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後,羋月恍惚中才明白,那一個晚上,她失去的,不僅僅隻是一個父親。
她哭得昏昏沉沉,到被傅姆女葵抱出去的時候,已經是淩晨了。外頭已經是一片白茫茫之色,人人皆是素服,連所有的花樹上都係了白布。
羋月茫然地問道:「傅姆,現在是到冬天了嗎,怎麽都是白的?」
女葵用力抱緊了羋月,淚水卻不住地落下來。
走啊走,走到哪兒,都是一片雪白,走到哪兒,都是一片哭聲。
那段時間,莒姬日夜守靈,她心知此時是生死交關的時候,用盡了歷年裏在宮中內外積蓄的人脈手段,勾連了楚威王其他姬妾,便是防著王後於此時會暴然發難。
此時因新王於靈前繼位,先王的王後便成了新王母後,宮中便以先王諡號威字,稱其為威後。而威後最有可能對付她們的手段,便是以「殉死」的名義將先王生前的寵姬,統統處死。
雖然先王臨終前親自下了旨意,不設人殉,然而以「慕先王恩德,自願殉死」的名義在後宮悄悄弄死幾個女子,又有誰會替她們出頭,又有誰會管她們的死活。
因此莒姬不但自己日日要出現在靈堂,更是一手牽了羋月一手牽了羋戎,以孤弱無依之態,向宮中內外表明她尚有兒女要照顧,絕對不可能扔下這一對兒女去「殉死」。另一邊則委轉請託令尹昭陽,以及她早就予伏在新王槐身邊的姬人,勸說新王顧全先王心意,勿讓母後行失德之事等等。
然而先王一去,王後成了母後,這後宮風向頓轉,原來得用的內侍俱已經被重新換過,便是如莒姬,許多事也不能再如此方便。隻是隱隱聽到迴報來的訊息,是令尹昭陽見過了威後,新王也見過母後,俱曾經閉門深談。這兩次見過以後,莒姬發現威後派來看守雲夢台的侍衛們撤去了許多,心中暗暗鬆了口氣。
凡喪,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五月之後,終於到了威王入陵之時。
那一夜諸人皆沒有入睡,早三更便已經起來,梳洗,著兇服,依列次候於兩側,由輔臣詣梓宮告遷,新王及母後奠酒三杯,然後是奉梓宮登輿,群臣序立,跪地舉哀。
待梓宮起陵,除威後與新王乘車以外,餘下後宮姬妾,諸公子公主等,除年紀幼小者由傅姆抱著以外,均是步行隨駕,一直走到城外的王陵中,早三日前便有太廟太祝於此祭天地祖宗,至此新王與大臣奉梓宮入陵墓。
羋月站在人群,看著楚王的梓宮進入石門,然後是諸臣奉冊寶入,奉九鼎八簋等禮器入、奉整套的編鍾編罄等樂器入、奉楚王日常所用之各式敦盞豆盉等諸色酒器食器入,直至最後,則是一排排的侍人俑、樂人俑、兵俑、馬俑、車俑等近百具陶俑依次送入,又有數百兵戈、弓箭等皆送入石門一一擺放,又宰殺牛羊三牲而祭,便如楚王於地下,也當如生前一般,享受諸般酒食禮樂,更有侍人樂人服侍,兵馬擁衛。
若依周禮,君王入葬,當以人殉。墨子曾言道:「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輿馬女樂皆具……」昔年吳王闔閭為幼女之死,驅使萬人為之殉葬。
然而周室衰落以來,諸侯征戰數百年間,不知道多少人命填了戰爭這個無底洞,一方麵不征戰無以衛國,另一方麵壯丁皆上了戰場,則田野荒疏無人耕種,這種人手越來越有限的情況之下,再將人命送去無謂的殉葬,則已經變成太過奢侈的舉動。
便是自春秋末年起,漸漸興起以俑殉代人殉的習慣,剛開始的時候有許多守舊禮之人痛心疾首,謂製俑代人,乃是不敬亡靈,必不獲祖先庇佑。怎奈原來主君死而用人殉,原是借著理由多殺俘虜以及先主重臣,以令剷除不馴之人,讓新主更方便接掌大位。如今時移勢易,俑葬代替人殉,那便是順天應人之舉了。
