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流言
禦天香:北宋女官香藥帝國 作者:米蘭Lad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祐皇後複位之後,太後向元祐、元符兩位皇後宣布了之前與宰執議妥的禮儀規定,要求二人見麵元符先拜,元祐答拜。劉清菁一聽即麵露慍色,趙佶從旁圓場道:“都是自家人,也不須行大禮,彼此道萬福即可。”劉清菁方才妥協,以後見麵先對孟衝真一福施禮,但也僅限於此,其餘座次、宮室、儀仗等絲毫不讓,絕不容許孟衝真越過她,連是否從靈駕一事都頻頻找太後理論,要求換她去或與衝真同去。太後煩惱不已,閑時常與鄭瀅及衝真抱怨。
鄭瀅不論元符是非,另說起一事:“禁中因官家即位,元祐皇後迴宮,新近修造了不少宮室。日前官家見了頗不滿,說華飾太過,牆宇梁柱像首飾一樣塗金翠毛,委實太華麗奢侈。還曾向臣妾提到一位叫鄒浩的言官,說這種事隻有他敢論列。隻是臣妾不知朝廷事,也不知這鄒浩到底是何許人。”
太後與孟衝真相視一眼,道:“這鄒浩不就是去年向先帝進諫,說不可以妾為妻,立元符為後,因此被先帝貶逐的言官麽?他在仁宗朝就向皇帝進諫過。仁宗皇帝曾做過一寶座,鄒浩說過於華麗,他便放到相國寺去,自己不用了。官家因禁中修造之事想起他,覺得如今朝中很少有鄒浩這樣敢言、無所不論的言官了,就把他召迴來了,如今是左司諫。”
鄭瀅道:“有如此正直敢言的諫官乃朝廷之幸。無論內廷外廷,尊卑高下,行事稍有差,他便會進言論列,官家從諫如流,何愁風教綱紀不振?”
過了幾天,一個傳言遍傳宮廷,說鄒浩去年向先帝進言的章疏中提及,時為賢妃的元符皇後之子越王原是賢妃侍婢卓氏所生,賢妃殺了卓氏奪了越王育為己子,乃至與先帝合謀,以此為功,名正言順地立其為後。且說鄒浩在章疏中痛斥元符及先帝:“殺卓氏而奪之子,欺人可也,詎可欺天乎卓氏何辜哉得不愈於桀紂者也廢孟氏而立劉氏,快陛下之誌也。劉氏何德哉得不甚於幽王也”
蕙羅也聽到梅玉兒帶著幸災樂禍的表情向尚服局內人談起此事,頓時感到這對劉清菁將會是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因為她被立為皇後的理由正是生了故越王,一旦坐實這個孩子是她殺了孩子的母親奪來的,非但立後的理由不成立,她還會背上一個謀殺的罪名,後果也許比廢後還嚴重。
再見到劉清菁的時候,她顯然已經聽說傳言了,正在怒問閣中人:“這鬼話是從哪裏傳來的?元祐宮,還是鄭娘子閣?”
閣中人齊齊跪了一地,都俯首不敢作答。
看見蕙羅進來,劉清菁一把抓住她:“對了,還有尚服局……梅玉兒也在散布這謠言罷?”
蕙羅下意識地擺首。劉清菁冷笑:“你也在維護她?對了,你是聽命於鄭瀅的,你也相信我殺母取子?”
蕙羅還是搖頭,也許是從她眼中看到了一絲猶豫,劉清菁怒而拽她:“走,隨我當麵去問太後!”
