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還記得大學上人力資源管理課的時候,教材上的那個案例:二戰期間,英美盟軍曾經對德國城市漢堡進行長達數周的狂轟亂炸,市內建築被摧毀近八成,工廠被盡數破壞,但是轟炸結束後當天漢堡就恢複了水電供應,六天後恢複了市內公共交通和郵政服務,十三天後恢複了無線電通訊,一個月後工廠全部複工,三個月後已經恢複了經濟的八成水平。
這自然不是漢堡有什麽靈丹妙藥,而是工業化社會的結構與人力積累本身就是巨大的財富,隻要架子不倒,注入一定的資金之後就會重新活躍起來,自動填充被削去的血肉。
眼下高俊覺得壽張縣現就是這種情況,糧食到位之後,壽張縣就重新“活”了過來。
盡管在之前遭遇了巨大的苦難,但是戰爭結束之後,農民們重新跑到地頭察看農田的情形,災民們繼續在何誌也的領導下幫工,由組織的伐木,燒磚,造頗黎器。
押剌百戶小學第一屆學生正式畢業了,並且進行了期末考試,所有學生的成績都完全合格,由高俊親自為他們簽發了畢業證書。而何誌也立刻就把這些小學生叫了過來,當成了壽張縣公廨的辦事員。
所以,沒過多久,全縣城的人都看到了這些在街上亂跑,在田間地頭找人搭話的小辦事員,有關農田損害的統計、有關財產損失的統計、今年收成的預期、工商業經營的統計數字被一點一點的匯集到何誌也那裏。
新的辦學熱潮悄然興起,把糧食分給學生,因而凍餓而死的楊鉉被追尊為烈士,由翟呈信帶頭,全城的文人儒生一齊拜祭,何誌也專門撥款,在壽張縣城內建立了一處褒忠祠,將所有戰死軍兵和像楊鉉這樣的烈士的牌位集中到這裏,派人按時祭掃,每年清明之際,全縣各管學的學生都要來此拜祭。
除去普通的管學之外,還有幾所特殊的學校被建立起來。
繡工學校,校址就在小山墩堡村紇石烈家的那個大宅院,雖然名字叫做繡工學校,但是眼下,繡工已經成了護士的代名詞,這所學校事實上是培養護士的。
在這次的戰爭中,高俊明顯感覺到醫療力量的不足,潘瑩的死和死前的那句話對他們的觸動也太大,這也是他們急於辦繡工學校的原因。
一開始,幾乎沒有女孩子願意到學校來上課,大家都有些擔心風言風語,但是很快就有人發現:女孩子們都想嫁給軍兵,而偏偏軍兵們對繡工的製服有著不言而喻的神往,所以姑娘們紛紛報考。
內務學校,張成武的治安隊在整次壽張縣糧荒期間表現上佳,何誌也已經有計劃,將治安隊整編成內務部,學校就是將治安隊員提升為內務部幹部的搖籃。
學校分為公安科、消防科、信息科、遞信科等部門,幾乎三分之一的治安隊員都被挑選到學校中,這所學校的校址就位於文太公的莊園。
稅務學校,這裏麵的學員是從小學畢業生當中找出來的,何誌也準備用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代替過去下鄉的胥吏,提高收稅的效率,減少中途的損失。
按照何誌也的計劃,稅務分為四部分:農業稅、工商榷稅、物力錢、雜稅。農業稅按照既定標準:夏稅每畝取麥三合,秋稅每畝取粟五升,納秸稈一束,每束十五斤。種植的蔬菜等經濟作物不用繳稅,如果是專門的菜農用去賣菜的,則按照商稅辦理。
工商榷稅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工稅,分為占地稅和營業稅,占地稅每畝每年錢一貫,營業稅按兩分收取,也就是2%,礦業免稅(反正壽張縣沒礦)。
商稅中,貨物交易三分計稅,也就是按照3%的額度征稅,但是物資跨縣移動還要收取關橋稅,同樣三分計稅,不拘遠近隻收一次。
服務業則是五分計稅,酒樓、商鋪都是如此,但是有兩樣地方特殊——妓院和賭場都是二成抽稅,也就是20%的額度。那還不能禁賭禁黃的時候,隻能采用這種方式殺一殺風氣。何誌也甚至覺得自己終於有條件做一個社會試驗:適量的黃和賭對社會治安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
