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鄉親聽明了,新的夥食標準:民兵日支粟米八合,傭工日支粟米七合,中少傭工日支粟米五合五抄,其餘人日支粟米四合。諸位鄉親聽明了……”
公使有氣無力的叫著,時不時敲一下鑼鼓,但是等待施粥的人臉是麻木的,大家都隻看著麵前的粥棚,現在一天早晚施粥兩次,不同待遇的人分開,民兵和傭工還能吃到厚實的粥,其他人的粥是越來越稀薄了。
阿蘭覺得自己的右手特別酸痛,真的好想歇一歇,但是看著眼前長長的隊伍,隻能咬著牙堅持下去,小山墩堡安置點現在建好了夠四千多人住的房子,可是現在這裏的災民足足有一萬五千多人。總共隻有四個粥棚,算起來她一天要舉起勺子八千多次,把淡薄的粥澆到災民的碗裏。
為了防止哄搶或者偷竊,每個人的糧食定額沒有直接發到手上,而是在粥棚裏做成了粥,每個人依次進去領粥,阿蘭主勺,周妙兒監督,另外兩個姑娘燒火,四個人忙得左搖右晃,經常感覺天昏地轉。
頭暈不光是因為疲憊,也是因為饑餓,災民們吃的少,縣公廨的人吃的也不能多,據說趙汝凡趙先生現在一日隻吃一餐,公使和治安人員的飯食也是日消月減。
終於分完了粥,阿蘭把木杓一扔,累的直接癱坐在地,右手已經沒有知覺了。周妙兒和另外兩個姑娘也支撐不住,左歪右倒的躺在冰冷的地上,一動都不願意再動了。
“起來,地上涼。”阿蘭咬咬牙,把另外三個女孩子都拉了起來。“還得給學堂的孩子們準備飯食。”
趙汝凡也日漸清瘦,他現在正在縣公堂與其他幾人議事。前不久張成武率領部分民兵前往河北收容百姓,眼下在壽張縣坐鎮的隻有趙汝凡,吳廣庭和翟呈信三人。
“現在全縣儲糧隻剩下五千三百餘石,但是已經足足收容災民近五萬人,照這個速度消耗下去,不出三十天,糧食就要耗光了。”
“現在是五萬人,我看再過一個月,咱們要收攏十萬災民。”吳廣亭苦笑著搖搖頭。“現在縣城裏麵的人都慌了,幾萬名天天吃不飽飯的人聚在城外,誰能睡得踏實?”
趙汝凡的臉色是蒼白的,他有氣無力的說:“為今之計,隻有等何先生的船隊迴來了,據何先生說船隊要爭取把運河六倉的糧食全都帶迴來。倘若果真能如此,養十萬人不是什麽大問題,但是咱們的船隊很小,恐怕運不了那麽多糧食,還是要做其他打算。”
“我倒是算了一下。”翟呈信從懷裏拿出他計算的結果,是他核算每天需要的糧食,和運進糧食的數目,考慮了每天將近兩千人的災民增長。“就算是全力運糧,本月二十日到二十四日之間,咱們要斷糧四天。”
趙汝凡吃力的看著這個結果,饑餓使他腦子的運轉變慢了。看完之後,他長長的深吸一口氣,用力吐了出來。
“我已經有決議了,向百姓貸糧。”
“是括粟嗎?”吳廣亭問。
“不,高郎君和何先生特意來信,讓我謹慎括粟。因而為今之計首在貸糧,百姓自願將糧借給官府,官府登記定息,糧荒過去後再行歸還。”
翟呈信和吳廣亭現在餓的沒有力氣做多餘的動作,不然也會驚訝的互相看一眼,從來隻聽說官府向百姓放貸,現如今官府要向百姓借糧了嗎?
