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閱讀
然而,圈地令下達後,在執行過程中卻演變得一塌糊塗,成了事實上無代價掠奪當地人民土地的、名副其實的惡政。圈地所到之處,原來的主人立即被驅逐出去,房產田地被無償占有,甚至妻子兒女都有被強行留下為奴為仆為妾的。當時,中心政府下令,為了保證滿、漢民眾不至於發生糾紛,要將他們的居住地分開來,因此,要求地方政府務必根據土地質量,給那些土地被圈給滿人的漢人以補償。但實際上,這些政策口惠而實不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由此,造成京畿地區大批人口流離失所。一時間,各種史籍中,布滿了當地人民背井離鄉、逃荒要飯、土地撂荒、吃糠咽菜的記載。 與此相關聯的,則是產生了一個怪怪的社會現象:投充。 所謂投充,指的是自由民自願投到滿人門下充當奴僕。這種現象在當時的京畿地區曾經大量出現。中心政府聽之任之,多爾袞甚至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可以“為貧民衣食開一條生路”。實際上,願意給人做奴做仆的天生賤骨頭應該不是很多,這種反常現象一定是因為迫不得已才會發生,和漢族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有關,和八旗軍兵的威勢脅迫有關,可能也和逃避徭役賦稅有關。因為投充為奴之後,這種徭役賦稅就可以豁免,至於其定額是否轉嫁到別人頭上,就顧不了那麽多了。因此,在這一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漢人不得不給滿人種地、做奴做仆和當差納稅的局麵。 除上述者外,另外一項名聲很壞的惡法就是逃人法。早在努爾哈赤的後金時期,女真人就曾經以暴力將大量漢族自由民轉變為自己的奴隸。因此,這些奴隸的逃亡,也就成為困擾後金政權與大清朝的一個大麻煩。當年皇太極出兵朝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朝鮮把大批逃亡漢人交還給明朝,不肯將他們遣返後金。如今,這種逃人現象愈演愈烈。順治初年,甚至幾個月間就有數萬人逃走。為此,清朝中心政府製定了極為嚴酷的逃人法。並在兵部裏設置一位副部長,組成龐大機構專門緝捕逃人。 該法令的主旨在於保護滿族人的財產不受損失,因此,就將懲罰重點放到那些收留或藏匿這些逃人的人家身上。這些人不但自己會失去性命,就連左鄰右舍的十戶人家也都要被牽連同坐。 大清朝冊封的四大漢族異姓王之一耿仲明,曾經收留了一批漢族逃人,結果被發現,最後,這位為大清朝立下過汗馬功勞的王爺不得不自殺謝罪。廣西巡撫,相當於今天省長的郭肇基被查出藏匿了五十三名逃人,結果,這位省長被處死,家產全部沒收。 當時,有一些滿、漢流氓勾結起來,假扮成逃人,躲藏到一些殷實人家,然後,再以檢舉揭發相威脅,以敲詐錢財。史書記載說,為此而傾家蕩產者不計其數。並且,花樣翻新,到了令人防不勝防的地步。一些絕望的逃人,也在走投無路之際,選擇了自殺一途。康熙八年的清代官方史書記載說:“八旗家丁上報的自殺人數每年都不少於兩千人。”(《清史稿》列傳五十,朱之弼)。同年,親政後的康熙皇帝曾經對這些旗人家中屢屢發生的奴僕投水、自縊事件發出過譴責和警告(《清聖祖實錄》卷三十)。 順治年間,有一位名叫李裀的監察官員,上書皇帝,認為逃人現象有“七可痛心”,建議國家改變一味的嚴刑峻法。他說得精闢而微,布滿了憂國憂民的一片赤誠。誰知,經過滿清諸王貝勒討論,竟認為李裀雖然是監察官員,應該答應他發表意見,他所說的一切,按照法律也無罪,但他說的“七可痛心”卻情由可惡,因此,應該處死。就是說,法律這玩意兒,必須服從權貴們的感覺。他們也知道這種事情太不光彩,但在利益和名聲之間,他們選擇了利益,然後,企圖以強力來堵住大家的嘴,似乎以為這樣一來,不光彩就會變成光彩了。孰不知,如此一來,事情隻會變得更糟,不光彩也變成了加倍的醜惡。並且,留下了極深的隱患。最後,皇上開恩,將他痛打一頓,然後,流放到了令人談而色變的寧古塔。第二年,這位忠心耿耿的監察官員就死在了那裏。
閱讀
