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籌備,而軍政工作同樣也沒有耽擱。
戰爭結束之後,高俊宣布擴軍,將全軍定額從九個都提高為十五個都。新提拔了一批軍官,同時,將全軍編為若幹個營。
一個營,應該由三到八個都組成,設立指揮、副指揮、都虞候、典史、判官幾個軍官,有四名承局、四名押官、四名公使,指揮使還有四名傔從。營和都最大的區別在於,營應該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能夠獨自引領一個戰場方向。
高俊宣布,全軍成立三個營:壽張營,指揮由自己兼任,下屬李銘、樓升、馮達等七個都;陽穀營,指揮潘正,下屬郭延嗣、路哲等四個都;預備營,指揮孫庭,下屬範有田等四個都。
壽張營駐紮在壽張,陽穀營駐紮在陽穀,而預備營則是預備占領東平府的。
除此之外,高俊還有一些直屬單位:
軍樂隊,劉德任隊正,成員十三人,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為各都輪流培訓嗩呐手;
軍馬隊,飼養繳獲來的戰馬,李銘推薦了一個叫段景住的人,此人生的一頭淺色頭發,但卻是地地道道的中都人,祖宗八代住的離周口店都不遠,應該是某種奇特的反祖現象。這次黑韃入侵,他逃跑至河北,在這裏匯入了前往壽張縣的災民洪流之中,意外的和李銘認識了;
主計運輸隊,負責向各個營地輸送軍餉糧草;
傳訊隊,負責綜合利用旗鼓號角、烽火煙霧等方式進行聯絡,目前的隊正是溫撒普賢奴。
執法隊,負責巡邏、執行軍法,現在是軍兵人見人怕的家夥。
醫院,目前這家醫院可以說是“公私合辦”,是軍兵出錢雇了四位郎中在這裏坐鎮而已。
製度草創,一切都不完善,但高俊還是放手讓大家去幹了,眼下自己在壽張縣坐鎮,作為後方,潘正在陽穀縣、樓升在範縣、路哲在朝城縣都開始了開倉放糧、賑濟百姓、丈量土地的工作,基本接管了三縣。
在這個基礎上,高俊又重新整理了民兵,將民兵劃分為四十個都,平時寓兵於農,隻有三分之一在編(一般稱為上番),戰時則齊裝滿員。
各縣都安排了幾個都,幫助維持治安、收稅,甚至幫助軍兵搞“副業”。
然而,軍兵和民兵在戰後接到的第一次出擊任務,卻是要對抗那一萬多名盲流子。
眼下,這些人分別安置在七個安置點裏麵,最多不超過三千人,由於之前長期的營養不佳,直到現在很多人也都非常虛弱,高俊計劃用四百名軍兵和四千名民兵來解決他們。
二月三十日深夜,軍兵秘密集結,包圍了各處營地,高俊首先從最小的一個下手,軍兵衝了進去,把裏麵的人押了出來,捆上繩索。
等到淩晨的時候,高俊下令解決最後一個安置點的人,在這裏遭遇到了激烈的抵抗,約有七十個閑漢被殺死在營地裏,剩下的人終於拱手投降。
除去這一萬多名盲流子之外,在高俊的命令下,各管各社有過輕微犯罪、遊手好閑、還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全部被押送就過來,這又有一千多人,上萬人站在寒風當中,被軍兵押送前往他們的目的地——位於縣城東南處的一處小山旁,在這裏,災民們臨走前用泥巴和木頭修了一個可以容納五千人棲身的住所,現在此處的名字是南山勞改營。
很快,這一萬多人就聽說了一個新鮮名詞:勞動改造。
具體來說,就是這幫人缺少勞動能力,又遊手耗閑,高郎君實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準備用一種不太溫柔的手段,強迫他們勞動一下,恢複謀生的能力,這對大家都有好處。這些人當然哭爹喊娘,但是很快,看守們用木棍解釋一下他們為什麽必須勞動。
目前而言,勞改營的主要工作是木材加工,把從山上運來的原木加工成可以使用的木方,這項工作不需要他們外出,又必須協作,可以防止他們逃跑。
勞改營裏麵隻吃兩餐,都是摻了雜糧的粟米飯,偶爾有一點小鹹菜可以吃,看守的人答應他們,等到開春的時候可以騰出一片空地來,讓他們自己種菜自己醃,用來改善自己的夥食,如果他們願意的話,還可以種田和飼養家畜。
很快,大家發覺了另外一項事情:雖然生活條件說實話很差,但是比起外麵的農戶也沒有差到多少,雖然各項規矩很多——天天要求講衛生,從早到晚檢查內務,還要謹防逃跑,必須尊重看守——但是也沒有以前在鄉間欺負他們的那些狗腿子。
