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占據著東南亞最為富饒的地方,要知道是什麽養活了那些懶惰的土著,無非是荷屬東印度這富得流油的地,可見有多重要,更何況這是一塊放在嘴邊的肥肉,不吃就可惜了。
局勢變幻莫測,德軍一如既往的兇猛,雖然被小蝴蝶改變了一些,時間也提前了,以至於一些超時代的武器沒有出現,雖然有自動步槍,但是各國連半自動步槍都沒配齊,更別說配齊自動步槍了。
至於所謂的戰略威懾力量,也就是核武之類的,更是無稽之談,就連戰略轟炸機都沒搞出來,其它的就算了,現在轟炸距離最長的莫過於中華的『巨隼』,也不過從北京飛到蘭州,所以跨洋攻擊,不存在的。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德意誌就沒有能夠反製大英的手段,它們本國的轟炸機完全可以從法國裏爾,飛越英吉利海峽,進而轟炸倫敦。
之所以遲遲沒有展現出這麽強大的力量,完全是不想在解決法蘭西之前,引起大英帝國的重大反應,畢竟人家現在還隻是援助,一旦被轟炸了本土,那恐怕就是拚命了。
不過,英法美聯軍是真的菜,在非洲被土耳其打得落花流水,法軍在本土居然能夠被德意誌打得跟條狗一樣,這就很尷尬了,難道不應該是在保衛本土的時候爆發出新一春嗎?
畢竟各國對於本土的重要性,還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也不會把重點防禦力量集中在本土周圍,要知道整個非洲法蘭西殖民地也不過才六十幾萬純正的法蘭西軍人。
但是在法蘭西本土,卻擁有三百多萬現役部隊,如果有需要還能緊急擴編為五百萬部隊,這難道不是最好的說明嗎?
第七百零七章 巨浪醞釀
這恰恰也能用來解釋荷屬東南亞防禦空虛的事實,偌大的地盤,卻僅僅隻有兩萬多名荷軍,唉!這簡直不給中華麵子呀!用馮庸的話來說,如果不是地方太大,恐怕一個團就能搞定荷屬東南亞群島。
當然,日不落的人比較機智,或許是他們對中華根本不放心,所以在英屬馬來西亞那麽小塊地方,放了近十萬的部隊,還有十萬法蘭西人,畢竟在法蘭西失去了遠東所有殖民地的時候,為了不放棄這塊大蛋糕,隻能把希望寄託於日不落身上,於是這塊英屬馬來西亞就成了雙方不可割捨的東西,才花費了這麽大的財力物力,進行防禦。
對於中華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事,一個方麵軍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這些,更別說部署在納土納大島的空軍飛行團了,好傢夥!岸防再怎麽堅固,大炮也打不著飛得東西。
事實上,轟炸機在攻堅這方麵有天然的優勢,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話,那麽中華至少占據了地利和人和。
怎麽說呢?地利的話,很簡單,不管是荷屬東南亞群島也好,英屬馬來西亞也罷,都處在中華南洋艦隊的控製範圍內,而且從中南半島、斯裏蘭卡、馬來亞、呂宋來看,足足被三麵包圍。
從人和來說的話,那就更明顯了,做為盟友的德意誌、土耳其、俄羅斯帝國簡直是很配合,德意誌在歐洲吊打法蘭西,封鎖了北海、英吉利海峽,斷絕了荷蘭增援遠東的可能性。
當然,單靠它們,肯定無法牽製住日不落,但是再加上土耳其呢?土耳其在非洲地區差點沒把英美法聯軍全部趕下大海,或許之所以留著一口氣給他們,就是為了將他們吸引住。
現在整個協約國陣營的火力都集中在德土兩國身上,根本無暇顧及中華,管它三七二十一。
似乎看起來中華在占便宜,髒活累活都被德土幹完了,就算俄羅斯帝國也牽製著蘇俄的主力,但其實不然,首先如果不是中華打垮了蘇俄遠東軍團,並且拿下了蘇俄在亞洲的全部領土,恐怕俄羅斯帝國的劣勢也難以挽迴。
其次,中華付出的精力並不少,難道巴國就不是功勞了嗎?盡管它們獨立了,也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大多數武器裝備還是中華在後麵支持的,就算是現在,中華的孟加拉方麵軍也依舊在幫手。
最重要的是,英法之弊端不在於本土實力強大,說實話,比陸軍,英法幹不過德意誌,誰不知道德意誌陸軍天下第一,比海軍,雖然日不落艦隊世界第一,但是艦隊能陸上奔馳嗎?而且德意誌和土耳其的潛艇也不是吃素的。
正所謂兩相平衡,自然,打仗打得就是持久力,德意誌和土耳其都依賴本土,而沒有一丁點的殖民地可供使用,但是英法不一樣,一個是世界第一殖民帝國,一個是世界第二殖民帝國。
不管本土遭受怎麽樣的摧殘,外部補給都會遠遠不斷地運往本土,供給本土作戰,試問這種輸血力度又豈是那麽容易解決的,這也是一戰協約國勝利的一大原因。
不是同盟國不強大,而是敵人太兇猛、隊友太菜!
中華的存在就是為了徹底斷絕一戰的那種情況,把英法的外來援助給剪斷,沒有了殖民地做依靠,那麽英法的失敗就是必然的,僅靠著那點地盤,他們難不成還能翻身不成?
