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一日,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後的第十五天,正式下令罷免熊廷弼遼東經略一職,熊廷弼交迴尚方寶劍,“聽候處分”。


    努爾哈赤一年多按兵不動,等的就是這一天。


    果然,新任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一到任,就將熊廷弼一年多的心血“多所更易”——大部分廢止,然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兵分三路,收復失地。努爾哈赤沒等他把部隊組織好,便率大軍悄悄開到了瀋陽城下。經兩日激戰,瀋陽陷落,號稱遼東用兵以來的“第一血戰”。


    六天之後,努爾哈赤率得勝之兵直抵遼東首府、遼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遼陽,新任經略倉促應戰。三日血戰後——公元1621年即大明天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遼陽陷落,經略袁應泰“佩劍印,引刀自裁”。這是一位有骨氣,也很能幹,卻不懂軍事的官員。臨自殺時,他對一同守城的一位監察官員說:“您沒有守城的責任,趕快走吧。我願與此城共存亡!”這位名叫張銓的監察官大唿:“我張銓也是血性男兒,豈能貪生怕死!”


    張銓身著大明官服,堅決不肯化裝逃走。城破被俘後,在努爾哈赤麵前,他堅不下跪,並告訴努爾哈赤:“我是大明天子的執法官員,我的膝蓋決不會向你彎曲。”並將自己的頭顱伸向兩旁的刀劍。鐵石心腸的努爾哈赤大為感動,下令派車馬禮送這位真正的英雄離去,張銓一概予以拒絕。於是,努爾哈赤命兩名親兵將他強行架到馬上,送迴到他過去的辦公場所。路上,許多遼東父老流著淚為他求情,他大聲唿喊道:“你們是我堂堂大明的良民百姓,不要為了苟全我的性命求人!”最後,死於他昔日的辦公室內。


    奪取廣寧(4)


    他死後,努爾哈赤為表達對忠臣烈士的敬意,很有風度地下令予以禮葬,並在遼陽城北門外為他建紀念祠堂。


    隻有看到了這些仁人誌士,我們才會明白:當一個政權腐爛透頂時,將會是如何地對不住那些忠貞的兒女們!


    不過,中華帝國臣民們的很多作為,也確是時常出人意表。譬如,就在上述血戰之後,遼陽城內的居民為了表示投降的誠意,便集體剃髮,並張燈結彩,用黃紙書寫著“萬歲”字樣的標語牌,焚香奏樂,敲鑼打鼓地歡迎努爾哈赤進城。屆時,鼓樂齊鳴,遼陽人民站在街道兩旁,仿佛曾受過良好訓練般,一起叩拜如儀,將努爾哈赤迎接進了幾天前的大明帝國遼東經略衙門——如今的後金國汗王臨時行宮(《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這種情形,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無數次上演:一二十年後,滿清鐵騎踏進帝國首都北京和一路殺進南京時,這種情形均曾再現;不止一種史料記載說,這些來自寒冷北方的騎士,剛剛在揚州殺人殺到了手臂發軟的程度,就要麵對南朝女子花枝招展的溫柔款待。沒有人在文化與製度層麵上深入探究過,這個曾經創造了燦爛文化的優秀民族,何以一到歷史轉折的時刻,便會如此行事。


    此後數日間,金州、復州、海州、蓋州、寬甸、鳳凰、鞍山、岫巖、鎮江(即今日之丹東)等遼東七十餘城,全部為努爾哈赤奪取。七日後,公元1621年即大明天啟元年三月二十九日夜,在慶功宴會上,努爾哈赤宣布遷都,定遼陽為後金國首都。


    遼瀋陷落,京師大震,自遼東戰事以來,帝國首都北京第一次實行戒嚴。十六歲的天啟小皇帝痛定思痛,下詔痛斥並懲處當初口無遮攔、羅織編造罪名彈劾熊廷弼的官員,告誡文武百官,要求他們“洗滌肺腸,一心君父,共佐時艱”。(《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四月癸酉。)隨著歲月的推移,我們將會一再有機會看到:在一個汙濁的社會裏,想要保持潔淨的肺腸已屬不易,若想將已經骯髒的肺腑洗滌幹淨則更其艱難。


    為了敦請熊廷弼復職,天啟皇帝兩次下詔罪己,話說得十分懇切,並派員專門前往轉達自己的特別命令。熊廷弼遂於六月初一日再次風塵僕僕來到北京。從史書記載上看,熊廷弼料事很準,史稱“每言奇中”。而從後來發生的情形來看,此次相信皇帝的誠意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他實在不該復出。


    努爾哈赤則大不同於以往。


    撫順戰役之後,他雖然得到了範文程,但似乎並沒有特別予以重用,不過從此做事卻也開始有模有樣。


    薩爾滸大戰之後的三年之內,除有一年多時間與熊廷弼相持不下之外,其餘,攻開原,克鐵嶺,滅葉赫,撫蒙古,一舉拿下遼瀋,先後席捲遼東七十餘城,可謂攻無不克。如今,他將後金國首都從偏僻的赫圖阿拉——新賓縣遷到了遼陽。


    過去,大明帝國文武除李成梁外,很少有人拿努爾哈赤當迴事兒,大多將他看成草寇土賊山大王,飢則寇掠,飽則棄餘。用當時人們喜歡的一個詞形容,是個餓賊——餓了就來搶,搶完了就跑。如今,遷都遼陽之後,孟森先生評價說:努爾哈赤“一改其寇鈔出入,飽即颺去之故態矣”(孟森《明清史講義》),開始建設自己的中央政權。雖然格局仍嫌粗疏簡陋,卻也顯得進退有據,生機勃勃。努爾哈赤甚至一度作出了在後金國“恩養漢民”的承諾,雖然執行得不怎麽樣,甚至很糟,但畢竟顯示出他已經不是那種草莽英豪之流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亞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亞平並收藏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