“沒錯,此事我意已決。”當饑餓燒灼人的時候,會感覺大腦的思考變慢,不能集中注意力。趙汝凡現在總覺得一股困意纏繞著自己,他逼迫自己顫顫巍巍的拿出一張紙,這是他考慮好的貸糧方案。
趙汝凡開出的利率並不高,與現在民間典質動不動一分甚至兩分的利息相比,官府借糧的利息隻有半分,但是卻開出了很多優惠條件,向官府貸糧的人,在入學、經商、租稅乃至鄉官坊官的選拔上都有優先權,村裏人如果想租種官地也優先,這算是趙汝凡利用縣府的權力進行一次變現。
已經餓到麻木的公使們把這項命令傳播出去,縣城裏的居民騷動起來,他們意識到看樣子縣府真的是缺糧了。
富商大戶們立刻就貸了不少糧食,現在城外全是災民,這幫人如果真的鬧將起來也不是大家受得了的,姑且當做是借錢消災。
也有一些人打算再觀望觀望,城外那麽多災民,自己借出點兒杯水車薪又有什麽用?一旦情況有變,家裏這些糧說不定還能保命。
相比於他們,鄭迎則是十分來勁兒,此刻他正在廚房裏費力的炒動著。
“當家的,你真要把咱們家的糧都貸給官府嗎?”他那個毀了容的娘子走進廚房,有些關切的問道。
“什麽借給官府,那是借給高郎君和何先生。”鄭迎粗聲粗氣的迴答。
“道理我都懂,可你把咱們家的糧食幾乎都捐了,省吃儉用也隻能吃到明年正月呀。”
“全壽張縣誰都可以不捐,隻有我不行,現在全縣的人都盯著我鄭迎呢,我要是都不給高郎君何先生捐錢,那誰還會動手?”鄭迎活動了一下手指。“高郎君為我報仇雪恨,我就算肝腦塗地也要報答他。”
娘子點點頭,算是認可了丈夫的意見。
壽張縣缺糧的情況,高俊和何誌也都知道,此次何誌也運送興濟縣守城民夫的家屬至觀州下船,然後準備把觀州的漕糧運到壽張去。
駐紮在觀州的是紇石烈師靖的軍兵,師靖見到何先生之後很高興,對何誌也說觀州刺史高守約對自己特別信任,已經答應開放漕糧。但是觀州本身也需要糧食,所以隻能給何誌也五千石。
何誌也聽得有些奇怪,師靖這話怎麽說都有點兒胳膊肘往外拐的傾向,但是眼下事急從權,也說不了什麽。
這次裝船之後,何誌也帶著船隊返迴了壽張縣,見到了十分憔悴的趙汝凡。
“這次難為你們了。”何誌也感慨的握住趙汝凡的手。
“何先生,從河北逃來的人源源不斷,每日都有兩千人。長此以往,到明年夏天我們需要消耗四十萬石糧食啊。”
“災民如果來,咱們想擋也擋不住,所以隻能收著,盡可能防止凍餓。”何誌也拉住趙汝凡:“這次我迴來就不走了,由我親自坐鎮授章。”
趙汝凡張張嘴,什麽也沒說,心裏麵不住歎息:“高郎君和何先生什麽都好,可是怎麽這麽迂闊啊。”
“這是大丈夫濟世胸懷。”他自我安慰。
公使有氣無力的叫著,時不時敲一下鑼鼓,但是等待施粥的人臉是麻木的,大家都隻看著麵前的粥棚,現在一天早晚施粥兩次,不同待遇的人分開,民兵和傭工還能吃到厚實的粥,其他人的粥是越來越稀薄了。
阿蘭覺得自己的右手特別酸痛,真的好想歇一歇,但是看著眼前長長的隊伍,隻能咬著牙堅持下去,小山墩堡安置點現在建好了夠四千多人住的房子,可是現在這裏的災民足足有一萬五千多人。總共隻有四個粥棚,算起來她一天要舉起勺子八千多次,把淡薄的粥澆到災民的碗裏。
為了防止哄搶或者偷竊,每個人的糧食定額沒有直接發到手上,而是在粥棚裏做成了粥,每個人依次進去領粥,阿蘭主勺,周妙兒監督,另外兩個姑娘燒火,四個人忙得左搖右晃,經常感覺天昏地轉。
頭暈不光是因為疲憊,也是因為饑餓,災民們吃的少,縣公廨的人吃的也不能多,據說趙汝凡趙先生現在一日隻吃一餐,公使和治安人員的飯食也是日消月減。
終於分完了粥,阿蘭把木杓一扔,累的直接癱坐在地,右手已經沒有知覺了。周妙兒和另外兩個姑娘也支撐不住,左歪右倒的躺在冰冷的地上,一動都不願意再動了。
“起來,地上涼。”阿蘭咬咬牙,把另外三個女孩子都拉了起來。“還得給學堂的孩子們準備飯食。”
趙汝凡也日漸清瘦,他現在正在縣公堂與其他幾人議事。前不久張成武率領部分民兵前往河北收容百姓,眼下在壽張縣坐鎮的隻有趙汝凡,吳廣庭和翟呈信三人。
“現在全縣儲糧隻剩下五千三百餘石,但是已經足足收容災民近五萬人,照這個速度消耗下去,不出三十天,糧食就要耗光了。”
“現在是五萬人,我看再過一個月,咱們要收攏十萬災民。”吳廣亭苦笑著搖搖頭。“現在縣城裏麵的人都慌了,幾萬名天天吃不飽飯的人聚在城外,誰能睡得踏實?”
