充足理由。因此,除皇家的個人感受之外,其中,大約有這位皇太後很深切的政治考慮在。這種考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是,多爾袞在為自己生前的某些不恰當做法付出代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濟爾哈朗和豪格的不公正待遇。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同胞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從小由努爾哈赤撫養長大,他是多爾袞的堂哥,比多爾袞大十三歲左右。從史書記載上看,他很早就跟隨努爾哈赤衝殺在戰場上,立下過許多顯赫的戰功。因此,深受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兩代汗王的賞識,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也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按照名次,他在四大親王中還排列在多爾袞前麵。 盡管擁有崇高的軍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親舒爾哈齊與哥哥阿敏命運的影響,濟爾哈朗為人很是低調,遠不像阿敏那樣鋒芒畢露。因此,福臨繼位以後,他主動要求將自己排在多爾袞前麵的名次放到多爾袞之下,並要求諸王大臣商討國事時,隻報告多爾袞即可,不必報告自己。遷都北京後,他還率領諸王大臣主動要求在禮儀上,大幅度提高多爾袞的待遇。他做得應該算是足夠了。然而,多爾袞為了滿足多鐸的要求,還是不肯放過他。當時,多爾袞的王府壯麗不亞於皇宮,卻以濟爾哈朗的王府超標為由,罷黜了他的輔政王,換上了多鐸。這種仗勢欺人、公然行私的行徑實在太過乖張,不可能不引起濟爾哈朗的痛恨,也不可能不引發人們的不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