到縣城賣花的小姑娘、抱著一壇子雞蛋想要換點兒鹽的農民、從外地過來的戲班子在進城之前就會拿到收稅單,隻有完稅蓋章之後才能出城——但是何誌也也下達命令,交易額在五十文錢以下的交易不用納稅,所以抱著雞蛋的農民伯伯笑逐顏開的帶著鹽迴家了。
在鄉村裏麵東走西闖的貨郎們也不要交稅,但是何誌也也有要求:貨郎們不允許占地經營,這都意味著他們不可能趕著馬車,隻能挑著扁擔去做生意,避免大戶商家借這個漏洞來逃稅。
榷稅是針對鹽、鐵、茶、酒、銅等物品的專賣製度,根據何誌也的法令,這幾樣東西不準民間自主經營售賣,隻能由官方代理,定價權也掌握在何誌也的手裏。
當然,何誌也還不至於黑心到喪盡天良的地步,鹽價和理論上的政府官方價保持一致,而事實上比周邊地區都要低,後來還發現了代購風潮,以至於不得不頒布限購令。
物力錢依舊保留,作為財產稅使用,然而目前的征收對象僅限於生產性財產,而不限於積累的財富——銀錢、自住房屋、儲糧不再繳納物力錢,然而車船、水磨、碾鎧、僦屋照收不誤。牛馬作為生產工具,本來也應該征收物力錢,但是考慮到現在大牲口不足,給予免稅待遇。
從河北運來的工匠都被高俊何誌也集中起來,用以打造軍器和農具,這些作坊現在還都是官營的,生產出來的農具和軍器也被高俊和何誌也全盤接收,用來補充前一段時間的消耗,而多餘的農具則被何誌也積攢起來,準備在災民返鄉的時候租借出去。
老鐵匠孫大剛,從十三歲第一次到火爐旁邊,已經當了三十六年鐵匠了,沒想到眼看到了知天命之年,卻遇上這麽大的災禍,家裏的把式全都不要了,匆匆忙忙帶著妻子兒女逃命,結果全家都被黑韃擄了去,多虧高俊率兵及時趕到,將自己解救出來,所以孫大剛決心跟那些簽約後早就來到壽張縣的鐵匠一樣,主動的安家到壽張縣。
作為鐵匠界的老資格,孫大綱對自己的手藝相當有信心,兩個兒子一左一右的幫工,引得經過的人陣陣喝彩,無事可幹的一災民們聚集在鐵匠鋪周圍,討論的最多的就是迴家的事。
這自然不是漢堡有什麽靈丹妙藥,而是工業化社會的結構與人力積累本身就是巨大的財富,隻要架子不倒,注入一定的資金之後就會重新活躍起來,自動填充被削去的血肉。
眼下高俊覺得壽張縣現就是這種情況,糧食到位之後,壽張縣就重新“活”了過來。
盡管在之前遭遇了巨大的苦難,但是戰爭結束之後,農民們重新跑到地頭察看農田的情形,災民們繼續在何誌也的領導下幫工,由組織的伐木,燒磚,造頗黎器。
押剌百戶小學第一屆學生正式畢業了,並且進行了期末考試,所有學生的成績都完全合格,由高俊親自為他們簽發了畢業證書。而何誌也立刻就把這些小學生叫了過來,當成了壽張縣公廨的辦事員。
所以,沒過多久,全縣城的人都看到了這些在街上亂跑,在田間地頭找人搭話的小辦事員,有關農田損害的統計、有關財產損失的統計、今年收成的預期、工商業經營的統計數字被一點一點的匯集到何誌也那裏。
新的辦學熱潮悄然興起,把糧食分給學生,因而凍餓而死的楊鉉被追尊為烈士,由翟呈信帶頭,全城的文人儒生一齊拜祭,何誌也專門撥款,在壽張縣城內建立了一處褒忠祠,將所有戰死軍兵和像楊鉉這樣的烈士的牌位集中到這裏,派人按時祭掃,每年清明之際,全縣各管學的學生都要來此拜祭。
除去普通的管學之外,還有幾所特殊的學校被建立起來。
繡工學校,校址就在小山墩堡村紇石烈家的那個大宅院,雖然名字叫做繡工學校,但是眼下,繡工已經成了護士的代名詞,這所學校事實上是培養護士的。
在這次的戰爭中,高俊明顯感覺到醫療力量的不足,潘瑩的死和死前的那句話對他們的觸動也太大,這也是他們急於辦繡工學校的原因。
一開始,幾乎沒有女孩子願意到學校來上課,大家都有些擔心風言風語,但是很快就有人發現:女孩子們都想嫁給軍兵,而偏偏軍兵們對繡工的製服有著不言而喻的神往,所以姑娘們紛紛報考。
