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女學的問題上,高俊還是選擇了謹慎折中的態度,依舊是由全真教道觀的寄讀措施來暫時解決女性教育問題,政府提倡並且提供補貼,但並不強製。
趙汝凡等人都鬆了一口氣,在聽完高俊的一係列激進政策之後,終於有一項在他們接受範圍之內的了。然而何誌也卻有些不屑的撇撇嘴,他知道,高俊真實的想法並不是調和持重,而是在根據地朝不保夕的情況下,女性教育這千年大計也得暫時讓步,集中資源強調重點培育男性,以求快速富國強兵。
關於課本與教育的問題,高俊談的非常多,在現階段,根據地的教師主要來源分為兩種,一個是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另一個則是根據地內的讀書人,隻要通過了師範考試就能成為教師,但是按照高俊的計劃,標準會一步步提高,也許在10年或者15年後,所有的教師都必須經過師範學校的係統培訓才可以勝任。
同樣,對於學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階段,鄉間的小地主把自家的院子騰出來,就足以成立一間學塾,讓本鄉的孩子們有學可上,能識字算數,但也許10年或者15年之後,至少要有完整的校舍和操場。
凡是學塾畢業生都可以報考吏員,而在學館畢業的則可以參與地方性吏員選拔,隻有讀完學廳,並且成績在前一半的人可以參與全國科舉。
高俊並沒有實行學田製度,恰恰相反,公立學校的土地和建築都屬於公有財產,而私立學校也限製其附屬田地和作坊的規模,但依舊對他們蠲免稅收,以示鼓勵教育。
顏青敲門進來,給大家的杯子續上熱茶,趙汝凡率先發問:“宣帥,這樣辦學校未免太花錢了,咱們根據地雖然現在初成規模,但底子還很薄,三年之內要建設這麽多學校,恐怕有些難。”
“從周,不要小家子氣。你想想,六年前我們轉戰運河那時候,壽張縣接濟了多少災民,少說也有二三十萬人吧?那個時候咱們天天提心吊膽,到底還不是挺過來了,現在有六十萬石米壓倉,你們怎麽還畏手畏腳的?”
“宣帥,這眼下的形勢並不一樣了,咱們讓他們讀了書,但是卻無法有效改善生活的話,大家是要不滿意的。前朝太宗皇帝曾說,書中自有千鍾粟,要是咱們提供不了粟,反而會讓民眾對教育產生懷疑。要是畢業生的待遇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逐漸下降,那麽文教工作就很難展開,反過來,待遇要是一直提高的話,這樣的上升是沒有盡頭的。”
趙汝凡把問題考慮的很全麵,高俊對此表示肯定,何誌也跟著說話了:“但是,從周,你也要想一想,我說過咱們不會屈於山東一地的,眼下兩三年之內多培養一些人,是為了日後接收河北更順利,你要是連這兩三年都擺平不了,那咱們還是各迴各家。至於畢業生待遇的問題,以後會逐步解決的,也許再過二三十年,全社會的普遍生活水準都能大為提高。”
趙汝凡對這個預言很是懷疑,這也是其他所有人的共同想法,其實高俊和何誌也心裏也沒多大把握,如果全社會的教育水平都上升一大截,這樣短時間的積極推進教育是否會真的帶來一陣思潮,那不是能輕易判斷的。
其他人都離開之後,何誌也苦笑著對高俊說:“這麽來看,咱們可是已經把潘多拉魔盒打開了,大家受了教育,我看說不準有一天就把咱們倆吊死在路燈上了。”
“不破不立嘛,咱們是過來打倒別人的,也得做好有一天被打倒的準備,不過我並不希望這一天早些到來。那說明我們的社會還沒有進步,就在一陣混亂中垮塌了,至少咱們,咱們的子女,一直到咱們的孫輩,社會應該穩步向前生產力發展,出現一陣思潮,取得優異的國內外環境,然後再考慮政治上的進步問題。”高俊說這句話的時候沒來由的感覺到一股眩暈,也許曆史審判的絞索已經掛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他的一言一行都將決定這絞索的分量。
“這話說的對,咱們也隻能繼續往前走了。”何誌也略微歎了口氣:“我也曾聽過一個說法:,現如今咱們坐在500強企業的辦公室裏麵,每個周末都瀟灑的去咖啡屋的同齡人,其實和他們坐在紡織廠機位前的父母屬於同一階層,隻不過是近幾十年的技術革命讓他們產生了進步的錯覺,但是經濟一旦……”