她帶著蕙羅不經傳稟便直闖太後寢殿,發現孟衝真、王皇後、鄭瀅及趙佶都在,先目光灼灼地環視眾女子一圈,迫得她們側首避開,才跪下,對太後道:“臣妾聽聞宮中傳言,說臣僚曾有章疏,意指故越王並非妾親生。散布謠言者居心險惡,且累及先帝,妾寢食難安,因此來請太後為妾正名,還妾公道。妾身處宮禁,懷胎十月,無日不在太後目下,如何做得假?且生越王時,太後、太妃兩宮曾親臨撫視,眾多嬪禦、執事在旁,當日情形,太後自然明白,何人又能得入宮禁,助我殺母取子伏望皇太後降下議及此事的臣僚章疏,連同散布流言的宮人,一起付有司明行鞫問。若流言為實,妾甘領罪責;若係虛妄,懇請皇太後嚴行懲戒,以免日後有人效仿,再三誹謗,乃至玷汙先帝清譽,使之流傳萬世。”
太後一時無語。劉清菁轉視孟衝真冷笑,再對太後道:“妾曾於紹聖年間,見元祐皇後因所用尼姑畫符等事被先帝差官製勘,禦史錄驗,備載案牘,因此遷徙道宮,眾所共知,能怨何人?如今或有新進之人不究事理,不滿妾遭遇先帝,欲報前朝之怨,傳出這等謠言,以泄私憤。妾自是清白,但眾口鑠金,也不得不懼。所以乞求皇太後特降睿旨,檢取元祐皇後當年公案,再付有司勘查。若妾稍有幹涉案情,令元祐皇後蒙冤,妾不敢再居後位。伏望皇太後憐憫先帝至孝至仁,照鑒妾之負冤無告,徹查此事,將結果昭示中外。”
太後仍不表態,劉清菁俯首再拜,重申請求付有司勘查,又微轉朝趙佶方向,神態倔強,目光堅定,道:“未做之事,妾決不容人誣陷。太後聖慈,官家聖明,必能公正裁決。若經徹查,太後官家還認定妾有罪,妾願承擔一切後果。”
趙佶看看沉吟中的太後,旋即對劉清菁微笑:“流言而已,嫂嫂何必如此介意。太後早有明斷,若真疑心,嫂嫂豈能還在這裏。”
太後亦徐徐開口道:“隻是傳言,我本不欲大動幹戈鞫問勘查,元符何須多慮。倒是你這樣橫衝直闖地進來,不免失態,壞了規矩。”
劉清菁遂向太後再拜請罪。太後揮揮手背:“罷了,你且迴去閉門反思幾日,以後別再這樣冒冒失失地說話做事,惹人非議。”
蕙羅扶劉清菁迴到元符宮。劉清菁坍塌般倒在床上,眼角滾落出一滴淚,但被她迅速拭去,剛才那一瞬消散的生機又重現於眸心,她盯著蕙羅道:“隨她們怎麽構陷,我不會低頭,不會容忍。誰想過招,我奉陪到底,決不言敗。”
蕙羅暗暗感慨。平日所見元符皇後,或雲淡風輕,或煙視媚行,身體柔若無骨,步履輕盈,神態嬌媚,而麵對生死攸關的危機,一身的硬骨刺瞬間盡顯。她柔弱外表下有一顆永遠在蓬勃跳動的求生的心,所以才能在兒女夭折、夫君離世、四麵楚歌的情況下還永不言棄,哀而不傷,和這宮中常見的女子大不相同,這或許也是先帝傾心於她的原因之一罷。
次日鄭瀅召蕙羅入她閣中,問:“昨日元符皇後為何會帶你去太後寢殿?”
蕙羅道:“她疑心我也聽信傳言,所以拉我去聽她的辯解罷。”
鄭瀅一哂:“她還真重視你。”
蕙羅欠身道:“皆因我是娘子派去的人。”
鄭瀅審視著蕙羅道:“那你是相信那傳言,還是相信元符皇後的辯解?”
蕙羅道:“如此大事,我身為奴婢,豈敢妄自置喙?但昨日官家曾表態說,太後早有明斷,並非真疑心。官家聖明,判斷必不會有誤,所以我不會輕信傳言。”
鄭瀅麵上風平浪靜,看不出什麽情緒:“你倒是一直都聽命於君王。”
“這不是身為內人的職責麽?”蕙羅頓了頓,又道,“宮中所有人,不都該聽命於君王麽?娘子將一生侍奉官家,必定比奴家更明白這個道理。”
鄭瀅沉默須臾,取出一卷文書拋到蕙羅麵前:“這是元符皇後昨日擬的?”
蕙羅展開看,見是元符皇後上皇太後表,所寫內容大致與她昨日所述相同,是辯解傳言之事,但文從字順,頗見文采,有理有據,又比元符言語更有條理。
蕙羅想想,道:“我昨日在元符宮待到黃昏時,未見元符皇後自製表章。”
鄭瀅道:“這種詞章,估計她自己也寫不出來,不知是何人代擬。”
蕙羅擺首道:“此事我自然無法得知。不過能於一夕之間擬出這詞章,恐非元符宮人所為。”
鄭瀅凝眉沉思,蓄得纖長美麗的指甲無意識地輕叩案幾,良久才又問蕙羅道:“香爐之事後,官家與元符皇後還有什物往來麽?”
