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大風霾,在古代的星相術士眼中,是邊事刀兵大起的徵象,乃大兇之兆。元旦吉日出現這種景象,在漫天狂風沙暴中,把皇帝一個人孤零零地晾在偌大的宮殿裏,推想起來,朱由檢的心可能會涼到了骨頭中。為此占卜,占詞曰:“風從幹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無福。”再占一卦,卦辭更糟,曰:“星入月中,國破君亡。”全都是大不吉之語,沒有一句能夠寬慰人心的。(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風變地震。)據說,崇禎皇帝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一位長者給了他一張紙,上麵寫著一個“有”字。崇禎皇帝拿給大家看,眾人都說是大吉大利之兆,主“大有”、“富有天下”之意。後來,有一個會拆字解夢的人告訴他,這個字很不祥,因為“有”字拆開,就是“大不成大,明不成明”,表示大明殘破不堪的意思。崇禎皇帝黯然失色,不過,據說他沒有怪罪那個口無遮攔的傢夥。此時此刻,假如他知道李自成正在西安城裏為建立大順國而忙碌的話,他心中的感受可能就真的不說也罷了。  當此時,李自成的勢力在河南、湖北、陝西、山西等地迅猛發展,出兵北京的計劃正在落實之中。南方地區同樣烽火連天。張獻忠率大軍由南昌南下,連續攻占長沙、衡州,江西、廣西的許多地方也相繼陷落。進入甲申年後,張獻忠溯江西上,進入四川,擊敗了對朝廷忠心耿耿的聞名女將軍秦良玉,一舉攻占了萬縣等地。  朱由檢萬般無奈。他焚香沐浴後禱告天地,請求神靈指示。結果,扶乩之後神仙的迴答是:“帝問天下事,官貪吏要錢。八方七處亂,十灶九無煙。黎民苦中苦,幹坤顛倒顛。幹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崇禎皇帝看後,默默無言。  正月初三,崇禎皇帝召來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官員,詢問禦寇之策。李明睿請他命所有人等迴避,然後直截了當地建議,值此天下洶洶之際,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南遷。迴到大明朝祖先開基創業的南京去。就當時的情形看,整個國家隻有江浙一帶還稍許平靜一些。  朱由檢沉思良久,說:“這件事關係過於重大,不可隨便說出口。”然後,他用手向上指指天,意思是,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勸他當機立斷,免得事到臨頭後悔莫及。朱由檢說:“這事兒我早就想辦了,可沒有人贊助,所以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我很吻合,外邊不願意怎麽辦?此事重大,你務必保密,切不可輕易泄漏出去。否則,你的罪過不小。”  到此時為止,這南遷之議可能是朱由檢唯一一個延緩大明帝國生氣命脈的機會了。可惜,這位皇帝政治才能與個人品性上的重大缺陷又一次在這重大歷史關頭髮揮了作用。哲人曰:“性格即命運。”信哉斯言!一個人的命運是由該人的性格與素質決定的。揆諸朱由檢的一生,便是這句名言最好的、毋庸置疑的注釋。他的品性表明,把自己吊死在景山下的那棵樹上,可能是這位皇帝最恰當的出路。而大明帝國這朱家天下的命運,也由於有了這位皇帝,就此成為命中注定。  朱由檢的皇後姓周,是一位端莊穩重的美貌女子。史書記載說,看到她的人,會“瞑眩不自持”,表明她的相貌可能十分光彩照人。她為朱由檢生了三個兒子,二人的感情應該很不錯。據說,這位周皇後自幼熟讀經史,與崇禎皇帝很有共同語言。但她從不幹預朝政,也不為自己的娘家人謀取什麽私利。至此天下大亂之際,有一天,她非凡委婉地對皇帝說:“我們在南京還有一個家呢。”沒想到,那朱由檢馬上聲色俱厲地追問她是什麽意思?追問她聽誰說要南遷?嚇得皇後再也不敢多說什麽。  張嫣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皇後,是朱由檢的皇寡嫂。這是明朝有名的賢後。她知書達理,對小叔子很好,曾經幫助朱由檢度過了繼位之初的困難時日。朱由檢非凡敬重自己的這位嫂子。然而,她反對南遷,認為這將損害皇帝小叔子的形象。朱由檢聽說後,馬上怒氣沖沖地前去質問張皇後,聽誰說自己要南遷?張皇後知道事關人命,果斷不肯說出人名。崇禎皇帝再三逼問,最後,張皇後表示,假如皇帝一定不依不饒地逼問是誰說的話,自己可以自殺謝罪。朱由檢這才悻悻作罷。


    閱讀


