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日,皇帝親耕。
寧硯作為內閣侍讀學士在隨行的官員行列之內。禦輦在中,在羽林軍的護衛之下,一行人浩浩蕩蕩的朝東郊而去。
上元府偏北,田地多以旱地為主。小麥在九十月份種下,臨近立春已經都長出了苗。遠遠望去,一片綠生生的,霎是好看。
寧硯想著等下次休沐可以帶上陸秋歌來這裏走一走,心情都會好上很多。
也有很多空出來的田地,這是留著種粟,也就是小米,以及其他沒到時間的作物的。
寧硯等人在田邊就停了下來,蕭旻則是在一個老農的領路下提著衣擺進了田中。不遠處禮部的人已經備好了牛和犁。
“陛下,請。”
一名七品縣官牽牛,皇帝扶犁,禮部尚書撒種。這是大涼朝開國帝王定下來的禮度。大涼歷代帝王,哪怕是“庸”,但隻要不“昏”,都會恪守這個禮度。
國以民為本,民以農為本。親耕就是一種定民心的方式。
皇帝親耕更重的是一種儀式,在耕了兩丈左右的地後蕭旻就將犁交給了別人,麵朝東方,遙遙一拜。
“願蒼天佑我大涼春耕秋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隨行文武官員和周遭的百姓紛紛跪地,齊聲高唿:“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奏禮樂!”
隨著禮部侍郎一聲令下,隨行的宮廷樂師其奏禮樂,中有一聲放聲歌吟:
“教民稼檣,不令而行。進退有度,琚瑀鏘鳴。言還熉幄,禮則告成。帝命率育,明德惟聲。”
寧硯將這文在心裏默念了兩遍,看著隨風搖曳的麥浪,曾經在《史記》中讀過的一句話漫上了心頭: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
又是一天休沐的日子,寧硯真的將他的想法付諸了實踐,帶著陸秋歌來到了京城郊外。
臨出門前,白淑蘭千叮嚀萬囑咐,讓寧硯照顧好陸秋歌,不能讓她磕著碰著了,搞得寧硯都緊張了起來。陸秋歌這個當事人反倒是輕鬆平和的。
寧硯在東郊有十畝地,是他當初將平德村的地賣了後在上元府買的,也全部都租佃了出去。寧家一年吃的大部分糧食都是佃農交的租。
下了馬車後,寧硯取出披風給陸秋歌繫上,而後兩人一同沿著田埂走。寧硯興趣盎然,時不時的指上一種植物問陸秋歌是什麽。
“我都快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了。”寧硯調侃起了自己。不管是以前的他還是現在的他,離這些農活都很遠。
陸秋歌笑道:“哪有人這樣說自己的。”
寧硯無所謂的笑了笑,然後指著不遠處的一塊地說到:“我們去那邊看看,好像是咱們家的地。”
等兩人到了地方,正在田間勞作的一個五十多歲看著看到寧硯,放下手中的鋤頭就走了過來。
將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略顯拘束的問道:“東家,您怎麽來了?”
寧硯家的十畝地全部都租給了這名老者一家。老者知道寧硯是做官的,雖然不清楚是多大的官,但足夠讓他這個小老百姓敬畏了。
寧硯指了指放下農活往這邊走的其他人,溫和說到:“張伯,你讓他們別過來了。我就是帶我妻子來這裏走一走的,沒什麽事,你們忙你們的。”
“哎!好。”說完,老者就朝他的家人喊了幾聲,讓他們不用過來。那幾人聽到後,就又迴去做自己的事了。
寧硯則是站在田邊和老人聊了起來。
“我記得除夕前不久下了一場大雪,今年的麥苗是不是長的好一些了?”
瑞雪兆豐年這句話寧硯可是記得很清楚的。
老人望著眼前的麥田,滿是滄桑與皺紋的臉上布滿了笑容。“是好一些,隻有接下來老天爺把雨給夠了,割麥子的時候又不下雨,今年的收成肯定能好。”
“那樣就真的挺好了。”寧硯笑著說到。
“是東家你們心善,對我老頭子一家好,租子收的不高。有些人家日子了不像我們家這個好過。”
寧硯笑容微微一斂,問道:“為什麽這麽說?”
“好多人把地賣了去租田種,又遇不上好的東家,給朝廷交完稅再把租子一交,剩下的糧食都勉強才夠一年吃的。”
“自己的田為什麽要賣掉?”