內務學校,張成武的治安隊在整次壽張縣糧荒期間表現上佳,何誌也已經有計劃,將治安隊整編成內務部,學校就是將治安隊員提升為內務部幹部的搖籃。
學校分為公安科、消防科、信息科、遞信科等部門,幾乎三分之一的治安隊員都被挑選到學校中,這所學校的校址就位於文太公的莊園。
稅務學校,這裏麵的學員是從小學畢業生當中找出來的,何誌也準備用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代替過去下鄉的胥吏,提高收稅的效率,減少中途的損失。
按照何誌也的計劃,稅務分為四部分:農業稅、工商榷稅、物力錢、雜稅。農業稅按照既定標準:夏稅每畝取麥三合,秋稅每畝取粟五升,納秸稈一束,每束十五斤。種植的蔬菜等經濟作物不用繳稅,如果是專門的菜農用去賣菜的,則按照商稅辦理。
工商榷稅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工稅,分為占地稅和營業稅,占地稅每畝每年錢一貫,營業稅按兩分收取,也就是2%,礦業免稅(反正壽張縣沒礦)。
商稅中,貨物交易三分計稅,也就是按照3%的額度征稅,但是物資跨縣移動還要收取關橋稅,同樣三分計稅,不拘遠近隻收一次。
服務業則是五分計稅,酒樓、商鋪都是如此,但是有兩樣地方特殊——妓院和賭場都是二成抽稅,也就是20%的額度。那還不能禁賭禁黃的時候,隻能采用這種方式殺一殺風氣。何誌也甚至覺得自己終於有條件做一個社會試驗:適量的黃和賭對社會治安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
到縣城賣花的小姑娘、抱著一壇子雞蛋想要換點兒鹽的農民、從外地過來的戲班子在進城之前就會拿到收稅單,隻有完稅蓋章之後才能出城——但是何誌也也下達命令,交易額在五十文錢以下的交易不用納稅,所以抱著雞蛋的農民伯伯笑逐顏開的帶著鹽迴家了。
在鄉村裏麵東走西闖的貨郎們也不要交稅,但是何誌也也有要求:貨郎們不允許占地經營,這都意味著他們不可能趕著馬車,隻能挑著扁擔去做生意,避免大戶商家借這個漏洞來逃稅。
榷稅是針對鹽、鐵、茶、酒、銅等物品的專賣製度,根據何誌也的法令,這幾樣東西不準民間自主經營售賣,隻能由官方代理,定價權也掌握在何誌也的手裏。
當然,何誌也還不至於黑心到喪盡天良的地步,鹽價和理論上的政府官方價保持一致,而事實上比周邊地區都要低,後來還發現了代購風潮,以至於不得不頒布限購令。
物力錢依舊保留,作為財產稅使用,然而目前的征收對象僅限於生產性財產,而不限於積累的財富——銀錢、自住房屋、儲糧不再繳納物力錢,然而車船、水磨、碾鎧、僦屋照收不誤。牛馬作為生產工具,本來也應該征收物力錢,但是考慮到現在大牲口不足,給予免稅待遇。
從河北運來的工匠都被高俊何誌也集中起來,用以打造軍器和農具,這些作坊現在還都是官營的,生產出來的農具和軍器也被高俊和何誌也全盤接收,用來補充前一段時間的消耗,而多餘的農具則被何誌也積攢起來,準備在災民返鄉的時候租借出去。
老鐵匠孫大剛,從十三歲第一次到火爐旁邊,已經當了三十六年鐵匠了,沒想到眼看到了知天命之年,卻遇上這麽大的災禍,家裏的把式全都不要了,匆匆忙忙帶著妻子兒女逃命,結果全家都被黑韃擄了去,多虧高俊率兵及時趕到,將自己解救出來,所以孫大剛決心跟那些簽約後早就來到壽張縣的鐵匠一樣,主動的安家到壽張縣。
作為鐵匠界的老資格,孫大綱對自己的手藝相當有信心,兩個兒子一左一右的幫工,引得經過的人陣陣喝彩,無事可幹的一災民們聚集在鐵匠鋪周圍,討論的最多的就是迴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