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閱讀
正當李自成已經預備退兵迴西安時,鎮守大同和鎮守宣化的大明帝國最高軍事長官先後送來了請求投降的書信,李自成大喜過望。隨後,陽和、居庸守軍也開城投降。就這樣,他真的如入無人之境地開到了北京城下。到北京城下之後,李自成感慨萬千地說了一句話:“要是再有一個周遇吉,我就到不了這兒了。” 三月十六日,崇禎皇帝為了穩定人心,召見了三十三位考選官。皇帝詢問他們“安人心、剿寇、生財足用”之計。史書記載說,召見中,皇帝忽而斟茶,忽而磨墨,忽而無緣無故地發笑,有些令人莫名其妙。中途,一個太監匆匆走來呈給皇帝一封密信。皇帝看後,臉色大變,隨即起身離去。那封密信中報告說,昌平已經失守。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來到北京城下。早朝時,大臣們誰都不敢說話,有人站在那裏隻是默默流淚。崇禎皇帝顯得有些神經質,時不時伏案寫幾個字,讓邊上的人看一眼,隨即抹去,別的人誰也不知道寫的是什麽。有一種說法,說他反覆寫的是“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此時此刻,他顯然忘記了一個事實,這些臣子都是在他十七年執政歲月中,被他培養、練習成這副模樣的。 三月十八日早朝,隻有三個官員前來朝見皇帝。大約,眾人已經知道皇帝在案子上寫的字了,所以,大家誰也不敢來觸皇帝的黴頭。當日深夜,皇帝召來太子兄弟三人,親手為三個兒子換上了破舊的衣服,為他們依次繫緊衣帶,叮囑他們:“今天你們還是皇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天亮以後,你們要忘掉自己的身份,隱藏好,不要告訴別人你們的姓名。見到老者要叫爺爺,見到年輕的叫叔叔。萬一能活下來,要為父母報仇,別忘了今天的告誡。”史書記載說,在場者淚如雨下。 隨後,皇帝將周皇後等妃嬪召來。周皇後說:“我侍奉皇帝十八年,你從來不肯聽人一句話,才會有今天。”朱由檢默然無語。周皇後摟著三個兒子哭成一團,隨後,命人將三個孩子送到外祖父家去,自己自縊而死。朱由檢將十五歲的女兒長平公主叫來,喊道:“你為什麽要生在帝王家?”隨即以左手掩麵,用右手揮劍,砍下了公主的左臂。據說,這位公主平素極為活潑可愛,臉上總是掛著笑臉,此時昏倒在地。朱由檢手中的劍掉在地上,公主算是撿迴了一條性命。 十九日淩晨時分,朱由檢在多方企圖逃出城受阻後,來到景山壽皇亭旁,在一棵老槐樹上自縊而死,陪伴他的隻有一位名叫王承恩的司禮太監。據說,朱由檢在自己的前衣襟上寫下了如下遺言: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有一種說法,說是衣襟上另外還寫了一行字:“百官俱赴東宮行在。”讓大臣們前去擁戴輔佐太子。但是,太子已經不可能有東宮了。史書記載說,太子兄弟三人被送出皇宮後,來到周皇後父親家。據說,這位外祖父不敢收留自己的三個外孫,將他們拒之門外。最後,三人全部落入李自成手中。 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從德勝門進入北京。 立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朝,就此走進歷史。
閱讀
一片石是個景色美麗的地方。位於山海關和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不遠的地方,南麵幾公裏外就是大海,北麵則是逶迤遠去的燕山山脈。這裏,差不多已經接近遼西走廊最為險峻的出入口處。很有意思的九門口水下長城,現今是一處文化遺產公園,招徠了眾多遊人看客。風景區裏有一個景觀,名字叫藏兵洞,據說是當年吳三桂先是防禦清兵、後是對抗李自成的軍事設施。如今看去,仍然透出一派陰森詭異。 這些快樂的看客中,應該有人知道,三百五十年前,這裏曾經發生過一次屍橫遍野的大會戰。是次大戰發生在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之間。在其當時,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中國大地上最重要的三支政治力量。在一片石,這三種力量第一次交織纏綿在一起,搏殺演變,最後,令中國的麵目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人類發展史一再證實,任何戰爭的最後勝利,都不是僅僅依靠軍事力量就能夠取得的。兩千多年前誕生的《孫子兵法》,至今被認為是中國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並在世界範圍內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這部偉大著作的作者認為,有五大要素決定戰爭勝敗:“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大體上,第一條指的是天理人心,第二、三兩條指的是天時地利,第四條指的是將領素質,第五條指的是誰更法令嚴明。他認為,隻要看清楚這五條,就可以知道勝利屬於誰。孫子認為,通過七個方麵的計較,可以知道上述五大要素的具體情形:雙方元首誰更有道?雙方將領誰更有才幹?雙方誰更占據天時地利?雙方誰更法製嚴明?雙方兵眾誰更強健?雙方部隊誰的練習更好?雙方誰更賞罰嚴明? 