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金汗國軍隊明明出現在北京城的東北角,大師出城後卻徑直向西南方向殺去。誰知,這位大師不走運,偏偏皇太極派出了一支部隊,在北京西南方向活動。結果,申大師和他的七千神兵神將一路如入無人之境、沒有遇到任何對手地殺到盧溝橋畔,剛剛以為可以鬆口氣時,卻迎頭撞上了真正的兇神惡煞。最後,皇帝用七萬兩白銀打造的一支神仙部隊,據說頃刻之間便被宰殺得毛幹爪淨,連大師都被砍掉了腦袋。
此刻的皇帝,已經全然失去了進行正確判斷與決斷的能力。在著意撫慰袁崇煥的同時,將其他地方來援的部隊放進城中休整,卻堅決不允許袁崇煥帶來的部隊進城。致使袁崇煥隻能率領疲憊的部下,與皇太極作殊死戰。
平心靜氣地觀察此時的情勢,的確與五百年前嶽飛被殺之前的形勢頗有幾分相似。當時,金國大軍統帥兀珠允諾宋高宗趙構和他的宰相秦檜,談和可以,歸還陝西河南失地也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殺掉嶽飛。後來,經過淮西之戰,在皇帝趙構的授意下,由秦檜主持,冤殺嶽飛,雙方便真的達成了和議。
以此返觀今日之情勢,在袁崇煥與皇太極的長期博弈中,皇太極對於和談似乎總是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同時,一再以可以考慮歸還遼東土地為誘餌,要求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如今,毛文龍已死,袁崇煥可能真的認為通過和談,可以收復遼東失地了。他不知道,皇太極需要和談與他袁崇煥需要和談一樣,是有自己目的的。皇太極想要的應該不僅僅是毛文龍的腦袋,他的目標,指向的其實正是袁崇煥自己。
此時此刻,大明帝國重臣中,出什麽主意的都有,唯獨沒有人敢說出議和的話來。因為,隻要這話一出口,立即就將被看成是秦檜再世,可能很快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在後世的史家中,始終有一種看法,認為皇太極深謀遠慮,在和袁崇煥的博弈中,實際上是設計了一個連環借刀殺人計,用歸還遼東失地為誘餌,借袁崇煥的刀,殺死毛文龍。然後,以此為契機,一步一步將袁崇煥推到一個百口莫辯的境地,再借崇禎皇帝的刀,殺死袁崇煥。
在後代的戰爭史學者那裏,一個很大的疑問似乎也在佐證著這種看法。
仔細翻檢當日的史料,戰爭史學者們很難找到皇太極發起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動機究竟何在?他的作戰目的是什麽?在現有的史料中幾乎全無記載。是為了搶掠物資?為了威脅明室京師?為了在反方向上打通山海關這一主要作戰通道?似乎全都有一點,又似乎全都不完全是這麽迴事兒。在懸師深入數千裏,孤軍奮戰於充滿敵意的汪洋大海之中時,皇太極竟然能夠於鎮日廝殺的百忙當中,從容展布,將其最大之殺父勁敵袁崇煥置於必死之冤獄。然後,在敵人的土地上,優悠遊走、予取予奪達七個月之久,最後,儀態雍容地全身而返。就憑這一點,皇太極的此次軍事冒險行動已經足夠在世界戰爭史上耀眼奪目,而皇太極本人也足夠稱為東方式政治博弈的絕頂高手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7)
事實上,皇太極是不是真的如此深謀遠慮,已經並不那麽重要了。重要的是,實際發生的一切已經形成了和上述說法一模一樣的線條,形成了對於皇太極來說最為有利的一種情勢。據說,皇太極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堅持閱讀大明朝的邸報,對大明帝國君臣瞞上欺下的一套了如指掌。在頻繁的博弈互動中,皇太極應該很清楚地知道袁崇煥並沒有將他與自己和談的情形完全報告給皇帝。對於袁崇煥來說,皇帝授予了他處理遼東事務的全權,這樣做並非全無道理。而對於皇帝來說,雖然給了袁崇煥這種權力,卻又似乎並沒有做好這樣的思想準備。由此,皇太極幾乎分毫不差地拿捏著帝國官場、崇禎皇帝和袁崇煥的心理。最終,將袁崇煥送上了百口莫辯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他那看似從《三國演義》中學來的簡單一招中,包含了太多交手雙方的社會心理因素。其中,誠如我們到目前為止所看到的那樣,最重要的幾個方麵幾乎匯集了所有在中國形成悲劇的基本要素。給皇太極出這個主意的人,應該是範文程。這個人實在是太了解中國官場中人的行事品格,太了解他故國的皇帝與臣子之間的遊戲規則,也太了解我們帝國的帝製傳統和皇帝了。
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禎皇帝召見袁崇煥等文武官員。史書記載說,袁崇煥將前來傳旨的使者留在營中,自己穿著青衣小帽來到朝廷。習慣上,帝國官員隻有待罪在身時才會如此打扮。崇煥“先張皇敵勢聳朝臣,冀成款議。見上亦然。上慰諭久之。崇煥懼上英明,終不敢言款,第力請率兵入城,不許”。意思是說,袁崇煥先是在群臣麵前聳人聽聞地渲染敵人的聲勢,意圖在於促成和議。見到皇帝之後也是如此。為此,皇帝安慰激勵了他很久。他害怕皇帝英明,始終沒有敢於把建議談和的話說出來,隻是堅持請求允許他率兵進城,皇帝不許。從後來發生的情形判斷,袁崇煥可能確實有這樣的想法在。否則,他不會把皇太極派到這裏來跟他議和的使者,帶進京城。
