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年前,即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
兩年之後,努爾哈赤宣布與明朝有“七大恨”,誓師伐明,並順利打勝對明戰爭第一仗——撫順戰役。
今年,袁崇煥考中進士的這一年,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的薩爾滸大戰以大明帝國軍隊的全線潰敗而告結束。
這些,對袁崇煥的刺激想必不小。
史書記載說,他中進士後,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縣知縣。如今,他依然特別喜歡和那些退伍老兵談論邊塞上的事情,一有機會便要了解遼東的山川形勢、風土人情。有一次,他本來要去做考官閱卷子,誰知他卻招來一個從遼東退伍迴來的老兵談起遼東戰守來,結果一份卷子也沒看。史書中說他“好談兵”,“以邊才自許”,大概就是這樣開始的。
天啟二年正月,即公元1622年,後金汗國天命七年,按照帝國製度,袁崇煥來到北京參加“大計”,就是接受三年一次的文官政績考核。當時,有一位名叫侯恂的禦史發現了袁崇煥的這個特點,他認為袁崇煥“英風偉略”,才堪大用,建議皇帝不拘一格地破格使用。這位侯恂就是在著名的《桃花扇》中,與更著名的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相好的那位侯方域侯公子的父親。後來,他還發現並保護了一位折騰出不少事兒來的大將——左良玉,據說是唯一一位能夠令這個桀驁不馴的將軍信服的文人。和袁崇煥一樣,侯恂禦史可能也是一個“肝腸頗熱”的人物。
就這樣,袁崇煥被留在京城,成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當時,兵部有四個司,最重要的就是武選司和職方司。武選司負責軍官的升降,職方司則負責軍政管理。職方司主事是一個正六品官,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軍政司司長助理的樣子,與從七品或正七品的知縣比較起來,的確算得上是破格任用了。
袁崇煥來到兵部任職之後,當然十分關心了遼東局勢。結果,他十分沮喪地發現,與後金汗國開戰已經近五年了,整個大明帝國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裏,竟然找不到具有軍事價值的關於遼東地理、地形、地貌等山川形勢和風土人情方麵的資料。現有的資料不是殘缺不全就是道聽途說,或者幹脆就是許多年前的產物,如今大約已經具有了古董般的文物價值。整個國防部——兵部裏,既沒有人具有這種知識,也沒有人知道如何獲得這些知識。派人出山海關外去收集,得到的信息則在道聽途說與模稜兩可之間,甚至收集情報的人是不是真的到了山海關外都不得而知。
當時,正值廣寧陷落,熊廷弼和王化貞放棄遼西大片土地,一口氣撤進了山海關。北京城裏一片混亂,除了再次宣布戒嚴,滿朝文武沒有人知道到底應該怎麽辦,多數人主張徹底放棄遼東,集中兵力扼守山海關。
袁崇煥,在迷局中脫穎而出(2)
在這種情勢下,袁崇煥作出了一個驚世駭俗之舉——
他沒和人打招唿,便一個人單人獨騎到山海關一帶實地考察去了。兵部的同事們不知道他跑到哪兒去了,他的家人也搞不清楚他的確切行蹤。失蹤數月後,返迴,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縱論遼事,並說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豪言壯語,曰:“給我軍馬錢糧,我一個人就能守住那片地方。”
那時,人們相信,非常之時,需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方能成非常之功。在舉朝惶恐之際,袁崇煥此舉不同凡響,確有慷慨偉丈夫之古風。於是,朝野上下奇其才。在孫承宗的推薦下,朝廷再一次不拘一格,破格任用,將袁崇煥提拔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兼寧前道道尹、兼山海關外監軍。這是一個五品階的官職,大致相當於今天以主管司法副省長助理的身份,兼寧前專區地委書記,再兼山海關外的軍事首長。所謂寧前道,指的是寧遠和前屯衛兩個縣治地方,主要包括了今天山海關外前所、前衛、綏中、沙後所到興城一線。這一年,袁崇煥三十八歲。
袁崇煥到任後,麵臨的局勢極為錯綜複雜。孫承宗當時是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主管軍事工作的內閣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他在推薦了袁崇煥的同時,還推薦了袁崇煥的頂頭上司,即接替熊廷弼的新任遼東經略。這位新任遼東軍政最高首長的治遼方略很簡單,那就是徹底放棄遼東地區,然後,在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外八裏舖的山海之間,再加築它一道雄關,叫做“重關設險”,以保證山海關固若金湯。這個計劃後來沒有實施,否則,今天山海關的景致想必會好看許多。
該計劃沒有實施的原因是,袁崇煥等一批中高級官員堅決反對這個計劃並得到了孫承宗的支持。
努爾哈赤拿下廣寧後,並沒有在那兒長期待下去的打算,也沒有乘勝進擊山海關。當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從廣寧撤退進了山海關,他們為了避免資敵,堅壁清野,甚至實施焦土政策,放火燒毀了沿途的城鎮村莊。努爾哈赤見此情形,下令退迴廣寧,並繼而退迴瀋陽。結果,從廣寧到山海關之間的近五百裏土地,平白落到了出沒其間的蒙古部落手裏。
袁崇煥出任新職位時,皇帝曾經撥下二十萬兩白銀,讓他用來相機收復被蒙古部落占去的那些土地。說白了,就是要用錢把丟失的土地贖買迴來。而事實上,那些蒙古部落在拿到這麽一大筆真正從天上掉下來的銀子後,也確實陸陸續續把那些土地還給了大明帝國和袁崇煥。
