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與犬戎博殺多年,漸漸擴張,隻是卻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邊鄙野人,歷經數代秦君試圖或施恩惠、或獻媚周王、或武力征伐,以求東進,在列國中取得話語權,卻無不鎩羽而歸,也被中原諸國更加輕視。唯有楚國,因也有同樣被列國輕視過的歷史,倒與秦國數代結為姻親,遙相唿應。
至秦君渠梁這一代,卻做出了令諸侯為之震驚的事情。他起用了自魏國流浪到秦國的衛公子鞅,進行變法。
變法之事,其實並非自秦國始,這相似的內容,周厲王當年起用榮夷公變法,當年楚國也起用過吳起變法,甚至在商鞅逃離的魏國,在商鞅之前也有過李悝變法。商鞅的變法內容,亦是受吳起與李悝變法影響極深。而這些變法,無不是在王權衰弱、國庫財盡的前提下產生,而最終,亦是不約而同地走向變法者身敗名裂,人亡政息的結果。
如今列國關心的事便是,秦君渠梁死了,那麽被封為商君的變法之臣衛鞅,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結果,而秦國的新法,又會繼續下去嗎?
楚國君臣,自然也是極關心此事。
此時章華台中,君臣對坐,令尹昭陽先開口道:「細作傳訊,秦國已為其先君發喪,諡號為孝公,太子駟靈前繼位。」
各國都有宰執塚相之位,為百官首,楚國此位置便稱為令尹。昭陽是個年近五十的老軍頭,他雖是宗族,卻也是積戰功而至此位,在朝中威望極高,也最得楚王商倚重。
楚王商沉吟:「太子駟昔日便是因為反對商君之變法,因而觸怒秦公問罪,他的太傅公子虔受劓刑、公孫賈受黥刑,他自己也被放逐。如今他既已繼位為君,依卿等看,秦國的變法,可能續行否?」
昭陽撫須笑道:「不能。」
列國均是此例,秦國又豈能有所改變。
他說完以後,左徒屈原便道:「正是,太子駟方才繼位,太傅公子虔就告發商君謀反,那衛鞅就欲潛逃出秦。誰知道逃到邊關,欲宿客舍,店家卻因為他出示不了身份憑證而不敢收留……」
太子槐奇道:「這是為何?」
屈原解釋道:「因為衛鞅立法,為政極苛,出行必須有憑證,若是客舍窩藏有罪之人與降敵同罪,被人揭發就要問腰斬之刑,而且有連坐之法,若一家有罪則其他九家必須揭發,揭發者有賞,若不揭發則十家連坐。因此衛鞅嘆息:『吾作此法而自斃』。」
因為知道今日商議商鞅變法之事,太子槐之前便由太傅先學習了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始終,此時聽到商鞅在秦公死後的行為,不禁嗤笑出聲:「衛鞅雖學了吳子之法,但在生死當前,智與斷實不如吳子矣!」
話未說完,便被楚王商橫了一眼,嚇得住口。
當年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得罪了楚國原來的世卿,待楚悼王一死,眾人群起而射殺吳起,這情景與秦孝公一死秦人要殺商鞅之事也是相仿。隻是吳起為人極為酷烈陰毒,他知道眾人想殺他時,不但不向外逃,反而逃進楚悼王的靈堂,拿楚悼王的屍體當擋箭牌。這些吳國貴族若是心懷畏懼,他自可保全一命,若是堅持殺他,則皆要背上作賤國君屍體的罪名。果然那些吳國貴族雖然殺了吳起,但那些人皆被繼位的楚肅王以罪名問斬。而這一批對變法最是切齒痛恨吳國貴族被殺,大大緩解了廢除變法的壓力,使得楚國變法雖然人亡政息,但卻還是保留了一些變法內容延續。
隻是吳起的作法太過陰損,在座的朝臣先祖們多少也因吳起變法損害過家族利益,而且他雖然得以讓新君以此罪名殺了一批舊貴族,但他拿國君的屍體當成自己擋箭報仇的工具,也實在是太過無君無上。
因此雖然太子槐說得有理,但不管於君於臣,其實對吳起這個人雖然暗中佩服,麵上卻是誰也說不得他一句正麵評價的。
楚王商不欲此話題繼續下去,直接問:「衛鞅下場如何?
