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和何誌也立刻籌備了一批特別經費,去開封購買龍骨,好在這東西並不昂貴,而且總數也不多。
當然,如果想要保護甲骨文,不光是收集龍骨就夠的。最重要的是要讓人們意識到這些刻畫著奇怪符號的小小骨片究竟是什麽。幸好根據地本身就有不少有名望的文人,隻要能夠說服他們,很快就能掀起學術界的新熱潮。
信使們還帶來另一個消息,說潘正在途經京兆府的時候,與鹹寧縣令交談甚歡,因此已經向朝廷保舉,要讓這個縣令來當臨洮府判官,開封那邊似乎已經同意了。
“哦,這個縣令叫什麽,讓潘正如此高看一眼?”
“這縣太爺名叫張天綱。”
聽到這個名字,高俊忍不住一拍手:“是了,潘正果然慧眼識英傑。”
張天綱,河北霸州人,是在衛紹王至寧元年的時候才中了進士。如果是在和平時期的話,按照金朝升遷的民族歧視性政策,想要做到三品以上官員,女真人至少要熬19年,而漢人至少要熬23年。雖說河北人的仕途還算平坦,張天綱也算是天資過人,但是,在那個泥沙俱下的年代,也未必顯得特別突出。
正是因為金朝江河日下,實行辟舉法,張天綱才脫穎而出,成為宣宗朝的那一批優秀縣令中的一員,並且選入中央,擔任了大有前途的禦史。
之後,張天綱的官位高度與金朝的版圖麵積成反比關係。丟失陝西之後,他擔任了左右司員外郎,丟失開封之後擔任了左右司郎中,丟失歸德府之後,擔任禦史中丞,而當隻剩下蔡州的時候,他也終於成為了參知政事——管轄麵積可能比他當初擔任鹹寧縣令的時候還要小一點。
當然,這些都是小事情,真正讓張天綱出名的還是在金朝滅亡之後,他作為俘虜被押送到臨安,嘴炮南宋君臣的故事:“國之興亡,何代無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
雖說這話說的有些“漢人習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的不良意味,金朝的滅亡也談不上多麽悲壯和可歌可泣。但是高俊舉雙手讚成噴死老趙家那些沒卵子的子孫張天綱這種並非出於物質利益而效忠金朝的人,也算得上值得尊重了,更何況此人確具才華,如果能為潘正所用,也許還能避免悲劇。
潘正當然不知道張天綱日後的命運,但是他卻對這個年輕縣令頗為佩服。此時此刻,兩個人還在騎馬談天,秦州解圍之後,金軍隨之大舉追擊,將宋軍趕迴秦嶺以南,又開始追擊北麵的西夏軍馬,準備收複蘭州和會州。
宣宗南遷,西夏也趁火打劫,在西北連續發動進攻,在前年甚至一度打到潼關門下,黨項遊騎布滿關中原野。但是在這兩年形勢逐漸逆轉,緩過神來的金軍開始連續反擊,在多個方向上挫敗了西夏人的攻勢,尤其是這次秦鞏戰役,夏軍為之奪氣,隻能死守蘭州,希望保住一點勝利果實。
潘正已經換上了陝西人的裝扮,除去一身山文甲之外,頭上也換了一頂西北常用的涼帽,這帽子很像是範陽笠,但是前簷要略微大一些,也能完全翻折上去,而且並非是圓頂,而是尖頂,歪戴著這樣的帽子,如果讓高俊看到的話,一定會想起小時候連環畫裏見到的李自成。
(沒錯,李自成頭上的那帽子並不是範陽笠,而是西北農民的羊皮帽)。
就在一天前,他們剛剛在阿幹河以南的山上取得勝利,擔任先鋒的許國在這裏碰到了金軍與西夏軍的交戰,而永昌軍隨即加入戰鬥,擊潰了敵人。
經過幾年的戰爭,夏軍的質量大大下降,當年威震天下的鐵鷂子隻剩下了不到幾百人,在這種不受重視的戰鬥方向上,根本不會有西夏重騎兵出現。
取而代之的是黨項部落的輕騎兵和裝備不佳的農兵——李元昊建國時期,西夏的軍製是以部落兵為主,以點集的方式召集各部落的人,在西夏王的指揮下統一作戰。
