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閱讀
多爾袞卻做到了,做得幹淨利索。 應該說,這是明、清、農民軍三方多年博弈所形成的大勢使然,但多爾袞本人的素質決然是不可以忽略的因素。他的學習能力,他的判定能力,他的隨機應變能力,他的意誌力,他的執行力,他的洞察力,全部稱得上超一流。使他所做的所有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可圈可點,令人嘆為觀止。卻也還有一部分,則罪惡累累,令人髮指。使後世的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根本就不願意正眼打量他。 本來,大清朝將大明帝國視為最重要的敵人而長期對峙。皇太極在世時,曾經試圖與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建立聯繫,以便聯手對付大明帝國。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之後,在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多爾袞曾經派專人攜帶一封以大清皇帝名義寫的信,前去尋找農民軍首領,希望同心協力,並取中原,共享富貴雲雲。當時,多爾袞們甚至不知道這封信應該寫給誰。(《明清史料》丙編,《致西據明地諸帥書稿》。) 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開進北京時,多爾袞正在全力對付豪格。 四月初一日,將豪格廢為庶人後。他們已經知道吳三桂撤離寧遠,多爾袞立即開始著手預備對大明的新一輪進攻。 四月初四日,在蓋縣溫泉療養院養病的大學士範文程星夜趕迴瀋陽,並上書多爾袞,指出大局已經進入了一個要害時刻,成就大業在此時,貽誤良機、痛悔莫及也在此時,簡捷明快地為在黑暗中摸索的滿清王公貝勒們指明了方向—— 當時,李自成攻取北京的消息尚未傳來。範文程便告訴他們,大清雖然是與大明爭天下,但以當前形勢判定,應該立即實行工作重心的轉移,未來的主要敵人是農民軍。 在政治方略上,範文程建議他們,過去燒殺搶掠、唯金帛子女是圖的做法,讓人覺得胸無大誌,大明的臣民不可能真心歸附。必須改變已往的這種做法,嚴明紀律,秋毫無犯,官仍其職,民安其業,錄用賢能,撫恤孤苦,由此,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矣。 在指導思想上,範文程鄭重警告他們,自古以來,沒有嗜殺而得天下者。要是隻想在東北地區稱王稱霸就算了,要想拿下中華大地,就非安百姓不可!(《清史稿》列傳十九,範文程。) 當時,幾乎所有滿清王公大臣們還都一片懵詫詫,沒有人能夠意識到範文程這些忠告的重要與及時。然而,史家評論說:“多爾袞深納之。”就是說,他聽進去,照著辦,征江南之前也基本上做到了。於是,大明朝就變成了大清朝。明清史學者孟森先生認為,範文程的這個建言,“於清之開國,關係甚巨”。而多爾袞的“明達足以聽納正論”,則是他僥天之幸,成其大功的重要原因(孟森《明清史講義》)。 多爾袞緊急發布軍令,命國中“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全部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二年四月庚辰。) 四月七日,舉行誓師大會,多爾袞以大將軍名義率軍出征。意圖取吳三桂撤離後的寧遠,然後攻打山海關。 四月九日,大軍開出瀋陽。滿、蒙、漢八旗共計十八萬人。 多爾袞傾全國之眾,真的是隻有區區十八萬兵馬啊! 有學者統計,大清朝入主中原四年後,即順治五年,滿、蒙、漢八旗男丁總數為346931人。其中,漢軍八旗男丁為262816人,蒙古八旗男丁為28785人,滿洲八旗男丁為55330人。(安雙城《順康雍三朝八旗丁額淺析》,《歷史檔案》1983年第二期。轉引自高凱軍《通古斯族係興起的“遞進重構”模式》。)漢軍八旗人數將近滿洲八旗的五倍,是滿蒙八旗合在一起的四倍。另有歷史學家估計,早在萬曆年間,大明朝的人口總數可能就已經超過了一億人(黃仁宇)。歷史幽深處之不可不察,真是令人驚心動魄。 四月十五日卯時,即早晨五點到七點之間,本來和朝鮮世子約好一起行獵的多爾袞,見到了吳三桂派來借兵的代表,並且第一次知道了北京城裏所發生的一切。為了更準確地知道吳三桂借兵的含義,我們需要知道另外一個情節,在此之後,江浙一帶抗清的人們也曾經出去借兵,他們真正是去借外國兵——日本兵。不同的是,多爾袞答應出兵,也真出了,雖然是另一種出法。而日本先是答應後來沒有出而已。實事求是地說,他們借兵,和春秋戰國時代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廷,借秦兵復楚國大體上應該是一樣的,和大唐時代借西北部族之兵平息內亂也基本類似。
閱讀