屈原嘆道:「商君鞅被秦國新君下令施以車裂之刑,並滅其族。」
楚王商默然,這也是意料中事。
昭陽嘆息:「從來人亡政息,秦孝公與衛鞅俱亡,想來秦國變法必不能繼續下去。如廢新法恢復舊法,又要多少人事變幻,百姓動盪。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秦國地處西北,貧苦粗鄙,再加上國政這般來迴折騰,必當衰弱。」
將軍景缺道:「臣以為可以趁此之機,在秦楚相交的巴蜀之地進行蠶吞侵蝕,擴張疆域。」
大夫靳尚連忙奉承:「幸而我大楚當初沒有任由那吳起變法禍亂,如今秦國生亂,正是我楚國擴張之機。」
昭氏、屈氏、景氏、靳氏等,皆為羋姓分支,楚國雖對周天子不甚臣服,然則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這一點上卻是學了十足,如今周天子的姬姓之國皆已零落,但楚國卻仍然是由羋姓分支主政朝堂,這亦是楚國以為自豪的事。
昭陽指著地圖,分析道:「當今天下大勢,周室衰弱,燕國在北,與我相隔甚遠且國勢不強,可不必考慮。齊王辟疆任用騶衍、淳於髡、田駢、孟軻等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近年來齊稷下學士又復興盛,人才濟濟有數百千人。而韓國國政出自申不害,但申不害已老,不足為懼。魏國雖然勢力最大,但自龐涓死後,已是盛極而衰。倒是趙國有轉強之勢。大王去年滅了越國,盡吞越國之地。如今我楚國在列國之中已經是疆域最廣,國勢最強。以臣之見,我等當聯齊而削弱列國,聯秦而牽製三晉,取巴蜀為糧倉,待到時間成熟,便可稱霸於天下。」
</br>
至秦君渠梁這一代,卻做出了令諸侯為之震驚的事情。他起用了自魏國流浪到秦國的衛公子鞅,進行變法。
變法之事,其實並非自秦國始,這相似的內容,周厲王當年起用榮夷公變法,當年楚國也起用過吳起變法,甚至在商鞅逃離的魏國,在商鞅之前也有過李悝變法。商鞅的變法內容,亦是受吳起與李悝變法影響極深。而這些變法,無不是在王權衰弱、國庫財盡的前提下產生,而最終,亦是不約而同地走向變法者身敗名裂,人亡政息的結果。
如今列國關心的事便是,秦君渠梁死了,那麽被封為商君的變法之臣衛鞅,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結果,而秦國的新法,又會繼續下去嗎?