與易中天、於丹不同,“李亞平式”全新解讀明末清初歷史大變局 ——《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問世 與易中天、於丹式的解古說史不同,聞名旅美學者李亞平自成一家。當他的新作《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的問世,獨樹一幟的“李亞平”式解讀現象形成了。 繼《帝國政界往事》(大宋實錄)、(大明實錄)連續兩年頭榜暢銷之後,聞名旅美學者李亞平的又一本膾炙人口的傾心力作《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照樣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隆重出版發行。 時下,“說古講史”文化現象仍然是方興未艾。但與流行的易中天、於丹式解讀不同,李亞平對人文歷史的解讀可謂自成一家。這在他的前兩部《帝國政界往事》(大宋實錄)與《帝國政界往事》(大明實錄)已經能看得出來。 易中天、於丹式解讀與李亞平式的解讀,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易中天式解讀是對人文歷史的“說”,把當時的人文歷史事件給大家理順,重在闡釋其來龍去脈和發生過程。而李亞平式的解讀則在於,他站在歷史事實之上的獨到新奇的觀點。其對歷史的解讀不僅僅在於歷史事實本身的再現。最重要的是,他的觀點,有稜有角,完全是自己獨特個性的見解因而自成一家,依靠於歷史事實又超越於歷史事實之外。 李亞平新作《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分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歷史的拐角處》兩部。 從該書中,一方麵,我們可以讀到,一個支撐了數百年的帝國大廈的傾覆,一個強悍北方部族的崛起,一個朝氣蓬勃的嚴正王朝的興盛與沒落……該書真實再現了兩麵三刀大陣營、多股勢力,九位皇帝,八位權臣,一位攝政王,一位太後在改朝換代與權力鬥爭中的權謀、博弈、殺伐與創建…… 另一方麵,作品最吸引人的還是李亞平式的獨到潑辣的解讀。 《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分別圍繞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這五位前清帝王,李亞平在尊重公認史實的前提下,突出揭秘性和爭議性,以現代人文主義觀點解讀歷史,探究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王朝的宮廷政治風雲和宮闈秘事。 在《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中,作者說,和那些古代遊牧民族的英雄們如成吉思汗等比較起來,假如要找出努爾哈赤究竟有什麽優點,大約隻能說,他很幸運,因為他有兩個不錯、或者說是優秀的兒子——皇太極和多爾袞。假如不是因為這兩個兒子,他和他的什麽八旗製度可能像“四長製”、“大人會議”之類一樣,早就煙消雲散在歷史的塵埃裏麵了。真正值得深入考究的是:為什麽大明帝國——一個如此成熟、富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饒、自我感覺又如此之好的國家,怎麽就會被一個人口還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文化發展剛剛離開漁獵時代、起家於窮鄉僻壤的半原始部落,搞得如此之狼狽,最後竟至萬劫不復? 在《前清秘史——在歷史的拐角處》中,作者說,大清帝國政治製度由軍事貴族共和製向集權專製的轉變,由努爾哈赤埋下伏筆,由皇太極發端,由多爾袞、順治、康熙加快了腳步,由雍正皇帝完成,並在雍正與幹隆父子手中,以最終取消八王——王公大臣議政製度為標誌,與帝王政治傳統完全合流,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真正的專製暴政。從此,這個王朝發生的故事,和歷朝歷代比較起來,在政治上便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了。假如說有的話,那就恰如米蘭?昆德拉所說:這裏不會變得更好,也不會變得更壞,隻會變得更可笑了。 書中諸多“李亞平式“的解讀,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剛一問世,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吳思、李零、秦暉等國內知名名家學者一致推薦。