兩天後,十一月二十五日,袁崇煥再一次請求按照其他援兵的成例,允許自己麾下的將士進城休息,皇帝仍然不許。(談遷《國榷》,卷九十。)
</br>
此刻的皇帝,已經全然失去了進行正確判斷與決斷的能力。在著意撫慰袁崇煥的同時,將其他地方來援的部隊放進城中休整,卻堅決不允許袁崇煥帶來的部隊進城。致使袁崇煥隻能率領疲憊的部下,與皇太極作殊死戰。
平心靜氣地觀察此時的情勢,的確與五百年前嶽飛被殺之前的形勢頗有幾分相似。當時,金國大軍統帥兀珠允諾宋高宗趙構和他的宰相秦檜,談和可以,歸還陝西河南失地也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殺掉嶽飛。後來,經過淮西之戰,在皇帝趙構的授意下,由秦檜主持,冤殺嶽飛,雙方便真的達成了和議。
以此返觀今日之情勢,在袁崇煥與皇太極的長期博弈中,皇太極對於和談似乎總是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同時,一再以可以考慮歸還遼東土地為誘餌,要求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如今,毛文龍已死,袁崇煥可能真的認為通過和談,可以收復遼東失地了。他不知道,皇太極需要和談與他袁崇煥需要和談一樣,是有自己目的的。皇太極想要的應該不僅僅是毛文龍的腦袋,他的目標,指向的其實正是袁崇煥自己。
此時此刻,大明帝國重臣中,出什麽主意的都有,唯獨沒有人敢說出議和的話來。因為,隻要這話一出口,立即就將被看成是秦檜再世,可能很快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在後世的史家中,始終有一種看法,認為皇太極深謀遠慮,在和袁崇煥的博弈中,實際上是設計了一個連環借刀殺人計,用歸還遼東失地為誘餌,借袁崇煥的刀,殺死毛文龍。然後,以此為契機,一步一步將袁崇煥推到一個百口莫辯的境地,再借崇禎皇帝的刀,殺死袁崇煥。
在後代的戰爭史學者那裏,一個很大的疑問似乎也在佐證著這種看法。
仔細翻檢當日的史料,戰爭史學者們很難找到皇太極發起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動機究竟何在?他的作戰目的是什麽?在現有的史料中幾乎全無記載。是為了搶掠物資?為了威脅明室京師?為了在反方向上打通山海關這一主要作戰通道?似乎全都有一點,又似乎全都不完全是這麽迴事兒。在懸師深入數千裏,孤軍奮戰於充滿敵意的汪洋大海之中時,皇太極竟然能夠於鎮日廝殺的百忙當中,從容展布,將其最大之殺父勁敵袁崇煥置於必死之冤獄。然後,在敵人的土地上,優悠遊走、予取予奪達七個月之久,最後,儀態雍容地全身而返。就憑這一點,皇太極的此次軍事冒險行動已經足夠在世界戰爭史上耀眼奪目,而皇太極本人也足夠稱為東方式政治博弈的絕頂高手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7)
事實上,皇太極是不是真的如此深謀遠慮,已經並不那麽重要了。重要的是,實際發生的一切已經形成了和上述說法一模一樣的線條,形成了對於皇太極來說最為有利的一種情勢。據說,皇太極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堅持閱讀大明朝的邸報,對大明帝國君臣瞞上欺下的一套了如指掌。在頻繁的博弈互動中,皇太極應該很清楚地知道袁崇煥並沒有將他與自己和談的情形完全報告給皇帝。對於袁崇煥來說,皇帝授予了他處理遼東事務的全權,這樣做並非全無道理。而對於皇帝來說,雖然給了袁崇煥這種權力,卻又似乎並沒有做好這樣的思想準備。由此,皇太極幾乎分毫不差地拿捏著帝國官場、崇禎皇帝和袁崇煥的心理。最終,將袁崇煥送上了百口莫辯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他那看似從《三國演義》中學來的簡單一招中,包含了太多交手雙方的社會心理因素。其中,誠如我們到目前為止所看到的那樣,最重要的幾個方麵幾乎匯集了所有在中國形成悲劇的基本要素。給皇太極出這個主意的人,應該是範文程。這個人實在是太了解中國官場中人的行事品格,太了解他故國的皇帝與臣子之間的遊戲規則,也太了解我們帝國的帝製傳統和皇帝了。
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禎皇帝召見袁崇煥等文武官員。史書記載說,袁崇煥將前來傳旨的使者留在營中,自己穿著青衣小帽來到朝廷。習慣上,帝國官員隻有待罪在身時才會如此打扮。崇煥“先張皇敵勢聳朝臣,冀成款議。見上亦然。上慰諭久之。崇煥懼上英明,終不敢言款,第力請率兵入城,不許”。意思是說,袁崇煥先是在群臣麵前聳人聽聞地渲染敵人的聲勢,意圖在於促成和議。見到皇帝之後也是如此。為此,皇帝安慰激勵了他很久。他害怕皇帝英明,始終沒有敢於把建議談和的話說出來,隻是堅持請求允許他率兵進城,皇帝不許。從後來發生的情形判斷,袁崇煥可能確實有這樣的想法在。否則,他不會把皇太極派到這裏來跟他議和的使者,帶進京城。
兩天後,十一月二十五日,袁崇煥再一次請求按照其他援兵的成例,允許自己麾下的將士進城休息,皇帝仍然不許。(談遷《國榷》,卷九十。)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