“這個話題還是打住吧。”高俊趕緊打斷何誌也的話:“王澮先生一會也來,咱們探討一下教材編寫的問題。”
隨著公共教育的發展、邸報事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在邸報上投稿,新鮮的想法層出不窮,根據地也需要盡可能的統一思想工作,而這首先要體現在教育上。
“在初等教育的時候應該將一些重要的原則落在學生們的思想當中,讓他們保持理智、公正、仁愛、信義、節儉,要強調個人對於家庭社會乃至於整個天下的作用,強調個人的立身立命立德立言。”高俊對於這個問題考慮了很久:“要讓我們的學生們熱情於開明統治,努力為政治的改善采取行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讓我們的學生為這個國家的曆史和版圖感到驕傲,讓古往今來那些偉大人物走進他們的心靈,讓我們前仆後繼的為民族的複興而繼續奮鬥。”
“在初等教育階段一定要摒棄任何宗教的影響,而且也不能專以經書禁錮學生,可以適當的減少與儒學有關的課程,甚至可以加上老莊申商的經典名篇,以資學生廣為閱覽。但是,從我個人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還是要與理學相結合,所以在學廳階段就應該設立專門研討理學的課本,一定要有說服力,告訴大家我們為什麽選擇理學,理學的優勢在哪裏。”
高俊說了很多,但是王澮卻一直一言不發,末了的時候卻歎了口氣:
“高郎君,老夫這輩子最看不透的人就是你,按理來說,做下如此大事業的人,不該像你這般固執偏拗,到現在我也不明白,你何苦在教育上重起爐灶,完全不按照以前的方式來呢?”
“王澮先生,您可能不明白,但我有必須這麽做的理由。也許直到咱們死的時候都不會看到這麽做的優點,但這會讓咱們的民族有所收益的。”高俊非常認真的對王慧說,而何誌也也在旁邊點點頭。
沒有任何探討的餘地了,新的教育大綱在十數天後出了草案,這是一份三年大綱,後麵還跟著一份20年展望。
與此同時,高俊也拿出全部家財,資助了65位從河北流亡來的普通學生,並且設立了獎學金。
趙汝凡等人都鬆了一口氣,在聽完高俊的一係列激進政策之後,終於有一項在他們接受範圍之內的了。然而何誌也卻有些不屑的撇撇嘴,他知道,高俊真實的想法並不是調和持重,而是在根據地朝不保夕的情況下,女性教育這千年大計也得暫時讓步,集中資源強調重點培育男性,以求快速富國強兵。
關於課本與教育的問題,高俊談的非常多,在現階段,根據地的教師主要來源分為兩種,一個是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另一個則是根據地內的讀書人,隻要通過了師範考試就能成為教師,但是按照高俊的計劃,標準會一步步提高,也許在10年或者15年後,所有的教師都必須經過師範學校的係統培訓才可以勝任。
同樣,對於學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階段,鄉間的小地主把自家的院子騰出來,就足以成立一間學塾,讓本鄉的孩子們有學可上,能識字算數,但也許10年或者15年之後,至少要有完整的校舍和操場。
凡是學塾畢業生都可以報考吏員,而在學館畢業的則可以參與地方性吏員選拔,隻有讀完學廳,並且成績在前一半的人可以參與全國科舉。
高俊並沒有實行學田製度,恰恰相反,公立學校的土地和建築都屬於公有財產,而私立學校也限製其附屬田地和作坊的規模,但依舊對他們蠲免稅收,以示鼓勵教育。
顏青敲門進來,給大家的杯子續上熱茶,趙汝凡率先發問:“宣帥,這樣辦學校未免太花錢了,咱們根據地雖然現在初成規模,但底子還很薄,三年之內要建設這麽多學校,恐怕有些難。”
“從周,不要小家子氣。你想想,六年前我們轉戰運河那時候,壽張縣接濟了多少災民,少說也有二三十萬人吧?那個時候咱們天天提心吊膽,到底還不是挺過來了,現在有六十萬石米壓倉,你們怎麽還畏手畏腳的?”