</br>
然而,圈地令下達後,在執行過程中卻演變得一塌糊塗,成了事實上無代價掠奪當地人民土地的、名副其實的惡政。圈地所到之處,原來的主人立即被驅逐出去,房產田地被無償占有,甚至妻子兒女都有被強行留下為奴為仆為妾的。當時,中心政府下令,為了保證滿、漢民眾不至於發生糾紛,要將他們的居住地分開來,因此,要求地方政府務必根據土地質量,給那些土地被圈給滿人的漢人以補償。但實際上,這些政策口惠而實不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由此,造成京畿地區大批人口流離失所。一時間,各種史籍中,布滿了當地人民背井離鄉、逃荒要飯、土地撂荒、吃糠咽菜的記載。 與此相關聯的,則是產生了一個怪怪的社會現象:投充。 所謂投充,指的是自由民自願投到滿人門下充當奴僕。這種現象在當時的京畿地區曾經大量出現。中心政府聽之任之,多爾袞甚至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可以“為貧民衣食開一條生路”。實際上,願意給人做奴做仆的天生賤骨頭應該不是很多,這種反常現象一定是因為迫不得已才會發生,和漢族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有關,和八旗軍兵的威勢脅迫有關,可能也和逃避徭役賦稅有關。因為投充為奴之後,這種徭役賦稅就可以豁免,至於其定額是否轉嫁到別人頭上,就顧不了那麽多了。因此,在這一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漢人不得不給滿人種地、做奴做仆和當差納稅的局麵。 除上述者外,另外一項名聲很壞的惡法就是逃人法。早在努爾哈赤的後金時期,女真人就曾經以暴力將大量漢族自由民轉變為自己的奴隸。因此,這些奴隸的逃亡,也就成為困擾後金政權與大清朝的一個大麻煩。當年皇太極出兵朝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朝鮮把大批逃亡漢人交還給明朝,不肯將他們遣返後金。如今,這種逃人現象愈演愈烈。順治初年,甚至幾個月間就有數萬人逃走。為此,清朝中心政府製定了極為嚴酷的逃人法。並在兵部裏設置一位副部長,組成龐大機構專門緝捕逃人。 該法令的主旨在於保護滿族人的財產不受損失,因此,就將懲罰重點放到那些收留或藏匿這些逃人的人家身上。這些人不但自己會失去性命,就連左鄰右舍的十戶人家也都要被牽連同坐。 大清朝冊封的四大漢族異姓王之一耿仲明,曾經收留了一批漢族逃人,結果被發現,最後,這位為大清朝立下過汗馬功勞的王爺不得不自殺謝罪。廣西巡撫,相當於今天省長的郭肇基被查出藏匿了五十三名逃人,結果,這位省長被處死,家產全部沒收。 當時,有一些滿、漢流氓勾結起來,假扮成逃人,躲藏到一些殷實人家,然後,再以檢舉揭發相威脅,以敲詐錢財。史書記載說,為此而傾家蕩產者不計其數。並且,花樣翻新,到了令人防不勝防的地步。一些絕望的逃人,也在走投無路之際,選擇了自殺一途。康熙八年的清代官方史書記載說:“八旗家丁上報的自殺人數每年都不少於兩千人。”(《清史稿》列傳五十,朱之弼)。同年,親政後的康熙皇帝曾經對這些旗人家中屢屢發生的奴僕投水、自縊事件發出過譴責和警告(《清聖祖實錄》卷三十)。 順治年間,有一位名叫李裀的監察官員,上書皇帝,認為逃人現象有“七可痛心”,建議國家改變一味的嚴刑峻法。他說得精闢而微,布滿了憂國憂民的一片赤誠。誰知,經過滿清諸王貝勒討論,竟認為李裀雖然是監察官員,應該答應他發表意見,他所說的一切,按照法律也無罪,但他說的“七可痛心”卻情由可惡,因此,應該處死。就是說,法律這玩意兒,必須服從權貴們的感覺。他們也知道這種事情太不光彩,但在利益和名聲之間,他們選擇了利益,然後,企圖以強力來堵住大家的嘴,似乎以為這樣一來,不光彩就會變成光彩了。孰不知,如此一來,事情隻會變得更糟,不光彩也變成了加倍的醜惡。並且,留下了極深的隱患。最後,皇上開恩,將他痛打一頓,然後,流放到了令人談而色變的寧古塔。第二年,這位忠心耿耿的監察官員就死在了那裏。
閱讀
