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的堅韌意誌天下聞名,所以,按照蒙古人的原計劃,第一輪衝鋒應該盡可能的集中兵力給予敵人重擊,最好快速解決戰鬥,以防止反複的肉搏戰中敵軍逐漸占據上風。
但是,由於是在行軍隊形中遭遇敵軍,所以蒙古人還沒有來得及展開部隊,第一輪衝鋒隻有三千多名騎兵,相當之寒酸。
太平軍與蒙古人打交道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他們也很清楚,跑在最前麵的這些大唿小叫的蒙古士兵隻不過是用弓箭騷擾方陣的弓騎兵而已,真正的殺神是後方的槍騎兵。
在最近一兩年的戰鬥當中,太平軍感受到了蒙古人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逐漸的有了不同騎兵的分野。在四五年前,蒙古人在具體的戰鬥中,也會根據要執行的不同任務而使用不同的武器,但他們每個人都是出色的戰士,弓箭使用的好,長槍也耍得利索,隻要戰場情況需要,把弓箭插迴弓囊,再抬起自己的長槍,隨時可以由弓騎兵變成槍騎兵。將領們對自己手下士兵的能力非常了解,隨時可以完成這種轉換,讓部隊在不同的身份和作戰任務當中流暢的變化,這種神乎其神的戰術給太平軍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
可是,這才短短幾年過去,蒙古人的戰術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老一輩的精銳逐漸磨損,而軍隊規模卻需要不斷擴大,不少技藝並不那麽嫻熟的士兵進入了軍隊,他們還沒有做到對一切武器都了如指掌,因而開始固定從事某一種兵種。
尤其是今年來的戰鬥中,蒙古軍隊顯得死板呆滯了許多,弓騎兵就是弓騎兵,槍騎兵就是槍騎兵,已經很少能像以前那樣流暢轉換了。
這對於高俊來說是個好消息,中國古代的戰爭中還是比較推崇全能騎兵的,極少出現歐洲人,尤其是西歐的那種明確分野。而蒙古軍隊的這種變化,說明其兵源不足,而又不願意放棄蒙古人在軍隊中的優越地位,這對他們軍隊的戰鬥力是一種很大的損害。
不過,雖然從宏觀上來講這是一種損害,但是直觀到戰場上來說,一線的太平軍步兵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認為對麵那群家夥很好對付,尤其是一萬多馬蹄踏在地上傳來的隆隆震動,將巨大的恐懼直接拍到了太平軍的陣型當中。
太平軍步兵也並非毫無準備,他們先趕到戰場,並且已經樹立了一係列防禦騎兵的工事,包括木柵和拒馬,太平軍已經開發出相對便攜的各類鹿角,齊齊的擺在步兵陣地前,對敵軍的騎兵是有效的阻礙。
不過這東西的數量畢竟不多,敵軍的騎兵也不會傻傻的直接衝進來,按照老戰術,蒙古弓騎兵們在一定的距離外開始放箭,左右移動,試圖擾亂太平軍的隊形。
最靠前排的幾個太平軍方陣老兵比例都很高,根本沒有受到敵軍弓箭侵襲的影響。恰恰相反,太平軍陣地中的射手們也開始全力反擊,步弓的射程本就比騎弓要強的多,在對射之中,太平軍步弓手們絲毫不落下風。
由工兵和貼軍組成的噴火槍隊也向前進發,一旦敵軍繼續靠近,他們就將發射火焰驅散敵軍。
弓騎兵們的招數很不靈,而槍騎兵已經從後麵趕了上來,騎兵一旦失速,就將徹底失去其威力,所以隻能另選方向,敵軍的第一輪突襲沒能在正麵突破,所有的騎兵立刻兜馬迴轉,向兩翼包抄。
木華黎的表情沒什麽變化,他知道,其他金軍部隊麵對蒙古騎兵的正麵衝鋒會膽怯,會逃跑,但太平軍卻不會,還是要想辦法擾亂敵軍隊形,從中找到太平軍的破綻。
蒙古騎兵向陣地兩翼延展,尋找太平軍防禦的弱點,並且向敵軍步兵的後方進軍,但是,太平軍騎兵也從陣地後方湧了出來,阻擋敵軍騎兵的進軍道路。
讓木華黎有些驚訝的事情發生了,蒙古騎兵大致分成了平均的兩路,分別從左右兩側向太平軍後方包抄。但是,從太平軍背後湧出來的騎兵卻沒有兵分兩路對敵,反而,所有的太平軍騎兵都是右翼殺出來的,牢牢的撞上了蒙古的左翼騎兵。
