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陳秉彝曾經投降這件事,隻有當時跟隨他的幾十名殘兵知道,在木華黎敗退的時候,關押在後軍的太平軍殘兵們趁機發難,奪取蒙古兵的武器,四處殺人放火,然後趁機突圍。

    在敵軍敗退的洪流當中,這支小隊伍迎風破浪,仿佛中流砥柱一般迅速的與大部隊匯合了,他們的行動大大的幹擾了蒙古人重新集結,因而立下了戰功。

    考慮到陳秉彝是為了傷兵和殘餘兄弟們的利益才選擇投降,而且能夠及時帶領軍兵發動反擊,因而高俊作出決定,在內部將這件事定義為詐降,對陳秉彝輕輕放過,而這件事情,不宣傳,不提倡,不隱瞞,不解釋。

    可是現如今,卻有人將這件事偷偷傳開,這是高俊所始料不及的事情,也一下子束手無策。

    陳秉彝和其他軍將完全不一樣,從骨子裏就是文人,也沒有獲得士兵們的崇敬,所以軍兵們很容易的就同意了這則流言,反正事實上,他們的直覺也很正確。

    經曆過那場生死突圍的人當然知道陳秉彝並非是貪生怕死。但是他們營有數百人沒有參加那場保衛戰,當時正在其他堡壘戰鬥,因而對陳炳儀當時的處境毫無了解,而補充進來的新兵更是人雲亦雲。甚至有人說,陳秉彝早就背叛了,他是蒙古人派來的間諜,不然的話,僅僅六七十人,如何能從千軍萬馬當中穿行而出?

    而軍報當然也批駁了這種說法,當何誌也從交通返迴的時候,就聽到了北院高俊辦公室裏麵的怒斥之聲,高俊向來對韓武平這個滿負國仇家恨的河北硬漢高看一眼,但是這次卻把他叫到辦公室裏臭罵一頓。

    “我讓你組織軍報解釋這件事情,是要把來龍去脈說清,至於陳秉彝是怎麽率領少量軍馬從敵軍當中突圍的?認認真真的解釋清楚就好,咱們太平軍曆史上有過好幾次這樣的行動,難道軍兵們會不懂嗎?”

    “你倒好,給我編出來一個什麽‘太平軍戰鬥學’,說什麽因為他是軍人,所以他做得到,你說說你扯的這是什麽蛋!”

    何誌也在外麵聽的不由得一笑,事實上,他對韓武平軍報上的內容並不太失望。盡管從兩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種宣傳空有力量卻沒有說服力。本來就支持這種觀點的人,讀起來會覺得過癮,而本來就不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則越讀越生氣。

    但是和根據地的邸報相比,至少軍報已經有了大眾報紙的雛形,相比而言,坻報更像是政府公告、訓示及根據地大商人廣告集錦。

    但無論如何,這件事在短期內造成了嚴重影響,高俊也隻能采用冷處理的辦法。

    不過這也讓高俊反思了一下,也許自己急於讓軍隊中的純文職幹部擔任主將過渡激進,這樣趕鴨子上架下去,軍隊遲早還會鬧出這種事情來。

    在這個時候,考慮到鎮撫膠東的“登州經驗”,高俊感覺到,也許是時候將部分軍隊主將分到各地了。讓他們鎮守一方,統率民兵和少量機動部隊,然後將軍隊內的純文職幹部調到這種崗位上來,鍛煉他們的能力。

    而這項製度也有現實的需求,高俊建立了廣泛的民兵,但是卻缺少人組織和訓練他們,眼下控製的疆域也越來越大,僅靠兩萬人的野戰軍,不能顧及各處,必須建立新的專業的治安軍隊。王澮就已經提出了這方麵的意見,主張恢複金代的節度使。

    一談起節度使,高俊首先想到的還是唐朝末期的藩鎮。一般而言,一個節度使往往管理數州乃至十數州,而這些州郡財賦全部由節度使所掌控,官吏由節度使任免,自然當地丁壯也要集中組編軍隊。

    藝祖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通過一係列手段來消除地方隱患,其中就包括收支郡,將各州與節鎮之間的關係綁開,全部的州首先都對中央負責。

    至此,節度使權威大跌,隻能在本州之內行政,從此再無隱患。

    然而宋朝的權收的又略微狠了一些,以至於地方疲弱,金朝建立之後,一方麵是出於對唐朝的模仿和追憶,另一方麵是在現實中平衡唐宋兩個王朝做法的利弊,重新恢複了節度使製度。

    金朝在全國同樣設立了數十個節度使,而每個節度使下麵也有數個支郡。但是節度使和各州刺史各自隻能治理本州的民政財政,統一對中央負責,隻不過各州每年也依照規定給節度使州一部分錢,讓節度使養一支兵馬,負責這幾個州的治安穩定。

    節度使重新掌握了兵馬,並且獲得了其他各州的財政轉移,但這筆錢不是很多,不能讓他繼續割據的本錢。與此同時,他也不能任免各支郡的官吏,也不能幹涉其民政,這項製度幾經更改,甚至在明清的府製當中也能看到一點影子。

    高俊的改革方案也是如此,將眼下控製區的十九個州劃分為六個節鎮的轄區,分別是青州鎮海軍,齊州興德軍,登州定海軍,魯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德州平原軍。

    各鎮都設立一名節度使,這名節度使兼任本州刺史,管理本州的民政,同時要統籌本節鎮轄區所有州的軍政,作為支持,轄區內其他各州每年也要向節度州支援一筆錢。

    民兵依舊由各州自行管理,並且由中央負責,但是就像民兵上番成為正軍一樣,每年也要從民兵中抽取一些人,作為各州的機動兵力,而這支機動兵力完全由節度州所統籌。

    按照高俊和何誌也兩人的設想和平時期,一個節度州所能管轄的這種機動兵力應該在1000人左右,眼下正值戰時,將每個節度州的兵力定為3000人。

    整體而言,節度州的兵力基本上不出境作戰,隻留在本節鎮所轄各州的範圍之內,主要任務是維持治安,或者在敵軍到來的時候捍衛防禦。

    與此同時,各節鎮的兵力也是高俊所轄正軍的另一個兵力池,當高俊的野戰軍兵力吃緊的時候,會優先從各節鎮的軍隊中抽調人馬支援,而各節鎮則從民兵中再選人補上。

    這樣下來,高俊在所統轄的兩萬野戰軍之外,又設立了六支治安軍,每支三千人,兵力一下擴充了近一倍。

    但由於這些兵力基本上都留在各自的防區之內,所消耗的錢糧要少很多,就目前而言,他們使用的武器也多是野戰軍淘汰或者繳獲來的。

    定下的六鎮節度使分別是:齊州興德軍節度使趙汝凡、登州定海軍節度使燕寧、魯州天平軍節度使陳賡、兗州泰寧軍節度使房皞、青州鎮海軍節度使師安國、德州情形最為危急,節度使由馮達兼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顛覆晚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邊郡箭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邊郡箭手並收藏顛覆晚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