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過後,陸秋歌天還沒亮就起來,先給寧硯做好了飯才叫他起床,幫著他穿衣洗漱。平常這些事寧硯都不讓陸秋歌來,但這次,他想在臨別前享受一下這即將闊別的溫馨。
收拾好一切後,白淑蘭和陸秋歌將寧硯送出了家門。臨上馬車前,寧硯用力的抱住了陸秋歌。
“我走了。”
第63章
寧硯一行人入蜀路線採用的是水陸交替。先從上元府南下金陵, 然後取水道走大江一路西上。
等到三峽之後, 再難逆流而上, 便重新取陸路入蜀,前往潼川府。這樣走花費的時間是最短的, 隻需要一個多月就能到。
如果是迴程的話,這個時間要縮短上數倍。從大江順流而下,暢通無阻, 逢汛期的時候,隻需要幾天的時間就能從蜀地到金陵。
真真應了前世的詩仙的那句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
寬闊浩淼的大江之上, 大小不一的十數艘船間隔著一定的距離, 成列向前駛進著。寧硯嫌在船艙裏待著又陰暗又無聊,所以一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甲板上。
除了看沿途秀麗的山水美景外, 寧硯也給自己找了一件差事。這天, 寧硯又讓人在甲板上擺上了桌子和凳子,泡上一杯茶,鋪開紙, 把羽毛蘸上墨汁就開始寫字。
因為船在行駛中一直有顛簸,毛筆基本就用不成,所以寧硯專門找來了幾根雞毛來用。
“這都是什麽?”不知道什麽時候從船艙出來的夏敬走到了寧硯的旁邊,拿起了一張有字的紙。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夏敬自顧的念了一句話, 品味了一番後點頭道:“此語甚好,雖簡,但意深。”
寧硯起身問道:“那大人覺得這些用來給幼童啟蒙怎麽樣?”
在這邊的歷史,用來啟蒙的讀物有《千字文》,卻沒有《三字經》。寧硯個人覺得。在啟蒙一事上,《三字經》比《千字文》更好。
《三字經》取材典範,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啟蒙的不僅僅是智力還有品德。
寧硯許久前就有用《三字經》來給小寧頌啟蒙的想法。但《三字經》他沒有專門去背誦過,隻記得一些膾炙人口的句子。
而且《三字經》中一些涉及到三國之後歷史的東西,在這裏也不能用。說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都知道,但說竇燕山教五子,壓根就沒人知道。
所以《三字經》要成書麵世,大部分都要他來重新編寫。之前寧硯有官在身,就隻是做了一些準備,並沒有開始動筆。直到這次,他才用大把的閑暇時間來編寫《三字經》。
《三字經》雖然看起來簡單,讀起來朗朗上口,但編起來卻一點都不容易。所幸寧硯現在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一壺茶,幾張紙就能坐上一天。
修修改改,成文雖然不多,但已經有了真正的《三字經》的一些韻味了。等賑災結束了,還可以送去翰林院,讓裏麵的人幫著斧正斧正。
聽寧硯這麽問,夏敬沉吟了一會兒後迴答道:“我私以為,若能成書,應當不遜於《千字文》。具體的你應該去請教紀太傅,他乃天下文宗之首,由他來判定才有意義。”
寧硯點了點頭。“這文還未寫完。等哪一天我寫完了,就去找紀太傅。大人,不知大約還有多久能到三峽?”
“照這樣的速度再有三五天就能到了,之後的路就不這麽好走了。”
**
半個月後,潼川府下轄蓬英縣。
寧硯坐在馬車中,一直撩著車簾看著外麵的一切,用滿目瘡痍來說一點都不為過。大地顯然才被洪水肆虐過不久,隻留下了一些枯樹枯草。
隻有一些鳥雀在還沒有完全幹涸的地上跳來跳去,尋找吃食,看不到一個人影。有的地方還能見到因為地震而產生的地裂縫。
天災無情啊!
不知道走了多久,寧硯的視線中出現了半天來看到的第一個人,一個幹瘦的男人。男人站在那裏愣了一會兒,然後突然拄著樹枝一瘸一拐的就往東跑去。
寧硯本來還想下去詢問上兩句,見此就隻能作罷。但沒過多久的時間,馬車突然停了下來,寧硯撩開簾子向前看去,一群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人朝這裏湧了過來。
看到為首的馬車停下後,這群人紛紛跪了下來,一邊磕頭一邊哭喊著。
“大人,救救我們!給我們一點吃的吧——”
“大人,行行好,施捨我們一點吧……”
男女老少哭泣祈求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寧硯聽著心裏很不是滋味兒,直接就掀開簾子跳下了馬車,前麵的夏敬也從馬車上下來了,寧硯就快步走上去站在了夏敬的左後方。
“你們可都是蓬英縣人?”夏敬走至難民前方沉聲問道。
“是是是,大人,我們都是。大人,求求您救救我們!我們真的熬不下去了!”