不少人似乎看到了重生為人的希望,開始耐心的幹活,勞改營鼓勵交朋友,誌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結成勞動小組,兩個人的勞動量共同考核,很快就出現了更加細致的內部分工,根據勞改營的報道:在一到二年的時間之內,三分之二的勞改犯都能達到迴歸社會的水平。
出於安全方麵的原因,高俊並沒有把勞改犯和戰俘們安排在一起,此時的戰俘們正在,心觀寺西南麵的采石場那裏,秦寧的一隊軍兵就在那裏駐紮,稱為心觀寺戰俘營。
所有人都在等待,看著高俊和何誌也兩個人忙忙碌碌,經常密會,討論通宵達旦,在這兩個特別人物的中間蘊含著新的方向,也許大家很快就會知道。但是在這之前,一個出乎意料的事情徹底震撼了大家——高俊建軍以來第一位脫離的人。
早在二月初的時候,師靖手下的軍典就向高俊報告:師靖軍使最近一段時間和高守約交往甚密,情況有些異常。
二月中旬,軍佐、軍典聯合報告:師靖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說高俊的壞話,鼓動手下的軍兵跟他走;
二月下旬,師靖都多位軍官、士官報告:師靖在公開場合試圖讓軍兵跟他走,在遭到抵製之後氣急敗壞,大肆責罵軍兵。
“好一個吃裏扒外的東西,用指揮訓練出來的軍兵得了高守約的賞識,迴頭又想踩著郎君的頭爬到高守約那裏去,郎君,執法隊的兄弟們已經準備好了,隻要你一聲令下,我們就到他們都去,把紇石烈師靖的腦袋帶迴來。”
看著義憤填膺的各級軍官,高俊的表情倒是非常淡然:“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我就不信高守約那裏是天堂!”
“天堂?”
“重點不是天堂,重點是:紇石烈師靖很傻,他以為是靠他的水平才得到了賞識,他不知道訓練出這麽多軍兵是依靠了全軍上下的一致努力。”
“郎君,就算是他走了之後掀不起什麽大浪花,難道就這麽輕輕鬆鬆的把他放走了?”
“當然不行,還是得讓他嚐嚐苦頭,見識見識厲害。”
戰爭結束之後,高俊宣布擴軍,將全軍定額從九個都提高為十五個都。新提拔了一批軍官,同時,將全軍編為若幹個營。
一個營,應該由三到八個都組成,設立指揮、副指揮、都虞候、典史、判官幾個軍官,有四名承局、四名押官、四名公使,指揮使還有四名傔從。營和都最大的區別在於,營應該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能夠獨自引領一個戰場方向。
高俊宣布,全軍成立三個營:壽張營,指揮由自己兼任,下屬李銘、樓升、馮達等七個都;陽穀營,指揮潘正,下屬郭延嗣、路哲等四個都;預備營,指揮孫庭,下屬範有田等四個都。
壽張營駐紮在壽張,陽穀營駐紮在陽穀,而預備營則是預備占領東平府的。
除此之外,高俊還有一些直屬單位:
軍樂隊,劉德任隊正,成員十三人,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為各都輪流培訓嗩呐手;
軍馬隊,飼養繳獲來的戰馬,李銘推薦了一個叫段景住的人,此人生的一頭淺色頭發,但卻是地地道道的中都人,祖宗八代住的離周口店都不遠,應該是某種奇特的反祖現象。這次黑韃入侵,他逃跑至河北,在這裏匯入了前往壽張縣的災民洪流之中,意外的和李銘認識了;
主計運輸隊,負責向各個營地輸送軍餉糧草;
傳訊隊,負責綜合利用旗鼓號角、烽火煙霧等方式進行聯絡,目前的隊正是溫撒普賢奴。
執法隊,負責巡邏、執行軍法,現在是軍兵人見人怕的家夥。
醫院,目前這家醫院可以說是“公私合辦”,是軍兵出錢雇了四位郎中在這裏坐鎮而已。
製度草創,一切都不完善,但高俊還是放手讓大家去幹了,眼下自己在壽張縣坐鎮,作為後方,潘正在陽穀縣、樓升在範縣、路哲在朝城縣都開始了開倉放糧、賑濟百姓、丈量土地的工作,基本接管了三縣。
在這個基礎上,高俊又重新整理了民兵,將民兵劃分為四十個都,平時寓兵於農,隻有三分之一在編(一般稱為上番),戰時則齊裝滿員。
各縣都安排了幾個都,幫助維持治安、收稅,甚至幫助軍兵搞“副業”。
然而,軍兵和民兵在戰後接到的第一次出擊任務,卻是要對抗那一萬多名盲流子。