蕙羅道:“官家曾贈過元符皇後一幅畫,請她點評,但她並無迴應。此後再無其他往來。”
見鄭瀅不語,蕙羅又道:“官家承先帝遺製即皇帝位,自然會感念先帝恩澤,而善待元符皇後,幾番維護,也是人之常情。娘子侍奉官家,自是與官家齊心,以誠相待元符皇後。但若宮人妄傳謠言,娘子未稍加訓誡,異日元符被禍,官家在太後卷簾後追查,豈不累及娘子?再則,元符皇後如今待官家有禮,卻無刻意奉迎。設若因流言所迫,急須官家庇護,往來增多,恐難免惹人非議。娘子若勸導太後、元祐兩宮,遏止流言,既可順官家之意,又可防將來流言損及官家聖德,豈非兩宜?”
鄭瀅未加駁斥,可見也覺蕙羅所言有理。少頃淺笑道:“你盡是幫元符皇後說話,卻不知她有何好處,短短時間就令你這樣幫她。”
蕙羅道:“其實她是個愛憎分明的人,對她壞,她會加倍對你壞,對她好,她也會加倍對你好。對我如此,對娘子想必也如此。”
蕙羅與鄭瀅對話後兩日,太後命六尚傳下旨意:若再傳故越王非元符皇後所生的流言,必嚴加懲戒。因此流言漸漸平息,從太後到尋常宮人都無人再提。而鄭瀅對劉清菁態度大為改觀,常主動至元符宮請安,與劉清菁閑話家常。
一日蕙羅幫劉清菁梳妝時,她忽然問蕙羅:“你是不是跟鄭瀅說過什麽?她如今不找茬了,對我倒是恭謹得很。”
蕙羅道:“我未曾說過什麽。娘娘行端影正,他人自然無可指摘。”
“我的行為倒也不是一向端正,有人歪了心眼來害我,我也會走斜路去害她。”劉清菁懶洋洋地磨著指甲,笑道,“就像流言說的那位卓氏,原是我的侍婢,卻在我懷著越王時悄悄勾引先帝,受過寵幸幾次,就妄圖請官家給她名分,與我抗衡。我便持了匕首對先帝說,我與她不能並存,若不立即將她配嫁外人,我就自盡,一屍兩命。官家自然一切依我,我就親自給卓氏挑了一位又老又醜,還有殘疾的老兵做夫君。她一氣之下,就在我生越王那天懸梁死了。”
(待續)
鄭瀅不論元符是非,另說起一事:“禁中因官家即位,元祐皇後迴宮,新近修造了不少宮室。日前官家見了頗不滿,說華飾太過,牆宇梁柱像首飾一樣塗金翠毛,委實太華麗奢侈。還曾向臣妾提到一位叫鄒浩的言官,說這種事隻有他敢論列。隻是臣妾不知朝廷事,也不知這鄒浩到底是何許人。”
太後與孟衝真相視一眼,道:“這鄒浩不就是去年向先帝進諫,說不可以妾為妻,立元符為後,因此被先帝貶逐的言官麽?他在仁宗朝就向皇帝進諫過。仁宗皇帝曾做過一寶座,鄒浩說過於華麗,他便放到相國寺去,自己不用了。官家因禁中修造之事想起他,覺得如今朝中很少有鄒浩這樣敢言、無所不論的言官了,就把他召迴來了,如今是左司諫。”
鄭瀅道:“有如此正直敢言的諫官乃朝廷之幸。無論內廷外廷,尊卑高下,行事稍有差,他便會進言論列,官家從諫如流,何愁風教綱紀不振?”
過了幾天,一個傳言遍傳宮廷,說鄒浩去年向先帝進言的章疏中提及,時為賢妃的元符皇後之子越王原是賢妃侍婢卓氏所生,賢妃殺了卓氏奪了越王育為己子,乃至與先帝合謀,以此為功,名正言順地立其為後。且說鄒浩在章疏中痛斥元符及先帝:“殺卓氏而奪之子,欺人可也,詎可欺天乎卓氏何辜哉得不愈於桀紂者也廢孟氏而立劉氏,快陛下之誌也。劉氏何德哉得不甚於幽王也”
蕙羅也聽到梅玉兒帶著幸災樂禍的表情向尚服局內人談起此事,頓時感到這對劉清菁將會是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因為她被立為皇後的理由正是生了故越王,一旦坐實這個孩子是她殺了孩子的母親奪來的,非但立後的理由不成立,她還會背上一個謀殺的罪名,後果也許比廢後還嚴重。
再見到劉清菁的時候,她顯然已經聽說傳言了,正在怒問閣中人:“這鬼話是從哪裏傳來的?元祐宮,還是鄭娘子閣?”