    由此,給人造成了一個強烈的錯覺,就是皇帝是果斷反對南遷的。誠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  實際上,崇禎皇帝心裏可能極度矛盾。一方麵,他應該很清醒地知道,南京作為留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且有重兵駐守。在那裏是有可能再圖振作的。為此,他秘密命令在天津海邊預備了兩百艘海船和一千名精兵衛隊,隨時預備揚帆南行。另一方麵,他非凡害怕臣民認為自己怯懦,害怕丟麵子。其中,可能也有害怕動搖民心的意思。為此,他猶豫不決,首鼠兩端。  隨著李自成大軍日益逼近北京,李明睿再也無法沉默,他公開上書皇帝,建議立即南遷。崇禎皇帝猶豫不決。  幾天後,相當於今天中紀委書記的左都禦史李邦華建議,皇帝自己留在北京,讓太子到南京監國。崇禎皇帝繼續猶豫不決。  見此情景,李邦華再退一步,請皇帝將兩位皇子分封到太平、寧國二府,以便拱衛南北兩京。崇禎皇帝還是猶豫不決。史書記載,皇帝“拿著奏疏,繞殿徘徊,一邊讀一邊嘆氣”——仍然是猶豫不決。  刑部尚書徐石麒提醒大家:“倘若觀望狐疑,導致想走也走不了的話,後果就不忍說了。”(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卷六,徐寶摩小紀。)  恰在此時,出現了一位觀點極端忠君愛國、非凡慷慨激昂的官員,此人名叫光時亨。他上書皇帝,激烈彈劾李明睿。這一來,皇帝又猶豫了,在朝堂上,他一反私下的主張,慷慨激奮地公布:“國君死社稷,正也,我下定決心了。”  李明睿不理那一套,再次上書,請求一天都不要耽擱,立即南遷。光時亨也更加激烈,指出“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許多大臣覺得皇帝似乎也反對南遷,於是紛紛附議,請殺明睿以安天下。皇帝的表現則是在殿堂上,當著群臣的麵,又一次說了許多頗動感情的、同樣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的話。退朝後,他卻極度鬱悶,懊惱透頂,對身邊的近侍說:“光時亨真該死,我姑且饒他這一次。”這位總是在顛三倒四中殺伐決斷的皇帝,偏偏在最需要決斷的時候,變得毫無決斷。而經過他十七年的殺伐荼毒,如今,他的身邊遍布貪瀆庸懦、投機取容之輩,已經沒有什麽人能夠幫助他挽狂瀾於既倒了。  時機就這樣靜靜地滑走了。皇帝再也不會有下一次了。  李自成進北京後,李邦華等主張南遷的大臣或逃走,或自殺,堅不投降。偏偏是那位光時亨,幾乎是在第一時間便投降了李自成。翻檢史書,中國曆朝歷代的官場,似乎非凡適宜這種官員繁衍生息。每到歷史轉折的要害時刻,這種人便會層出不窮。從來沒有人在文化與製度的層麵上探究一下,這個非常聰明、數千年以忠孝仁信、禮義廉恥為號召的民族,何以竟會如此?  史料顯示,李自成包圍北京之後,那位刑部尚書徐石麒所預言的情形出現了,崇禎皇帝朱由檢曾經多次試圖脫出危城,逃往南方,然“欲遷不得”,均沒有如願。最後,他隻能在一個太監的陪伴下,走向景山下的那棵樹,走向那令他的臣子所“不忍言”的結局。  這種情形雖然令人扼腕,然而,知道了上麵的故事之後,大約沒有人會反對,景山,真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最應該去的地方。  在此前後發生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從西安到北京,約兩千多華裏。李自成在他進軍北京的路上,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境。然而,在山西代州西麵的寧武關,他遭碰到了極其頑強的反抗。代州守將周遇吉殺掉前來勸降的使者,一麵加強城防,一麵出兵奇襲,在城內彈盡糧絕,城外絕無援兵的情勢下,他退守寧武關,居然率兵連連重創李自成大軍,李自成有四員驍將戰死在這裏,士兵陣亡者達一萬多人,傷者無計其數。有史書記載說,後來,李自成率軍開進北京時,隊伍中有大量傷殘者,據說,都是在代州—寧武關戰爭中負傷的。  最後,李自成憑藉壓倒優勢的兵力,經過真正的殊死戰,才終於打通了這座關口。周遇吉戰死,他的家人全部殉國。這使李自成十分震動。他無論如何沒有想到,到了這個時刻,大明朝居然還有如此堅強的捍衛者和忠誠無畏的戰士。為此,他產生了返迴陝西去的念頭。因為,與這裏比起來,前方許多險關要塞如大同、陽和、宣化、居庸,都是聞名的軍事重鎮,全部都有重兵防守,若是這樣打下去,恐怕就剩不下多少人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亞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亞平並收藏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