楚國君臣,自然也是極關心此事。
此時章華台中,君臣對坐,令尹昭陽先開口道:「細作傳訊,秦國已為其先君發喪,諡號為孝公,太子駟靈前繼位。」
各國都有宰執塚相之位,為百官首,楚國此位置便稱為令尹。昭陽是個年近五十的老軍頭,他雖是宗族,卻也是積戰功而至此位,在朝中威望極高,也最得楚王商倚重。
楚王商沉吟:「太子駟昔日便是因為反對商君之變法,因而觸怒秦公問罪,他的太傅公子虔受劓刑、公孫賈受黥刑,他自己也被放逐。如今他既已繼位為君,依卿等看,秦國的變法,可能續行否?」
昭陽撫須笑道:「不能。」
列國均是此例,秦國又豈能有所改變。
他說完以後,左徒屈原便道:「正是,太子駟方才繼位,太傅公子虔就告發商君謀反,那衛鞅就欲潛逃出秦。誰知道逃到邊關,欲宿客舍,店家卻因為他出示不了身份憑證而不敢收留……」
太子槐奇道:「這是為何?」
屈原解釋道:「因為衛鞅立法,為政極苛,出行必須有憑證,若是客舍窩藏有罪之人與降敵同罪,被人揭發就要問腰斬之刑,而且有連坐之法,若一家有罪則其他九家必須揭發,揭發者有賞,若不揭發則十家連坐。因此衛鞅嘆息:『吾作此法而自斃』。」
因為知道今日商議商鞅變法之事,太子槐之前便由太傅先學習了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始終,此時聽到商鞅在秦公死後的行為,不禁嗤笑出聲:「衛鞅雖學了吳子之法,但在生死當前,智與斷實不如吳子矣!」
話未說完,便被楚王商橫了一眼,嚇得住口。
當年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得罪了楚國原來的世卿,待楚悼王一死,眾人群起而射殺吳起,這情景與秦孝公一死秦人要殺商鞅之事也是相仿。隻是吳起為人極為酷烈陰毒,他知道眾人想殺他時,不但不向外逃,反而逃進楚悼王的靈堂,拿楚悼王的屍體當擋箭牌。這些吳國貴族若是心懷畏懼,他自可保全一命,若是堅持殺他,則皆要背上作賤國君屍體的罪名。果然那些吳國貴族雖然殺了吳起,但那些人皆被繼位的楚肅王以罪名問斬。而這一批對變法最是切齒痛恨吳國貴族被殺,大大緩解了廢除變法的壓力,使得楚國變法雖然人亡政息,但卻還是保留了一些變法內容延續。
隻是吳起的作法太過陰損,在座的朝臣先祖們多少也因吳起變法損害過家族利益,而且他雖然得以讓新君以此罪名殺了一批舊貴族,但他拿國君的屍體當成自己擋箭報仇的工具,也實在是太過無君無上。
因此雖然太子槐說得有理,但不管於君於臣,其實對吳起這個人雖然暗中佩服,麵上卻是誰也說不得他一句正麵評價的。
楚王商不欲此話題繼續下去,直接問:「衛鞅下場如何?
屈原嘆道:「商君鞅被秦國新君下令施以車裂之刑,並滅其族。」
楚王商默然,這也是意料中事。
昭陽嘆息:「從來人亡政息,秦孝公與衛鞅俱亡,想來秦國變法必不能繼續下去。如廢新法恢復舊法,又要多少人事變幻,百姓動盪。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秦國地處西北,貧苦粗鄙,再加上國政這般來迴折騰,必當衰弱。」
將軍景缺道:「臣以為可以趁此之機,在秦楚相交的巴蜀之地進行蠶吞侵蝕,擴張疆域。」
大夫靳尚連忙奉承:「幸而我大楚當初沒有任由那吳起變法禍亂,如今秦國生亂,正是我楚國擴張之機。」
昭氏、屈氏、景氏、靳氏等,皆為羋姓分支,楚國雖對周天子不甚臣服,然則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這一點上卻是學了十足,如今周天子的姬姓之國皆已零落,但楚國卻仍然是由羋姓分支主政朝堂,這亦是楚國以為自豪的事。
昭陽指著地圖,分析道:「當今天下大勢,周室衰弱,燕國在北,與我相隔甚遠且國勢不強,可不必考慮。齊王辟疆任用騶衍、淳於髡、田駢、孟軻等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近年來齊稷下學士又復興盛,人才濟濟有數百千人。而韓國國政出自申不害,但申不害已老,不足為懼。魏國雖然勢力最大,但自龐涓死後,已是盛極而衰。倒是趙國有轉強之勢。大王去年滅了越國,盡吞越國之地。如今我楚國在列國之中已經是疆域最廣,國勢最強。以臣之見,我等當聯齊而削弱列國,聯秦而牽製三晉,取巴蜀為糧倉,待到時間成熟,便可稱霸於天下。」
</br>