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初三日,兩國按照滿洲習俗,舉行了會盟儀式:殺白馬、黑牛,將酒、肉、牛馬骨、血各自裝在容器裏,然後焚香,雙方各自宣讀誓約,讀畢,將誓約焚燒給上天,把祭品深埋入大地。誓約中,雙方約為永遠的兄弟之國,後金為兄,朝鮮為弟;朝鮮要斷絕與明朝的關係;要將後金汗國的“逃人”如數送迴去;春秋兩季和元旦,朝鮮弟弟要向後金哥哥納貢,後金哥哥則需給朝鮮弟弟迴禮等等。
這個兄弟之約十分勉強,雙方可能在盟誓時,就在想著怎樣違背誓約了。但是,過去,皇太極麵對大明時,側後翼便暴露給了朝鮮;麵對朝鮮時,側後翼便暴露給了大明。如今,通過這個哪怕隻是徒有虛表,但卻遠勝於無的盟約,在麵對朝鮮的一翼,他至少為自己爭取到了近十年無戰事的時間。
當時,後金汗國的領兵主將阿敏燒殺搶掠已經成癖成癮,明明雙方已經結成兄弟之邦,他這個做“哥哥”的卻以自己並沒有親自參加該盟誓為理由,下令部隊在“弟弟”的土地上大索三日,就是命令部隊連續燒殺搶掠三天的意思。然後,帶著“弟弟”的財物、牛羊、妻子女兒勝利返鄉。迴到瀋陽後,阿敏把一個從“弟弟”那兒搶來的漂亮朝鮮女孩兒,送給了自己真正的汗王弟弟,過了沒幾天,又覺得實在捨不得,想跟弟弟要迴來。搞得皇太極也覺得好生無趣,說:哪裏可以因為一個女子而影響了兄弟情分?於是,下令把這女孩兒嫁給了一個作戰勇敢的青年軍官,弄得阿敏大發雷霆又毫無辦法。
另一方麵,朝鮮君臣則滿腔悲憤,從第一天起,就沒有好好對待過這個蠻不講理又惹不起的大哥。八旗兵撤走後,他們似乎就忘了還有這麽個“哥哥”似的,既不遣返“逃人”,也沒斷絕和明朝的來往,納的貢不是種類不全,就是數量不足。那一年,後金汗國是個災荒年景,十二月,皇太極派人去朝鮮傳達諭旨,要他們低價出賣糧食,幫助歸降的蒙古部落度荒。朝鮮哼哼唧唧拖來拖去,費了極大的勁兒,最後終於平價賣出了一千石糧食。而在此前後,供給駐紮在朝鮮的明朝軍隊時,國王雖然也不是特別痛快,卻也一次就無償拿出了一萬石。和皇太極結成兄弟之邦後,朝鮮國王照舊允許明軍在朝鮮屯墾,並撥給船隻,供應糧食。而皇太極派來和國王商量借船借糧的使臣,連續三天見不到國王,直到最後,兩樣東西一樣也沒借到。後來,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在山東舉兵叛亂,航海前來投奔後金汗國時,朝鮮竟公然出兵幫助明軍截殺叛軍。
公元1627年,是為大明天啟七年,後金汗國天聰元年。這一年,大明二十三歲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死去,由於沒有子嗣,由他十七歲的弟弟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當年九月,朝鮮國王就向剛剛繼位的大明皇帝通報了與後金汗國盟誓的事情,並小心翼翼地將其形容成是“羈縻之術”。意思就是說:為了製服野馬,既要給它套籠頭,也要給它餵飼料的意思。難為這一對難兄難弟,就連矯情做作的功夫都一模一樣。
走向智慧之宮(9)
誰知,這位對自己臣子極盡鋒銳刻薄的十七歲小皇帝,對盟國的元首倒是十分體貼。崇禎皇帝頒發諭旨給朝鮮國王,勉勵他要畜養威武,勵節彌堅。就是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意思。
有了大明皇帝的支持,朝鮮國王十分感奮,繼續堅持大明第一,後金第二,以明為君,以金為兄的外交路線,並在寫給皇太極的國書中,差不多是直截了當地拒絕了要他履行盟誓、與明朝絕交的要求。此後,兩個兄弟之邦間的麻煩不斷,從重大的原則立場,到雞毛蒜皮小事,幾乎沒有一件是能夠順利解決的。皇太極煩不勝煩,差不多又要忍無可忍了。
公元1636年,即大明崇禎九年、後金汗國天聰十年二月,隨著皇太極準備將大金國改為大清國,一批滿貝勒、漢高官和蒙古諸部王公聯名致書朝鮮國王,請他派宗室子弟來瀋陽,大家一起向皇太極勸進,上皇帝尊號。一位特使為此率領一個一百七十人的龐大代表團,來到朝鮮京城,希望不管怎樣,隻要能夠讓朝鮮承認皇太極的皇帝地位就好。結果,該代表團一進入朝鮮,就被監視起來,駐地周圍也被軍隊嚴防死守,一出門,就要陷入圍觀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時不時就要挨幾下磚頭瓦塊。代表團團長絕望了,深知不但難以達成使命,恐怕就連基本的體麵都難保住,遂率全團不辭而別。朝鮮國王既不勸阻,也不歡送,隻是派人追上使團,命其將寫給皇太極的國書帶走。同時,下令全國動員,準備戰爭。
同一年,公元1636年即大明崇禎九年、後金汗國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舉行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將國號的漢語稱唿大金改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元年。從此,後金汗國的天聰汗皇太極成了大清帝國的崇德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據說,大金和大清隻是中文不同,在滿文中是一個字,在滿語中的發音也一模一樣。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太極誌在天下,方有這中文的一字之變,以防止中原人民將對宋時大金國的深刻惡感,轉移到如今的大清國身上來。為此,皇太極還在寫給大明帝國皇帝的信件中,專門申明自己和當年的大金是兩迴事兒,沒有什麽太大的鳥關係。