與易中天、於丹不同,“李亞平式”全新解讀明末清初歷史大變局 ——《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問世 與易中天、於丹式的解古說史不同,聞名旅美學者李亞平自成一家。當他的新作《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的問世,獨樹一幟的“李亞平”式解讀現象形成了。 繼《帝國政界往事》(大宋實錄)、(大明實錄)連續兩年頭榜暢銷之後,聞名旅美學者李亞平的又一本膾炙人口的傾心力作《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照樣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隆重出版發行。 時下,“說古講史”文化現象仍然是方興未艾。但與流行的易中天、於丹式解讀不同,李亞平對人文歷史的解讀可謂自成一家。這在他的前兩部《帝國政界往事》(大宋實錄)與《帝國政界往事》(大明實錄)已經能看得出來。 易中天、於丹式解讀與李亞平式的解讀,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易中天式解讀是對人文歷史的“說”,把當時的人文歷史事件給大家理順,重在闡釋其來龍去脈和發生過程。而李亞平式的解讀則在於,他站在歷史事實之上的獨到新奇的觀點。其對歷史的解讀不僅僅在於歷史事實本身的再現。最重要的是,他的觀點,有稜有角,完全是自己獨特個性的見解因而自成一家,依靠於歷史事實又超越於歷史事實之外。 李亞平新作《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分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歷史的拐角處》兩部。 從該書中,一方麵,我們可以讀到,一個支撐了數百年的帝國大廈的傾覆,一個強悍北方部族的崛起,一個朝氣蓬勃的嚴正王朝的興盛與沒落……該書真實再現了兩麵三刀大陣營、多股勢力,九位皇帝,八位權臣,一位攝政王,一位太後在改朝換代與權力鬥爭中的權謀、博弈、殺伐與創建…… 另一方麵,作品最吸引人的還是李亞平式的獨到潑辣的解讀。 《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分別圍繞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這五位前清帝王,李亞平在尊重公認史實的前提下,突出揭秘性和爭議性,以現代人文主義觀點解讀歷史,探究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王朝的宮廷政治風雲和宮闈秘事。 在《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中,作者說,和那些古代遊牧民族的英雄們如成吉思汗等比較起來,假如要找出努爾哈赤究竟有什麽優點,大約隻能說,他很幸運,因為他有兩個不錯、或者說是優秀的兒子——皇太極和多爾袞。假如不是因為這兩個兒子,他和他的什麽八旗製度可能像“四長製”、“大人會議”之類一樣,早就煙消雲散在歷史的塵埃裏麵了。真正值得深入考究的是:為什麽大明帝國——一個如此成熟、富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饒、自我感覺又如此之好的國家,怎麽就會被一個人口還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文化發展剛剛離開漁獵時代、起家於窮鄉僻壤的半原始部落,搞得如此之狼狽,最後竟至萬劫不復? 在《前清秘史——在歷史的拐角處》中,作者說,大清帝國政治製度由軍事貴族共和製向集權專製的轉變,由努爾哈赤埋下伏筆,由皇太極發端,由多爾袞、順治、康熙加快了腳步,由雍正皇帝完成,並在雍正與幹隆父子手中,以最終取消八王——王公大臣議政製度為標誌,與帝王政治傳統完全合流,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真正的專製暴政。從此,這個王朝發生的故事,和歷朝歷代比較起來,在政治上便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了。假如說有的話,那就恰如米蘭?昆德拉所說:這裏不會變得更好,也不會變得更壞,隻會變得更可笑了。 書中諸多“李亞平式“的解讀,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剛一問世,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吳思、李零、秦暉等國內知名名家學者一致推薦。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