閣中人齊齊跪了一地,都俯首不敢作答。
看見蕙羅進來,劉清菁一把抓住她:“對了,還有尚服局……梅玉兒也在散布這謠言罷?”
蕙羅下意識地擺首。劉清菁冷笑:“你也在維護她?對了,你是聽命於鄭瀅的,你也相信我殺母取子?”
蕙羅還是搖頭,也許是從她眼中看到了一絲猶豫,劉清菁怒而拽她:“走,隨我當麵去問太後!”
她帶著蕙羅不經傳稟便直闖太後寢殿,發現孟衝真、王皇後、鄭瀅及趙佶都在,先目光灼灼地環視眾女子一圈,迫得她們側首避開,才跪下,對太後道:“臣妾聽聞宮中傳言,說臣僚曾有章疏,意指故越王並非妾親生。散布謠言者居心險惡,且累及先帝,妾寢食難安,因此來請太後為妾正名,還妾公道。妾身處宮禁,懷胎十月,無日不在太後目下,如何做得假?且生越王時,太後、太妃兩宮曾親臨撫視,眾多嬪禦、執事在旁,當日情形,太後自然明白,何人又能得入宮禁,助我殺母取子伏望皇太後降下議及此事的臣僚章疏,連同散布流言的宮人,一起付有司明行鞫問。若流言為實,妾甘領罪責;若係虛妄,懇請皇太後嚴行懲戒,以免日後有人效仿,再三誹謗,乃至玷汙先帝清譽,使之流傳萬世。”
太後一時無語。劉清菁轉視孟衝真冷笑,再對太後道:“妾曾於紹聖年間,見元祐皇後因所用尼姑畫符等事被先帝差官製勘,禦史錄驗,備載案牘,因此遷徙道宮,眾所共知,能怨何人?如今或有新進之人不究事理,不滿妾遭遇先帝,欲報前朝之怨,傳出這等謠言,以泄私憤。妾自是清白,但眾口鑠金,也不得不懼。所以乞求皇太後特降睿旨,檢取元祐皇後當年公案,再付有司勘查。若妾稍有幹涉案情,令元祐皇後蒙冤,妾不敢再居後位。伏望皇太後憐憫先帝至孝至仁,照鑒妾之負冤無告,徹查此事,將結果昭示中外。”
太後仍不表態,劉清菁俯首再拜,重申請求付有司勘查,又微轉朝趙佶方向,神態倔強,目光堅定,道:“未做之事,妾決不容人誣陷。太後聖慈,官家聖明,必能公正裁決。若經徹查,太後官家還認定妾有罪,妾願承擔一切後果。”
趙佶看看沉吟中的太後,旋即對劉清菁微笑:“流言而已,嫂嫂何必如此介意。太後早有明斷,若真疑心,嫂嫂豈能還在這裏。”
太後亦徐徐開口道:“隻是傳言,我本不欲大動幹戈鞫問勘查,元符何須多慮。倒是你這樣橫衝直闖地進來,不免失態,壞了規矩。”
劉清菁遂向太後再拜請罪。太後揮揮手背:“罷了,你且迴去閉門反思幾日,以後別再這樣冒冒失失地說話做事,惹人非議。”
蕙羅扶劉清菁迴到元符宮。劉清菁坍塌般倒在床上,眼角滾落出一滴淚,但被她迅速拭去,剛才那一瞬消散的生機又重現於眸心,她盯著蕙羅道:“隨她們怎麽構陷,我不會低頭,不會容忍。誰想過招,我奉陪到底,決不言敗。”
蕙羅暗暗感慨。平日所見元符皇後,或雲淡風輕,或煙視媚行,身體柔若無骨,步履輕盈,神態嬌媚,而麵對生死攸關的危機,一身的硬骨刺瞬間盡顯。她柔弱外表下有一顆永遠在蓬勃跳動的求生的心,所以才能在兒女夭折、夫君離世、四麵楚歌的情況下還永不言棄,哀而不傷,和這宮中常見的女子大不相同,這或許也是先帝傾心於她的原因之一罷。
次日鄭瀅召蕙羅入她閣中,問:“昨日元符皇後為何會帶你去太後寢殿?”