趙汝凡的臉色是蒼白的,他有氣無力的說:“為今之計,隻有等何先生的船隊迴來了,據何先生說船隊要爭取把運河六倉的糧食全都帶迴來。倘若果真能如此,養十萬人不是什麽大問題,但是咱們的船隊很小,恐怕運不了那麽多糧食,還是要做其他打算。”
“我倒是算了一下。”翟呈信從懷裏拿出他計算的結果,是他核算每天需要的糧食,和運進糧食的數目,考慮了每天將近兩千人的災民增長。“就算是全力運糧,本月二十日到二十四日之間,咱們要斷糧四天。”
趙汝凡吃力的看著這個結果,饑餓使他腦子的運轉變慢了。看完之後,他長長的深吸一口氣,用力吐了出來。
“我已經有決議了,向百姓貸糧。”
“是括粟嗎?”吳廣亭問。
“不,高郎君和何先生特意來信,讓我謹慎括粟。因而為今之計首在貸糧,百姓自願將糧借給官府,官府登記定息,糧荒過去後再行歸還。”
翟呈信和吳廣亭現在餓的沒有力氣做多餘的動作,不然也會驚訝的互相看一眼,從來隻聽說官府向百姓放貸,現如今官府要向百姓借糧了嗎?
“沒錯,此事我意已決。”當饑餓燒灼人的時候,會感覺大腦的思考變慢,不能集中注意力。趙汝凡現在總覺得一股困意纏繞著自己,他逼迫自己顫顫巍巍的拿出一張紙,這是他考慮好的貸糧方案。
趙汝凡開出的利率並不高,與現在民間典質動不動一分甚至兩分的利息相比,官府借糧的利息隻有半分,但是卻開出了很多優惠條件,向官府貸糧的人,在入學、經商、租稅乃至鄉官坊官的選拔上都有優先權,村裏人如果想租種官地也優先,這算是趙汝凡利用縣府的權力進行一次變現。
已經餓到麻木的公使們把這項命令傳播出去,縣城裏的居民騷動起來,他們意識到看樣子縣府真的是缺糧了。
富商大戶們立刻就貸了不少糧食,現在城外全是災民,這幫人如果真的鬧將起來也不是大家受得了的,姑且當做是借錢消災。
也有一些人打算再觀望觀望,城外那麽多災民,自己借出點兒杯水車薪又有什麽用?一旦情況有變,家裏這些糧說不定還能保命。
相比於他們,鄭迎則是十分來勁兒,此刻他正在廚房裏費力的炒動著。
“當家的,你真要把咱們家的糧都貸給官府嗎?”他那個毀了容的娘子走進廚房,有些關切的問道。
“什麽借給官府,那是借給高郎君和何先生。”鄭迎粗聲粗氣的迴答。
“道理我都懂,可你把咱們家的糧食幾乎都捐了,省吃儉用也隻能吃到明年正月呀。”
“全壽張縣誰都可以不捐,隻有我不行,現在全縣的人都盯著我鄭迎呢,我要是都不給高郎君何先生捐錢,那誰還會動手?”鄭迎活動了一下手指。“高郎君為我報仇雪恨,我就算肝腦塗地也要報答他。”
娘子點點頭,算是認可了丈夫的意見。
壽張縣缺糧的情況,高俊和何誌也都知道,此次何誌也運送興濟縣守城民夫的家屬至觀州下船,然後準備把觀州的漕糧運到壽張去。
駐紮在觀州的是紇石烈師靖的軍兵,師靖見到何先生之後很高興,對何誌也說觀州刺史高守約對自己特別信任,已經答應開放漕糧。但是觀州本身也需要糧食,所以隻能給何誌也五千石。
何誌也聽得有些奇怪,師靖這話怎麽說都有點兒胳膊肘往外拐的傾向,但是眼下事急從權,也說不了什麽。
這次裝船之後,何誌也帶著船隊返迴了壽張縣,見到了十分憔悴的趙汝凡。
“這次難為你們了。”何誌也感慨的握住趙汝凡的手。
“何先生,從河北逃來的人源源不斷,每日都有兩千人。長此以往,到明年夏天我們需要消耗四十萬石糧食啊。”
“災民如果來,咱們想擋也擋不住,所以隻能收著,盡可能防止凍餓。”何誌也拉住趙汝凡:“這次我迴來就不走了,由我親自坐鎮授章。”
趙汝凡張張嘴,什麽也沒說,心裏麵不住歎息:“高郎君和何先生什麽都好,可是怎麽這麽迂闊啊。”
“這是大丈夫濟世胸懷。”他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