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昭襄二年,由兵部下發的?碎葉軍排兵布陣操作典要?第八版正式出台了,並下發各軍遵照執行。


    史泰染緬排出的是一個標準陣型。


    五百重步兵突前,後麵是五百強弩兵,再後麵則是五百輕步兵,最後麵是五百輕騎兵。


    在強弩兵的兩側則是各五百騎兵,一側是五百重騎兵,另外一側則是輕騎兵。


    這樣的陣型從上空俯瞰時就好像一個大型十字架。


    之所以有這樣的陣型,則是有多重的考慮:


    假如敵人全部是騎兵,甫一看見最前麵的重步兵,衝動之下就會以重騎兵對其進行衝擊,而碎葉軍的重步兵發展到今日又有了新的進步:


    最前麵的還是兩百陌刀兵,不過原本一丈長陌刀的末端已經由原來的渾為一體尖錐狀改成了三道螺紋,在一般情形下,若是陌刀兵主動進攻,陌刀兵還是將一尺長的尖錐旋上去。


    而在防守的情形下,則會選上三尺長的尖錐!


    前麵說過,碎葉軍有六十五個正規營頭,而一個正規營也隻有兩百陌刀兵,這樣的話,全國的陌刀兵加起來也隻有一萬三千人,於是,就需要至少一萬五千柄陌刀。


    由於大秦國采取了淋鋼法製作鐵料,已經達到明末清初的水平,加上錳料的添加,實際上已經達到十八世紀的水平了,這樣的鐵料碳含量最為適中,不需要反複煆燒,隻需要反複捶打就行了,於是,鑄造法就成了可能,原本大唐製作一柄二十斤重、一丈長的陌刀,至少需要五十斤鐵料才能製成。


    但在大秦國這裏,由於采用鑄造法,通過提前製作模胚來進行澆鑄,三十斤鐵料進行了,然後再進行捶打、磨製即可。


    這裏的難點就是螺旋了,但有了模胚這一切都簡單了,由於末端的尖錐並非主戰的一端,大部分情形下主要用於輔助進攻或者插在地上當成防禦重騎兵的長矛來用,於是,對初成形狀的螺紋在大秦國第二代還是木鐵結合的機床上稍稍磨製就行了。


    見到敵人全部是騎兵,處在最前麵的陌刀兵趕緊將陌刀末端全部換成了三尺長的尖錐!


    於是,他們手中的陌刀就變成了一丈三尺長的陌刀!


    這樣的陌刀,顯然是不合適進行戰鬥的,但用來防守則再是合適不過。


    兩百陌刀兵,分成兩排站在最前麵,這樣的橫向距離最少有一百米,一百米,看起來很短,實際上已經是很長的一溜了,一般學校的操場最長的那一麵的長度也就百餘米。


    一杆加長的陌刀重二十斤,若是尋常用的短尾,則隻有十五斤!


    陌刀兵的後麵則是三排拿著虎槍的重步兵,碎葉軍的虎槍原本就是一丈二尺長,實際作戰時勇氣、氣力、銳氣也僅次於陌刀兵,不過他們的虎槍還是梣樹杆(白蠟杆),也是西域一帶產量最大的樹木,尋常人家房前院後都有。


    加上一尺長的槍刃、一尺長的槍套,一杆虎槍總重十斤,也就是比輕步兵使用的長矛重兩斤而已。


    陌刀由於是用精鐵整體製成,則不存在更換的問題,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什麽兵器能在短時間將陌刀損壞。


    而虎槍兵就不同了,梣樹杆再是堅韌,也能被砍斷、刺斷、砸斷,於是虎槍兵就必須有備用的武器,一把四尺長的雙手長刀就是必備的。


    後麵的強弩兵還是單體弩和強弓弩的配置,在工部的不斷改造下,原本大唐的兩石力單體弩在分量、拉力不變的情形下,其力數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兩石半,同樣的,強弓弩達到了三石半。


    強弩兵除了強弩,身上還配有單手橫刀。


    最後麵的輕步兵則是一丈一尺長的普通長矛,矛尖是大唐標準的尖錐狀,這樣的槍頭極易鑄造,特別是在掌握了淋鋼法煉鐵的情形下更是如此,矛杆還是梣樹杆。


    除此之外,輕步兵們還有單手橫刀一把,七鬥力左右的步弓一副,也就是大唐以前府兵的標準配置。


    時間來到眼下後,碎葉軍也漸漸舍棄了將重步兵、強弩兵、輕步兵都當成騎兵使用的方式,終究是術業有專攻,不過他們依舊有馬,實際上是當成騎馬步軍來使用,強機動力依舊存在。


    而作為重騎兵的五百人實際上與之前相差無幾,由於是馬上作戰,虎槍的長度比重步兵的短一些,是一丈一尺長,除了虎槍,還配有短弩和騎刀。


    同樣到了此時,碎葉軍完全舍棄了大唐慣用的什麽鐵鐧、鐵鞭等,重騎兵清一色的都是用虎槍,但在戰馬上自然選用了身高體大,耐力又強的品種。


    由於大秦國麾下所占草原廣闊,境內本就有焉耆馬、阿哈馬(粟特人對汗血寶馬的稱唿)、吐火羅馬、突厥馬等四大品種,幾乎涵蓋了這個世界上所有優秀的馬種,在波悉山馬場經過十幾年的繁育後,終於讓戰馬也走上了緩慢專業化的道路。


