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閱讀
事實上,在正月裏冊封吳三桂為伯爵時,崇禎皇帝可能就有了調他和關寧鐵騎前來拱衛京師的意思,但皇帝瞻前顧後,不願落下將關外國土拱手讓給清兵的罵名。於是,便一直擱置在那裏。此時,皇帝缺少戰略頭腦、一再錯失良機的惡果已經不斷顯現出來,他仍然毫無悔悟,在錯誤中繼續不停地滑行著,似乎已經失去了進行正常判定的能力。 到二月二十八日,皇帝詔天下兵馬入京勤王,並把幾位大臣要求調吳三桂入衛京師的報告,交給兩位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讓他們拿出意見來。這兩位大學士恍若呆鵝,誰都不敢應對。退出來後,這兩個傢夥嘀嘀咕咕地商量:“現在皇帝急了,想調吳三桂進京。若事情平定下來後,以喪失國土的罪名修理我們怎麽辦?”(《小腆紀年》卷三)最後,他們想出的主意是,動員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去說服皇帝不必放棄關外土地,隻要吳三桂迴來就可以打敗李自成。 就這樣,一直拖到三月六日,皇帝方才下定決心召吳三桂入衛。這一天,李自成已經來到距離北京三百裏左右的宣化。寧遠距離北京八百裏,山海關距離北京六百裏。宣化、居庸關一線的明軍必須能夠堅守城池,有效遲滯李自成的行軍速度,吳三桂才有可能趕到他的前麵到達北京。 事實證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宣化總兵張承胤和監軍太監杜勛已經決定投降,隻有巡撫朱之馮決意堅守。杜勛前去勸告巡撫不必作無謂的犧牲。巡撫指著杜勛的鼻子罵道:“皇帝如此信任你,你卻通敵背叛。你還有什麽臉麵去見皇帝?”史書記載說:杜勛“笑而去”。當李自成大軍來到城下時,這位巡撫下令開炮。所有士兵“默無應者”。他自己動手預備點火放炮,卻被人在後麵拉住了手。巡撫仰天大哭,南向叩頭,給皇帝寫遺書,建議皇帝“收人心,勵士節”,遂自縊而死。(《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一,朱之馮。) 數日後,居庸關守軍亦開城投降。 根據帝國慣例和皇帝的命令,吳三桂放棄關外土地西向入援時,需要把山海關外寧遠一線的五十萬人民遷入關內,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吳三桂選數千精兵隨自己殿後,於三月十六日,護送那扶老攜幼的五十萬百姓遷移進了山海關。隨後,向北京進發。如此算來,他的入援速度應該算是夠快的了。 三月二十日,到達豐潤時,吳三桂接到報告,北京已經陷落,昨日淩晨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就此,吳三桂無君可忠、無國可守,立即變成了一隻惶惶不可終日的喪家之犬。他返迴山海關,注視著情勢的發展。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馬上命令吳三桂過去的戰友、如今獻出了居庸關的前大明總兵唐通攜帶四萬兩白銀,還有牛金星起草、吳襄照抄的所謂親筆信,前去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收下了銀兩,表示願意接受招降。隨後,將山海關防務移交給唐通,自己率兵離開山海關,預備進京去見李自成。結果,走到永平即今日河北省盧龍縣時,得到了關於自己的最新消息,他的家產已經被查抄,他的父親被拘押拷掠錢財,他的愛妾陳圓圓被人霸占。 吳三桂大怒,拔劍擊案,怒吼曰:“逆賊如此無禮!我吳三桂堂堂大丈夫,豈肯降此狗子,受萬世唾罵!”隨即,他再次率軍東返,向唐通忽然發起攻擊,一舉奪占山海關。 同時,吳三桂以給父親迴信的名義,正式向李自成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在信中,吳三桂大義凜然慷慨陳詞,其中的一些名句,堪稱我國古代官樣文章之經典。譬如:“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做孝子?兒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之旁以誘三桂,不顧也。”並發表了聲討李自成的檄文。其中有一句模擬駱賓王《討武曌檄》中的名句:“請觀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正統。” 李自成遂決定親率大軍討伐。 就這樣,歷史在一個小小的拐點處輕輕一轉,從此,一切都變得全然不同了。吳三桂可能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轉,給中國帶來了多麽巨大的影響與全新的格局。
