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瑟瑟,原野是一片昏黃。遠處,敵軍打著藍紫色的旗幟,他們的士兵雖然除去盔甲外,都是自己做的衣服,但大部分也都是青綠色。這些人正在排隊,盡管沒有永昌軍的速度那麽快,但也逐漸變得井然有序,看得出來,並不是濫竽充數之輩。
對方陣地上最前排是拿著巨型盾牌的士兵,這些盾牌遠遠的看不清楚,似乎是由金屬和皮革製成,不是大路貨。而後麵是拿著短刀長刀和長槍的士兵,分排列陣層次整齊,旗鼓號令也都非常明顯。
再後方不遠處是一個剛剛壘起的小土堆,上麵用石頭圍成了屏障,敵軍的軍將就站在那上麵,這屏障不高,但是考慮到敵我雙方的距離,站在這裏十分安全。那名西夏軍將也很清楚這個,所以並不刻意遮擋,反而將自己的上半身完全暴露出來,好讓己方的士兵安心。
那女牆下麵就是敵人的旗鼓隊,後麵是數十麵彩旗,可以看到敵軍的弓箭手也正在列陣集結,弩兵們已經列陣完畢,正在向前奔跑,他們要跑到全軍最前麵,放一輪箭之後,轉而抽刀,躲到後麵去準備肉搏。
更後方的煙塵就看不太清了,但應該會是騎兵。
金軍各路隊伍商議收複蘭州以來,已經過去了五六日,但是進展不大。西夏已經與金朝在邊界連續交鋒四五年了,但收效甚微,現在真正撈到自己碗裏麵的也隻有蘭州和會州兩個。
因此,此時此刻,西夏把本錢全都投在這裏,一定要保住黨項人苦戰五年所得到的兩個州。
西夏人拚了老命,金朝人當然感到進展困難。但是在前幾天,烏古論長壽所統轄的吐蕃騎兵突襲了敵軍後方的糧站,讓西夏人感到前景越發渺茫,因而在今天決定主動出戰。而他們所選擇的對象,則是初來乍到,對陝西地理情形很不熟悉的潘正永昌軍。
嚴肅的來說,他們的這一決策不能說有大錯,至少在不熟悉的情況下,潘正看上去確實是比較弱的對手,不但對陝西戰情不熟悉,而且軍隊人數也較少。
潘正帶走了三個營的兵力,而在這裏,他也收攏了陝西一帶的邊將軍馬數百人,以及被劃歸他指揮,補充其兵力的陝西邊境弓箭手上千人。
金代承襲宋代舊例,有弓手和弓箭手兩種編製,雖然僅相差一字,但其意義截然不同。
所謂弓手是募集而來的丁壯,由各地巡檢率領,承擔治安任務。宋代在全國險要之處設立巡檢,以弓手作為其治安兵力,逐漸形成了縣尉帶領土兵管城牆以內,巡檢帶領弓手管城牆以外的治安體製。
弓箭手則主要集中在陝西和河東邊境地區,原本是當地民眾為了抵抗外敵騷擾而自發結成的民間武裝。在範仲淹時代開始受到重視,王安石變法時,將弓箭手視作是遏製西夏的重要力量。金朝也承襲宋製,繼續保持陝西的弓箭社,並讓這些弓箭手協助維持陝西地區的邊疆。
這些弓箭手世代為兵,其中不乏武藝精湛之人,但畢竟不是正軍,因而在金軍的鄙視鏈中還處於底層。
看著遠處旗幟鮮明的敵軍,潘正也有些吃不準,敵方顯然是有備而來,而且是西夏人的精銳,顯然不好對付。
就在這個時候,後麵略微有一點騷動,潘正沒有迴頭,很不滿意的讓身邊的傔從去看看發生了什麽。沒過片刻,傔從拉過來一個人,說這個人就是剛才攪亂秩序的,此人聲稱願意幫助統製破敵。
“你有何破敵之法?”
“統製請看,敵軍之將就在那裏,如果我們能一箭射殺此賊,則敵軍軍心必亂。”
潘正一下子泄了氣:“這話自然是,但是相隔如此之遠,如何能射的準?此人又身穿重甲,非強弓勁射不能穿透,又如何能射的進呢?”說著,就想讓傔從把這人帶迴陣中。
但是這人卻直接向前一步,拱手施禮:”請統製把您的弓箭借我一用,我定為統製射殺此賊!”
這下,潘正才注意打量這個人:身形不大,年紀輕輕,雙眼炯炯有神,而且兩肩寬闊,身材健碩,顯然是久在行伍之人。看他一臉正色,也不是說笑。”
“你叫什麽名字?”