吳三桂很煽情,在寫給多爾袞的信中,“泣血求助”,說:“除暴剪惡,大順也;拯危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賊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所至,皆為所有,此又大利也。這種摧枯拉朽的機會,實在是千載難逢。”吳三桂請求並承諾說:“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合兵以滅流寇,則我朝不僅用財物報答,還將割讓土地以為酬謝。” 吳三桂錯了。他以為女真人還和以前一樣,用割地賠款就可以滿足。他不知道,在範文程的建議下,多爾袞想的根本就是登堂入室,拿下全中國,做天下的主人。 多爾袞當即下令召開緊急會議,全麵接受了範文程、洪承疇的建議,進軍所向,全部以為中原人民復君父之仇的名義。同時,以處死相威脅,嚴申不許擾民的軍紀,並下令將行軍速度提高一倍,兼程趕往山海關。 多爾袞迴復吳三桂的信,寫得非凡技巧老到,對於借兵這同一件事情,有著意味深長的另一種表述:“……至於今日,唯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因此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期必滅賊,出民水火,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他安慰吳三桂:“過去,雖然你與我為敵,今天卻不需要有任何疑慮。為什麽?就像昔日管仲射齊桓公,齊桓公反而以管仲為仲父,終於成就了霸業。今天,你能給我寫信,我深為欣慰。你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進位藩王,一得以報國讎,二可以保身家,世世子孫長享富貴,永如山河……” 這裏,既沒有把門關死,說的又和吳三桂是兩碼事兒。此後,雙方信使往來凡八次之多,吳三桂堅持借兵,多爾袞堅持自己的表述。隨著李自成大軍的逼近,吳三桂在火裏,多爾袞則在清涼的水邊注視著吳三桂,觀察著火候。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領號稱二十萬大軍開始攻打山海關。有記載說,城池的一角曾經險些被攻破。吳三桂終於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當夜,多爾袞則適時地來到了山海關外五裏處的歡喜嶺。 此時,在多爾袞麵前,吳三桂已經大體上失去了討價還價的地位。在舉重若輕、若有若無之間,多爾袞想必已經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就完成了主客易位——吳三桂由主變為從,而多爾袞則由客變成了主。事者,勢也。吳三桂應該知道了身不由己、求人真難的滋味。 第二天,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率關寧鐵騎與李自成大軍展開激戰,多爾袞與八旗鐵騎隱藏在側,觀察著戰場情勢。史書記載說,激戰中,被優勢兵力攻擊下的關寧鐵騎漸漸不支。忽然,從海上颳起一陣大風,捲起漫天沙塵,咫尺不見人影。多爾袞指揮數萬八旗將士齊聲鼓譟,“聲傳十裏”。據說,如此三次鼓譟之後,大風霾漸漸轉弱。八旗鐵騎遂在多爾袞號令之下,奔馳而出,向農民軍猛烈衝擊。一旁觀戰的朝鮮世子在給朝鮮國王的一份秘密報告中寫到:“僅僅一頓飯的功夫,戰場上便積屍相枕,瀰漫大野。”農民軍全線崩潰。吳三桂和阿濟格二人率軍一直追擊到了永平。吳三桂派人提議以交出明朝太子為停戰條件,李自成接受了這個條件,將太子送到吳三桂軍營,方才收兵。 這一仗打下來,對於吳三桂來說,一切就不太輕易改變了。前方,是已經不共戴天的李自成,後麵,是虎視眈眈的多爾袞,身邊是並肩作戰的,隻要一說起殺人、放火、搶東西就兩眼放光、一臉色迷迷表情的阿濟格。而這阿濟格偏偏又是一員異常兇猛的戰將。有一種說法認為,此次大戰甫一結束,多爾袞立即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這種說法可能不是事實。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吳三桂封王是在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事實上,這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按照多爾袞的旨意辦事之外,吳三桂已經基本沒有了閃展騰挪的餘地。 後麵所做的一切,多爾袞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在進軍北京的路上,他讓吳三桂率關寧鐵騎在前麵開路,讓阿濟格以為中原人民復仇義兵的名義陪伴在旁,讓範文程以自己漢官的頭銜、名義發布秋毫無犯的安民告示。同時,再一次重申動百姓一棵草、一粒米者即為違犯軍法,當處死,長官一體問罪。因此,有記載說,盡管清軍食品短缺,“人馬飢餒”,但從未發生騷擾百姓的事件,甚至有大軍路過處,州縣的長官拿著慰問品前來獻殷勤時,多爾袞仍然下令“不受所獻”。(《沈館錄》卷七,《遼海叢書》第四冊。)