“宣帥,這眼下的形勢並不一樣了,咱們讓他們讀了書,但是卻無法有效改善生活的話,大家是要不滿意的。前朝太宗皇帝曾說,書中自有千鍾粟,要是咱們提供不了粟,反而會讓民眾對教育產生懷疑。要是畢業生的待遇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逐漸下降,那麽文教工作就很難展開,反過來,待遇要是一直提高的話,這樣的上升是沒有盡頭的。”
趙汝凡把問題考慮的很全麵,高俊對此表示肯定,何誌也跟著說話了:“但是,從周,你也要想一想,我說過咱們不會屈於山東一地的,眼下兩三年之內多培養一些人,是為了日後接收河北更順利,你要是連這兩三年都擺平不了,那咱們還是各迴各家。至於畢業生待遇的問題,以後會逐步解決的,也許再過二三十年,全社會的普遍生活水準都能大為提高。”
趙汝凡對這個預言很是懷疑,這也是其他所有人的共同想法,其實高俊和何誌也心裏也沒多大把握,如果全社會的教育水平都上升一大截,這樣短時間的積極推進教育是否會真的帶來一陣思潮,那不是能輕易判斷的。
其他人都離開之後,何誌也苦笑著對高俊說:“這麽來看,咱們可是已經把潘多拉魔盒打開了,大家受了教育,我看說不準有一天就把咱們倆吊死在路燈上了。”
“不破不立嘛,咱們是過來打倒別人的,也得做好有一天被打倒的準備,不過我並不希望這一天早些到來。那說明我們的社會還沒有進步,就在一陣混亂中垮塌了,至少咱們,咱們的子女,一直到咱們的孫輩,社會應該穩步向前生產力發展,出現一陣思潮,取得優異的國內外環境,然後再考慮政治上的進步問題。”高俊說這句話的時候沒來由的感覺到一股眩暈,也許曆史審判的絞索已經掛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他的一言一行都將決定這絞索的分量。
“這話說的對,咱們也隻能繼續往前走了。”何誌也略微歎了口氣:“我也曾聽過一個說法:,現如今咱們坐在500強企業的辦公室裏麵,每個周末都瀟灑的去咖啡屋的同齡人,其實和他們坐在紡織廠機位前的父母屬於同一階層,隻不過是近幾十年的技術革命讓他們產生了進步的錯覺,但是經濟一旦……”
“這個話題還是打住吧。”高俊趕緊打斷何誌也的話:“王澮先生一會也來,咱們探討一下教材編寫的問題。”
隨著公共教育的發展、邸報事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在邸報上投稿,新鮮的想法層出不窮,根據地也需要盡可能的統一思想工作,而這首先要體現在教育上。
“在初等教育的時候應該將一些重要的原則落在學生們的思想當中,讓他們保持理智、公正、仁愛、信義、節儉,要強調個人對於家庭社會乃至於整個天下的作用,強調個人的立身立命立德立言。”高俊對於這個問題考慮了很久:“要讓我們的學生們熱情於開明統治,努力為政治的改善采取行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讓我們的學生為這個國家的曆史和版圖感到驕傲,讓古往今來那些偉大人物走進他們的心靈,讓我們前仆後繼的為民族的複興而繼續奮鬥。”
“在初等教育階段一定要摒棄任何宗教的影響,而且也不能專以經書禁錮學生,可以適當的減少與儒學有關的課程,甚至可以加上老莊申商的經典名篇,以資學生廣為閱覽。但是,從我個人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還是要與理學相結合,所以在學廳階段就應該設立專門研討理學的課本,一定要有說服力,告訴大家我們為什麽選擇理學,理學的優勢在哪裏。”
高俊說了很多,但是王澮卻一直一言不發,末了的時候卻歎了口氣:
“高郎君,老夫這輩子最看不透的人就是你,按理來說,做下如此大事業的人,不該像你這般固執偏拗,到現在我也不明白,你何苦在教育上重起爐灶,完全不按照以前的方式來呢?”
“王澮先生,您可能不明白,但我有必須這麽做的理由。也許直到咱們死的時候都不會看到這麽做的優點,但這會讓咱們的民族有所收益的。”高俊非常認真的對王慧說,而何誌也也在旁邊點點頭。
沒有任何探討的餘地了,新的教育大綱在十數天後出了草案,這是一份三年大綱,後麵還跟著一份20年展望。
與此同時,高俊也拿出全部家財,資助了65位從河北流亡來的普通學生,並且設立了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