</br>
兩年之後,努爾哈赤宣布與明朝有“七大恨”,誓師伐明,並順利打勝對明戰爭第一仗——撫順戰役。
今年,袁崇煥考中進士的這一年,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的薩爾滸大戰以大明帝國軍隊的全線潰敗而告結束。
這些,對袁崇煥的刺激想必不小。
史書記載說,他中進士後,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縣知縣。如今,他依然特別喜歡和那些退伍老兵談論邊塞上的事情,一有機會便要了解遼東的山川形勢、風土人情。有一次,他本來要去做考官閱卷子,誰知他卻招來一個從遼東退伍迴來的老兵談起遼東戰守來,結果一份卷子也沒看。史書中說他“好談兵”,“以邊才自許”,大概就是這樣開始的。
天啟二年正月,即公元1622年,後金汗國天命七年,按照帝國製度,袁崇煥來到北京參加“大計”,就是接受三年一次的文官政績考核。當時,有一位名叫侯恂的禦史發現了袁崇煥的這個特點,他認為袁崇煥“英風偉略”,才堪大用,建議皇帝不拘一格地破格使用。這位侯恂就是在著名的《桃花扇》中,與更著名的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相好的那位侯方域侯公子的父親。後來,他還發現並保護了一位折騰出不少事兒來的大將——左良玉,據說是唯一一位能夠令這個桀驁不馴的將軍信服的文人。和袁崇煥一樣,侯恂禦史可能也是一個“肝腸頗熱”的人物。
就這樣,袁崇煥被留在京城,成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當時,兵部有四個司,最重要的就是武選司和職方司。武選司負責軍官的升降,職方司則負責軍政管理。職方司主事是一個正六品官,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軍政司司長助理的樣子,與從七品或正七品的知縣比較起來,的確算得上是破格任用了。
袁崇煥來到兵部任職之後,當然十分關心了遼東局勢。結果,他十分沮喪地發現,與後金汗國開戰已經近五年了,整個大明帝國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裏,竟然找不到具有軍事價值的關於遼東地理、地形、地貌等山川形勢和風土人情方麵的資料。現有的資料不是殘缺不全就是道聽途說,或者幹脆就是許多年前的產物,如今大約已經具有了古董般的文物價值。整個國防部——兵部裏,既沒有人具有這種知識,也沒有人知道如何獲得這些知識。派人出山海關外去收集,得到的信息則在道聽途說與模稜兩可之間,甚至收集情報的人是不是真的到了山海關外都不得而知。
當時,正值廣寧陷落,熊廷弼和王化貞放棄遼西大片土地,一口氣撤進了山海關。北京城裏一片混亂,除了再次宣布戒嚴,滿朝文武沒有人知道到底應該怎麽辦,多數人主張徹底放棄遼東,集中兵力扼守山海關。
袁崇煥,在迷局中脫穎而出(2)
在這種情勢下,袁崇煥作出了一個驚世駭俗之舉——
他沒和人打招唿,便一個人單人獨騎到山海關一帶實地考察去了。兵部的同事們不知道他跑到哪兒去了,他的家人也搞不清楚他的確切行蹤。失蹤數月後,返迴,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縱論遼事,並說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豪言壯語,曰:“給我軍馬錢糧,我一個人就能守住那片地方。”
那時,人們相信,非常之時,需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方能成非常之功。在舉朝惶恐之際,袁崇煥此舉不同凡響,確有慷慨偉丈夫之古風。於是,朝野上下奇其才。在孫承宗的推薦下,朝廷再一次不拘一格,破格任用,將袁崇煥提拔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兼寧前道道尹、兼山海關外監軍。這是一個五品階的官職,大致相當於今天以主管司法副省長助理的身份,兼寧前專區地委書記,再兼山海關外的軍事首長。所謂寧前道,指的是寧遠和前屯衛兩個縣治地方,主要包括了今天山海關外前所、前衛、綏中、沙後所到興城一線。這一年,袁崇煥三十八歲。
袁崇煥到任後,麵臨的局勢極為錯綜複雜。孫承宗當時是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主管軍事工作的內閣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他在推薦了袁崇煥的同時,還推薦了袁崇煥的頂頭上司,即接替熊廷弼的新任遼東經略。這位新任遼東軍政最高首長的治遼方略很簡單,那就是徹底放棄遼東地區,然後,在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外八裏舖的山海之間,再加築它一道雄關,叫做“重關設險”,以保證山海關固若金湯。這個計劃後來沒有實施,否則,今天山海關的景致想必會好看許多。
該計劃沒有實施的原因是,袁崇煥等一批中高級官員堅決反對這個計劃並得到了孫承宗的支持。
努爾哈赤拿下廣寧後,並沒有在那兒長期待下去的打算,也沒有乘勝進擊山海關。當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從廣寧撤退進了山海關,他們為了避免資敵,堅壁清野,甚至實施焦土政策,放火燒毀了沿途的城鎮村莊。努爾哈赤見此情形,下令退迴廣寧,並繼而退迴瀋陽。結果,從廣寧到山海關之間的近五百裏土地,平白落到了出沒其間的蒙古部落手裏。
袁崇煥出任新職位時,皇帝曾經撥下二十萬兩白銀,讓他用來相機收復被蒙古部落占去的那些土地。說白了,就是要用錢把丟失的土地贖買迴來。而事實上,那些蒙古部落在拿到這麽一大筆真正從天上掉下來的銀子後,也確實陸陸續續把那些土地還給了大明帝國和袁崇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