</br>
多爾袞卻做到了,做得幹淨利索。 應該說,這是明、清、農民軍三方多年博弈所形成的大勢使然,但多爾袞本人的素質決然是不可以忽略的因素。他的學習能力,他的判定能力,他的隨機應變能力,他的意誌力,他的執行力,他的洞察力,全部稱得上超一流。使他所做的所有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可圈可點,令人嘆為觀止。卻也還有一部分,則罪惡累累,令人髮指。使後世的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根本就不願意正眼打量他。 本來,大清朝將大明帝國視為最重要的敵人而長期對峙。皇太極在世時,曾經試圖與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建立聯繫,以便聯手對付大明帝國。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之後,在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多爾袞曾經派專人攜帶一封以大清皇帝名義寫的信,前去尋找農民軍首領,希望同心協力,並取中原,共享富貴雲雲。當時,多爾袞們甚至不知道這封信應該寫給誰。(《明清史料》丙編,《致西據明地諸帥書稿》。) 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開進北京時,多爾袞正在全力對付豪格。 四月初一日,將豪格廢為庶人後。他們已經知道吳三桂撤離寧遠,多爾袞立即開始著手預備對大明的新一輪進攻。 四月初四日,在蓋縣溫泉療養院養病的大學士範文程星夜趕迴瀋陽,並上書多爾袞,指出大局已經進入了一個要害時刻,成就大業在此時,貽誤良機、痛悔莫及也在此時,簡捷明快地為在黑暗中摸索的滿清王公貝勒們指明了方向—— 當時,李自成攻取北京的消息尚未傳來。範文程便告訴他們,大清雖然是與大明爭天下,但以當前形勢判定,應該立即實行工作重心的轉移,未來的主要敵人是農民軍。 在政治方略上,範文程建議他們,過去燒殺搶掠、唯金帛子女是圖的做法,讓人覺得胸無大誌,大明的臣民不可能真心歸附。必須改變已往的這種做法,嚴明紀律,秋毫無犯,官仍其職,民安其業,錄用賢能,撫恤孤苦,由此,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矣。 在指導思想上,範文程鄭重警告他們,自古以來,沒有嗜殺而得天下者。要是隻想在東北地區稱王稱霸就算了,要想拿下中華大地,就非安百姓不可!(《清史稿》列傳十九,範文程。) 當時,幾乎所有滿清王公大臣們還都一片懵詫詫,沒有人能夠意識到範文程這些忠告的重要與及時。然而,史家評論說:“多爾袞深納之。”就是說,他聽進去,照著辦,征江南之前也基本上做到了。於是,大明朝就變成了大清朝。明清史學者孟森先生認為,範文程的這個建言,“於清之開國,關係甚巨”。而多爾袞的“明達足以聽納正論”,則是他僥天之幸,成其大功的重要原因(孟森《明清史講義》)。 多爾袞緊急發布軍令,命國中“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全部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二年四月庚辰。) 四月七日,舉行誓師大會,多爾袞以大將軍名義率軍出征。意圖取吳三桂撤離後的寧遠,然後攻打山海關。 四月九日,大軍開出瀋陽。滿、蒙、漢八旗共計十八萬人。 多爾袞傾全國之眾,真的是隻有區區十八萬兵馬啊! 有學者統計,大清朝入主中原四年後,即順治五年,滿、蒙、漢八旗男丁總數為346931人。其中,漢軍八旗男丁為262816人,蒙古八旗男丁為28785人,滿洲八旗男丁為55330人。(安雙城《順康雍三朝八旗丁額淺析》,《歷史檔案》1983年第二期。轉引自高凱軍《通古斯族係興起的“遞進重構”模式》。)漢軍八旗人數將近滿洲八旗的五倍,是滿蒙八旗合在一起的四倍。另有歷史學家估計,早在萬曆年間,大明朝的人口總數可能就已經超過了一億人(黃仁宇)。歷史幽深處之不可不察,真是令人驚心動魄。 四月十五日卯時,即早晨五點到七點之間,本來和朝鮮世子約好一起行獵的多爾袞,見到了吳三桂派來借兵的代表,並且第一次知道了北京城裏所發生的一切。為了更準確地知道吳三桂借兵的含義,我們需要知道另外一個情節,在此之後,江浙一帶抗清的人們也曾經出去借兵,他們真正是去借外國兵——日本兵。不同的是,多爾袞答應出兵,也真出了,雖然是另一種出法。而日本先是答應後來沒有出而已。實事求是地說,他們借兵,和春秋戰國時代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廷,借秦兵復楚國大體上應該是一樣的,和大唐時代借西北部族之兵平息內亂也基本類似。
閱讀