“交免役錢啊。我聽裏正說,章大官人為了讓我們這些農戶好好種地,就頒布了一個什麽法,交錢就不用去服勞役了。那個法一出來我們都可高興了。”
“但後來發現,錢又不是誰家都能交的起的。本來呢,每戶輪流出一個人就行了,現在要攤錢,女人頭上都攤一半。”
“我們村的王老頭交不起錢就想出人,結果官爺說不行,必須得交錢。他沒轍子,就隻能賣了一畝地把錢給交上了。”
“結果種的地一少,家裏的糧食肯定就不夠吃了,就隻能去租地。也不知道為什麽,那些東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似的,都把租子提高了。這樣一來,忙活一年什麽都存不下。”
“那些都是什麽人?”寧硯又問道。
“不知道。”老人搖了搖頭。“不過買王老頭家地的人我認識,是在城裏開布莊的,特別有錢!村裏人說他們家銅錢多的庫房都堆不下。”
</br>
二月二日,皇帝親耕。
寧硯作為內閣侍讀學士在隨行的官員行列之內。禦輦在中,在羽林軍的護衛之下,一行人浩浩蕩蕩的朝東郊而去。
上元府偏北,田地多以旱地為主。小麥在九十月份種下,臨近立春已經都長出了苗。遠遠望去,一片綠生生的,霎是好看。
寧硯想著等下次休沐可以帶上陸秋歌來這裏走一走,心情都會好上很多。
也有很多空出來的田地,這是留著種粟,也就是小米,以及其他沒到時間的作物的。
寧硯等人在田邊就停了下來,蕭旻則是在一個老農的領路下提著衣擺進了田中。不遠處禮部的人已經備好了牛和犁。
“陛下,請。”
一名七品縣官牽牛,皇帝扶犁,禮部尚書撒種。這是大涼朝開國帝王定下來的禮度。大涼歷代帝王,哪怕是“庸”,但隻要不“昏”,都會恪守這個禮度。
國以民為本,民以農為本。親耕就是一種定民心的方式。
皇帝親耕更重的是一種儀式,在耕了兩丈左右的地後蕭旻就將犁交給了別人,麵朝東方,遙遙一拜。
“願蒼天佑我大涼春耕秋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隨行文武官員和周遭的百姓紛紛跪地,齊聲高唿:“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奏禮樂!”
隨著禮部侍郎一聲令下,隨行的宮廷樂師其奏禮樂,中有一聲放聲歌吟:
“教民稼檣,不令而行。進退有度,琚瑀鏘鳴。言還熉幄,禮則告成。帝命率育,明德惟聲。”
寧硯將這文在心裏默念了兩遍,看著隨風搖曳的麥浪,曾經在《史記》中讀過的一句話漫上了心頭: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
又是一天休沐的日子,寧硯真的將他的想法付諸了實踐,帶著陸秋歌來到了京城郊外。
臨出門前,白淑蘭千叮嚀萬囑咐,讓寧硯照顧好陸秋歌,不能讓她磕著碰著了,搞得寧硯都緊張了起來。陸秋歌這個當事人反倒是輕鬆平和的。
寧硯在東郊有十畝地,是他當初將平德村的地賣了後在上元府買的,也全部都租佃了出去。寧家一年吃的大部分糧食都是佃農交的租。
下了馬車後,寧硯取出披風給陸秋歌繫上,而後兩人一同沿著田埂走。寧硯興趣盎然,時不時的指上一種植物問陸秋歌是什麽。
“我都快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了。”寧硯調侃起了自己。不管是以前的他還是現在的他,離這些農活都很遠。
陸秋歌笑道:“哪有人這樣說自己的。”
寧硯無所謂的笑了笑,然後指著不遠處的一塊地說到:“我們去那邊看看,好像是咱們家的地。”
等兩人到了地方,正在田間勞作的一個五十多歲看著看到寧硯,放下手中的鋤頭就走了過來。
將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略顯拘束的問道:“東家,您怎麽來了?”
寧硯家的十畝地全部都租給了這名老者一家。老者知道寧硯是做官的,雖然不清楚是多大的官,但足夠讓他這個小老百姓敬畏了。
寧硯指了指放下農活往這邊走的其他人,溫和說到:“張伯,你讓他們別過來了。我就是帶我妻子來這裏走一走的,沒什麽事,你們忙你們的。”
“哎!好。”說完,老者就朝他的家人喊了幾聲,讓他們不用過來。那幾人聽到後,就又迴去做自己的事了。
寧硯則是站在田邊和老人聊了起來。
“我記得除夕前不久下了一場大雪,今年的麥苗是不是長的好一些了?”
瑞雪兆豐年這句話寧硯可是記得很清楚的。
老人望著眼前的麥田,滿是滄桑與皺紋的臉上布滿了笑容。“是好一些,隻有接下來老天爺把雨給夠了,割麥子的時候又不下雨,今年的收成肯定能好。”
“那樣就真的挺好了。”寧硯笑著說到。
“是東家你們心善,對我老頭子一家好,租子收的不高。有些人家日子了不像我們家這個好過。”
寧硯笑容微微一斂,問道:“為什麽這麽說?”
“好多人把地賣了去租田種,又遇不上好的東家,給朝廷交完稅再把租子一交,剩下的糧食都勉強才夠一年吃的。”
“自己的田為什麽要賣掉?”
“交免役錢啊。我聽裏正說,章大官人為了讓我們這些農戶好好種地,就頒布了一個什麽法,交錢就不用去服勞役了。那個法一出來我們都可高興了。”
“但後來發現,錢又不是誰家都能交的起的。本來呢,每戶輪流出一個人就行了,現在要攤錢,女人頭上都攤一半。”
“我們村的王老頭交不起錢就想出人,結果官爺說不行,必須得交錢。他沒轍子,就隻能賣了一畝地把錢給交上了。”
“結果種的地一少,家裏的糧食肯定就不夠吃了,就隻能去租地。也不知道為什麽,那些東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似的,都把租子提高了。這樣一來,忙活一年什麽都存不下。”
“那些都是什麽人?”寧硯又問道。
“不知道。”老人搖了搖頭。“不過買王老頭家地的人我認識,是在城裏開布莊的,特別有錢!村裏人說他們家銅錢多的庫房都堆不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