“你們放心,朝廷派本官來就是為了賑災,你們都是大涼的子民,陛下和朝廷不會對你們不管不顧的。”夏敬揚聲安撫道。
“這裏離縣城還有多遠?”夏敬又問。
難民中的一個人迴答道:“不遠了,走上一個時辰就能到了。”
</br>
收拾好一切後,白淑蘭和陸秋歌將寧硯送出了家門。臨上馬車前,寧硯用力的抱住了陸秋歌。
“我走了。”
第63章
寧硯一行人入蜀路線採用的是水陸交替。先從上元府南下金陵, 然後取水道走大江一路西上。
等到三峽之後, 再難逆流而上, 便重新取陸路入蜀,前往潼川府。這樣走花費的時間是最短的, 隻需要一個多月就能到。
如果是迴程的話,這個時間要縮短上數倍。從大江順流而下,暢通無阻, 逢汛期的時候,隻需要幾天的時間就能從蜀地到金陵。
真真應了前世的詩仙的那句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
寬闊浩淼的大江之上, 大小不一的十數艘船間隔著一定的距離, 成列向前駛進著。寧硯嫌在船艙裏待著又陰暗又無聊,所以一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甲板上。
除了看沿途秀麗的山水美景外, 寧硯也給自己找了一件差事。這天, 寧硯又讓人在甲板上擺上了桌子和凳子,泡上一杯茶,鋪開紙, 把羽毛蘸上墨汁就開始寫字。
因為船在行駛中一直有顛簸,毛筆基本就用不成,所以寧硯專門找來了幾根雞毛來用。
“這都是什麽?”不知道什麽時候從船艙出來的夏敬走到了寧硯的旁邊,拿起了一張有字的紙。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夏敬自顧的念了一句話, 品味了一番後點頭道:“此語甚好,雖簡,但意深。”
寧硯起身問道:“那大人覺得這些用來給幼童啟蒙怎麽樣?”
在這邊的歷史,用來啟蒙的讀物有《千字文》,卻沒有《三字經》。寧硯個人覺得。在啟蒙一事上,《三字經》比《千字文》更好。
《三字經》取材典範,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啟蒙的不僅僅是智力還有品德。
寧硯許久前就有用《三字經》來給小寧頌啟蒙的想法。但《三字經》他沒有專門去背誦過,隻記得一些膾炙人口的句子。
而且《三字經》中一些涉及到三國之後歷史的東西,在這裏也不能用。說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都知道,但說竇燕山教五子,壓根就沒人知道。
所以《三字經》要成書麵世,大部分都要他來重新編寫。之前寧硯有官在身,就隻是做了一些準備,並沒有開始動筆。直到這次,他才用大把的閑暇時間來編寫《三字經》。
《三字經》雖然看起來簡單,讀起來朗朗上口,但編起來卻一點都不容易。所幸寧硯現在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一壺茶,幾張紙就能坐上一天。
修修改改,成文雖然不多,但已經有了真正的《三字經》的一些韻味了。等賑災結束了,還可以送去翰林院,讓裏麵的人幫著斧正斧正。
聽寧硯這麽問,夏敬沉吟了一會兒後迴答道:“我私以為,若能成書,應當不遜於《千字文》。具體的你應該去請教紀太傅,他乃天下文宗之首,由他來判定才有意義。”
寧硯點了點頭。“這文還未寫完。等哪一天我寫完了,就去找紀太傅。大人,不知大約還有多久能到三峽?”
“照這樣的速度再有三五天就能到了,之後的路就不這麽好走了。”
**
半個月後,潼川府下轄蓬英縣。
寧硯坐在馬車中,一直撩著車簾看著外麵的一切,用滿目瘡痍來說一點都不為過。大地顯然才被洪水肆虐過不久,隻留下了一些枯樹枯草。
隻有一些鳥雀在還沒有完全幹涸的地上跳來跳去,尋找吃食,看不到一個人影。有的地方還能見到因為地震而產生的地裂縫。
天災無情啊!
不知道走了多久,寧硯的視線中出現了半天來看到的第一個人,一個幹瘦的男人。男人站在那裏愣了一會兒,然後突然拄著樹枝一瘸一拐的就往東跑去。
寧硯本來還想下去詢問上兩句,見此就隻能作罷。但沒過多久的時間,馬車突然停了下來,寧硯撩開簾子向前看去,一群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人朝這裏湧了過來。
看到為首的馬車停下後,這群人紛紛跪了下來,一邊磕頭一邊哭喊著。
“大人,救救我們!給我們一點吃的吧——”
“大人,行行好,施捨我們一點吧……”
男女老少哭泣祈求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寧硯聽著心裏很不是滋味兒,直接就掀開簾子跳下了馬車,前麵的夏敬也從馬車上下來了,寧硯就快步走上去站在了夏敬的左後方。
“你們可都是蓬英縣人?”夏敬走至難民前方沉聲問道。
“是是是,大人,我們都是。大人,求求您救救我們!我們真的熬不下去了!”
“你們放心,朝廷派本官來就是為了賑災,你們都是大涼的子民,陛下和朝廷不會對你們不管不顧的。”夏敬揚聲安撫道。
“這裏離縣城還有多遠?”夏敬又問。
難民中的一個人迴答道:“不遠了,走上一個時辰就能到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