楚威王的葬禮,更是上有遺詔,要廢人殉用人俑,除此以外,皆依儀禮一一舉行,直至石門落下,方封土,三奠酒,舉哀,於陵前焚先王所用鹵簿儀仗。
看著大火熊熊燃燒,看著曾經熟悉的儀仗、馬車,先王所用的諸般物件在眼前一一化為飛灰,楚威後失聲痛哭,這一哭,是哭自己成了寡婦,那曾經夜夜獨眠的春心閨怨,那曾經怨毒糾纏的齧心之苦,也與這些物件一同化為飛灰。這個人活著,她曾經怨過他恨過他,畏過他懼過他,甚至暗暗盼望過此刻。然而他就這麽去了,卻讓她往後的日子,連怨恨和盼望都沒有了著落處。
她聽著身後姬妾們也在大哭,她似乎都明白,這些人的哭,那種悲痛和絕望,絕對是多於她的。不是她們對那個死去的人愛多於她,而更多的是哭她們未來的無望吧。想到這裏,楚威後悲傷的心中,油然也升起一些快意來。
看著眼前一片花團錦簇化為飛灰,莒姬與眾姬妾一起痛哭,固然有著同樣的悲傷和無助,然而,一直懸著的心頭事,卻也隱隱放了一半下來。陵寢已封,至少她們這些人,可以暫時逃過了楚威後可能加諸於她們頭上的「殉死」的這把刀。將來如何,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想到這兒,莒姬緊緊的握住了右手牽著的幼子羋戎之手,暗暗地道,我兒,我的將來就倚仗在你身上了。
先王奉廟,諸人迴宮。
一迴到宮中,莒姬便直直地倒下了。她多年來身為寵妃也是嬌生慣養,這長達一年的侍病、守靈,晚夜又是一夜不曾安睡,淩晨起身,來迴步行了數十裏送靈,不是走就是跪,足足折騰了一天,早已經累得不行。又加上梓宮奉安,她最怕的一件事終於了結,這一直提著的精氣神一鬆下來,便再也支撐不住了。
</br>
她哭得昏昏沉沉,到被傅姆女葵抱出去的時候,已經是淩晨了。外頭已經是一片白茫茫之色,人人皆是素服,連所有的花樹上都係了白布。
羋月茫然地問道:「傅姆,現在是到冬天了嗎,怎麽都是白的?」
女葵用力抱緊了羋月,淚水卻不住地落下來。
走啊走,走到哪兒,都是一片雪白,走到哪兒,都是一片哭聲。
那段時間,莒姬日夜守靈,她心知此時是生死交關的時候,用盡了歷年裏在宮中內外積蓄的人脈手段,勾連了楚威王其他姬妾,便是防著王後於此時會暴然發難。
此時因新王於靈前繼位,先王的王後便成了新王母後,宮中便以先王諡號威字,稱其為威後。而威後最有可能對付她們的手段,便是以「殉死」的名義將先王生前的寵姬,統統處死。
雖然先王臨終前親自下了旨意,不設人殉,然而以「慕先王恩德,自願殉死」的名義在後宮悄悄弄死幾個女子,又有誰會替她們出頭,又有誰會管她們的死活。
因此莒姬不但自己日日要出現在靈堂,更是一手牽了羋月一手牽了羋戎,以孤弱無依之態,向宮中內外表明她尚有兒女要照顧,絕對不可能扔下這一對兒女去「殉死」。另一邊則委轉請託令尹昭陽,以及她早就予伏在新王槐身邊的姬人,勸說新王顧全先王心意,勿讓母後行失德之事等等。
然而先王一去,王後成了母後,這後宮風向頓轉,原來得用的內侍俱已經被重新換過,便是如莒姬,許多事也不能再如此方便。隻是隱隱聽到迴報來的訊息,是令尹昭陽見過了威後,新王也見過母後,俱曾經閉門深談。這兩次見過以後,莒姬發現威後派來看守雲夢台的侍衛們撤去了許多,心中暗暗鬆了口氣。
凡喪,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五月之後,終於到了威王入陵之時。
