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征辟做官是不大可能了,但是邀請元好問前來山東卻得到了爽快的迴複,雖然還要苦讀備考,但是經不住高俊的苦苦相邀,元好問決定在山東走一遭。他本來就喜好到處交遊,此次前往山東結識這個運河高俊,他也是頗為期待的,聽說此人手下也有不少精兵悍將,而且常發些新奇議論,如此說來倒也是個有趣的人。

    何誌也做好了文火慢熬的準備,既然人家不願意做官,那就一點一點來,幾個人在屋裏麵開始討論當下的形勢——金朝中後期開始向宋朝靠攏,對於文人頗為優容,這幾個人就算談一些敏感詞也不會負什麽責任,一說起南遷之後國家喪亂的景象,元好問也忍不住有些哽咽,河東這幾年屢遭蒙軍入侵,日後的北朝文宗家人已經星散流離。

    趁著這個機會,何誌也向元好問打探了不少金代文士的下落,元好問當然知道何誌也是什麽目的,如果能用這個機會幫一幫朋友,倒也是相當好的,他倒是介紹了幾個人:張宇、房皞,以及陳賡、陳庾兄弟,都是河東名士。

    元好問確實是當世大才,幾個人談性正濃的時候,窗外一陣風兒吹過,恰好吹落了幾張稿紙,也是湊巧,其中一張輕輕飄飄的落在何誌也腳下,他連忙撿起來遞給元好問,目光落到紙上,卻不由得有些疑惑。

    “元先生,這寫的是什麽?”

    元好問笑笑接過:“這是朋友送來的作品,有關天元術的,世人多不識。”

    “天元術?這是什麽?”

    “哈,是算學。”元好問嗬嗬一笑:“我這位朋友很喜歡算學,這次郵來的算稿很是有趣,我也常看看,有助於神思敏捷。”

    看見何誌也呆愣的樣子,誤以為此人並不喜歡上學,幹脆岔開話題,另外說些有趣的東西:“我這位朋友致力於算學,尤其是算圓之大小距徑,說要寫一本《算圓法式》,我笑他這名字不好,滿圓如鏡,不知其大小,變幻莫測,以線數條以束之,執其末端,量其長短,昧昧推之而知鏡大小,其法妙也,不如叫《測圓海鏡》……”

    一說到這四個字,何誌也簡直激動的跳起來:“這位先生在哪兒?”

    《測圓海鏡》,中國古代平麵幾何著作,主要內容是勾股定理的再引申,尤其是將方程式與幾何結合起來,構成了如今難倒無數初中生的平麵幾何問題。

    高何二人怎會不知道數學的重要性,但是在根據地推廣的數學與中國傳統的算式簡直不兼容,是一朵嫁接的花,高俊迫切想尋找一位真正的數學家幫忙。

    關於這個時代的數學家,兩個人想破腦袋也隻想到了秦九韶,然而秦公現在還是放風箏玩溜溜球的年齡,如今竟然有這麽一位算學才子在,何誌也怎能不激動?尤其是聽到《測圓海鏡》這個名字,何誌也更是興奮不已,雖然不了解,但是中學課本上提到過此書,由此可見,這本書必然也是一代經典。

    元好問被激動的何誌也嚇了一跳,愣了一下才說:“此子名叫李冶,字仁卿,現在應該在滎陽。”

    整理了一下姿態,何誌也才對元好問道歉:“在下也愛好算學,剛才微微有些失態。”

    隨即,何誌也又就算學的功用聊了起來,這次談話可就是何誌也主導了,說道興致高處,元好問倒是有些質疑:“真能同時落地?”

    “當然。”

    “重量相差十倍?”

    “元先生可願意試試?”何誌也早有準備,這是中學的教育,本次來開封采辦的——外形相同,但是重量相差十倍的鐵球。

    “本寺就有塔院,我們去佛塔那邊。”元好問直接站了起來。

    風鈴陣陣,鍾聲渺渺,一眾人進了塔院,與僧人說了此事,僧人也笑了起來:“施主說笑了,這一輕一重,怎麽可能同時落地呢?”

    好事的僧人們也聚集起來,大家一齊到塔下,這佛塔不比比薩斜塔,下粗上窄,何誌也往下一望,居然覺得有點暈,三十多米的距離可不是說著玩的。

    不過這是個普及科學絕好的機會,想想布魯諾、居裏夫人啥的,何誌也一咬牙,一跺腳,下定決心——讓龔成站在屋簷上,雙手托著鐵球伸出,盡可能伸的遠點。

    元好問等人站在下麵心緊張的砰砰跳,幾個老和尚已經開始念動佛號——妄生嗔念,好爭害人呐。

    但龔成站得穩穩的,年少的時候打下的基本功在這時起到的作用,何誌也眼看氣氛烘托的差不多了,下了命令,龔成一反手,兩個鐵球掉了下去。

    在眾人的驚唿聲中,兩個鐵球劃過了平行的直線,幾乎是一起跌落在泥土當中。

    人群短暫的沉寂下來,所有人的雙眼都看得清清楚楚,一輕一重兩個鐵球是同時掉到地麵上了。

    元好問還是有些不敢相信,走上前去將兩個鐵球拾起,異常驚訝。

    等到何誌也和龔成下來,立刻就被人們圍住了,大家都驚訝於為什麽這一輕一重兩個鐵球卻會同時落地,跟他們平時所見完全不符。

    何誌也微微笑著解釋重力的原理,所有人都仔細聽著,感覺到很不可思議。

    隨後,何誌也又花了點心思,講解了浮力原理,並且捎帶的解釋了密度是什麽概念,元好問不由得連連讚歎:“真是前所未聞的玄妙學問,今日長見識了!”

    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牢牢抓住了元好問的心,看樣子這個高俊不光是戰場猛將,還別有一番心得,也許去那裏一次,自己會別有收獲。

    何誌也並沒有急著讓元好問表態,而是先想辦法在其麵前展示高家軍的風采,文火慢熬,早晚有一天能將此人收入懷中,如果元才子都願意歸順高俊,那麽金朝士子何人不景從,這件事還是要慢工出細活。

    就在何誌也做這個實驗的同時,高俊也在課堂上講浮力定律,中學將自然析為物理、化學、生物三科,社會析為管理、經濟、法律三科,勞動析為農學、工學、衛生三科,加上語文、數學、經義、道德、音樂、繪圖、軍事、曆史、地理、團隊活動,中學的課程極為緊張。

    “今天音樂教員生病了,這節音樂課由我來上物理。”高俊是這麽解釋的。

    學生們響起了低低的歎息聲,隻有坐在第一排的樊浩古目不轉睛的看著高俊,手裏緊緊的抓著筆,這個孩子沒有辜負餓死的楊鉉的期望,已經考進了中學,品學兼優,現任年級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顛覆晚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邊郡箭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邊郡箭手並收藏顛覆晚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