吳三桂很煽情,在寫給多爾袞的信中,“泣血求助”,說:“除暴剪惡,大順也;拯危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賊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所至,皆為所有,此又大利也。這種摧枯拉朽的機會,實在是千載難逢。”吳三桂請求並承諾說:“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合兵以滅流寇,則我朝不僅用財物報答,還將割讓土地以為酬謝。” 吳三桂錯了。他以為女真人還和以前一樣,用割地賠款就可以滿足。他不知道,在範文程的建議下,多爾袞想的根本就是登堂入室,拿下全中國,做天下的主人。 多爾袞當即下令召開緊急會議,全麵接受了範文程、洪承疇的建議,進軍所向,全部以為中原人民復君父之仇的名義。同時,以處死相威脅,嚴申不許擾民的軍紀,並下令將行軍速度提高一倍,兼程趕往山海關。 多爾袞迴復吳三桂的信,寫得非凡技巧老到,對於借兵這同一件事情,有著意味深長的另一種表述:“……至於今日,唯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因此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期必滅賊,出民水火,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他安慰吳三桂:“過去,雖然你與我為敵,今天卻不需要有任何疑慮。為什麽?就像昔日管仲射齊桓公,齊桓公反而以管仲為仲父,終於成就了霸業。今天,你能給我寫信,我深為欣慰。你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進位藩王,一得以報國讎,二可以保身家,世世子孫長享富貴,永如山河……” 這裏,既沒有把門關死,說的又和吳三桂是兩碼事兒。此後,雙方信使往來凡八次之多,吳三桂堅持借兵,多爾袞堅持自己的表述。隨著李自成大軍的逼近,吳三桂在火裏,多爾袞則在清涼的水邊注視著吳三桂,觀察著火候。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領號稱二十萬大軍開始攻打山海關。有記載說,城池的一角曾經險些被攻破。吳三桂終於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當夜,多爾袞則適時地來到了山海關外五裏處的歡喜嶺。 此時,在多爾袞麵前,吳三桂已經大體上失去了討價還價的地位。在舉重若輕、若有若無之間,多爾袞想必已經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就完成了主客易位——吳三桂由主變為從,而多爾袞則由客變成了主。事者,勢也。吳三桂應該知道了身不由己、求人真難的滋味。 第二天,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率關寧鐵騎與李自成大軍展開激戰,多爾袞與八旗鐵騎隱藏在側,觀察著戰場情勢。史書記載說,激戰中,被優勢兵力攻擊下的關寧鐵騎漸漸不支。忽然,從海上颳起一陣大風,捲起漫天沙塵,咫尺不見人影。多爾袞指揮數萬八旗將士齊聲鼓譟,“聲傳十裏”。據說,如此三次鼓譟之後,大風霾漸漸轉弱。八旗鐵騎遂在多爾袞號令之下,奔馳而出,向農民軍猛烈衝擊。一旁觀戰的朝鮮世子在給朝鮮國王的一份秘密報告中寫到:“僅僅一頓飯的功夫,戰場上便積屍相枕,瀰漫大野。”農民軍全線崩潰。吳三桂和阿濟格二人率軍一直追擊到了永平。吳三桂派人提議以交出明朝太子為停戰條件,李自成接受了這個條件,將太子送到吳三桂軍營,方才收兵。 這一仗打下來,對於吳三桂來說,一切就不太輕易改變了。前方,是已經不共戴天的李自成,後麵,是虎視眈眈的多爾袞,身邊是並肩作戰的,隻要一說起殺人、放火、搶東西就兩眼放光、一臉色迷迷表情的阿濟格。而這阿濟格偏偏又是一員異常兇猛的戰將。有一種說法認為,此次大戰甫一結束,多爾袞立即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這種說法可能不是事實。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吳三桂封王是在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事實上,這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按照多爾袞的旨意辦事之外,吳三桂已經基本沒有了閃展騰挪的餘地。 後麵所做的一切,多爾袞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在進軍北京的路上,他讓吳三桂率關寧鐵騎在前麵開路,讓阿濟格以為中原人民復仇義兵的名義陪伴在旁,讓範文程以自己漢官的頭銜、名義發布秋毫無犯的安民告示。同時,再一次重申動百姓一棵草、一粒米者即為違犯軍法,當處死,長官一體問罪。因此,有記載說,盡管清軍食品短缺,“人馬飢餒”,但從未發生騷擾百姓的事件,甚至有大軍路過處,州縣的長官拿著慰問品前來獻殷勤時,多爾袞仍然下令“不受所獻”。(《沈館錄》卷七,《遼海叢書》第四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