在北宋末年,由於連年戰爭的消耗,黨項部落的壯丁已經大大不足。為此,當時的西夏元帥察哥主導建立了全新的農兵製度,給予黨項人土地,讓他們也結成村寨,自耕自食,平時帶弓而鋤,戰時點集為兵。
新的兵製將相當一部分漢人也納入了征兵範圍之中,使得西夏的兵員熬過了橫山慘敗之後最艱難的時光。雖說,現如今這項製度實行一百餘年,已經快要崩壞,但是對上同樣腐朽不堪的金朝軍戶,居然還你來我往的打了好幾個迴合。
可惜菜雞互啄了許久的西夏農兵遇到了從山東來的新銳,立刻就被打得節節敗退。這幫家夥連盔甲都湊不齊,弓箭早就腐朽的失了準頭,就連刀槍也是鏽蝕的,山東軍在山坡上橫排列陣,一個衝鋒就把西夏步兵趕出去幾個山頭。
這幫金軍連忙表示感謝,他們同樣衣甲不整,而且缺少武器,在剛才的戰鬥中完全處於弱勢,軍官們都躲在最後麵,直到現在才過來吆喝著讓士兵們趕緊去撿戰利品。
“西夏農兵和金朝軍戶真是一對絕妙的對手。”許國不由得一笑。
這些金軍沒有聽到許國說什麽,就算是聽明白了,此時也輪不到他們發作。永昌軍在這附近也安營紮寨。又過了一天,他們得到消息,完顏合達收複龕穀縣,胥鼎相公已經親自趕到隴西,遙控指揮各路大軍繼續作戰。
而在永昌軍西麵,同知隴州防禦史烏古論長壽也率領軍馬前來參與對蘭州的圍攻,這個烏古論長壽很有可能成為潘正在陝西的主要搭檔。
此人原本姓包,家住臨洮府,祖上可能是中唐之後陷入吐蕃的當地居民,等到他這一代,已經是完全吐蕃化的漢人——而且無論北宋還是金朝,其實都沒把他們當漢人看,在宋金時期的青海,有許多名為“x家族”的吐蕃部落,其中大部分祖上是漢人。事實上,在清代的滿族八旗中也存在這一類的命名方式。
烏古論長壽久在河湟一帶作戰,對這裏的地理情形很熟,而且他在當地的吐蕃部族中頗有威信,手下還有數百吐蕃騎兵,在已經日漸缺少戰馬的金軍當中,算得上是一支頗為生猛的力量。
當然,如果想要保護甲骨文,不光是收集龍骨就夠的。最重要的是要讓人們意識到這些刻畫著奇怪符號的小小骨片究竟是什麽。幸好根據地本身就有不少有名望的文人,隻要能夠說服他們,很快就能掀起學術界的新熱潮。
信使們還帶來另一個消息,說潘正在途經京兆府的時候,與鹹寧縣令交談甚歡,因此已經向朝廷保舉,要讓這個縣令來當臨洮府判官,開封那邊似乎已經同意了。
“哦,這個縣令叫什麽,讓潘正如此高看一眼?”
“這縣太爺名叫張天綱。”
聽到這個名字,高俊忍不住一拍手:“是了,潘正果然慧眼識英傑。”
張天綱,河北霸州人,是在衛紹王至寧元年的時候才中了進士。如果是在和平時期的話,按照金朝升遷的民族歧視性政策,想要做到三品以上官員,女真人至少要熬19年,而漢人至少要熬23年。雖說河北人的仕途還算平坦,張天綱也算是天資過人,但是,在那個泥沙俱下的年代,也未必顯得特別突出。
正是因為金朝江河日下,實行辟舉法,張天綱才脫穎而出,成為宣宗朝的那一批優秀縣令中的一員,並且選入中央,擔任了大有前途的禦史。
之後,張天綱的官位高度與金朝的版圖麵積成反比關係。丟失陝西之後,他擔任了左右司員外郎,丟失開封之後擔任了左右司郎中,丟失歸德府之後,擔任禦史中丞,而當隻剩下蔡州的時候,他也終於成為了參知政事——管轄麵積可能比他當初擔任鹹寧縣令的時候還要小一點。
當然,這些都是小事情,真正讓張天綱出名的還是在金朝滅亡之後,他作為俘虜被押送到臨安,嘴炮南宋君臣的故事:“國之興亡,何代無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