眼下,這些人分別安置在七個安置點裏麵,最多不超過三千人,由於之前長期的營養不佳,直到現在很多人也都非常虛弱,高俊計劃用四百名軍兵和四千名民兵來解決他們。
二月三十日深夜,軍兵秘密集結,包圍了各處營地,高俊首先從最小的一個下手,軍兵衝了進去,把裏麵的人押了出來,捆上繩索。
等到淩晨的時候,高俊下令解決最後一個安置點的人,在這裏遭遇到了激烈的抵抗,約有七十個閑漢被殺死在營地裏,剩下的人終於拱手投降。
除去這一萬多名盲流子之外,在高俊的命令下,各管各社有過輕微犯罪、遊手好閑、還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全部被押送就過來,這又有一千多人,上萬人站在寒風當中,被軍兵押送前往他們的目的地——位於縣城東南處的一處小山旁,在這裏,災民們臨走前用泥巴和木頭修了一個可以容納五千人棲身的住所,現在此處的名字是南山勞改營。
很快,這一萬多人就聽說了一個新鮮名詞:勞動改造。
具體來說,就是這幫人缺少勞動能力,又遊手耗閑,高郎君實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準備用一種不太溫柔的手段,強迫他們勞動一下,恢複謀生的能力,這對大家都有好處。這些人當然哭爹喊娘,但是很快,看守們用木棍解釋一下他們為什麽必須勞動。
目前而言,勞改營的主要工作是木材加工,把從山上運來的原木加工成可以使用的木方,這項工作不需要他們外出,又必須協作,可以防止他們逃跑。
勞改營裏麵隻吃兩餐,都是摻了雜糧的粟米飯,偶爾有一點小鹹菜可以吃,看守的人答應他們,等到開春的時候可以騰出一片空地來,讓他們自己種菜自己醃,用來改善自己的夥食,如果他們願意的話,還可以種田和飼養家畜。
很快,大家發覺了另外一項事情:雖然生活條件說實話很差,但是比起外麵的農戶也沒有差到多少,雖然各項規矩很多——天天要求講衛生,從早到晚檢查內務,還要謹防逃跑,必須尊重看守——但是也沒有以前在鄉間欺負他們的那些狗腿子。
不少人似乎看到了重生為人的希望,開始耐心的幹活,勞改營鼓勵交朋友,誌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結成勞動小組,兩個人的勞動量共同考核,很快就出現了更加細致的內部分工,根據勞改營的報道:在一到二年的時間之內,三分之二的勞改犯都能達到迴歸社會的水平。
出於安全方麵的原因,高俊並沒有把勞改犯和戰俘們安排在一起,此時的戰俘們正在,心觀寺西南麵的采石場那裏,秦寧的一隊軍兵就在那裏駐紮,稱為心觀寺戰俘營。
所有人都在等待,看著高俊和何誌也兩個人忙忙碌碌,經常密會,討論通宵達旦,在這兩個特別人物的中間蘊含著新的方向,也許大家很快就會知道。但是在這之前,一個出乎意料的事情徹底震撼了大家——高俊建軍以來第一位脫離的人。
早在二月初的時候,師靖手下的軍典就向高俊報告:師靖軍使最近一段時間和高守約交往甚密,情況有些異常。
二月中旬,軍佐、軍典聯合報告:師靖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說高俊的壞話,鼓動手下的軍兵跟他走;
二月下旬,師靖都多位軍官、士官報告:師靖在公開場合試圖讓軍兵跟他走,在遭到抵製之後氣急敗壞,大肆責罵軍兵。
“好一個吃裏扒外的東西,用指揮訓練出來的軍兵得了高守約的賞識,迴頭又想踩著郎君的頭爬到高守約那裏去,郎君,執法隊的兄弟們已經準備好了,隻要你一聲令下,我們就到他們都去,把紇石烈師靖的腦袋帶迴來。”
看著義憤填膺的各級軍官,高俊的表情倒是非常淡然:“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我就不信高守約那裏是天堂!”
“天堂?”
“重點不是天堂,重點是:紇石烈師靖很傻,他以為是靠他的水平才得到了賞識,他不知道訓練出這麽多軍兵是依靠了全軍上下的一致努力。”
“郎君,就算是他走了之後掀不起什麽大浪花,難道就這麽輕輕鬆鬆的把他放走了?”
“當然不行,還是得讓他嚐嚐苦頭,見識見識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