這下可好,雙方幾乎是人數相當,頓時殺得你來我往。
蒙古騎兵們一如既往的勇猛善戰,盡管這幾年的質量下降,但是隨著武器裝備的改善,蒙古軍隊的騎兵整體戰鬥力還有所提升,現如今,他們也有了厚重的盔甲和精良的弓箭,長槍也似乎鋒利了許多。
而他們所麵對的太平軍騎兵是一支年輕的騎兵部隊,成立也不過是四五年時間,但是卻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軍官率領,廣泛汲取了之前北方騎兵的各種優點,而裝備和訓練更是優中取優。
在這樣的騎兵對決當中,蒙古弓騎兵們迅速散開,想要用他們的騎射戰術擾亂太平軍騎兵,但是後者根本不為所動,讓弓騎兵們意識到自己已經完全出局了,太平軍的騎兵直直的和蒙古軍隊的槍騎兵展開肉搏。
與此同時,蒙古右翼包抄的軍馬卻沒有受到任何抵抗,但他們卻發覺,太平軍的步兵方陣居然開始緩緩的轉向了。
沒錯,在旗手們的組織下,跟隨著高俊的指揮旗,步兵開始緩緩的向左旋轉。方陣以一種快速靈巧的方式逐一補齊,始終保持著正麵對著敵軍右翼包抄的軍馬,並且讓敵我交戰的騎兵逐漸的轉入了太平軍步兵方陣的後方。
“他們當真不怕?”木華黎確實驚訝起來,太平軍的成長速度驚人,現如今的戰鬥意誌居然又提高了一層。戰場之上不比別處,如果身後有一支敵軍的話,何等英勇的軍隊都會感到遲疑,而敵軍轉向之後,正麵對著蒙古的右翼騎兵,背後則是廝殺得難解難分的左翼騎兵,這是非常危險的戰術。
隨後,太平軍的陣型變化,更讓木華黎感到吃驚,隨著點將台上旗幟飛舞,部分步兵部隊向後,參與對蒙古左翼騎兵的圍堵,而剩下的隊伍卻依舊麵對著蒙古右翼騎兵,太平軍步兵以一個神奇的旋轉將蒙古左翼騎兵牢牢的封鎖在身後,而右翼騎兵卻始終不能找到機會突破對手。
這巧妙的陣型變化讓木華黎歎為觀止,也為第一輪衝鋒的騎兵捏了一把汗,所幸,又有不少蒙古騎兵及時趕到一線展開,迅速組織起第二輪衝鋒,來營救被太平軍步兵陣型所淹沒的左翼騎兵。
但是,由於是在行軍隊形中遭遇敵軍,所以蒙古人還沒有來得及展開部隊,第一輪衝鋒隻有三千多名騎兵,相當之寒酸。
太平軍與蒙古人打交道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他們也很清楚,跑在最前麵的這些大唿小叫的蒙古士兵隻不過是用弓箭騷擾方陣的弓騎兵而已,真正的殺神是後方的槍騎兵。
在最近一兩年的戰鬥當中,太平軍感受到了蒙古人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逐漸的有了不同騎兵的分野。在四五年前,蒙古人在具體的戰鬥中,也會根據要執行的不同任務而使用不同的武器,但他們每個人都是出色的戰士,弓箭使用的好,長槍也耍得利索,隻要戰場情況需要,把弓箭插迴弓囊,再抬起自己的長槍,隨時可以由弓騎兵變成槍騎兵。將領們對自己手下士兵的能力非常了解,隨時可以完成這種轉換,讓部隊在不同的身份和作戰任務當中流暢的變化,這種神乎其神的戰術給太平軍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
可是,這才短短幾年過去,蒙古人的戰術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老一輩的精銳逐漸磨損,而軍隊規模卻需要不斷擴大,不少技藝並不那麽嫻熟的士兵進入了軍隊,他們還沒有做到對一切武器都了如指掌,因而開始固定從事某一種兵種。
尤其是今年來的戰鬥中,蒙古軍隊顯得死板呆滯了許多,弓騎兵就是弓騎兵,槍騎兵就是槍騎兵,已經很少能像以前那樣流暢轉換了。
這對於高俊來說是個好消息,中國古代的戰爭中還是比較推崇全能騎兵的,極少出現歐洲人,尤其是西歐的那種明確分野。而蒙古軍隊的這種變化,說明其兵源不足,而又不願意放棄蒙古人在軍隊中的優越地位,這對他們軍隊的戰鬥力是一種很大的損害。