在這“五事七計”中,“道”——交戰雙方誰更合乎天理人心,也就是民心向背——最為重要,永遠是第一位的。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亦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謂也。實際上,講的就是政治清明與否的問題(參見李零《兵以詐立》第三講)。事實上,這一條根本就是靈魂。因為,它可以決定雙方將領的優劣,決定法令是否嚴明,決定兵眾與部隊的練習,當然也直接決定賞罰是否公正。 應用這種理念,可能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為代表的三種力量在一片石及其後來博弈的結果—— 歷史氣象研究證實,晚明時期全球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導致世界範圍內氣候大麵積、高強度的反常。在此期間,中國自然災難發生頻率極高。陝西、山西、河南等省份連續七年大旱,歷史文獻記載,當地人民吃光草根樹皮之後,爭食雁糞,甚至吃觀音土、青葉石充飢。據說,這些礦物質用水煮之後,呈糊狀,吃下去可以充飢。但幾日後,便在腸胃裏凝聚成塊,導致死亡。而真正意義上的人吃人現象,也在南北方大量出現。翻檢當日史料,很難找到政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減免賦稅、賑濟災民的努力。而催征各種苛捐雜稅的記錄則比比皆是。甚至崇禎皇帝死前一個月,還發出過一道詔書,命令各地官員加緊徵收賦稅。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在皇宮大內搜檢出三千七百萬兩白銀,舊藏黃金四十餘窖,約一百五十萬兩。在崇禎皇帝身邊擔任檢討的楊士聰著有《甲申核真略》一書,他記錄並感嘆說:“嗚唿!三千七百萬!拿出一個零頭就抵得上兩年加派了。”他很悲傷,無論如何也不明白聖明的皇帝究竟在想什麽。 帝國官場的景象也令人很難樂觀。當時,北京城裏有“餉不出京”一說。據說,發往各地的軍餉有一半以上要留在京城。其中,20%到30%是給各級財政主管官員的迴扣,另外20%到30%是打點各部門官員,以便朝中有人好升官。各種文獻中,對帝國官場幾乎無官不貪的情形有極多的記載,稱得上數不勝數。有兩句經典的設問,道出了當日的實情:“何處非用錢之地?何官非愛錢之人?”(《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六,韓一良。)於是,官因為錢而升,升了官自然加倍搜刮地皮以補償。人們普遍通過一個反問句式,確認著一個帝國時代的信條:若不能弄錢,當這個官幹什麽?
</br>
正當李自成已經預備退兵迴西安時,鎮守大同和鎮守宣化的大明帝國最高軍事長官先後送來了請求投降的書信,李自成大喜過望。隨後,陽和、居庸守軍也開城投降。就這樣,他真的如入無人之境地開到了北京城下。到北京城下之後,李自成感慨萬千地說了一句話:“要是再有一個周遇吉,我就到不了這兒了。” 三月十六日,崇禎皇帝為了穩定人心,召見了三十三位考選官。皇帝詢問他們“安人心、剿寇、生財足用”之計。史書記載說,召見中,皇帝忽而斟茶,忽而磨墨,忽而無緣無故地發笑,有些令人莫名其妙。中途,一個太監匆匆走來呈給皇帝一封密信。皇帝看後,臉色大變,隨即起身離去。那封密信中報告說,昌平已經失守。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來到北京城下。早朝時,大臣們誰都不敢說話,有人站在那裏隻是默默流淚。崇禎皇帝顯得有些神經質,時不時伏案寫幾個字,讓邊上的人看一眼,隨即抹去,別的人誰也不知道寫的是什麽。有一種說法,說他反覆寫的是“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此時此刻,他顯然忘記了一個事實,這些臣子都是在他十七年執政歲月中,被他培養、練習成這副模樣的。 三月十八日早朝,隻有三個官員前來朝見皇帝。大約,眾人已經知道皇帝在案子上寫的字了,所以,大家誰也不敢來觸皇帝的黴頭。當日深夜,皇帝召來太子兄弟三人,親手為三個兒子換上了破舊的衣服,為他們依次繫緊衣帶,叮囑他們:“今天你們還是皇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天亮以後,你們要忘掉自己的身份,隱藏好,不要告訴別人你們的姓名。見到老者要叫爺爺,見到年輕的叫叔叔。萬一能活下來,要為父母報仇,別忘了今天的告誡。”史書記載說,在場者淚如雨下。 隨後,皇帝將周皇後等妃嬪召來。周皇後說:“我侍奉皇帝十八年,你從來不肯聽人一句話,才會有今天。”朱由檢默然無語。周皇後摟著三個兒子哭成一團,隨後,命人將三個孩子送到外祖父家去,自己自縊而死。朱由檢將十五歲的女兒長平公主叫來,喊道:“你為什麽要生在帝王家?”隨即以左手掩麵,用右手揮劍,砍下了公主的左臂。據說,這位公主平素極為活潑可愛,臉上總是掛著笑臉,此時昏倒在地。朱由檢手中的劍掉在地上,公主算是撿迴了一條性命。 十九日淩晨時分,朱由檢在多方企圖逃出城受阻後,來到景山壽皇亭旁,在一棵老槐樹上自縊而死,陪伴他的隻有一位名叫王承恩的司禮太監。據說,朱由檢在自己的前衣襟上寫下了如下遺言: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有一種說法,說是衣襟上另外還寫了一行字:“百官俱赴東宮行在。”讓大臣們前去擁戴輔佐太子。但是,太子已經不可能有東宮了。史書記載說,太子兄弟三人被送出皇宮後,來到周皇後父親家。據說,這位外祖父不敢收留自己的三個外孫,將他們拒之門外。最後,三人全部落入李自成手中。 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從德勝門進入北京。 立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朝,就此走進歷史。