</br>
這個兄弟之約十分勉強,雙方可能在盟誓時,就在想著怎樣違背誓約了。但是,過去,皇太極麵對大明時,側後翼便暴露給了朝鮮;麵對朝鮮時,側後翼便暴露給了大明。如今,通過這個哪怕隻是徒有虛表,但卻遠勝於無的盟約,在麵對朝鮮的一翼,他至少為自己爭取到了近十年無戰事的時間。
當時,後金汗國的領兵主將阿敏燒殺搶掠已經成癖成癮,明明雙方已經結成兄弟之邦,他這個做“哥哥”的卻以自己並沒有親自參加該盟誓為理由,下令部隊在“弟弟”的土地上大索三日,就是命令部隊連續燒殺搶掠三天的意思。然後,帶著“弟弟”的財物、牛羊、妻子女兒勝利返鄉。迴到瀋陽後,阿敏把一個從“弟弟”那兒搶來的漂亮朝鮮女孩兒,送給了自己真正的汗王弟弟,過了沒幾天,又覺得實在捨不得,想跟弟弟要迴來。搞得皇太極也覺得好生無趣,說:哪裏可以因為一個女子而影響了兄弟情分?於是,下令把這女孩兒嫁給了一個作戰勇敢的青年軍官,弄得阿敏大發雷霆又毫無辦法。
另一方麵,朝鮮君臣則滿腔悲憤,從第一天起,就沒有好好對待過這個蠻不講理又惹不起的大哥。八旗兵撤走後,他們似乎就忘了還有這麽個“哥哥”似的,既不遣返“逃人”,也沒斷絕和明朝的來往,納的貢不是種類不全,就是數量不足。那一年,後金汗國是個災荒年景,十二月,皇太極派人去朝鮮傳達諭旨,要他們低價出賣糧食,幫助歸降的蒙古部落度荒。朝鮮哼哼唧唧拖來拖去,費了極大的勁兒,最後終於平價賣出了一千石糧食。而在此前後,供給駐紮在朝鮮的明朝軍隊時,國王雖然也不是特別痛快,卻也一次就無償拿出了一萬石。和皇太極結成兄弟之邦後,朝鮮國王照舊允許明軍在朝鮮屯墾,並撥給船隻,供應糧食。而皇太極派來和國王商量借船借糧的使臣,連續三天見不到國王,直到最後,兩樣東西一樣也沒借到。後來,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在山東舉兵叛亂,航海前來投奔後金汗國時,朝鮮竟公然出兵幫助明軍截殺叛軍。
公元1627年,是為大明天啟七年,後金汗國天聰元年。這一年,大明二十三歲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死去,由於沒有子嗣,由他十七歲的弟弟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當年九月,朝鮮國王就向剛剛繼位的大明皇帝通報了與後金汗國盟誓的事情,並小心翼翼地將其形容成是“羈縻之術”。意思就是說:為了製服野馬,既要給它套籠頭,也要給它餵飼料的意思。難為這一對難兄難弟,就連矯情做作的功夫都一模一樣。
走向智慧之宮(9)
誰知,這位對自己臣子極盡鋒銳刻薄的十七歲小皇帝,對盟國的元首倒是十分體貼。崇禎皇帝頒發諭旨給朝鮮國王,勉勵他要畜養威武,勵節彌堅。就是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意思。
有了大明皇帝的支持,朝鮮國王十分感奮,繼續堅持大明第一,後金第二,以明為君,以金為兄的外交路線,並在寫給皇太極的國書中,差不多是直截了當地拒絕了要他履行盟誓、與明朝絕交的要求。此後,兩個兄弟之邦間的麻煩不斷,從重大的原則立場,到雞毛蒜皮小事,幾乎沒有一件是能夠順利解決的。皇太極煩不勝煩,差不多又要忍無可忍了。
公元1636年,即大明崇禎九年、後金汗國天聰十年二月,隨著皇太極準備將大金國改為大清國,一批滿貝勒、漢高官和蒙古諸部王公聯名致書朝鮮國王,請他派宗室子弟來瀋陽,大家一起向皇太極勸進,上皇帝尊號。一位特使為此率領一個一百七十人的龐大代表團,來到朝鮮京城,希望不管怎樣,隻要能夠讓朝鮮承認皇太極的皇帝地位就好。結果,該代表團一進入朝鮮,就被監視起來,駐地周圍也被軍隊嚴防死守,一出門,就要陷入圍觀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時不時就要挨幾下磚頭瓦塊。代表團團長絕望了,深知不但難以達成使命,恐怕就連基本的體麵都難保住,遂率全團不辭而別。朝鮮國王既不勸阻,也不歡送,隻是派人追上使團,命其將寫給皇太極的國書帶走。同時,下令全國動員,準備戰爭。
同一年,公元1636年即大明崇禎九年、後金汗國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舉行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將國號的漢語稱唿大金改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元年。從此,後金汗國的天聰汗皇太極成了大清帝國的崇德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據說,大金和大清隻是中文不同,在滿文中是一個字,在滿語中的發音也一模一樣。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太極誌在天下,方有這中文的一字之變,以防止中原人民將對宋時大金國的深刻惡感,轉移到如今的大清國身上來。為此,皇太極還在寫給大明帝國皇帝的信件中,專門申明自己和當年的大金是兩迴事兒,沒有什麽太大的鳥關係。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