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表麵慷慨激昂實則其媚入骨的取媚之術,實在是太能搔到皇太極的癢處了。受過有著近兩千年歷史的帝製、儒家思想訓練和朱元璋強化培訓的漢族官員與知識分子們,在此方麵的才能早已達於化境,其解語花一般的善解人意,已經錘鍊得登峰造極、爐火純青,以致無往而不勝、無堅而不摧。揣度皇太極聽到這些言論時的心境,應該是高興得想翻跟頭才對。


    皇太極:在權力的祭壇上(10)


    為此,皇太極採取大量措施貫徹這一意圖。繼位伊始,皇太極沿襲舊製,仍然在八旗設置八位總管大臣,但擴大了他們的權限。規定,“凡議國政,與諸王貝勒偕坐共議之”。(王先謙《東華錄》,天命十一年九月。)同時,增設十六位佐管大臣、十六位調遣大臣。兩年後,以不願三大兄長貝勒過於操勞的名義,取消了四大貝勒按月輪值掌理國政的製度,改由諸小貝勒代理(《清太宗實錄》卷五)。同時,實行科舉考試,大量選拔漢族儒生士大夫進入政府各部門。再過三年,完全仿照明朝製度,設立六部,製訂各種儀仗禮儀,取消四大貝勒並肩而坐之製,並在住房、行路、儀仗等方麵突出了皇權高於一切的特徵。設置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等等。這些措施,全部可以作多重理解,譬如,可以理解成適應了形勢的發展,可以理解成完善了國家管理製度,可以理解成實現了政府機構正規化,等等。


    同時,這些舉措也和修理三大貝勒一樣,實實在在地達到了“君權至上”的目的。


    此時,大明帝國已經爛到了骨頭裏,皇太極和漢官們所要仿效的卻是那朽爛的製度。他們明明身體在向前走,頭卻偏偏扭到背後去尋找方向。此種狀況,隻能說明一個問題,他們政治思維的發育已經停止,他們的頭腦已經凝固,滋養心靈的政治智慧資源已經枯竭。


    到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就此,努爾哈赤於天命七年三月規定並實施了十餘年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製度——那具有濃厚貴族共和色彩,酷似上議院的製度,變成了和碩貝勒共“議”國政製度,和碩貝勒差不多變成了附庸和婢女。大清朝由此進入了帝權獨尊時代。從此,就應該稱唿其為大清帝國了。從那時起,註定了皇太極沒有能夠超越升華於他的時代,註定了他無法在中國歷史上占據更加崇高而偉大的地位,而大清朝隻能作為中華帝國垂死前最後迴光返照的宿命,也由此註定。


    皇太極在其執政歲月中,幹過幾件混帳事兒,樁樁件件被記錄在案,大清朝官方史書上亦有記載,應該不必懷疑。


    天聰元年三月,皇太極繼位後半年,一位名叫嶽起鸞的讀書人上書皇太極,建議他不要進兵朝鮮,應該和明朝議和,盡快把俘獲的漢人歸還給明朝。皇太極認為,議和可以,但俘獲的人乃“天之所與,豈可復還敵國耶”,隨即讓漢官討論此事。誰知,漢官們竟義憤填膺,所有人都發起怒來,一致認為該人最好的出路是被判處死刑。皇太極不同意,認為不能因為別人提不同意見而殺人,那樣就沒有人敢說真話了。不料,漢官們不依不饒,一再力請,說是此人蓄謀向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結果,皇太極就把這個讀書人幹掉了(《清太宗實錄》卷二)。


    十二年後,崇德三年八月,禮部承政祝世昌建議皇太極,改變把俘虜的妻子淪作娼妓的做法。不料,皇太極大怒,下令痛加批駁,並嚴厲查處。最後,將相當於禮部尚書即部長的祝世昌發配到極寒的邊遠之地,將為他潤色文稿的助理啟心郎孫應時處死,還牽連了幾位贊同這一看法的官員(《清太宗實錄》卷四十三)。揣度皇太極的心理,可能也覺得這種做法不是什麽光彩事兒,但又害怕此事過於敏感,張揚開既丟人又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於是就將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聰明孩子殺死了。


    另外兩件特殊殘暴的事情發生在鬆錦大會戰中。鬆山城破後,皇太極下令,除了洪承疇之外,其餘被俘的三千多人一律處死。隨後不久,錦州城內“糧盡,人相食,戰守計窮”。守城主將祖大壽率部投降。結果,清軍入城後,“屠戮城中人民”,將全城洗劫一空。皇太極更下令,除祖大壽家人及婦女兒童外,已經跟隨祖大壽放下武器的三千餘守城官兵,全部被殺死(《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七)。這兩次殺俘、殺降事件與皇太極一貫的做法差距很大。有人認為,這是為了殺給洪承疇和祖大壽看,以寒他們的膽,令他們對自己更加感恩戴德。顯然,不管為了什麽,都不能成為這種惡行被原諒和饒恕的理由。


    皇太極:在權力的祭壇上(11)


    皇太極先後五次率領或者派遣大軍,繞道進入關內燒殺搶掠,給至少數百萬生靈帶來深重痛苦。皇太極認為,這個責任,應該由明朝皇帝和政府來負。在某種意義上,這並非毫無道理。在近四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祈願,在這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的土地上,這種同類相殘能夠成為過去時。


    公元1643年,是為大明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八月九日亥時,即夜九點到十一點之間,皇太極坐在瀋陽皇城中宮清寧宮東暖閣的南炕上,端坐著猝然死去。從症狀上判斷,很有可能是高血壓導致的腦溢血。死前有兩道“遺諭”,內容是安排減免朝鮮歷年貢額等,隻字未提身後繼承人之類事項(《清世祖實錄》卷二)。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亞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亞平並收藏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