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平息這種動盪不安的局勢,努爾哈赤又發昏招,公布了“按丁編莊”汗諭。據說,這道汗諭是為了完善計丁授田製度,其核心內容是強行將漢人與女真人編在一個村莊中居住,借女真人監視漢人。明令禁止漢人製造、攜帶、收藏刀劍、弓箭等。於是,發生了漢人房屋被強占、糧食被搶奪、妻女遭淩辱等事件,更加劇了局勢的惡化。


    對此,努爾哈赤一而貫之的做法大體上就是滅絕性鎮壓。


    據說,三貝勒莽古爾泰在鎮壓鎮江,即今天的丹東暴動中,殺了多少人無法統計,單是俘獲來做奴隸的漢人,就有一萬二千多人;大貝勒代善負責鎮壓復州地區暴動,鎮壓結束後,復州城裏的成年男子全數被其殺光,全城已經找不到男人;努爾哈赤那位孫女婿、大明叛將李永芳負責鎮壓遼西十三山暴動,據說,該地區原有十萬餘漢族民眾,此次鎮壓中,除七百餘人逃進覺華島——今日遼寧省興城縣菊花島——之外,其餘,全部被殺光。


    奪取廣寧(9)


    從撫順之戰正式向大明帝國開戰以後,努爾哈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對遼東漢人大體上實行的便是這種種族滅絕政策。譬如,薩爾滸之戰後攻取開原、鐵嶺時,允許軍隊對漢人斬盡殺絕。在後來的戰爭中,雖然不再見到漢人就殺,但基本是在實行不同程度的屠殺後,將剩餘的漢族人口擄掠起來,作為戰利品分配給女真軍人為奴。到了晚年,努爾哈赤似乎殺心愈盛。他認為,後金國之所以沒有成為女真人安寧的樂土,都是因為明朝舊官吏、讀書人和地主士紳們煽動的結果。於是,努爾哈赤命令他的將軍們,要求他們在漢族人口占據絕大多數的遼東嚴查細訪,隻要抓住上述幾種人,就一律處死。(《滿文老檔》,太祖卷六十六。)


    閱讀那些史料時,常常會令人產生一種感覺,這位努爾哈赤身上,似乎籠罩著某種血腥的宿命,戰爭與殺人成為他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英雄的夢想、女人、財富和對漢民族的仇恨,成為這個宿命的核心。


    實事求是地說,漢民族中歷朝歷代出產的人渣不少,他們荼毒自己同類的本領常常出人意表,可圈可點之處頗多,令人嘆為觀止。對待異族,則更加全無顧忌,遭人痛恨之處實在可以車載鬥量,從努爾哈赤的不少言論中判斷,他很有可能認為自己是在代上天恭行天譴。


    從眾多史料中,我們大體可以認定,這位努爾哈赤的確善於審時度勢,韜光養晦,不利時作低服小細緻入微;得勢後兇殘暴虐,十分殘忍。而若要找出此人在政治上如何雄才大略,如何是位偉大政治家之類的證據,實在很難。因此,明清史權威人士孟森先生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認為此人在政治上乏善可陳,於民於社會甚少功德建樹,其長處更多表現在戰爭與軍事才能上。隻要翻一翻史料,就不難注意到,至少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國所賴以生存的,除了赤裸裸的戰爭暴力和燒殺搶掠之外,其他的成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才會有學者認為,努爾哈赤時代的後金汗國,根本就是一個龐大的軍事搶劫集團。


    孟森教授認為,在大清帝國皇家愛新覺羅子孫與士大夫口中,固然會頌揚努爾哈赤積功累德,應該入主中原,然而,若就史實考察之,則實在沒有什麽功德。清之取天下,純由武力。努爾哈赤以矯健警悟,當大敵不懼,受重傷不餒,以此稱雄;又以勇悍立威,驅率其族,裹脅益多,並以訓練族眾見長,遂養成武力,從而橫絕一世(孟森《明清史講義》)。這種評價,從歷史的角度看,很有可能是公正和客觀的,因此受到了國內外許多史家的贊同。中國歷史上,像努爾哈赤這樣的草莽英豪為數不少,大多如過眼煙雲。他的政治才能與綜合素質,遠遠不如他的兩個兒子——皇太極與多爾袞。或者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皇太極和多爾袞,滿清鐵騎能否踏進山海關實在是個值得懷疑的未知數。


    麵對動盪不安、此起彼伏的反抗,努爾哈赤必須先穩住自己的後花園。


    時年已經六十四歲的努爾哈赤,一直以善待時機取勝,如今,他仍然在等待或者叫善待時機。他對於敵人陣營中的優秀人物,似乎具有一種天生的識別能力,從不在這種敵人麵前輕舉妄動。


    袁崇煥,在迷局中脫穎而出(1)


    公元1626年即大明天啟六年,是為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寧遠城下,炮火驚天撼地。努爾哈赤指揮他那勇猛的八旗將士,猛攻寧遠城。在袁崇煥周密布置的猛烈炮火中,八旗軍隊遭遇重挫,傷亡慘重。


    四十餘年縱橫天下的努爾哈赤,排山倒海般的腳步,在小小的寧遠城下,戛然而止。


    八個月後,努爾哈赤去世。


    在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相抗衡的大明帝國諸多人物中,袁崇煥可能是表現得最為特出的一個。他給後金汗國父子兩代汗王帶來的煩惱,可能比其他所有大明帝國君臣加在一起的還要多。


    然而,他所進行的所有工作和一切努力,他的輝煌與悲慘,僅僅能夠證明:大明帝國已經不配有更好的前途。


    袁崇煥,字元素,又字自如,祖籍廣東東莞縣。史書說他:為人慷慨,有膽略,喜歡談論軍事,特別喜歡與那些從邊疆退伍迴來的老兵們暢談邊關情勢,自認為是治理邊疆軍政的一把好手。他考中進士的那一年正是公元1619年,也就是大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汗國天命四年,具有重大影響的薩爾滸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年。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亞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亞平並收藏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