    故此,至少在戰馬上,碎葉軍並不比大量使用波斯馬和大食馬的敵人差。


    再者,有了蹄鐵的使用,對戰馬的使用壽命也大大提高,這一節又是讓周圍諸勢力望塵莫及。


    在夏季,重騎兵的戰馬也有馬甲,與騎兵一樣,同樣是布麵甲,對於此時任何一方勢力來說,打製一塊鐵片的速度都遠遠超過鎖子甲,將鎖子甲大量裝備在戰馬身上,也隻有大量使用奴隸的勢力才行。


    輕騎兵則是一丈長的普通騎槍(200),以及騎刀+盾牌(300)的配置,戰馬沒有甲胄。


    但輕騎兵帶有單體弩,取消了短弩,經過兵部認真討論後,認為在有重騎兵的前提下,輕騎兵先用單體弩拋射擾亂敵人的陣型,然後殺入的效率最高。


    當然了,若是輕騎兵單獨作戰就另當別論。


    而主帥所在的部隊往往都是處在輕步兵後麵的那個輕騎兵營,不是主帥不能當做重騎兵來使用,而是因為重騎兵在很多情形下需要衝鋒陷陣,於是主帥就隻能統領作為機動兵力、處於最後的輕騎兵營了。


    這種標準陣型果然將敵人吸引過來了。


    大食軍的一千輕騎兵跑了過來,當他們抵近碎葉軍最前麵的重步兵大約五十餘步時,就準備發射弓箭了——五鬥力的弓箭的有效射程實際上再抵近些最佳,但他們顯然是用準備用拋射的。


    此時,由於前麵是重步兵,就隻能待在原地被動挨打,就算你裝甲再厲害,也不可能毫發無損,而輕騎兵則可以一波接一波飛過來進行拋射,如此周而複始,總有激怒你的時候。


    如果此時重步兵兩側的騎兵衝過來對戰,大食軍的輕騎兵則會抽身就跑,由於大食馬的耐力在這個世界上最厲害,沒有任何馬種能跑過它,於是,跑到一定程度後輕騎兵還有翻身殺迴來的機會,那時,大食馬還有餘力,而追擊的敵騎則是搖搖欲墜。


    此時,大食軍的重騎兵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這種作戰模式,首先是在波斯帝國與羅馬人作戰時開創的,曾大破以重步兵為主的羅馬軍團,後來在蒙古人身上發揚光大,讓歐洲人的重甲軍團一籌莫展。


    大秦國兵部為何有這種排兵布陣的操典出來?


    那是因為有孫秀榮這個超級bug存在。


    你若是一股腦排成一個三千人的騎兵大陣,敵人就會煞費思量,“是用重騎兵直接衝陣好,還是......”


    那樣的戰鬥就是曠日持久了,雙方不斷試探,奇兵、正兵、截斷糧道、夜襲、襲擾後方等手段層出不窮,當一方士氣達到低點時再進攻則無往而不利,馬璘顯然是不想這樣的。


    於是,加赭瓦爾的一千輕騎兵毫不猶豫衝了上來,在其後麵,另外兩千輕騎兵也是躍躍欲試,隨時準備衝過來支援。


    “咻......”


    等輕騎兵的弓箭剛剛舉起來,碎葉軍大陣裏的強弩兵率先發動了!


    兩石半、三石半的強弩可不是五鬥力的單體弓可比,經過長時間訓練後,若是仰角合適,從天而降的弩箭殺傷力驚人!


    雖然對碎葉軍的強弩有所耳聞,但在沒有真正領教之前,特別是前麵還隔著一個五百人的步軍大陣前,任誰也會放鬆警惕。


    於是,一刹那大食軍的輕騎兵就損失頗多,損失的還多是處在後麵的輕騎兵,這一幕讓還在大營裏觀望的加赭瓦爾的眼神不禁有些凝重了。


    但作為大食軍輕騎兵,自然不會完全被動挨打,眼見得正麵拋射不妥,很快就扭轉馬頭圍著史泰染緬的金剛營轉了起來!


    但他們注定要失望,由於他們的主戰武器就是弓箭,而魏軍大營正中的強弩兵單體弩的拋射射程都在三百米左右,強弓弩的拋射射程更是接近四百米,而大食軍的輕騎兵所用的五鬥力左右的騎弓拋射射程隻有可憐的七十米,於是,他們無論如何走位都在碎葉軍的打擊之下!


    當他們繞到後陣史泰染緬統領的五百輕兵營時,還受收到了騎弓、強弩的雙重打擊!


    試探的輕騎兵在戰場上丟下一百多人馬的屍體灰溜溜地撤退了。


    不過加赭瓦爾並沒有顯得太過沮喪,他的實力還有的是。


    但隨著馬璘中營鼓號聲響起,碎葉軍不準備給他太多的思考時間了。


    史泰染緬的三千人開始朝著菲達大軍的方向緩慢逼了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真桃花石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森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森森並收藏真桃花石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