“請統製將弓箭借小人一用,待我射殺此賊,在迴報統製也不遲。”
“你可要知道,軍中無戲言。”
這人直接把雙手舉起來:“卑職定不辱使命。”
潘正和許國、僧虔等幾人互相打量了一眼,把腰間的弓箭解了下來:“叫擂鼓,為我軍助威。”
永昌軍的牛皮大鼓勢大力沉,響聲震徹四野,對麵的西夏人頓時為之一驚,但是卻沒有慌亂,果然是夏軍精銳。而那員將領,急忙向前看看,卻發現金軍並沒有移動的意思,真不知他們為何敲響大鼓,他還在思考。
那名弓箭手已經把弓拉滿,但是卻始終沒有放。幾名高級軍官麵麵相覷,許國有些不耐煩的想讓大鼓暫時停下,但潘正搖搖頭,示意大家不要做聲,且看這個年輕的射手究竟要作何打算。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後麵的軍兵已經有些納悶,不知究竟要做些什麽,而前排的士兵們看著這名射手拉著弓,卻遲遲不放箭,也都非常困惑。
就在這時,那名西夏軍將抬起手來,示意讓本方的鼓號隊也做好準備,西夏人要準備進攻。
也就在這個時候,弓箭手突然放開弓弦,在兩軍所有人的驚唿聲中,一支羽箭掠過長空,直直的射入西夏軍將領的腋下甲胄未覆的地方,那人略微晃了晃,直接在眾目睽睽之下倒了下去。
西夏軍隊頓時一片嘩然,就在這個時候,永昌軍的軍樂隊吹響了進攻的號角,軍兵們踏著堅定的步伐向敵軍衝了過去。西夏人猝不及防,又無人指揮,頓時陣腳大亂,狼狽不堪的向後撤退。
那名年紀輕輕的射手當然知道自己用不著再衝鋒陷陣了,他帶著勝利的驕傲,把弓箭高高舉起來,還給潘正,臉上是掩飾不住的得意與自豪。
“真是好箭法,依我看,不比老郭差呀。”潘正接過弓箭,忍不住對身邊的人說:“各位,這次咱們能夠一戰得勝,這位小兄弟居功甚偉。你這弓箭手,現在可以告訴我等你的名字了吧?”
這人一抱拳:“小人姓郭。”
“你叫郭什麽?”
“小人也沒個大名,隻有小明,不好說出口來。”
“不是,我等都是苦出身,懂得這些事。”潘正和善的笑了笑。
那名弓箭手原本的自豪不見了,倒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我小名就叫蝦蟆。”
對方陣地上最前排是拿著巨型盾牌的士兵,這些盾牌遠遠的看不清楚,似乎是由金屬和皮革製成,不是大路貨。而後麵是拿著短刀長刀和長槍的士兵,分排列陣層次整齊,旗鼓號令也都非常明顯。
再後方不遠處是一個剛剛壘起的小土堆,上麵用石頭圍成了屏障,敵軍的軍將就站在那上麵,這屏障不高,但是考慮到敵我雙方的距離,站在這裏十分安全。那名西夏軍將也很清楚這個,所以並不刻意遮擋,反而將自己的上半身完全暴露出來,好讓己方的士兵安心。
那女牆下麵就是敵人的旗鼓隊,後麵是數十麵彩旗,可以看到敵軍的弓箭手也正在列陣集結,弩兵們已經列陣完畢,正在向前奔跑,他們要跑到全軍最前麵,放一輪箭之後,轉而抽刀,躲到後麵去準備肉搏。
更後方的煙塵就看不太清了,但應該會是騎兵。
金軍各路隊伍商議收複蘭州以來,已經過去了五六日,但是進展不大。西夏已經與金朝在邊界連續交鋒四五年了,但收效甚微,現在真正撈到自己碗裏麵的也隻有蘭州和會州兩個。
因此,此時此刻,西夏把本錢全都投在這裏,一定要保住黨項人苦戰五年所得到的兩個州。
西夏人拚了老命,金朝人當然感到進展困難。但是在前幾天,烏古論長壽所統轄的吐蕃騎兵突襲了敵軍後方的糧站,讓西夏人感到前景越發渺茫,因而在今天決定主動出戰。而他們所選擇的對象,則是初來乍到,對陝西地理情形很不熟悉的潘正永昌軍。
嚴肅的來說,他們的這一決策不能說有大錯,至少在不熟悉的情況下,潘正看上去確實是比較弱的對手,不但對陝西戰情不熟悉,而且軍隊人數也較少。
潘正帶走了三個營的兵力,而在這裏,他也收攏了陝西一帶的邊將軍馬數百人,以及被劃歸他指揮,補充其兵力的陝西邊境弓箭手上千人。
金代承襲宋代舊例,有弓手和弓箭手兩種編製,雖然僅相差一字,但其意義截然不同。
