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繼位之後,對內大力調整方針政策;對外的第一個重大舉動,則是出兵朝鮮。


    從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登基,到當年十月,一個多月時間裏,朝鮮作為鄰國,沒有派人來弔唁亡靈,也不前來祝賀新汗登基。相反,接納了數量可觀的從後金國逃來的遼東漢人,據朝鮮史料記載,前後可能達到十數萬人,僅價川一地即達三千多人。(《李朝實錄》,仁祖卷十四。)這些人,在努爾哈赤編漢為奴的政策下由自由民變成奴隸,然後,不堪忍受而出逃,於是就成了前清極為有名的所謂“逃人”。為此,後金汗國和後來的大清國製定了嚴厲的“逃人法”,力圖以嚴刑酷法遏製他們逃亡,並一直延續到滿清入關之後很多年,成為前清時代名副其實的惡政與惡法。大清朝之所以曾經在歷史上特別聲名狼藉,這些始於努爾哈赤時代的惡聲惡氣惡政惡法肯定是其原因之一。


    此時,後金汗國與朝鮮交涉,要求朝鮮將這些逃人一概驅逐迴來。朝鮮置之不理,將這些逃過鴨綠江的遼東漢人遣送給了明朝。對此,皇太極感受到的肯定不僅僅是輕蔑,還有利益上的重大損失,因為這些人全部是滿族人的奴隸,剛剛繼位的皇太極在自己必須承受損失的同時,還必須承受這些滿族人士的抱怨與壓力。


    以往,努爾哈赤時代曾經數次有過出兵朝鮮的動議,最後均未實施。最重要的原因大約有兩條:一是避免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二是沒有現實利益上的壓力和考慮。如今,和袁崇煥議和,解除了戰略上的顧慮,王公貝勒們又正因為逃人的損失怨氣衝天,此刻出兵朝鮮,立即可以得到這幫傢夥的好感與擁戴,真正做到順天應人,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於我。大約這是皇太極將自己繼位後第一個重大軍事行動鎖定在朝鮮的原因。而且據說努爾哈赤臨死時,也曾經囑咐那幾大貝勒,要把解決朝鮮問題放在第一優先考慮。


    另外一個原因,對於皇太極必定也是如芒在背,如刺在喉。長期以來,朝鮮國王一直允許明朝的軍隊駐紮在自己的領土上,並在物資、糧草、軍事裝備上很慷慨地給予支持。而後金汗國但凡想向朝鮮通融點什麽時,朝鮮全都推三阻四。翻開歷史地圖集,我們就會發現,明朝大將毛文龍率部所駐的皮島,距離後金汗國簡直是近在咫尺。因此,毛文龍不停地在東部側後翼出兵襲擾,甚至時不時就會打到距離瀋陽隻有百十裏地之處。打完後,便登舟揚帆而去。致使後金汗國多年不敢專心致誌地向西前進。(《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煥。)此次,皇太極重拳出擊,就是希望一石二鳥“兩圖之”,既製裁朝鮮,又打擊明朝毛文龍的部隊,捎帶著安撫籠絡自己人的心。(王先謙《東華錄》,天聰元年正月。)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用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並用掠奪來的物資,緩解經濟上的窘迫局勢。這一點,為後來發生的事實所證明:戰爭結束後,雙方已經約為兄弟之國。阿敏仍然縱兵在朝鮮大肆搶掠。其間,皇太極曾經給過他一封急信,表現出後金汗國對物資的極度需求。皇太極在信中殷切叮囑阿敏,趕快清點搶來的糧食數量,以便派人前去搬運雲雲。可見,其經濟狀況已經到了不搶劫便很難維持的地步了(《清太宗實錄》卷二)。


    公元1627年即大明天啟七年、後金汗國天聰元年正月初八日,皇太極繼位四個月零八天,剛過完春節,皇太極就派遣三萬大軍,在堂哥阿敏等率領下,征伐朝鮮。


    此時的朝鮮,其內政不修的程度,和其鐵哥們兒般的堅強盟友大明帝國恰相仿佛。從打完薩爾滸大戰開始,朝鮮國內的有識之士就預見:未來,朝鮮在努爾哈赤那兒會遇到大麻煩。無奈,朝鮮國內政局不穩。戰爭開始時,朝鮮毫無準備,他們可能寄希望於大明朝如三十多年前的抗倭援朝一般,再來一次抗金援朝。


    走向智慧之宮(8)


    孰不知,此時的大明朝早已不是彼時的大明朝。如今,大明帝國自顧尚且不暇,哪裏還有力量照顧別人?其實,大明朝應該比誰都懂得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也應該比誰都清楚,沒有人能夠像朝鮮那樣連自身安危都不顧,堅定地相信並站在自己一方,給予了後金汗國極大的牽製。可是,他們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隻有在經歷過這種情勢之後,人們才會辛酸地明白,一個殘破而腐爛的大國,將會如何地對不住那些全心全意信任自己的兄弟們。他們隻能依靠自己了。


    而朝鮮自己,此時也腐敗得可以。國王身邊最親近的大臣們,不是聞風而逃,就是稱病在家,要不然就給自己找到了海島、山城之類的差使,史書記載說:這幫傢夥紛紛搶占了“便安自全”之地。而那位受命抗敵的大臣,則在接受任命,向國王辭行之後,走了七天,才走到離京城並不太遠的開城。(《李朝實錄》,仁祖卷十五。)


    這場戰爭進行了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沒有什麽懸念,大體上可以用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之類詞形容。朝鮮自己的史料以一種似讚嘆、似猶有餘悸的口吻記載道:八旗“鐵騎長驅,一日之內,可行八、九息之程”。(《李朝實錄》,仁祖卷十五。)敵人,在自己的國土上長驅直入,除了表明這個國家腐爛的程度之外,很難說明其他東西。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亞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亞平並收藏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