為了戰略需求徹底滿足,中華甚至扶持了日國這麽一個千古之敵,以日國媲美美利堅的艦隊,再加上中華的獨立潛艇大隊,準備將英法的補給線徹底摧毀。
8月17日,德意誌不甘沉默,調動兩大集團軍,突然進攻法蘭西阿列省,法軍迫不及防,導致上百萬大軍被打得丟盔棄甲,這番突擊讓整個德意誌笑了,算是報了上次大戰的侮辱之仇。
</br>
局勢變幻莫測,德軍一如既往的兇猛,雖然被小蝴蝶改變了一些,時間也提前了,以至於一些超時代的武器沒有出現,雖然有自動步槍,但是各國連半自動步槍都沒配齊,更別說配齊自動步槍了。
至於所謂的戰略威懾力量,也就是核武之類的,更是無稽之談,就連戰略轟炸機都沒搞出來,其它的就算了,現在轟炸距離最長的莫過於中華的『巨隼』,也不過從北京飛到蘭州,所以跨洋攻擊,不存在的。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德意誌就沒有能夠反製大英的手段,它們本國的轟炸機完全可以從法國裏爾,飛越英吉利海峽,進而轟炸倫敦。
之所以遲遲沒有展現出這麽強大的力量,完全是不想在解決法蘭西之前,引起大英帝國的重大反應,畢竟人家現在還隻是援助,一旦被轟炸了本土,那恐怕就是拚命了。
不過,英法美聯軍是真的菜,在非洲被土耳其打得落花流水,法軍在本土居然能夠被德意誌打得跟條狗一樣,這就很尷尬了,難道不應該是在保衛本土的時候爆發出新一春嗎?
畢竟各國對於本土的重要性,還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也不會把重點防禦力量集中在本土周圍,要知道整個非洲法蘭西殖民地也不過才六十幾萬純正的法蘭西軍人。
但是在法蘭西本土,卻擁有三百多萬現役部隊,如果有需要還能緊急擴編為五百萬部隊,這難道不是最好的說明嗎?
第七百零七章 巨浪醞釀
這恰恰也能用來解釋荷屬東南亞防禦空虛的事實,偌大的地盤,卻僅僅隻有兩萬多名荷軍,唉!這簡直不給中華麵子呀!用馮庸的話來說,如果不是地方太大,恐怕一個團就能搞定荷屬東南亞群島。
當然,日不落的人比較機智,或許是他們對中華根本不放心,所以在英屬馬來西亞那麽小塊地方,放了近十萬的部隊,還有十萬法蘭西人,畢竟在法蘭西失去了遠東所有殖民地的時候,為了不放棄這塊大蛋糕,隻能把希望寄託於日不落身上,於是這塊英屬馬來西亞就成了雙方不可割捨的東西,才花費了這麽大的財力物力,進行防禦。
對於中華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事,一個方麵軍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這些,更別說部署在納土納大島的空軍飛行團了,好傢夥!岸防再怎麽堅固,大炮也打不著飛得東西。
事實上,轟炸機在攻堅這方麵有天然的優勢,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話,那麽中華至少占據了地利和人和。
怎麽說呢?地利的話,很簡單,不管是荷屬東南亞群島也好,英屬馬來西亞也罷,都處在中華南洋艦隊的控製範圍內,而且從中南半島、斯裏蘭卡、馬來亞、呂宋來看,足足被三麵包圍。
從人和來說的話,那就更明顯了,做為盟友的德意誌、土耳其、俄羅斯帝國簡直是很配合,德意誌在歐洲吊打法蘭西,封鎖了北海、英吉利海峽,斷絕了荷蘭增援遠東的可能性。
當然,單靠它們,肯定無法牽製住日不落,但是再加上土耳其呢?土耳其在非洲地區差點沒把英美法聯軍全部趕下大海,或許之所以留著一口氣給他們,就是為了將他們吸引住。
現在整個協約國陣營的火力都集中在德土兩國身上,根本無暇顧及中華,管它三七二十一。
似乎看起來中華在占便宜,髒活累活都被德土幹完了,就算俄羅斯帝國也牽製著蘇俄的主力,但其實不然,首先如果不是中華打垮了蘇俄遠東軍團,並且拿下了蘇俄在亞洲的全部領土,恐怕俄羅斯帝國的劣勢也難以挽迴。
其次,中華付出的精力並不少,難道巴國就不是功勞了嗎?盡管它們獨立了,也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大多數武器裝備還是中華在後麵支持的,就算是現在,中華的孟加拉方麵軍也依舊在幫手。
最重要的是,英法之弊端不在於本土實力強大,說實話,比陸軍,英法幹不過德意誌,誰不知道德意誌陸軍天下第一,比海軍,雖然日不落艦隊世界第一,但是艦隊能陸上奔馳嗎?而且德意誌和土耳其的潛艇也不是吃素的。
正所謂兩相平衡,自然,打仗打得就是持久力,德意誌和土耳其都依賴本土,而沒有一丁點的殖民地可供使用,但是英法不一樣,一個是世界第一殖民帝國,一個是世界第二殖民帝國。
不管本土遭受怎麽樣的摧殘,外部補給都會遠遠不斷地運往本土,供給本土作戰,試問這種輸血力度又豈是那麽容易解決的,這也是一戰協約國勝利的一大原因。
不是同盟國不強大,而是敵人太兇猛、隊友太菜!
中華的存在就是為了徹底斷絕一戰的那種情況,把英法的外來援助給剪斷,沒有了殖民地做依靠,那麽英法的失敗就是必然的,僅靠著那點地盤,他們難不成還能翻身不成?
為了戰略需求徹底滿足,中華甚至扶持了日國這麽一個千古之敵,以日國媲美美利堅的艦隊,再加上中華的獨立潛艇大隊,準備將英法的補給線徹底摧毀。
8月17日,德意誌不甘沉默,調動兩大集團軍,突然進攻法蘭西阿列省,法軍迫不及防,導致上百萬大軍被打得丟盔棄甲,這番突擊讓整個德意誌笑了,算是報了上次大戰的侮辱之仇。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