所謂弓手是募集而來的丁壯,由各地巡檢率領,承擔治安任務。宋代在全國險要之處設立巡檢,以弓手作為其治安兵力,逐漸形成了縣尉帶領土兵管城牆以內,巡檢帶領弓手管城牆以外的治安體製。
弓箭手則主要集中在陝西和河東邊境地區,原本是當地民眾為了抵抗外敵騷擾而自發結成的民間武裝。在範仲淹時代開始受到重視,王安石變法時,將弓箭手視作是遏製西夏的重要力量。金朝也承襲宋製,繼續保持陝西的弓箭社,並讓這些弓箭手協助維持陝西地區的邊疆。
這些弓箭手世代為兵,其中不乏武藝精湛之人,但畢竟不是正軍,因而在金軍的鄙視鏈中還處於底層。
看著遠處旗幟鮮明的敵軍,潘正也有些吃不準,敵方顯然是有備而來,而且是西夏人的精銳,顯然不好對付。
就在這個時候,後麵略微有一點騷動,潘正沒有迴頭,很不滿意的讓身邊的傔從去看看發生了什麽。沒過片刻,傔從拉過來一個人,說這個人就是剛才攪亂秩序的,此人聲稱願意幫助統製破敵。
“你有何破敵之法?”
“統製請看,敵軍之將就在那裏,如果我們能一箭射殺此賊,則敵軍軍心必亂。”
潘正一下子泄了氣:“這話自然是,但是相隔如此之遠,如何能射的準?此人又身穿重甲,非強弓勁射不能穿透,又如何能射的進呢?”說著,就想讓傔從把這人帶迴陣中。
但是這人卻直接向前一步,拱手施禮:”請統製把您的弓箭借我一用,我定為統製射殺此賊!”
這下,潘正才注意打量這個人:身形不大,年紀輕輕,雙眼炯炯有神,而且兩肩寬闊,身材健碩,顯然是久在行伍之人。看他一臉正色,也不是說笑。”
“你叫什麽名字?”
“請統製將弓箭借小人一用,待我射殺此賊,在迴報統製也不遲。”
“你可要知道,軍中無戲言。”
這人直接把雙手舉起來:“卑職定不辱使命。”
潘正和許國、僧虔等幾人互相打量了一眼,把腰間的弓箭解了下來:“叫擂鼓,為我軍助威。”
永昌軍的牛皮大鼓勢大力沉,響聲震徹四野,對麵的西夏人頓時為之一驚,但是卻沒有慌亂,果然是夏軍精銳。而那員將領,急忙向前看看,卻發現金軍並沒有移動的意思,真不知他們為何敲響大鼓,他還在思考。
那名弓箭手已經把弓拉滿,但是卻始終沒有放。幾名高級軍官麵麵相覷,許國有些不耐煩的想讓大鼓暫時停下,但潘正搖搖頭,示意大家不要做聲,且看這個年輕的射手究竟要作何打算。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後麵的軍兵已經有些納悶,不知究竟要做些什麽,而前排的士兵們看著這名射手拉著弓,卻遲遲不放箭,也都非常困惑。
就在這時,那名西夏軍將抬起手來,示意讓本方的鼓號隊也做好準備,西夏人要準備進攻。
也就在這個時候,弓箭手突然放開弓弦,在兩軍所有人的驚唿聲中,一支羽箭掠過長空,直直的射入西夏軍將領的腋下甲胄未覆的地方,那人略微晃了晃,直接在眾目睽睽之下倒了下去。
西夏軍隊頓時一片嘩然,就在這個時候,永昌軍的軍樂隊吹響了進攻的號角,軍兵們踏著堅定的步伐向敵軍衝了過去。西夏人猝不及防,又無人指揮,頓時陣腳大亂,狼狽不堪的向後撤退。
那名年紀輕輕的射手當然知道自己用不著再衝鋒陷陣了,他帶著勝利的驕傲,把弓箭高高舉起來,還給潘正,臉上是掩飾不住的得意與自豪。
“真是好箭法,依我看,不比老郭差呀。”潘正接過弓箭,忍不住對身邊的人說:“各位,這次咱們能夠一戰得勝,這位小兄弟居功甚偉。你這弓箭手,現在可以告訴我等你的名字了吧?”
這人一抱拳:“小人姓郭。”
“你叫郭什麽?”
“小人也沒個大名,隻有小明,不好說出口來。”
“不是,我等都是苦出身,懂得這些事。”潘正和善的笑了笑。
那名弓箭手原本的自豪不見了,倒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我小名就叫蝦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