雖說這話說的有些“漢人習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的不良意味,金朝的滅亡也談不上多麽悲壯和可歌可泣。但是高俊舉雙手讚成噴死老趙家那些沒卵子的子孫張天綱這種並非出於物質利益而效忠金朝的人,也算得上值得尊重了,更何況此人確具才華,如果能為潘正所用,也許還能避免悲劇。
潘正當然不知道張天綱日後的命運,但是他卻對這個年輕縣令頗為佩服。此時此刻,兩個人還在騎馬談天,秦州解圍之後,金軍隨之大舉追擊,將宋軍趕迴秦嶺以南,又開始追擊北麵的西夏軍馬,準備收複蘭州和會州。
宣宗南遷,西夏也趁火打劫,在西北連續發動進攻,在前年甚至一度打到潼關門下,黨項遊騎布滿關中原野。但是在這兩年形勢逐漸逆轉,緩過神來的金軍開始連續反擊,在多個方向上挫敗了西夏人的攻勢,尤其是這次秦鞏戰役,夏軍為之奪氣,隻能死守蘭州,希望保住一點勝利果實。
潘正已經換上了陝西人的裝扮,除去一身山文甲之外,頭上也換了一頂西北常用的涼帽,這帽子很像是範陽笠,但是前簷要略微大一些,也能完全翻折上去,而且並非是圓頂,而是尖頂,歪戴著這樣的帽子,如果讓高俊看到的話,一定會想起小時候連環畫裏見到的李自成。
(沒錯,李自成頭上的那帽子並不是範陽笠,而是西北農民的羊皮帽)。
就在一天前,他們剛剛在阿幹河以南的山上取得勝利,擔任先鋒的許國在這裏碰到了金軍與西夏軍的交戰,而永昌軍隨即加入戰鬥,擊潰了敵人。
經過幾年的戰爭,夏軍的質量大大下降,當年威震天下的鐵鷂子隻剩下了不到幾百人,在這種不受重視的戰鬥方向上,根本不會有西夏重騎兵出現。
取而代之的是黨項部落的輕騎兵和裝備不佳的農兵——李元昊建國時期,西夏的軍製是以部落兵為主,以點集的方式召集各部落的人,在西夏王的指揮下統一作戰。
在北宋末年,由於連年戰爭的消耗,黨項部落的壯丁已經大大不足。為此,當時的西夏元帥察哥主導建立了全新的農兵製度,給予黨項人土地,讓他們也結成村寨,自耕自食,平時帶弓而鋤,戰時點集為兵。
新的兵製將相當一部分漢人也納入了征兵範圍之中,使得西夏的兵員熬過了橫山慘敗之後最艱難的時光。雖說,現如今這項製度實行一百餘年,已經快要崩壞,但是對上同樣腐朽不堪的金朝軍戶,居然還你來我往的打了好幾個迴合。
可惜菜雞互啄了許久的西夏農兵遇到了從山東來的新銳,立刻就被打得節節敗退。這幫家夥連盔甲都湊不齊,弓箭早就腐朽的失了準頭,就連刀槍也是鏽蝕的,山東軍在山坡上橫排列陣,一個衝鋒就把西夏步兵趕出去幾個山頭。
這幫金軍連忙表示感謝,他們同樣衣甲不整,而且缺少武器,在剛才的戰鬥中完全處於弱勢,軍官們都躲在最後麵,直到現在才過來吆喝著讓士兵們趕緊去撿戰利品。
“西夏農兵和金朝軍戶真是一對絕妙的對手。”許國不由得一笑。
這些金軍沒有聽到許國說什麽,就算是聽明白了,此時也輪不到他們發作。永昌軍在這附近也安營紮寨。又過了一天,他們得到消息,完顏合達收複龕穀縣,胥鼎相公已經親自趕到隴西,遙控指揮各路大軍繼續作戰。
而在永昌軍西麵,同知隴州防禦史烏古論長壽也率領軍馬前來參與對蘭州的圍攻,這個烏古論長壽很有可能成為潘正在陝西的主要搭檔。
此人原本姓包,家住臨洮府,祖上可能是中唐之後陷入吐蕃的當地居民,等到他這一代,已經是完全吐蕃化的漢人——而且無論北宋還是金朝,其實都沒把他們當漢人看,在宋金時期的青海,有許多名為“x家族”的吐蕃部落,其中大部分祖上是漢人。事實上,在清代的滿族八旗中也存在這一類的命名方式。
烏古論長壽久在河湟一帶作戰,對這裏的地理情形很熟,而且他在當地的吐蕃部族中頗有威信,手下還有數百吐蕃騎兵,在已經日漸缺少戰馬的金軍當中,算得上是一支頗為生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