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遵循的是實力加暴力原則。被推翻或強力打斷的帝製正統,必須由那種有實力、有能力、又能編造出天命所歸之神話的強人以暴力來接續。這是中國政治與中國人真正不幸之所在,卻也是中國歷史的真實景象。因此,此時的吳三桂是投降李自成,還是投降多爾袞,或者先擁戴一個朱家皇室子孫為號召、等到拿下天下後再換成自己,再或者索性他自己稱王、稱霸、稱帝,至少在理論上講,已經均無不可。就看他的本錢、本事和運氣如何了。 ——時值而立之年的吳三桂有本錢,不大,可也不算非凡小,那就是他所統帥的四萬關寧鐵騎。關於關寧鐵騎的人數,有許多種說法,有萬人以下說,有四萬人說,有六萬人說,有十萬人說。還有一種說法最玄,說是有五十萬關寧鐵騎,這可能是按照軍戶數,把男女老幼病殘孕都加上了得出來的數字。實際上,可能有四萬作戰部隊,再加上一些後勤保障閑雜人等。這已然不算少了。翻翻史書,中國歷史上,有百八十個破人擁戴就敢稱王稱霸、不知道自己姓什麽了的爛人,為數可是不少。 ——吳三桂有本事,不小,可也不算非凡大。這從他的結局裏可以看出——年屆六十起兵造反,最後身敗名裂在二十歲的康熙小皇帝手中。平心而論,伴君如伴虎,沒有人不怕那些有權勢者非凡是帝王們的翻臉無情,“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本來就是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吳三桂能夠“衝冠一怒為紅顏”,能夠不甘心受人擺布,在六十歲了還要勉力放手一搏,應該說,算是條血性漢子。做這些事情時,他是否有、有多少為天下蒼生考慮的因素,頗值得懷疑。私心與公義,情慾與理性,對於他似乎始終是個問題。他長於戰陣,短於廟堂,顯然不是個經天緯地的大才。總體上看,此人缺少政治上的器量格局,心胸眼光、謀略素養等都顯得不那麽大氣,似乎就是一個威風八麵的大將軍或者亂世之中割據一方的軍閥的材料。 ——他的運氣不壞,可也不算非凡好。生逢亂世,偏偏那些有大才幹的人被一一淘汰出局,令他們專心血才華加上國家大把真金白銀錘鍊出來的大軍,穩穩噹噹地落到他的手裏。被逼得不但保不住心愛的女人,連自家的腦袋都快保不住時,偏偏又碰到多爾袞正帶著大軍往山海關走,本想效仿申包胥哭秦廷,在成就一番復國大業的同時,順便吐出堵在胸口的那一口惡氣,偏偏形格勢禁之中,那多爾袞又不是一盞省油的燈,弄得他隻能乖乖就範,順著人家劃出的道兒往前走。好不輕易刀頭舔血、坐穩了雲南王的寶座,偏偏那不依不饒十九歲的康熙小皇帝又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數得著的有為之君…… 應該說,和多爾袞、康熙比起來,甚至和李自成比起來,這吳三桂也隻能算得上是個二流人物。九泉之下有靈,吳三桂大約很難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 就是在這種情勢下,吳三桂於三月二十九日派人前去向多爾袞借兵。 當此時,仿佛上天非凡眷顧吳三桂和大清朝一般,正當李自成的大軍逼近山海關之際,多爾袞率領傾國之軍也正行進在通往山海關的大路上。我們將會看到,在未來的歲月裏,多爾袞的政治軍事才華被他淋漓盡致地發揮到了極點。 在中國歷史上,多爾袞真正發揮主導作用的時間,滿打滿算隻有七年左右,但是,就是在這短短七年時間裏,在他手上,完成了中國歷史一次天翻地覆的大變動。 假如以能在極短時間內,對瞬息萬變的局勢作出準確無誤的判定,有如神助般抓住轉瞬即逝的時機,以霹靂手段準確而完整地建立起對一塊廣大而生疏土地的有效控製和治理為標準來衡量,再以區區七年這一時段計算的話,在廣大的中國土地和漫長的中國歷史上,除了漢高祖劉邦,還很少有什麽其他人能夠像多爾袞做的那樣出色。 西楚霸王項羽曾經在近八年時間裏縱橫天下,所向無敵,但也僅僅限於他那匹戰馬馳騁所及的範圍之內而已。在八年之內,沒有什麽人能夠像項羽那樣武功卓絕,輝煌刺眼。但他卻從來沒有能夠在更廣大的全國範圍內建立起長久的秩序。