蕙羅道:“她疑心我也聽信傳言,所以拉我去聽她的辯解罷。”
鄭瀅一哂:“她還真重視你。”
蕙羅欠身道:“皆因我是娘子派去的人。”
鄭瀅審視著蕙羅道:“那你是相信那傳言,還是相信元符皇後的辯解?”
蕙羅道:“如此大事,我身為奴婢,豈敢妄自置喙?但昨日官家曾表態說,太後早有明斷,並非真疑心。官家聖明,判斷必不會有誤,所以我不會輕信傳言。”
鄭瀅麵上風平浪靜,看不出什麽情緒:“你倒是一直都聽命於君王。”
“這不是身為內人的職責麽?”蕙羅頓了頓,又道,“宮中所有人,不都該聽命於君王麽?娘子將一生侍奉官家,必定比奴家更明白這個道理。”
鄭瀅沉默須臾,取出一卷文書拋到蕙羅麵前:“這是元符皇後昨日擬的?”
蕙羅展開看,見是元符皇後上皇太後表,所寫內容大致與她昨日所述相同,是辯解傳言之事,但文從字順,頗見文采,有理有據,又比元符言語更有條理。
蕙羅想想,道:“我昨日在元符宮待到黃昏時,未見元符皇後自製表章。”
鄭瀅道:“這種詞章,估計她自己也寫不出來,不知是何人代擬。”
蕙羅擺首道:“此事我自然無法得知。不過能於一夕之間擬出這詞章,恐非元符宮人所為。”
鄭瀅凝眉沉思,蓄得纖長美麗的指甲無意識地輕叩案幾,良久才又問蕙羅道:“香爐之事後,官家與元符皇後還有什物往來麽?”
蕙羅道:“官家曾贈過元符皇後一幅畫,請她點評,但她並無迴應。此後再無其他往來。”
見鄭瀅不語,蕙羅又道:“官家承先帝遺製即皇帝位,自然會感念先帝恩澤,而善待元符皇後,幾番維護,也是人之常情。娘子侍奉官家,自是與官家齊心,以誠相待元符皇後。但若宮人妄傳謠言,娘子未稍加訓誡,異日元符被禍,官家在太後卷簾後追查,豈不累及娘子?再則,元符皇後如今待官家有禮,卻無刻意奉迎。設若因流言所迫,急須官家庇護,往來增多,恐難免惹人非議。娘子若勸導太後、元祐兩宮,遏止流言,既可順官家之意,又可防將來流言損及官家聖德,豈非兩宜?”
鄭瀅未加駁斥,可見也覺蕙羅所言有理。少頃淺笑道:“你盡是幫元符皇後說話,卻不知她有何好處,短短時間就令你這樣幫她。”
蕙羅道:“其實她是個愛憎分明的人,對她壞,她會加倍對你壞,對她好,她也會加倍對你好。對我如此,對娘子想必也如此。”
蕙羅與鄭瀅對話後兩日,太後命六尚傳下旨意:若再傳故越王非元符皇後所生的流言,必嚴加懲戒。因此流言漸漸平息,從太後到尋常宮人都無人再提。而鄭瀅對劉清菁態度大為改觀,常主動至元符宮請安,與劉清菁閑話家常。
一日蕙羅幫劉清菁梳妝時,她忽然問蕙羅:“你是不是跟鄭瀅說過什麽?她如今不找茬了,對我倒是恭謹得很。”
蕙羅道:“我未曾說過什麽。娘娘行端影正,他人自然無可指摘。”
“我的行為倒也不是一向端正,有人歪了心眼來害我,我也會走斜路去害她。”劉清菁懶洋洋地磨著指甲,笑道,“就像流言說的那位卓氏,原是我的侍婢,卻在我懷著越王時悄悄勾引先帝,受過寵幸幾次,就妄圖請官家給她名分,與我抗衡。我便持了匕首對先帝說,我與她不能並存,若不立即將她配嫁外人,我就自盡,一屍兩命。官家自然一切依我,我就親自給卓氏挑了一位又老又醜,還有殘疾的老兵做夫君。她一氣之下,就在我生越王那天懸梁死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