那一夜諸人皆沒有入睡,早三更便已經起來,梳洗,著兇服,依列次候於兩側,由輔臣詣梓宮告遷,新王及母後奠酒三杯,然後是奉梓宮登輿,群臣序立,跪地舉哀。
待梓宮起陵,除威後與新王乘車以外,餘下後宮姬妾,諸公子公主等,除年紀幼小者由傅姆抱著以外,均是步行隨駕,一直走到城外的王陵中,早三日前便有太廟太祝於此祭天地祖宗,至此新王與大臣奉梓宮入陵墓。
羋月站在人群,看著楚王的梓宮進入石門,然後是諸臣奉冊寶入,奉九鼎八簋等禮器入、奉整套的編鍾編罄等樂器入、奉楚王日常所用之各式敦盞豆盉等諸色酒器食器入,直至最後,則是一排排的侍人俑、樂人俑、兵俑、馬俑、車俑等近百具陶俑依次送入,又有數百兵戈、弓箭等皆送入石門一一擺放,又宰殺牛羊三牲而祭,便如楚王於地下,也當如生前一般,享受諸般酒食禮樂,更有侍人樂人服侍,兵馬擁衛。
若依周禮,君王入葬,當以人殉。墨子曾言道:「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輿馬女樂皆具……」昔年吳王闔閭為幼女之死,驅使萬人為之殉葬。
然而周室衰落以來,諸侯征戰數百年間,不知道多少人命填了戰爭這個無底洞,一方麵不征戰無以衛國,另一方麵壯丁皆上了戰場,則田野荒疏無人耕種,這種人手越來越有限的情況之下,再將人命送去無謂的殉葬,則已經變成太過奢侈的舉動。
便是自春秋末年起,漸漸興起以俑殉代人殉的習慣,剛開始的時候有許多守舊禮之人痛心疾首,謂製俑代人,乃是不敬亡靈,必不獲祖先庇佑。怎奈原來主君死而用人殉,原是借著理由多殺俘虜以及先主重臣,以令剷除不馴之人,讓新主更方便接掌大位。如今時移勢易,俑葬代替人殉,那便是順天應人之舉了。
楚威王的葬禮,更是上有遺詔,要廢人殉用人俑,除此以外,皆依儀禮一一舉行,直至石門落下,方封土,三奠酒,舉哀,於陵前焚先王所用鹵簿儀仗。
看著大火熊熊燃燒,看著曾經熟悉的儀仗、馬車,先王所用的諸般物件在眼前一一化為飛灰,楚威後失聲痛哭,這一哭,是哭自己成了寡婦,那曾經夜夜獨眠的春心閨怨,那曾經怨毒糾纏的齧心之苦,也與這些物件一同化為飛灰。這個人活著,她曾經怨過他恨過他,畏過他懼過他,甚至暗暗盼望過此刻。然而他就這麽去了,卻讓她往後的日子,連怨恨和盼望都沒有了著落處。
她聽著身後姬妾們也在大哭,她似乎都明白,這些人的哭,那種悲痛和絕望,絕對是多於她的。不是她們對那個死去的人愛多於她,而更多的是哭她們未來的無望吧。想到這裏,楚威後悲傷的心中,油然也升起一些快意來。
看著眼前一片花團錦簇化為飛灰,莒姬與眾姬妾一起痛哭,固然有著同樣的悲傷和無助,然而,一直懸著的心頭事,卻也隱隱放了一半下來。陵寢已封,至少她們這些人,可以暫時逃過了楚威後可能加諸於她們頭上的「殉死」的這把刀。將來如何,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想到這兒,莒姬緊緊的握住了右手牽著的幼子羋戎之手,暗暗地道,我兒,我的將來就倚仗在你身上了。
先王奉廟,諸人迴宮。
一迴到宮中,莒姬便直直地倒下了。她多年來身為寵妃也是嬌生慣養,這長達一年的侍病、守靈,晚夜又是一夜不曾安睡,淩晨起身,來迴步行了數十裏送靈,不是走就是跪,足足折騰了一天,早已經累得不行。又加上梓宮奉安,她最怕的一件事終於了結,這一直提著的精氣神一鬆下來,便再也支撐不住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