</br>
事實上,在正月裏冊封吳三桂為伯爵時,崇禎皇帝可能就有了調他和關寧鐵騎前來拱衛京師的意思,但皇帝瞻前顧後,不願落下將關外國土拱手讓給清兵的罵名。於是,便一直擱置在那裏。此時,皇帝缺少戰略頭腦、一再錯失良機的惡果已經不斷顯現出來,他仍然毫無悔悟,在錯誤中繼續不停地滑行著,似乎已經失去了進行正常判定的能力。 到二月二十八日,皇帝詔天下兵馬入京勤王,並把幾位大臣要求調吳三桂入衛京師的報告,交給兩位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讓他們拿出意見來。這兩位大學士恍若呆鵝,誰都不敢應對。退出來後,這兩個傢夥嘀嘀咕咕地商量:“現在皇帝急了,想調吳三桂進京。若事情平定下來後,以喪失國土的罪名修理我們怎麽辦?”(《小腆紀年》卷三)最後,他們想出的主意是,動員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去說服皇帝不必放棄關外土地,隻要吳三桂迴來就可以打敗李自成。 就這樣,一直拖到三月六日,皇帝方才下定決心召吳三桂入衛。這一天,李自成已經來到距離北京三百裏左右的宣化。寧遠距離北京八百裏,山海關距離北京六百裏。宣化、居庸關一線的明軍必須能夠堅守城池,有效遲滯李自成的行軍速度,吳三桂才有可能趕到他的前麵到達北京。 事實證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宣化總兵張承胤和監軍太監杜勛已經決定投降,隻有巡撫朱之馮決意堅守。杜勛前去勸告巡撫不必作無謂的犧牲。巡撫指著杜勛的鼻子罵道:“皇帝如此信任你,你卻通敵背叛。你還有什麽臉麵去見皇帝?”史書記載說:杜勛“笑而去”。當李自成大軍來到城下時,這位巡撫下令開炮。所有士兵“默無應者”。他自己動手預備點火放炮,卻被人在後麵拉住了手。巡撫仰天大哭,南向叩頭,給皇帝寫遺書,建議皇帝“收人心,勵士節”,遂自縊而死。(《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一,朱之馮。) 數日後,居庸關守軍亦開城投降。 根據帝國慣例和皇帝的命令,吳三桂放棄關外土地西向入援時,需要把山海關外寧遠一線的五十萬人民遷入關內,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吳三桂選數千精兵隨自己殿後,於三月十六日,護送那扶老攜幼的五十萬百姓遷移進了山海關。隨後,向北京進發。如此算來,他的入援速度應該算是夠快的了。 三月二十日,到達豐潤時,吳三桂接到報告,北京已經陷落,昨日淩晨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就此,吳三桂無君可忠、無國可守,立即變成了一隻惶惶不可終日的喪家之犬。他返迴山海關,注視著情勢的發展。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馬上命令吳三桂過去的戰友、如今獻出了居庸關的前大明總兵唐通攜帶四萬兩白銀,還有牛金星起草、吳襄照抄的所謂親筆信,前去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收下了銀兩,表示願意接受招降。隨後,將山海關防務移交給唐通,自己率兵離開山海關,預備進京去見李自成。結果,走到永平即今日河北省盧龍縣時,得到了關於自己的最新消息,他的家產已經被查抄,他的父親被拘押拷掠錢財,他的愛妾陳圓圓被人霸占。 吳三桂大怒,拔劍擊案,怒吼曰:“逆賊如此無禮!我吳三桂堂堂大丈夫,豈肯降此狗子,受萬世唾罵!”隨即,他再次率軍東返,向唐通忽然發起攻擊,一舉奪占山海關。 同時,吳三桂以給父親迴信的名義,正式向李自成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在信中,吳三桂大義凜然慷慨陳詞,其中的一些名句,堪稱我國古代官樣文章之經典。譬如:“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做孝子?兒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之旁以誘三桂,不顧也。”並發表了聲討李自成的檄文。其中有一句模擬駱賓王《討武曌檄》中的名句:“請觀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正統。” 李自成遂決定親率大軍討伐。 就這樣,歷史在一個小小的拐點處輕輕一轉,從此,一切都變得全然不同了。吳三桂可能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轉,給中國帶來了多麽巨大的影響與全新的格局。