閱讀
一片石是個景色美麗的地方。位於山海關和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不遠的地方,南麵幾公裏外就是大海,北麵則是逶迤遠去的燕山山脈。這裏,差不多已經接近遼西走廊最為險峻的出入口處。很有意思的九門口水下長城,現今是一處文化遺產公園,招徠了眾多遊人看客。風景區裏有一個景觀,名字叫藏兵洞,據說是當年吳三桂先是防禦清兵、後是對抗李自成的軍事設施。如今看去,仍然透出一派陰森詭異。 這些快樂的看客中,應該有人知道,三百五十年前,這裏曾經發生過一次屍橫遍野的大會戰。是次大戰發生在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之間。在其當時,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中國大地上最重要的三支政治力量。在一片石,這三種力量第一次交織纏綿在一起,搏殺演變,最後,令中國的麵目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人類發展史一再證實,任何戰爭的最後勝利,都不是僅僅依靠軍事力量就能夠取得的。兩千多年前誕生的《孫子兵法》,至今被認為是中國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並在世界範圍內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這部偉大著作的作者認為,有五大要素決定戰爭勝敗:“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大體上,第一條指的是天理人心,第二、三兩條指的是天時地利,第四條指的是將領素質,第五條指的是誰更法令嚴明。他認為,隻要看清楚這五條,就可以知道勝利屬於誰。孫子認為,通過七個方麵的計較,可以知道上述五大要素的具體情形:雙方元首誰更有道?雙方將領誰更有才幹?雙方誰更占據天時地利?雙方誰更法製嚴明?雙方兵眾誰更強健?雙方部隊誰的練習更好?雙方誰更賞罰嚴明? 在這“五事七計”中,“道”——交戰雙方誰更合乎天理人心,也就是民心向背——最為重要,永遠是第一位的。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亦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謂也。實際上,講的就是政治清明與否的問題(參見李零《兵以詐立》第三講)。事實上,這一條根本就是靈魂。因為,它可以決定雙方將領的優劣,決定法令是否嚴明,決定兵眾與部隊的練習,當然也直接決定賞罰是否公正。 應用這種理念,可能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為代表的三種力量在一片石及其後來博弈的結果—— 歷史氣象研究證實,晚明時期全球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導致世界範圍內氣候大麵積、高強度的反常。在此期間,中國自然災難發生頻率極高。陝西、山西、河南等省份連續七年大旱,歷史文獻記載,當地人民吃光草根樹皮之後,爭食雁糞,甚至吃觀音土、青葉石充飢。據說,這些礦物質用水煮之後,呈糊狀,吃下去可以充飢。但幾日後,便在腸胃裏凝聚成塊,導致死亡。而真正意義上的人吃人現象,也在南北方大量出現。翻檢當日史料,很難找到政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減免賦稅、賑濟災民的努力。而催征各種苛捐雜稅的記錄則比比皆是。甚至崇禎皇帝死前一個月,還發出過一道詔書,命令各地官員加緊徵收賦稅。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在皇宮大內搜檢出三千七百萬兩白銀,舊藏黃金四十餘窖,約一百五十萬兩。在崇禎皇帝身邊擔任檢討的楊士聰著有《甲申核真略》一書,他記錄並感嘆說:“嗚唿!三千七百萬!拿出一個零頭就抵得上兩年加派了。”他很悲傷,無論如何也不明白聖明的皇帝究竟在想什麽。 帝國官場的景象也令人很難樂觀。當時,北京城裏有“餉不出京”一說。據說,發往各地的軍餉有一半以上要留在京城。其中,20%到30%是給各級財政主管官員的迴扣,另外20%到30%是打點各部門官員,以便朝中有人好升官。各種文獻中,對帝國官場幾乎無官不貪的情形有極多的記載,稱得上數不勝數。有兩句經典的設問,道出了當日的實情:“何處非用錢之地?何官非愛錢之人?”(《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六,韓一良。)於是,官因為錢而升,升了官自然加倍搜刮地皮以補償。人們普遍通過一個反問句式,確認著一個帝國時代的信條:若不能弄錢,當這個官幹什麽?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