不過,雖然從宏觀上來講這是一種損害,但是直觀到戰場上來說,一線的太平軍步兵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認為對麵那群家夥很好對付,尤其是一萬多馬蹄踏在地上傳來的隆隆震動,將巨大的恐懼直接拍到了太平軍的陣型當中。
太平軍步兵也並非毫無準備,他們先趕到戰場,並且已經樹立了一係列防禦騎兵的工事,包括木柵和拒馬,太平軍已經開發出相對便攜的各類鹿角,齊齊的擺在步兵陣地前,對敵軍的騎兵是有效的阻礙。
不過這東西的數量畢竟不多,敵軍的騎兵也不會傻傻的直接衝進來,按照老戰術,蒙古弓騎兵們在一定的距離外開始放箭,左右移動,試圖擾亂太平軍的隊形。
最靠前排的幾個太平軍方陣老兵比例都很高,根本沒有受到敵軍弓箭侵襲的影響。恰恰相反,太平軍陣地中的射手們也開始全力反擊,步弓的射程本就比騎弓要強的多,在對射之中,太平軍步弓手們絲毫不落下風。
由工兵和貼軍組成的噴火槍隊也向前進發,一旦敵軍繼續靠近,他們就將發射火焰驅散敵軍。
弓騎兵們的招數很不靈,而槍騎兵已經從後麵趕了上來,騎兵一旦失速,就將徹底失去其威力,所以隻能另選方向,敵軍的第一輪突襲沒能在正麵突破,所有的騎兵立刻兜馬迴轉,向兩翼包抄。
木華黎的表情沒什麽變化,他知道,其他金軍部隊麵對蒙古騎兵的正麵衝鋒會膽怯,會逃跑,但太平軍卻不會,還是要想辦法擾亂敵軍隊形,從中找到太平軍的破綻。
蒙古騎兵向陣地兩翼延展,尋找太平軍防禦的弱點,並且向敵軍步兵的後方進軍,但是,太平軍騎兵也從陣地後方湧了出來,阻擋敵軍騎兵的進軍道路。
讓木華黎有些驚訝的事情發生了,蒙古騎兵大致分成了平均的兩路,分別從左右兩側向太平軍後方包抄。但是,從太平軍背後湧出來的騎兵卻沒有兵分兩路對敵,反而,所有的太平軍騎兵都是右翼殺出來的,牢牢的撞上了蒙古的左翼騎兵。
這下可好,雙方幾乎是人數相當,頓時殺得你來我往。
蒙古騎兵們一如既往的勇猛善戰,盡管這幾年的質量下降,但是隨著武器裝備的改善,蒙古軍隊的騎兵整體戰鬥力還有所提升,現如今,他們也有了厚重的盔甲和精良的弓箭,長槍也似乎鋒利了許多。
而他們所麵對的太平軍騎兵是一支年輕的騎兵部隊,成立也不過是四五年時間,但是卻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軍官率領,廣泛汲取了之前北方騎兵的各種優點,而裝備和訓練更是優中取優。
在這樣的騎兵對決當中,蒙古弓騎兵們迅速散開,想要用他們的騎射戰術擾亂太平軍騎兵,但是後者根本不為所動,讓弓騎兵們意識到自己已經完全出局了,太平軍的騎兵直直的和蒙古軍隊的槍騎兵展開肉搏。
與此同時,蒙古右翼包抄的軍馬卻沒有受到任何抵抗,但他們卻發覺,太平軍的步兵方陣居然開始緩緩的轉向了。
沒錯,在旗手們的組織下,跟隨著高俊的指揮旗,步兵開始緩緩的向左旋轉。方陣以一種快速靈巧的方式逐一補齊,始終保持著正麵對著敵軍右翼包抄的軍馬,並且讓敵我交戰的騎兵逐漸的轉入了太平軍步兵方陣的後方。
“他們當真不怕?”木華黎確實驚訝起來,太平軍的成長速度驚人,現如今的戰鬥意誌居然又提高了一層。戰場之上不比別處,如果身後有一支敵軍的話,何等英勇的軍隊都會感到遲疑,而敵軍轉向之後,正麵對著蒙古的右翼騎兵,背後則是廝殺得難解難分的左翼騎兵,這是非常危險的戰術。
隨後,太平軍的陣型變化,更讓木華黎感到吃驚,隨著點將台上旗幟飛舞,部分步兵部隊向後,參與對蒙古左翼騎兵的圍堵,而剩下的隊伍卻依舊麵對著蒙古右翼騎兵,太平軍步兵以一個神奇的旋轉將蒙古左翼騎兵牢牢的封鎖在身後,而右翼騎兵卻始終不能找到機會突破對手。
這巧妙的陣型變化讓木華黎歎為觀止,也為第一輪衝鋒的騎兵捏了一把汗,所幸,又有不少蒙古騎兵及時趕到一線展開,迅速組織起第二輪衝鋒,來營救被太平軍步兵陣型所淹沒的左翼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