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遵循的是實力加暴力原則。被推翻或強力打斷的帝製正統,必須由那種有實力、有能力、又能編造出天命所歸之神話的強人以暴力來接續。這是中國政治與中國人真正不幸之所在,卻也是中國歷史的真實景象。因此,此時的吳三桂是投降李自成,還是投降多爾袞,或者先擁戴一個朱家皇室子孫為號召、等到拿下天下後再換成自己,再或者索性他自己稱王、稱霸、稱帝,至少在理論上講,已經均無不可。就看他的本錢、本事和運氣如何了。 ——時值而立之年的吳三桂有本錢,不大,可也不算非凡小,那就是他所統帥的四萬關寧鐵騎。關於關寧鐵騎的人數,有許多種說法,有萬人以下說,有四萬人說,有六萬人說,有十萬人說。還有一種說法最玄,說是有五十萬關寧鐵騎,這可能是按照軍戶數,把男女老幼病殘孕都加上了得出來的數字。實際上,可能有四萬作戰部隊,再加上一些後勤保障閑雜人等。這已然不算少了。翻翻史書,中國歷史上,有百八十個破人擁戴就敢稱王稱霸、不知道自己姓什麽了的爛人,為數可是不少。 ——吳三桂有本事,不小,可也不算非凡大。這從他的結局裏可以看出——年屆六十起兵造反,最後身敗名裂在二十歲的康熙小皇帝手中。平心而論,伴君如伴虎,沒有人不怕那些有權勢者非凡是帝王們的翻臉無情,“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本來就是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吳三桂能夠“衝冠一怒為紅顏”,能夠不甘心受人擺布,在六十歲了還要勉力放手一搏,應該說,算是條血性漢子。做這些事情時,他是否有、有多少為天下蒼生考慮的因素,頗值得懷疑。私心與公義,情慾與理性,對於他似乎始終是個問題。他長於戰陣,短於廟堂,顯然不是個經天緯地的大才。總體上看,此人缺少政治上的器量格局,心胸眼光、謀略素養等都顯得不那麽大氣,似乎就是一個威風八麵的大將軍或者亂世之中割據一方的軍閥的材料。 ——他的運氣不壞,可也不算非凡好。生逢亂世,偏偏那些有大才幹的人被一一淘汰出局,令他們專心血才華加上國家大把真金白銀錘鍊出來的大軍,穩穩噹噹地落到他的手裏。被逼得不但保不住心愛的女人,連自家的腦袋都快保不住時,偏偏又碰到多爾袞正帶著大軍往山海關走,本想效仿申包胥哭秦廷,在成就一番復國大業的同時,順便吐出堵在胸口的那一口惡氣,偏偏形格勢禁之中,那多爾袞又不是一盞省油的燈,弄得他隻能乖乖就範,順著人家劃出的道兒往前走。好不輕易刀頭舔血、坐穩了雲南王的寶座,偏偏那不依不饒十九歲的康熙小皇帝又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數得著的有為之君…… 應該說,和多爾袞、康熙比起來,甚至和李自成比起來,這吳三桂也隻能算得上是個二流人物。九泉之下有靈,吳三桂大約很難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 就是在這種情勢下,吳三桂於三月二十九日派人前去向多爾袞借兵。 當此時,仿佛上天非凡眷顧吳三桂和大清朝一般,正當李自成的大軍逼近山海關之際,多爾袞率領傾國之軍也正行進在通往山海關的大路上。我們將會看到,在未來的歲月裏,多爾袞的政治軍事才華被他淋漓盡致地發揮到了極點。 在中國歷史上,多爾袞真正發揮主導作用的時間,滿打滿算隻有七年左右,但是,就是在這短短七年時間裏,在他手上,完成了中國歷史一次天翻地覆的大變動。 假如以能在極短時間內,對瞬息萬變的局勢作出準確無誤的判定,有如神助般抓住轉瞬即逝的時機,以霹靂手段準確而完整地建立起對一塊廣大而生疏土地的有效控製和治理為標準來衡量,再以區區七年這一時段計算的話,在廣大的中國土地和漫長的中國歷史上,除了漢高祖劉邦,還很少有什麽其他人能夠像多爾袞做的那樣出色。 西楚霸王項羽曾經在近八年時間裏縱橫天下,所向無敵,但也僅僅限於他那匹戰馬馳騁所及的範圍之內而已。在八年之內,沒有什麽人能夠像項羽那樣武功卓絕,輝煌刺眼。但他卻從來沒有能夠在更廣大的全國範圍內建立起長久的秩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